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平定苗疆的背景 平定苗疆的评价

清朝平定苗疆的背景 平定苗疆的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872 更新时间:2024/1/23 3:53:47

在清朝乾隆时期,乾隆在位时期共发动了十次战争,乾隆对外美称为“十全武功”。其中平定苗疆也就是平定大小金川先后发兵两次,讨伐金川土司。最终获得胜利,维护了西南边境的安全稳定和领土完整。

平定苗疆的背景还得从秦朝建立的土司制度开始说起,土司制度是秦朝时期,秦统一岭南之后,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通知,在边远地区实行土官世袭制,重用当地的旧贵族和有声望的少数名族进行通知,他们只需要定期向中央进贡纳税,朝觐述职即可。

后来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下来,在元代时期,中央政府在金川地区设立土司,令其镇守边疆,相互牵制掣肘,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因为边界或者土司继承权问题大动干戈相互仇杀。到了清朝,继续沿用留下来的旧制,但是他们借着朝廷的名号对邻邦发动战争并且势力日涨,威胁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在清乾隆在位期间,湖南贵州两地的苗族先后发动起义,朝廷也是先后派遣福安康等人出面镇压。从平定苗疆背景看似是一场镇压少数名族起义的一场战争,但是其实是乾隆皇帝为了炫耀军事实力的一场没有必要的战争,并且在平定苗疆的战争中,由于战略和天时地利的缺失,损耗巨大但是收到的效果却很小,尽管最后胜利了,并且维护了西南边境的稳定,但是后世的评价却是一场“惨胜”。

1、平定苗疆得胜图

平定苗疆得胜图,又名湖南战役图、乾隆十全武功记——平定苗疆战图册,是由记录了乾隆六十年间几次重大战役的十六幅组图,例如平定西南地区苗族人民起义,和《乾隆御制平定苗疆得胜图序》组成的。

平定苗疆得胜图的作者叫冯宁,是一名宫廷画师,擅长人物肖像和风景建筑,在嘉庆三年完成作品,版本为清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三年內务府铜版印制。

作品共十六幅图,纸张横为八十八厘米,纵为五十一厘米。每幅图上,乾隆皇帝都亲笔题写了诗文。在此画中,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刻画,例如山石的纹理和陡峭的山势,采用了皴法刻画。

皴法是中国一种传统的绘画方式,是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之一。并且以十分娴熟的线条技巧和细腻的刻画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了景物的质感、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受了中国传统木版画的影响,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呈现头大身小的特点。

画中主要简述了清乾隆五十九年时,湖南、贵州的苗族人民在石三堡、吴半生等人的率领下起义。清政府先后派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督和琳等出兵镇压。

那时的苗民起义是有三个原因的,第一点是当时清政府对苗族人民采取的高压政策和歧视令人民生活困苦,第二是汉族的地主、奸商随心所欲地对苗族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第三是勾补苗寨石满宜起义之后,苗族人民想要报仇雪恨。

2、平定苗疆的评价

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褒贬不一。其中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的平定金川战役先后用兵三次,出动了大规模的清兵前往镇压民族起义。

外界对于平定苗疆的评价也是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西南民族起义企图通过吞并邻邦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与中央抗衡是破坏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稳定,中央政府派兵镇压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又有人指出,大小金川战役,极大的损耗了清王朝的国力,然而产生的效果甚微,之前由于战略和地形等因素一直鏖战两年之久,未能平息战乱,后来金川土司自动投降才平息战乱,但是随后再次发难,朝廷再次派兵围剿,损失惨重,国力受到重创,这也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平定苗疆是直接反映了土司制度的弊端,也反映了清王朝民族关系的不和谐。持续的战争对西南少数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也是不公平的。

总体来说,对于平定苗疆的评价我们应该更客观些,它虽然最后是“惨胜”,并且耗费了巨大的国力财力,但是这场战争保持了金川地区的稳定和统一,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交流。

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直接强化了清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之后改土归流给出土司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州县,由汉族长官直接管理该地区,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保证了领土的完整和统一。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清朝的摊丁入亩是怎么回事 摊丁入亩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清历史

    历史上的“摊丁入亩”,又被称作是“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最初是创于明代时期,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并且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得到了普遍实行。那么摊丁入亩到底是怎么回事?根据历史上的相关资料来说,“摊丁入亩”是一种赋税制度,其大体是完成于中国清朝雍正帝统治时期的

  •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及带来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清历史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处于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个的将领,收复失地台湾也是由他发起的。郑成功收复台湾过程是怎样的呢?郑成功收复台湾过程主要是由于郑军攻打南京失败,郑成功带着疲惫不堪的将士们满目踌躇,明朝的疆土稳固在先,如何才可以解决作战中的粮食供给问题呢?在荷兰统治下38年的中国台湾一直是国家的心病,收复失地

  • 郎世宁因何机缘能被聘为大清皇室专用画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清历史

    宫廷画师郎世宁本来是一位意大利人,但是在1715年的时候他来到了清朝进行传教,当时他很快就和康熙见了面,康熙本身就十分喜欢科学以及一些艺术,所以尽管并不相信他的宗教问题但是却一直对他十分的礼遇有加,于是在此之后就立即将他封为了专门为大清皇室服务的画师,住进了如意馆之中,之后的五十年郎世宁一直潜心作画

  • 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原是杀人犯 啸聚山林 后逆袭成为民族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清历史

    刘铭传是清朝名将,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善于谋略,而且他后来还被誉为民族英雄。1885年,清廷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省,以加强东南海防。屡立功勋的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首任巡抚。台湾从一个近乎荒废的原生岛屿,一跃成为东南海防的重镇,与刘铭传的呕心沥血是分不开的。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朝末年名臣,曾出任台湾

  • 明朝国号 明朝的正式国号是“大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清历史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史称明朝、明代,清朝时称之为前明。1、明教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明教也称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的时候波斯⼈摩尼创立的,因此也叫摩尼教。

  • 明朝疆域 历史排名前三鼎盛时无人敢碰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清历史

    领土范围《明史•志第十六》:“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

  • 明朝经济 无论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领先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清历史

    1、农业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常思患粮食不足……区域内调剂甚繁。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

  • 明朝经济发达 明朝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清历史

    明朝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16、17世纪间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明朝的经济有多发达?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所统治的王朝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朝代呈现出了另一种独有的悲剧气氛,而我们也能够

  • 明朝军事 由早期施行的卫所制到后期招募民兵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清历史

    对于明朝军队的卫所制度,历来众说纷纭,不过总是贬大于褒。因为其“古董”般的管理模式使得明军的作战能力极为低下,已经无法承受明朝中后期的大规模战争压力,因此,明朝君臣在后来便推出了营伍制来取代卫所制。但这种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对于明朝而言也并非百利而无一害。1、卫所制度在洪武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以

  • 明朝科技 封建王朝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清历史

    1、天文、气象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1383年南坤舆万国全图京设京师观象台,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1900年被八国联军德国劫走,1921年索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