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清报律》:中国第一部新闻法

《大清报律》:中国第一部新闻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783 更新时间:2024/3/14 8:44:44

1908年3月14日《大清报律》奉旨颁行。该报律共45条,除将前些时候制定与颁行的报刊禁载的规定全部收入外,还新增了不少限制性条款,1910年清政府再次修订《大清报律》,并将修订本交资政院军机处审议。1911年1月29日原《大清报律》改称为《钦定报律》经清廷批准后颁行。修订后的报律共38条,另有4个附条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

《大清报律》起草和颁布的历程要漫长得多。清廷有关部门最早开始起草《报律》,是在1904年8月,两年后约1906年10月,拟就草案四十六条。然清统治者十分谨慎,以为“事关法律,非详加讨论,不易通行”;并“以京外报馆由洋商开设者十居六七,即华商所办各报,亦往往有外人主持其间。若编订报律,而不预定施行之法,俾各馆一体遵循,诚恐将来办理分歧,转多窒碍”,而未予颁布。1908年?1月16日,民政部会同法部,调研“各国通例”,“参照内地情形”,拟出“改定草案四十二条”,交宪政编查馆审核。宪政编查馆秉承清廷意旨,增加了三条,并对草案中的若干条款进行了修改。

宪政编查馆对报律草案修改的突出特点,是加强对舆论的控制和对新闻自由的钳制。如规定报刊发行前的送审制度:

”每日发行之报纸,应于发行前一日晚十二点钟以前;其月报、旬报、星期报等类,均应于发行前一日午十二点钟以前,送由该管巡警官署或地方官署,随时查核。”

如规定不准刊登“诋毁宫廷之语,淆乱政体之语,扰害公安之语”,对违规者加重处罚:

第十四条第十四款之诋毁宫廷,第二款之淆乱政体,第三款之扰害公安皆侵入刑律范围。现在逆党会匪窜伏东南洋一带,潜图窃发,方且藉报纸之风行,逞狂言之鼓吹,此等情形,久已上烦宸廑,如照原案第二十一条、二十二条之例仅处二十日至二年之监禁,附加二十元至百元之罚金,殊嫌轻纵,似应仍分别轻重办理。臣等共同商酌,拟请将原案第二十二条改为违第十四条第一款与第三款者,该发行人、编辑人、印刷人科六个月以上、二年以下之监禁,附加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之罚金,其情节较重者仍照刑律治罪。

《大清报律》的上述内容,明显暴露了清廷镇压人民革命的用意,暴露了清廷修律的本质所在。

1908年的《大清报律》,不但重复了当年的《规则》,而且增添了事先检查制度,对舆论的控制更为严厉。通篇《报律》,只讲言论控制,丝毫不提言论保护。《报律》尚未出台,媒体已得知其主要内容,《公论新报》即刊批评:“吾国政府未尝自束于法律之中,而仅仅苛责于吾民一方面”;《大公报》也悲观地预料道:“(报律一旦推行)报界言论自由之灵魂将飞散于云霄之外……湛精烂漫之舆论,更刍狗之不若也”;《申报》则激烈批判道:“(报律颁布之后)则吾国真为无舆论之国”。

朝廷对报界的反抗置若罔闻,反在1908年3月颁布的《报律》中增加了不少限制舆论自由的条款。结果,引发了整个报界的抵制。《江汉日报》刊发时评《呜呼立宪——对于新定报律之感言》,痛骂制定此律者的“衮衮诸公”——“不啻宪政之罪人,国民之公敌也”; 《神州日报》发表社论《监谤政策之争议》,称朝廷这一法律的出台,其目的在于——“欲以极严酷之手段,虏使人民,以钳制舆论,将使舆论一线方萌之生理,因而摧残消歇。然后政府之言语行动,可以狂猖自恣,为所欲为,不复有人承议其后,自以为是而后快其私心”。

