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匈奴人的起源及来历

历史上匈奴人的起源及来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703 更新时间:2023/12/15 17:27:35

中国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建立国家,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时期,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

根据现有的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证实,匈奴早在公元前78世纪就已经生息繁衍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联盟了,匈奴的发源地在草木茂盛多禽兽的阴山河套地区,最初的经济政治中心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地南接燕赵,北暨沙漠,东连九夷,西距六戎”,在这片广大的沙漠上,少水草,气候干燥、严寒,所谓“…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地涸泽(硷)卤,不生五谷”,惟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制作弓矢…是其苑囿也”,这里依山傍水,气候适宜,黄河两岸沃野千里,是畜牧和狩猎的好地方。

所以阴山一带是匈奴社会经济发展的摇篮之地,水草丰富,不仅适宜于畜牧经济的发展,而且也适于农业的种植,因气候严寒、人民又迁移无常,这样大大的锻炼了匈奴人民的性格,能吃苦耐劳、善于骑马射箭,匈奴的自然环境特点对匈奴社会的发展起了一些影响,而黄河以南的所谓“河南地”,离秦国都城长安,最近处为七百里,与内地联系比较方便,匈奴凭借这些有利条件,以辛勤的劳动发展了游牧经济,同时利用各诸侯国逐鹿中原,无暇北顾的时机,在今天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发展和壮大起来。对于匈奴的来历,坊间有多种关于匈奴人起源的说法:

第一种“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根据史记《匈奴列传》的第一句话,有人认为匈奴人是夏商交替之际,夏的后裔北上逃亡所形成的民族。按《史记》,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遗民,西迁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

第二种“唐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这是《匈奴列传》中的第二句,却指向了和第一句截然相反的观点,即匈奴人本来就是北方山戎、猃狁、荤粥各游牧部族的统称。

第三种观点,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认为,商周间称为鬼方、混夷、獯鬻、狁,入春秋后称为戎、狄,战国时称为胡、匈奴者,其实都是对匈奴这个族群不同时代的不同称呼而已,不少知名学者赞同王国维的观点,以梁超为代表,如果按这种说法,鬼方、混夷、獯鬻、狁、戎、狄、胡都是匈奴的别称,那么,抗击匈奴的历史得大大提前到殷商时代。

第四种观点则是几乎把史书中记载的先秦时期的众多北方游牧部族都划在了匈奴范围里,比如东胡、义渠、林胡、楼烦等等。按照这种观点,那么战国时大破东胡的燕国将领秦开、胡服骑射后与林胡楼烦交手无败绩的赵武灵王、大败义渠的秦惠文王以及他私通并诱杀义渠王的老婆宣太后、利用他妈设美人计最终灭掉义渠的秦昭襄王,都算是抗击匈奴的好手了(战国风云之美人心计系列里都讲过秦惠文王、昭襄王、宣太后以及赵武灵王的事儿,读者可以翻出来重温一下)。

第五种观点则认为,上述所有北方游牧部族都和匈奴无关,匈奴是西边来的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匈奴还没有迁徙到华夏北方,所以什么戎狄啊、胡啊,都跟匈奴没关系,秦汉以后匈奴壮大,兼并了一些部族,那是后来才发生的事。

战国末叶,匈奴与东胡并强,常常扰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三国相继筑造长城以拒匈奴与东胡,当秦始皇统一中原时,匈奴头曼部已经成为北方草原的一股强大势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攻占了河南地(今天内蒙古河套南伊盟一带),乘胜渡过黄河据守阳山(今天临河县西北狼山)和北假(今天河套以北,大青山以南地区),在秦军的进攻面前,单于头曼无法招架不得不放弃河套地区及其政治中心头曼城向北退却七百余里,秦以河为塞筑四十四个县城迁移内地人民到河套地区屯垦,同时把原来三国的长城重新修整并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天甘肃岷县)、东到辽东,号称“万里长城”。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架崩,诸侯叛秦,中原大乱,匈奴趁机南下,越过长城重新占据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至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废除单于推举制度,自立为单于,从此匈奴遂由族名兼为单于国名。

