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御前带刀侍卫”源于汉武帝刘彻的发明

“御前带刀侍卫”源于汉武帝刘彻的发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038 更新时间:2023/12/21 22:40:06

看多了清宫戏,同学们肯定都对威风凛凛的“御前带刀侍卫”印象深刻。这一称呼,源自于清代,负责保护皇帝安全的官职称为“御前侍卫”,“带刀”是他的标志和特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带武器的贴身保镖。日本叫近卫兵,美国叫特勤处,中国叫“中南海保镖”。

1、御前侍卫的来历

侍卫侍卫,侍从并护卫的意思。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君的御前护卫是很松弛的,举个著名的例子:荆轲刺秦王。当时秦国有严法:禁止侍立在殿上的臣下带兵器。所以当荆轲图穷匕见,拿着匕首追杀嬴政的时候,众人手足无措帮不上忙,亏得医官夏无且用药袋投击荆轲,为嬴政赢得时间拔出剑来反击,进而杀了荆轲。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专门设了“卫尉”来统率近身卫士,守卫宫禁。

汉代则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御前侍卫部队“羽林军”。这是汉武帝刘彻的发明,为了对抗母系亲戚的压制,他借打猎玩耍为名,带一帮武士在羽林中偷偷训练,被称为“羽林军”。因为羽林军是直接听从皇帝指挥的御用军队,后世也称为“御林军”。

唐代,成立了一支专门负责皇帝安全的“北衙禁军”,一直延续到五代、宋。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就是禁军首领,所以很容易就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不过禁军是负责拱卫京师的,最多时达到八十万之众。真正在皇宫侍卫身边的,是从禁军中精选出来的,归殿前司掌管,称为“殿前班、直”。

顺便提一句,《三侠五义》里的御猫展昭,被皇帝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这是小说家言,宋代没有这个官职。只因作者石玉昆是清朝人,张冠李戴而已。元代的中央禁军称为宿卫军,宿卫军中,又分皇帝亲自掌握的“怯薜军”和由枢密院统领的“侍卫亲军”。

到了明代,肯定很多人知道锦衣卫。但严格说,锦衣卫只是广义的御前侍卫,只负责重大的仪仗、侍卫活动,最重要的职责是巡察缉捕之权,其实是个特务机构。卫戍皇城、负责皇帝安全的另有其人:上直二十六卫,其中,“府军前卫”专门负责皇帝近身侍卫,又称“带刀舍人”。

清代的侍卫机构分得最细,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大内侍卫等,各司其职。其中,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地位最高,职责也最重要,必要时要做人肉盾牌的。

2、做一个带刀侍卫有多难?

从皇帝这头着想,万乘之躯当然需要侍卫保护,但侍卫带刀其实也是种威胁,万一有人造发一刀砍向皇帝呢?所以,当一个御前侍卫是非常非常严格的。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出身要好。从汉代起,能当羽林军的就是贵族子弟,到了东汉放宽了条件:羽林郎可以从“良家子”里精选。此后,宋代、明代无不延续。

清代最严格,基本是满洲、蒙古王公的勋戚子弟和宗室子弟,就算抬了旗籍的汉族子弟都是少之又少。出身勋贵家庭,根红苗正,基本可以确保你不会造反。忠诚度高最重要,至于武艺,倒是其次,大内侍卫虽然经常习武训练,但最主要的作用不是拔刀子,而是仪仗、通讯、警备作用,即所谓“御前行走”。反过来,当了御前侍卫,待遇是非常高的。

皇帝对这些近水楼台的侍卫,薪水优厚是不用说了,升官也要比一般军功快得多。比如清朝的御前侍卫,除了享受戴花翎、佩黄马褂等特殊待遇外,升迁调补比其他人要宽得多,一等侍卫可以直接补为副都统(正二品)。还可以改文职,直接进入政界核心,比如大学士索额图、明珠、隆科多、和珅、肃顺都是御前侍卫出身。

3、“御前带刀侍卫”真管用吗?

中国的历代皇帝死于非命的很多,绝大多数是子弑父,弟杀兄,臣弑君,被太监杀的也不少。但真正被刺客所杀的,则凤毛麟角。拿清朝来说,小说野史里称雍正是被剑客吕四娘所杀,还割了人头,但毕竟是虚构的。

真正遇到刺客行刺的是雍正的孙子:嘉庆皇帝。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一个曾在内务府做过杂役的陈德(怀疑是天理教教徒),在紫禁城北神武门手持短刀,欲刺杀轿子里的嘉庆皇帝。

当时神武门的绝大多数御前侍卫见状,竟然反应迟钝,无人救驾,幸亏还有一个清醒的乾清门侍卫丹巴多尔济,他冲上前和刺客拼搏,加上御前大臣定亲王绵恩、固伦额附拉旺多尔济的助力,终于按倒了刺客生擒活捉。丹巴多尔济全身被血淋淋刺伤三处,算是为皇帝挡了刀。

事后,刺客陈德被凌迟处死。嘉庆皇帝对挡刀的丹巴多尔济重赏,晋升为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而几个护驾不力的护军统领和侍卫统领则统统被革职,发配到热河当苦役。所以,历朝历代的御前侍卫,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老天保佑,千万不要在我当班的时候出事!

