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李悝(kui)是什么人?战国时期改革的先行者

战国李悝(kui)是什么人?战国时期改革的先行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04 更新时间:2024/1/22 3:26:54

李悝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李悝(kui一声)(公元前455-前395年),嬴姓,李氏,名悝,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战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早年师从子夏,魏文侯以为相国,主持变法事宜。更多的内容以及变法细节及过程,且看下面分解。

以公正之心荐才

李悝是由翟璜推荐才得到魏文侯重用的,两人因此关系特殊,而翟璜本人亦是一名非常优秀的人才。按常理,在魏文侯请李悝荐才时,李悝无论是从报答知遇之恩考虑,还是从有一个更强的政治盟友思索,都应推荐翟璜。

但李悝却出人意料地推荐了另一名竞争者魏成子。首先,这样做证明了李悝不结党,不营私,全心全意从魏国的政治需要考虑问题;其次,在魏文侯看来,李悝可能推荐对他有恩的翟璜,这就落入了俗套,超出魏文侯意料的答案给他以深刻的印象;最后,李悝举荐人才不唯亲,提升了自己在魏文侯心目中的地位,使他最终得到进一步的重用。

魏国攻灭中山国(今河北正定县东北)后,为了加强管理,魏文侯封太子击(即后来的魏武侯)为中山君。在翟璜推荐下,魏文侯也非常满意地命李悝出任中山国相国。到任后,李悝尽心尽力地辅佐太子,他走乡串户,了解民情,减轻徭役赋税,发展经济,健全法制,在较短时期内,中山国就走上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的正轨。

太子击见李悝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非常高兴,便把李悝作为老师和朋友看待,经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李悝也不推辞,倾其所学帮助太子。不久,太子击在向父王汇报中山情况的报告中,着实把李悝大大夸奖了一番。

几年后,魏文侯派人把李悝召到宫中,想和他商量一件大事。魏文侯打算从翟璜和魏成子两人当中确定一人担任相国职务。由于两人都非常优秀,才干卓越,政绩突出,魏文侯一时拿不定主意,想起太子在报告中称赞李悝的种种言论,就想听听李悝的意见,让他帮忙出主意。

李悝到魏都后,魏文侯让他坐下,把事情经过告诉了他,问道:“请您告诉我,在他们两个人中,由谁担任相国最为合适呢?”李悝站起来推辞道:“有道是地位卑下的人不应对地位尊贵的人说长道短,品头论足,关系疏远的人不便对关系亲近的人发表意见。论地位,我比他们二位低许多,论关系,我没有他们与您亲密。因此,不敢妄说。”

魏文侯见李悝有顾虑,再三恳切地说:“我知道您博学多才,为人正直无私,今天是专门请您来商量此事的,您不必再谦让了。”

李悝见魏文侯态度诚恳,这才说道:“我在做子夏先生的学生时,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子贡向孔子请教道:‘请问老师:在各诸侯国的大臣中,哪个最贤呢?’孔子不假思索地说:‘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最贤。’子贡不解,追问道:‘不对吧?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才是最有名望的大臣呢!’

孔子笑了,郑重地告诉子贡:‘可是,我听说齐国的名相管仲是叔牙推荐的,郑国的重臣子产是子皮保举的。却没有听说管仲和子产向国君推荐过多少人啊!’子贡茅塞顿开,心领神会地说:‘您的意思是说善于发现人才、全力推荐人才的人,才是最贤的?’

孔子意味深长地说:‘不错。善于识别人才,是富有智慧的标志;虚心推重人才,是仁爱宽厚的表现;极力引荐人才,是利国利民的壮举。做到了这三点,还有什么样的人能够同他们相比呢?’很明显,先生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让我知道,只有全力推荐人才的人,才是最能干的。

根据先生所教,我认为,看一个人的优劣高低,可从五个方面入手:看他平时亲近什么样的人;富裕时,看他接济什么人;显贵时,看他举荐什么人;困窘时,看他干不干非礼的事;贫贱时,看他拿不拿不义之财。”魏文侯听了,赞赏地点了点头,说道:“谢谢您的指教!我心中有数了。”

告别魏文侯,李悝刚回到住处,翟璜就前来打听消息:“听说今天国君向您询问相国的人选,最后定的是谁呢?”李悝坦率地说:“看来是魏成子。”

翟璜一直认为相国职位非自己莫属,一听说是魏成子,不禁有些气恼,质问李悝:“请问:我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郡(今陕西东部黄河两岸地区)的太守吴起是谁推荐的?是我;使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获得大治的西门豹是谁推荐的?是我;讨伐中山国的乐羊是谁推荐的?是我;拿下中山国以后,没有合适的人辅佐太子,又是谁把你推荐给了国君?还是我;国君要给太子选择师傅又是谁推荐了赵苍唐?也是我。我所推荐的这些人,哪个没有为国家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请问:我哪一点比不上魏成子?我又有哪一点对不起你了?”

