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宫秘档:清朝皇室子孙的取名“潜”原则

清宫秘档:清朝皇室子孙的取名“潜”原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863 更新时间:2023/12/23 12:11:58

清朝的统治者出自东北的建州女真,早期的统治者努尔哈赤、皇太极汉化程度较低,虽然他们本人都会说汉话,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但对中原文化的并没有深入了解。因此在他们对子孙的命名,并没有采用统一的规则,这可以从他们对儿子的命名中看出。如皇太极的名字应为“黄台吉”,台吉是蒙古语对部族首领的称呼。

1644年顺治帝定鼎北京,开始确立对全国的统治。顺治帝接受儒家教育,开始了清朝皇帝汉化的进程,后代名字的选取开始发生变化。顺治他一共有八子,分别为牛钮、福全、玄烨、皇四子(董鄂妃所生,未取名即夭折)、常宁、奇绶、隆禧、永干。从名字的意义上来看,大多数已经接近汉化。

1661年康熙帝即位,康熙在位61年,是一位汉化程度很深的帝王,他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对子嗣后代的命名确定了以下的原则:首字相同;第二个字偏旁部首相同。康熙共有35子,列入宗谱的有24子,这24子名字的首字均为“胤”,第二个字的偏旁部首为“补衣旁”,如人们较为熟悉的皇长子胤禔、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三子胤祥等等。禔、礽、祉、禛、禩这些字虽然不常用,但在古汉语的释义中均有福禄美好的含义。

1722年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帝。即位之初,雍正帝下令所有兄弟的名字不得再用“胤”字,一律改为“允”,以此来避讳皇帝的名字。唯一怡亲王允祥因与雍正第关系非比寻常,在死后得到雍正的允许,采用“胤”字。雍正帝共有10子,其中只有6个写入玉牒。他们名字的首字为“弘”,第二个字含有“日”字,如弘晖、弘昀、弘时、弘历(繁体字为历)、弘昼(近代书法家功是其后人)、弘曕。

1735年乾隆帝即位,由于他本人并不讲究什么避讳,所以他的兄弟之名都保留了“弘”字。乾隆帝有17个儿子,其中有3个未命名即夭折。乾隆帝为诸子的首字取为“永”,第二个字均为“斜玉旁”(人们通常称它为王字旁,其实是错误的),如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五阿哥永琪、皇六子永瑢、皇七子永琮、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一次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给乾隆的母亲,也就是自己的奶奶崇庆皇太后。乾隆帝十分高兴,在上面题写了“永绵奕载奉慈娱”几个字,意思是儿孙繁衍成长,长侍奉母亲膝下。此后,乾隆帝将“永、绵、奕、载”四个字摘出来,作为后代命名用字。

1796年乾隆帝退位,皇十五子永琰即位,是为嘉庆帝。通常皇帝的名字是天下都要避讳的,“永”字为常用字,为面引起不便,同时避免兄弟们改名,嘉庆帝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颙琰”。嘉庆帝有五个儿子,长子未命名即夭折,其他分别为绵宁(繁体字为宁)、绵恺、绵忻、绵愉。名字的第二个字均有偏旁部首“心”的因素。

1820年绵宁即位,是为道光帝。即位后的道光帝采取了和父亲一样的做法,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旻宁”。此时宗室子孙生息繁衍,乾隆帝所确定的“永、绵、奕、载”四个字已不够用,为此道光帝又增补了“溥、毓、恒、启”四字。道光帝共有九个儿子,第一字采取规定的“奕”字,第二个字原本采用“绞丝旁”,但长子奕纬、次子奕纲、三子奕继先后夭亡,于是道光帝从第四子开始改用“言字旁”,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欣、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

1831年奕詝即位,是为咸丰帝,从他开始皇帝们不再改名。咸丰帝有两个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存活,也就是慈禧所生的载淳。皇帝虽然子嗣不兴,但皇室却生息繁衍,咸丰又增续"焘、闿、增、祺"四字。1874年同治帝病死,慈溪一言定天下,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立为皇帝。“载”字辈第二个字的偏旁为“三点水”。如载沣、载涛、载漪等等。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急性中毒身亡,慈禧在死前做出了安排,立光绪帝的侄子、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而“溥”字辈的第二个采用单人旁,如溥仪、溥杰(繁体字为杰)等。1912年清政府发布诏书,宣布退位,从此皇室成为平民。民国时期,溥仪虽然已经退位,但在遗老遗少心中还是具有极高的地位,至少算是个“族长”吧。于是溥仪又增补了十二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补充一下清朝的字辈: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通常来讲,胤字辈以礻为偏旁;弘字辈以日为偏旁;永字辈以斜玉旁为偏旁;绵字辈以竖心旁为偏旁;奕字辈以言为偏旁;载字辈以氵为偏旁;溥字辈以亻为偏旁;毓字辈以山为偏旁,但随着血缘的疏远,字辈的偏旁并非完全如此,如最近比较“火”的庆亲王奕匡,他本人以及子孙后代就没有采用上述原则。

