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析甲午战争的失败慈禧太后该不该背锅?

解析甲午战争的失败慈禧太后该不该背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651 更新时间:2024/1/2 12:59:53

说起甲午战争,大部分中国人都能说几段,除了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还要痛骂几声清政府腐朽无能。以往,受到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影响,民间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观点,但深入到历史中,很多看似成立的认知往往容易流于简单甚至失之公允。近年来,回顾甲午一战,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者尝试从新的角度认识这场战争,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观点进行重新梳理。那么,究竟有哪些“史实”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呢?

1、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哪部分军费

以往探讨甲午战争失败原因,说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无出其右者莫过于慈禧太后修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一事。一些历史课本讲,为讨慈禧欢心,李鸿章挪用海军经费修筑颐和园,结果导致清朝政府无钱提升军备水平。这种观点应声的一个逻辑是,慈禧太后当初如果励精图治,严格控制“三公”消费,不建楼堂馆所,清军便可有足够的经费与日军周旋。

考察历史,清军在海军建设方面的投入并不比日本少。北洋水师从1861年筹建到1888年成军27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经费一亿两白银,每年合计300万两,占年度财政的4%——10%。日本政府从1868年到1894年3月间共向海军拨款9亿日元,折合成白银才6000万两,每年合计白银230万两,相当于同期清政府对海军投入的60%。

修颐和园占用海军经费,在一些历史研究者看来也是不成立的。慈禧修颐和园的经费名义上挪用北洋海军的军费,但实际上却是各地督抚孝敬的钱,只是挂靠在海军军费的名义下。1888年秋,醇亲王通过李鸿章,向一些沿江海省份的总督、巡抚授意,要为孝敬老佛爷修颐和园。但顾及自身形象,当年的执政者也觉得这事不光彩,醇亲王于是就想出以海军的名义筹款,最后共集260万两白银。

这260万两,除一部分用于修建颐和园,剩下的都投入到铁路建设。由此看来,修颐和园的钱和海军经费没有半点关系,这份钱原来也不属于海军。不仅如此,战争开打后,慈禧太后还从私房钱里拿出了300万两贴补海军。

虽然修颐和园没影响海军经费,但海军经费短缺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清日两国海军在建设方面投入不分伯仲,但在战争前夕,投入却有很大差距。日本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在甲午开战前,军费支出已经占年度财政总支出接近30%。大清当时的财政收入与日本差不多,但军费支出却只有1.6%左右,海军每年实际经费只有100余万两,仅能满足基本开销。甚至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李鸿章请求户部拨款二、三百万两以作战费,结果竟然只取出来18万两。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更是手忙脚乱,关键时刻应变不力,这是铁定了的。

那么,修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的说法从哪里来的呢?翻检史料发现,这个说法最早出自梁超的文章,“群臣竞奏请练海军,备款3000万,颐和园工程大起,举所筹之款,尽数以充土木之用。”梁启超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数字考证,基本是为了反对慈禧做的舆论造势,不足为信。

2、炮弹里装沙子影响战斗力吗

“沙子炮弹”也是关于这场战争经常被提及的一个细节。1962年的《甲午风云》,李默然扮演的邓世昌命令士兵将弹头拔下,结果炮弹中倒出的竟然全是沙子。炮弹不装火药,装沙子,这么虐心的镜头真让人看得火冒三丈。关于沙子的来源,过去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炮弹为国内兵工厂制造,厂长贪污腐败,以次充好;二是说炮弹为进口,黑心外国军火商见清政府愚昧无知,故意缺斤少两。

但这两种说法似乎都缺少足够的事实证据。从逻辑上讲,做炮弹毕竟不同于做食品,按照当时的物价,一发炮弹成本差不多能抵得上一头耕牛,这么贵的东西生产出来,肯定要层层把关,岂能光天化日往里兑沙子?