公元前209年公元前174年,冒顿在位,控弦之士三十多万,南并楼烦、白羊王,东灭东胡,西走月氏,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新犁各族,老上单于冒顿,又从伊犁河流域驱逐月氏人,乌孙人迁徙居住在伊犁河流域,实为匈奴属国,又役属西域城郭诸国,于是匈奴的疆域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在北部草原游牧各部中,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游牧军事政权,政权的建立也标志着匈奴民族的形成。

标签: 秦汉历史

更多文章

  • 吕后为刘邦建立大汉起到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汉历史

    吕后(公元前241~公元前180)名雉,字娥姁,秦代单父(今山东省单县终兴镇)人,汉高祖刘邦结发之妻,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封吕雉为皇后,为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去世后,惠帝立,吕后掌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她死于公元前180年,时年62

  • 汉文帝---汉朝历史上最杰出的守成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汉历史

    我们知道在西汉王朝除了汉高祖刘邦是开国皇帝,继刘邦以后,比较出名的皇帝有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以及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病已(后改名刘询),而笔者认为除了西汉开国的汉高祖刘邦这个公认厉害的创业之君之外,当首推(汉)孝文帝刘恒。那我们究竟如何评价一个皇帝呢?我归纳为以下六个标准:第一,心系天下,爱民

  • 下跪这种礼仪开始于汉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汉历史

    大家看宫廷剧的时候可以看到,在剧中见到皇上通常是要下跪,这是一种表示忠诚的方式吗?纵观封建历史,想必这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无形体现。那么这种礼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叔孙通在历史上最大的名气大概是因为他给刘邦制定了朝仪。朝仪这东西是用来规范礼仪的,对于西汉那些建国功臣们来说,要制定这,比上战

  • 汉武帝抗击匈奴的十五场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汉历史

    汉匈战争,是汉武帝一生中最辉煌壮烈的史篇,自元光二年的马邑之战始发,至征和三年发起最后一次燕然山远征,四十余年之间,武帝倾全国之力,发动了对匈奴的十五次远征。其规模之大,气魄之雄伟,在世界军事史上是罕见的,其中尤以元狩四年汉匈漠北大战最为惨烈,此战后迫使大单于向西方远遁,匈奴内部发生分裂,由此开

  • 西楚霸王项羽的五大忠臣良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汉历史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这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己写下的一首诗,哀鸣自己在楚汉相争中的失败。项羽把更多的责任归咎于“天灭我楚,非战之罪。”项羽之勇是毋庸置疑,在《资治通鉴》里也有记载,如楚汉两军在广武对峙时,汉军坚

  • 盘点古代各朝的阅兵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汉历史

    中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军事史贯穿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阅兵作为传统军事仪式,以田猎为最初方式发展演变至今。据史籍推测,传说时代的战神蚩尤就是华夏先民的狩猎首领,后代利用田猎进行军事训练时,都要祭祀蚩尤,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宋代。1、孟津观兵伐纣王夏商时出现以田猎教战阵和巡行各诸侯国的巡狩等军

  • 中国人为何两千年来一直自称汉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汉历史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个缘故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

  • 刘邦杀了哪些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汉历史

    刘邦登基称帝时封了七个异姓王,但到头来都被刘邦接二连三的给杀掉了。对于这些与他同生共死同闯天下的“好兄弟”,一代帝王为何会下如此杀手?刘邦杀了哪些功臣?刘邦为什么要杀这些功臣?刘邦杀功臣有什么内幕?1、刘邦杀了哪些功臣?高帝五年,汉初刘邦称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这些汉初功臣

  • “御前带刀侍卫”源于汉武帝刘彻的发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汉历史

    看多了清宫戏,同学们肯定都对威风凛凛的“御前带刀侍卫”印象深刻。这一称呼,源自于清代,负责保护皇帝安全的官职称为“御前侍卫”,“带刀”是他的标志和特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带武器的贴身保镖。日本叫近卫兵,美国叫特勤处,中国叫&

  • 为何秦始皇的兵马俑都不戴头盔?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汉历史

    他们不仅不戴头盔, 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甲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而站在最前边的弩兵部队身上一个甲片也没有。从俑坑里能看得出来,秦俑 都是简装,他着的铠甲防护的面积并不大,都属于轻型的,和我们所了解的当时的魏国的重装部队正好形成一种明显的反差。秦国应该有能力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