最后总结一下,相比于明朝,清朝皇室的命名比较散乱。早期的统治者汉化程度低,取名比较随意。随着入主中原,皇帝们开始接受汉族中原文化,名字的选取有了一定的规律,但在具体命名,特别是名字中第二个字的偏旁部首没有做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的规定。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愚昧的清朝为何能统治中国300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清历史

    随着科学的角度率先打破满族汉族人奴役狭隘的意识形态。其次清王朝统治中国300年的历史,应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清朝时期进入中原;二为清王朝鼎盛期时期;三为清王朝下行灭亡期。这是比较符合中国一般的封建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直至灭亡的规律。清人为什么能入主中原?这就必须运用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科学观点

  • 满清为何能灭蒙古族?对其实行计划生育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清历史

    从历史的边角料中,可以找到满清时期朝廷如何毁灭强大的蒙古族,主要的手段便是阻止蒙古族的正常繁衍,类似计划生育。满清为何能灭蒙古族自建国起,满清以史为鉴,大喊满蒙一家口号分化汉族和蒙古族。实行满蒙结盟,乃是整个清代的国策,清廷根据蒙古封建主原来地位的高低和对其效忠的程度、功劳大小,分别授予亲王、

  • 为何清朝皇帝大多在冬季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清历史

    在医术缺乏的古代,对于有些恶疾,人们根本束手无策。即使是拥有全天下的皇帝也不能幸免。清朝入关后的十位皇帝,大部分死于北京的严冬,特别过不了正月头。这既跟爱新觉罗家族本身的体质有关,也有其他原因。翻开卷帙浩繁的清宫医案,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清朝入关后的10位皇帝,大都死在严寒的冬天,特别是过不了正

  • 明朝最后精锐部队的覆亡与孙传庭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清历史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大明劫》,电影给人的感觉很一般,讲述的是明朝末年瘟疫横行的事情。虽说主角是一个治疗瘟疫的医官,但孙传庭与李自成的潼关之战似乎比别的情节更让人期待。在明朝末年的连年征战之中,涌现出了不少名将,比如袁崇焕、熊文灿、洪承畴等,在这之中孙传庭绝对是一个佼佼者,更称得上是一员悍将。作

  • 清史解读:揭秘胡雪岩震惊的经商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清历史

    胡雪岩是清代著名的商人,他的发家史十分令人吃惊。那就是靠官员的帮助。最有名的边是左宗堂。那胡雪岩是怎么说服对方来资助自己的呢?下面由本文带领大家解密下吧!虽然左宗棠幼年的生活很苦,但是这依旧没有阻止他努力学习,参加科举,建功立业的决心。从三岁开始,左宗棠就开始了读书认字、书海泛舟的日子;而他四

  • 明朝内阁的形成及其独有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清历史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

  • “千古一帝”康熙帝人生的八大不幸之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清历史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取得了对三藩、明郑、准噶尔的战争胜利,驱逐沙俄侵略军,以条约确保清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

  • 5年时间里不断修建的建国神社,成为溥仪卖国求荣最好的证据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清历史

    日本的靖国神社是日本法西斯最好的铁证,但对于建国神社并不了解。其实建国神社里供奉了也都是日本战犯,只是由于后来这些建筑被全部拆毁,因此在从历史中逐渐淡忘。这些建筑是日本在侵略中国东北期间,陆续建立的建筑。内部供奉着日本在中国战死的军人,溥仪还亲自带着那些遗老遗少前去祭奠。现在有人为溥仪翻案,说他是迫

  • 爱新觉罗·皇太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清历史

    1、人物生平早年经历皇太极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592年11月28日)申时,努尔哈赤第八子,从小就受到努尔哈赤的喜爱。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孟古哲哲,是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杨吉努(仰加奴)之女。杨吉努为了与努尔哈赤结盟,把小女儿许配给他,称这是天生的“佳偶”。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努

  • 爱新觉罗·胤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清历史

    1、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时,胤禛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生母为德妃乌雅氏。由于其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不能给胤禛带来皇子中的特殊地位,此外,清初时后宫也不允许生母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胤禛满月后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孝懿仁皇后是一等公佟国维之女,孝康章皇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