2012年,有学者著文谈到,这个“沙子炮弹”真是大家一个误解,“沙子炮弹”不仅不是假货,还是当时一种舰载常用炮弹。原来,当时北洋海军各舰使用的炮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花弹,另一种则是实心弹。开花弹的弹头内填充的是火药或炸药,击中目标后会发生爆炸;而实心弹的弹头内则很少装药或不装药,更多时候是填充泥土、沙石来配重。实心弹击中目标后当然不会爆炸,其作战意图是凭借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引起进水。

影片中,邓世昌泣血控诉的“沙子炮弹”就是实心弹。当时,由于科技实力有限,北洋海军的开花弹都需进口,国内有实力的兵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只能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的实心弹,后期开展开花弹研究,里面装的也只是普通的黑火药,而不是更具杀伤力的黄火药。战争开始后,北洋海军由于经费不足,开花弹严重短缺,战前只补充了55颗国产普通开花弹,平均一门炮顶多分得十几枚。在海战中,仅一个半小时这类炮弹就打光了。剩余的三个多小时里,定远舰的305毫米巨炮只能发射根本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相比之下,日本在战前投入巨资研制新式火药,很快,其自主研发的“下濑火药”已经可以达到欧美水平。结果,大东沟海战上,经过5小时鏖战,参战的12艘中国军舰4沉2逃,其余被重创以致难以修复。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组建海军较早,人员更新较慢,当时北洋水师炮手年龄普遍比较大,虽然体力不支,但由于经验丰富,命中率要比日军好得多。但纵使如此,却无奈炮弹不给力。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清朝平定苗疆的背景 平定苗疆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清历史

    在清朝乾隆时期,乾隆在位时期共发动了十次战争,乾隆对外美称为“十全武功”。其中平定苗疆也就是平定大小金川先后发兵两次,讨伐金川土司。最终获得胜利,维护了西南边境的安全稳定和领土完整。平定苗疆的背景还得从秦朝建立的土司制度开始说起,土司制度是秦朝时期,秦王统一岭南之后,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通知,在边远

  • 清朝的摊丁入亩是怎么回事 摊丁入亩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清历史

    历史上的“摊丁入亩”,又被称作是“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最初是创于明代时期,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并且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得到了普遍实行。那么摊丁入亩到底是怎么回事?根据历史上的相关资料来说,“摊丁入亩”是一种赋税制度,其大体是完成于中国清朝雍正帝统治时期的

  •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及带来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清历史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处于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个的将领,收复失地台湾也是由他发起的。郑成功收复台湾过程是怎样的呢?郑成功收复台湾过程主要是由于郑军攻打南京失败,郑成功带着疲惫不堪的将士们满目踌躇,明朝的疆土稳固在先,如何才可以解决作战中的粮食供给问题呢?在荷兰统治下38年的中国台湾一直是国家的心病,收复失地

  • 郎世宁因何机缘能被聘为大清皇室专用画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清历史

    宫廷画师郎世宁本来是一位意大利人,但是在1715年的时候他来到了清朝进行传教,当时他很快就和康熙见了面,康熙本身就十分喜欢科学以及一些艺术,所以尽管并不相信他的宗教问题但是却一直对他十分的礼遇有加,于是在此之后就立即将他封为了专门为大清皇室服务的画师,住进了如意馆之中,之后的五十年郎世宁一直潜心作画

  • 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原是杀人犯 啸聚山林 后逆袭成为民族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清历史

    刘铭传是清朝名将,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善于谋略,而且他后来还被誉为民族英雄。1885年,清廷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省,以加强东南海防。屡立功勋的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首任巡抚。台湾从一个近乎荒废的原生岛屿,一跃成为东南海防的重镇,与刘铭传的呕心沥血是分不开的。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朝末年名臣,曾出任台湾

  • 明朝国号 明朝的正式国号是“大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清历史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史称明朝、明代,清朝时称之为前明。1、明教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明教也称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的时候波斯⼈摩尼创立的,因此也叫摩尼教。

  • 明朝疆域 历史排名前三鼎盛时无人敢碰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清历史

    领土范围《明史•志第十六》:“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

  • 明朝经济 无论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领先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清历史

    1、农业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常思患粮食不足……区域内调剂甚繁。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

  • 明朝经济发达 明朝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清历史

    明朝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16、17世纪间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明朝的经济有多发达?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所统治的王朝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朝代呈现出了另一种独有的悲剧气氛,而我们也能够

  • 明朝军事 由早期施行的卫所制到后期招募民兵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清历史

    对于明朝军队的卫所制度,历来众说纷纭,不过总是贬大于褒。因为其“古董”般的管理模式使得明军的作战能力极为低下,已经无法承受明朝中后期的大规模战争压力,因此,明朝君臣在后来便推出了营伍制来取代卫所制。但这种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对于明朝而言也并非百利而无一害。1、卫所制度在洪武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