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农民起义口号

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农民起义口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113 更新时间:2024/1/22 17:36:03

1、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汉之际,政出豪门,权力世袭。普通民众无权过问政治。做王侯将相的人,无不是天生下来,就有做王侯将相的命.权力是靠家族传袭。陈胜吴广不信这个邪,所以他们在大泽乡举行起义后,打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是中国人第一次把想在政治平等的话讲了出来,意义不一般!可王侯将相权力不靠家族世袭了,靠什么?陈胜他们没有说,但他们做了,马上就得了天下!是他们开了强者为王,也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风气之先!

2、夏人: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极其凶狠残酷。因而夏人提出了“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口号。这个话意思是说,日子不好过啊,我们就和你同归与尽!这无疑是夏版的“舍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口号。

3、绿林赤眉起义:刘氏复起,李氏复辅。

这次起义是由王莽的一次不成功的变法改革引起的。中国历史上有四大改革家,王莽是其中之一,但他的改革与其它人不一样,其它人都认为,祖宗之法不足恤;而他不同,他就是要复祖宗之法,他的改革是复古,让封建的中国走向奴隶的中国。新政策触犯的权贵、豪强的利益。而且同样也得不到农民们的欢迎。当时的起义者们,没有打得出手的起义口号,只有一个叫李通的人,想出了一个口号:“刘氏复起,李氏复辅。”起义后来成功了。

4、黄巾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这是宗教色彩极强的口号,也是一个跳大神的神汉想出的口号。以宗教名义的宣传手段,拉拢民众,虽然说的神乎其神,没有多少正面的意义,但在当时却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力。

5、隋末农民起义:《无向辽东浪死歌》

隋末农民起义也没有什么统一的口号。其中比较有点名气的是《无向辽东浪死歌》: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当时隋炀帝征伐无度,大兴土木,巡幸游乐,兵役繁重,民不聊生,终于激起了农民起义,而隋末的农民起义与其它王朝的农民起义有些不一样,是多源头、多起点的暴发。史书上说,当时有“六十四路烟尘”,也就是说有六十四个地方的农民,不约而同地发动了起义,说明隋炀帝的确不得人心,确实该死!

6、王小波、李顺起义: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

中国的大宋王朝是一个经济文化强盛、但军事上比较弱小的王朝。宋王朝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所以当时一些到过中国的西方人说,大宋开封城门口守城的士兵的生活,都比欧洲的国王好。这话倒也不完全是夸张,但经济如此强大的宋王朝,为什么还是有农民起义呢?只有一个理由可能解答,当时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可能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而且富得流油,而另一部分人却是穷得叮当响。用老杜的一句话就是“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王小波他们要起义,而他们打出的口号“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就是中国农民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观点。与东西方所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们相比,他们是最早的社会党人,开了全世界政治理论中平均主义的先河。

7、钟相扬么起义:法分贵贱,非善法;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大宋王朝没有在王小波的起义中得到教训,社会还是处于两极分化的发展状态,让穷者越穷,富者越富。所以扬么提出这个口号,不光在经济上提出了平均的观点,同时在政治上也提出了等贵贱的平等思想。他们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经济上平均和政治上平等思想、有较高水平的农民起义者!

8、元末农民起义: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和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宋朝亡于蒙古后,中国人都给蒙古人统治得有些痴呆了,就是想造反也提不出有水平的口号。所以元朝农民起义提出最著名的口号久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和“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种口号和黄巾起义差不多,但又是一个比黄巾起义起义更为简单的跳大神的口号,用迷信来反抗专制。

9、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口号:等贵贱,均田免粮。

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了“等贵贱,均田免粮。”的口号,因而获得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一句欢迎辞就是最好的说明。李自成之所以率众起义也是和当时社会发展两极分化有关,所以他提出了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口号。

10、太平天国洪秀全起义:一律平均。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等。

太平天国追求绝对的平均主义。当洪秀全以天父的名义提出这些个理念时,而远在德国的他们同情者马克思,也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并而对洪秀全的革命寄以厚望,他认为洪秀全的革命必然会影响中国茶叶的出口,而茶叶是当时欧洲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须品。洪秀全革命的蝴蝶效应是,把中国革命的火星,抛到了欧洲革命的火药筒上。但仅仅过了十多年的时间,洪秀全太平天国的熊熊烈火,就让大清朝组织的一支汉人的军队湘军给扑灭了。

标签: 夏朝商朝周朝

更多文章

  • 盘点中国史上十大开疆扩土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1、武丁 商商代国王。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

  • 夏朝部落:三苗被禹征服后衰亡 夷夏争斗不断终和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所以很多关于夏朝历史的资料都是来自后世的记载,尚无定论。根据后世的记载,夏朝有不少蛮族的存在,比较有名就是禹征三苗中的三苗和有穷氏的部落东夷。那么,这两个部落和夏朝之间有什么纠葛?最后怎么样了呢? “苗”与“蛮”在上古汉语中同音同意,三苗与后世的南蛮应是同源。《战国策·魏策》记载

  • 夏朝历史开端:夏王朝的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 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有一次在会稽(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

  • 中国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的兴衰史 夏朝如何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世袭制是历代封建王朝一直沿用的王位继承制度,而相传上古时期炎帝、黄帝、尧及舜却曾用“传贤不传子”的公天下制度。但在夏朝,这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话说公天下时期的舜传位于禹,而禹除了会治水,领兵打仗扩张领土也十分有一套。他的军队训练有

  • 夏朝军事制度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夏朝的军队,是为了维护统治而发明的专职征战的工具。夏以前,各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征战由部落内部的青壮年男子负担,夏建立后,中原形成了统一的部落共同体,并出现了国家机构,因此专职战斗的队伍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有扈氏,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足

  • 夏朝服饰特征:宗教信仰色彩的上衣下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服装服饰也在进步,各个时代都有其特色代表。那么时代久远的夏朝服饰有着什么样的特色呢? 夏朝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其确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和玄衣黄裳的服色。其中上衣代表天,因为天在未明时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征地,因为土地为黄色,故下裳用黄色。 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

  • 夏朝灭亡之后夏人后裔何去何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夏灭亡后,剩余势力除了主要留居中原,还有两支分别向南方、北方迁移。桀带着不少夏族民众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有人认为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载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其(指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

  • 外国学者为何不承认古代有夏朝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

  • 周朝简介 周王朝的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

  • 东周建立:东周是谁创建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夏朝,商朝,周朝

    1、东周建立 周幽王被杀后,申、曾等诸侯见目的达到,而此时郑、卫、晋等诸侯率领的勤王之师也已经赶到,于是申侯与缯侯与外面的郑、卫、晋等诸侯里应外合,大败犬戎,犬戎退走。申、缯、卫、晋、郑等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与此同时,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携王”,这样出现了二王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