还有一种极端情况,皇帝反被御前侍卫杀了。后唐庄宗李存勖,被自己从伶人提拔到从马直(亲卫军)指挥使的郭从谦所杀;隋炀帝杨广,被负责警卫的骁果军首领司马德戡和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联合起来造反,被活活用练巾绞死。炀帝怎么也想不通,他临死前对御前侍卫们说了这番话:“朕对不起老百姓,但对你们不薄啊!”

标签: 秦汉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何秦始皇的兵马俑都不戴头盔?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汉历史

    他们不仅不戴头盔, 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甲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而站在最前边的弩兵部队身上一个甲片也没有。从俑坑里能看得出来,秦俑 都是简装,他着的铠甲防护的面积并不大,都属于轻型的,和我们所了解的当时的魏国的重装部队正好形成一种明显的反差。秦国应该有能力为军

  • 亡秦必楚的预言为何成为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汉历史

    秦国雄兵百万,并吞天下,尽灭六国,始皇帝这个始字就在于他这个王朝想要千秋万代,何以二世而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为何成为现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国人熟知的典故,陆游在《金错刀行》中写道: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蒲松龄的对联中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

  • 中国文人为何看不起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汉历史

    刘邦是大汉朝的开国皇帝,此人自从芒砀山斩白蛇起义以来,亡秦灭楚,遂有天下。这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英雄事迹经过史记、汉书等经典文章的传播,早已家喻户晓。不过有一点,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似乎对刘邦没有好感,即使那位南宋看起来婉约的女词人也把目光投向项羽,用一种近乎女汉子的声音,慷慨地宣布:生当作

  • 云台二十八将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汉历史

    云台二十八将: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助其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的二十八员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大将,东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汉明帝刘庄在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28将的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范晔《后汉书》为二十八将立传,称“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

  • 为何说项羽死了韩信的悲剧就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汉历史

    公元前203年9月,项羽拔营东归,向彭城方向移动。这年10月,刘邦的军队会同韩信、英布、彭越等各路诸侯的军队共30万大军在固陵会师。韩信被刘邦任命为总统帅,负责全权指挥对于项羽的合围战略。这一年的12月,汉军终于将项羽和他的10万大军围困于垓下。 一开始,项羽还想凭借10万之众作拼死一搏。但是

  • 汉朝的神奇预言:邓通周亚夫都被预言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汉历史

    邓通、周亚夫都是汉代有名的权臣,据说,他们曾经都被一名叫许负的女相士看过相。当时相师给他们的预言是:饿死。两人都差点笑喷了。也是,一位是文帝身边的权臣家财万贯、一位是世袭罔替的诸侯世家怎么可能被饿死?但是历史就是这么神奇,几年之后,预言竟然灵验了!在大汉朝,出了一个神仙一般的女相师,名叫许负。所

  •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憾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汉历史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很多的憾事,如:赵高乱秦、曹操的赤壁之败、宋武帝北伐的虎头蛇尾等等,下面,小编为大家盘点了中国史上的十大憾事。一起来看看吧。1、赵高乱秦秦始皇暴死后,赵高威逼利诱李斯合谋篡改诏书,扶昏庸的胡亥作皇帝,赐太子扶苏死!扶苏死后,赢氏子孙不但尽数被诛,胡亥当

  • 王朝盛衰折射古代国家治理困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汉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等。然而王朝不断循环的现实表明,历史上再伟大的盛世也只能维持于一时。那些无法持续的盛世,折射出来的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特殊困境。1、集体性腐败导致王朝政治周期性紊乱 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表明,统治者对百姓横征暴敛、竭泽而渔,带来的

  • 历史迷题:匈奴为何要囚禁苏武与张骞?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汉历史

    作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令人不解的是,匈奴为何要囚禁张骞?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纽带,匈奴曾经扣押他很久

  • 秦朝历史上为何从贵族到百姓都喜欢黑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汉历史

    看过电视剧《芈月传》的人,或许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剧中除了秦宫里的女人,无论是秦国的大王、大臣还是普通士兵都喜爱穿黑色的衣服。秦国人似乎有着浓厚的黑色情结。 秦国人崇尚黑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甚至杂役奴仆全都穿着以黑色为主色系的衣服。朝堂之上的大臣们清一色都是黑色衣服。就连朝堂的装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