听罢翟璜连珠炮似地质问,李悝并没有动怒,他理解翟璜的心情,也很感激翟璜的推荐之恩。他等翟璜平静下来后反问道:“您把我推荐给国君,难道是为了让我在国君面前替你要更高的官职吗?”翟璜不以为然,说道:“我是这样的人吗?”

李悝也知道他不是这种人,为了让他心服口服,李悝耐心地解释道:“今天,国君把我叫去,问我在您与魏成子中,谁当相国最称职?我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请他从平时、富裕时、显贵时、困窘时、贫贱时五个方面去观察和比较就行了,国君也很赞同我的看法。因此,我知道国君会让魏成子任相国。”

翟璜仍不服气,说道:“就是从这五个方面比较,我也不比魏成子差。”李悝了解翟璜,知道他心直口快,只要说清楚了,他也就明白了。于是,李悝又进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依我看,您比他差得太多了!魏成子的食禄是1000钟,自己只享用1/10,其余的9/10都用到为国家招聘人才上了。正因为这样,他才为国家赢得了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高贤。对他们,国君把他们当成老师。尊敬他们,时常向他们求教,唯恐照顾不周。而您向国君推荐的那些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国君是当成手下使用的。就凭这一点,您就比不上魏成子。”

翟璜不是一个毫不讲理的人,一明白事理,马上认错。他认为正如李悝所言,自己的确有不少方面比不上魏成子。他向李悝拜谢道:“还是您的见解高明,都怨我平时孤陋寡闻,居功自傲,以至于错怪了您!”李悝也很佩服翟璜认错的勇气,两人自此成了好朋友。

辅佐魏文侯,变法图强

李悝胸怀济世之才,得遇明君——魏文侯,是他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由于李悝谦虚大度,善于团结同僚,减小了变法的阻力,使得变法得以顺利进行。而改革有序,先经济而后政治、军事的正确原则,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李悝任相国后,准备对魏国进行全面改革。一天,魏文侯问李悝:“我一心想使国家很快富强起来,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总觉得收效不大,您认为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李悝回答道:“国家富强的路有千万条,但最根本的、首先要做的还是发展粮食生产。民以食为天,要让百姓吃饱,国家有余粮,就必须想法多打粮食。”魏文侯又问道:“我正为这事焦急。如今人口增加了不少,可土地却没有增加,如何满足人们的衣食,如何提高产量,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李悝没有立即回答这些问题,而是谈起了自己微服私访的事:“从国君您任命我当相国以来,我尽忠职守。为了了解民情,找到国家富强之法,我常常到民间私访,和百姓一起种地,一起耕田,听到不少议论。有的说徭役太重太急,弄得老百姓没有时间生产,有的说赋税太多,丰年都难维持温饱,更不用说荒年了。他们要求适当减轻徭役赋税,以便让他们有时间生产,能勉强维持生活。国君您看,他们要求不多,可我们却很少为他们着想。”

停顿了一会儿,李悝转入正题,他为魏文侯算了笔账,“魏国的土地除山河、湖泊、荒原等以外,可耕种的土地有600多万亩。如果给种田人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乐于耕种,把时间和精力投到土地上,精耕细作,每亩地至少可以增收3斗粮食,全国一季就可增产180万石。相反,如果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每亩就不止减产3斗。就是以这个数字计算,全国每季就要少收180万石。一正一反,相差360万石,更不用说徭役太重违误农时导致的减产了。”魏文侯听了连连点头。

在李悝的操持下,魏国实行“尽地力之效”和“平籴法”长达10年之久,魏国人民果然日益富裕。老百姓纷纷称赞魏文侯用人有方,称李悝是位好“管家”。

在实行经济改革的同时,李悝为了招徕四方人才,又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改革

。针对世袭禄位制度的种种弊端,李悝干脆废除了这种制度,推行“食有劳,禄有力,使有能,赏必行,罪必当”等一系列措施,按功劳大小,对国家贡献多少授予职位和爵禄。

具体规定:“不论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治国安邦的才能,都可以在朝廷做官,领到应得的俸禄;不论什么人,一律按照功劳大小安排职务;官员各司其职,有功者赏,有罪者罚,不准徇私;凡无功而又作威作福者,即使是贵族也必须取消其爵位和俸禄。”