朝廷的一意孤行最终促成了报界的联合抵制。最坚决的可谓北京报界,其联合宣言书戳破了朝廷自谓《报律》袭自日本的谎言,明白昭告世人,日本报律决无“内容事前检查”的规定。宣言书扬言:如果朝廷固执己见,必要执行“内容事前检查”,则北京报界将采取一致行动,同时停版,并将呼吁全国报界与政府进行交涉或将所有报馆的发行所移到租界,全体挂上洋旗,以示坚决抵抗。

然而,时代毕竟是前进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对于言论、集会、结社问题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一些开明官员反对一概排斥集会、结社,甚至呼吁清廷开放党禁,对学生的爱国热情采取宽容态度。《大清报律》颁布本身,便意味着千年冰封的开裂,便意味着清廷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尽管是有限制地承认——言论、集会、结社的合法性。

辛亥革命后,限制言论自由的旧报律废止。1914年,袁世凯政府制定的《报纸条例》,又恢复了清廷《大清报律》的有关禁制条文,并查禁了一批报刊和图书。直到1916年7月,段祺瑞政府“申令废止报纸条例”,中国人才在十一年间基本享有言论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赖以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此是后话。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康熙皇舆全览图》: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清历史

    清朝时期出过不少著述,在地图测绘方面亦有杰作问世——此即《康熙皇舆全览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为中国清朝所绘的地图。以天文观测与星象三角测量方式进行测绘,采用梯形投影法绘制,比例为四十万分之一。地图描绘范围东北至库页岛,东南至台湾, 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贝加尔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岛)。绘图人

  • 北洋女师学堂: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清历史

    北洋女师学堂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是朝廷为挽救日薄西山的命运,推行包括兴办新式学堂在内的“新政”时期。天津府主办的北洋女师学堂,恰是于此时创建的。当年之所以注重对女子的教育,则是基于如下的认识,“因孩提之童,日依母侧,熏陶渐染,习惯自然”;且从历史来看,“古今圣贤豪杰,建大功、立大业者,

  • 国粹京剧:驰名中外的艺术瑰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清历史

    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系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而成,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

  • 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是什么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清历史

    清末有著名的南洋派系和北洋派系,这两个派系都出自于两种官职,即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这两种官职究竟是干什么的呢?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1、北洋大臣是什么 咸丰十年十二月,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驻天津,管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同治九年改三口通商

  • 清末四大水师: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清历史

    清朝末年,饱受敌寇海上侵扰的清政府终于痛定思痛要组建强大的水师,清末也确实有所谓四大水师,然而这四大水师最后都下场惨烈,因为种种原因沦为炮灰。1、四大水师是哪四个 晚清时期,面对列强的步步紧逼,中国的边患日益严重,不仅传统的西北边境动荡不安,东南海疆也出现了危机。有海无防的问题日益严重,清政府大为

  • 云南陆军讲武堂:近代史上的著名军事院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清历史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系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建立时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后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 在近代云南的历史上,有一文一武的两所学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联合大学,“武”指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者培养了一大

  •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清历史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

  • 《儒林外史》: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清历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如写周进、范进为考中举人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到胡子花白还没有考中秀才。尽管生活极为困顿,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周进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

  • 北洋舰队兴亡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清历史

    北洋水师舰队从建立到最终全军覆灭不过20年,甲午战败之后,清政府内部虽然意见不一,但出于自强的考虑最终得以重建。清政府被推翻之后,北洋水师舰队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民国海军在此基础上创建了起来。1、创建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亲王提

  • 北洋舰队编制、官制等级以及军衔大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清历史

    研究甲午战争中许多人物的时候,不得不提其官制等级,才好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当然,了解北洋舰队的编制、官制等级以及军衔大小也有益于分析研究整个甲午战局。北洋水师的编制、管制等级以及军衔大小是怎样的呢? 北洋水师的军制在1888年由清廷颁布的《北洋水师章程》中有详尽记载,现择其主要分述如下:1、北洋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