由于执行了公允、平等和奖惩分明的原则,李悝的政治改革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仅提高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和人员素质,还大量吸纳了各方人才,调动了举国上下励精图治的积极性。

李悝并不就此止步,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维护改革成果,又在法律领域大展拳脚。

他根据魏国的具体情况,参照以往的律令,吸收各国法令中可取的部分,制定了一部新法典,即《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内容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部分。

头两篇是《盗法》和《贼法》,分别对“盗”、“贼”的含义作了具体规定;《囚法》和《捕法》具体规定了惩治“盗”、“贼”的各种办法;《杂法》是关于盗取兵符、官印以及贪污等违法行为的惩治规定;《具法》是对量刑轻重的诸项规定。

这部法典颁布实施后,对维护国家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后来,这部《法经》被李悝的学生商鞅带到秦国,对秦国变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这部法典充分反映和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从而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法典蓝本。

标签: 国君相国

更多文章

  • 魏惠王是怎么带领魏国走向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齐国,诸侯

    魏惠王是怎么带领魏国走向灭亡的,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分到了晋国人口最为富饶的一片土地。战国前期,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才治理国家。文侯令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并启用吴起,创建了令列国闻风丧胆的魏武卒。魏国一时国富民

  • 公叔痤是什么人?公叔痤真的是毁掉魏国基业的罪人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公孙,国家

    说到战国时代,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秦国。的确,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实现一统,被称为千古一帝。在他的背后正是强大的国家在支撑他,才能让他成就伟大的功业。但是在战国初期,秦国的实力却不能和战国末期的秦国同日而语,这时候的秦国在中

  • “范蠡救子”讲述了什么故事?人是环境的产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大儿子,金子

    说到范蠡救子,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历史如果仅仅只是过去的总结和映射的话,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耗费了十四年的光阴,才写成的中国第一本纪传体通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 历史上统万城是什么样的?统万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赫连,都城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统万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作为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权的都城,统万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设的最完整、最雄伟、最坚固的都城,也是匈奴民族保存下来的惟一一座城墙轮廓、众多建筑保存完好的都城。在建成后的5个多世纪里一直是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政治、

  •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指的谁 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疆域,无棣

    可能大家对于东周的这段历史,更加习惯用春秋和战国来替代。毕竟到了东周时期,周天子的统治力已经大不如前,各种的诸侯国都相继崛起,创造了一片处于自己的辉煌期。不过最出名的还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其中齐桓公我们肯定是最熟悉的,毕竟是五霸之首。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指的谁呢?他们是什么关系呢?那在东周五霸到底

  •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指的是谁 教你顺口溜快速记忆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顺口溜,口诀

    最近很多人在说了这个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老是记不住,那么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轻松的记住这几个国家的名字呢?其实也简单了,下面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顺口溜和记忆口诀,这些个口诀顺口溜非常的简单,去轻轻松松就能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给记住了,有需要的速度看看吧,祝福大家能记忆成功!春秋五霸记忆顺口溜

  • 名词解谜:春秋五霸到了战国为什么不叫战国七霸,分别指的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侯,霸主

    说到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实前后也没隔太远了,但是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时期有春秋五霸,在战国时期但是五霸却变成了战国七雄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个五霸是怎么变成七雄的,为什么不叫七霸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简单说来这就是一个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的区别“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不仅听起

  • 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霸业及形成原因,为什么功绩不逊于桓、文公?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霸业,思想

    楚庄王,熊氏,名旅,为春秋楚穆王之子,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期间,平定国内叛乱,击灭来犯庸国,重视经济发展,提升国力。后为了完成霸业,与晋国多次交战,于公元前597年,在邲之战打败晋军,使楚国声誉一时大盛,不久之后灭掉萧国攻击宋国,并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中原小国纷纷归附,遂楚庄王霸业成。其在位期间,文治

  •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为何最后会被活活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管仲,齐国

    齐桓公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齐桓公是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

  • 齐桓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春秋五霸之首诸侯盟主齐恒公生平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管仲,齐国

    齐恒公简介:齐恒公,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在位与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在位时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尊王攘夷,成为了中原霸主并且选贤任能和改革齐政,使国富民强,历史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