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消灭燕赵并以秦国60万兵力消灭楚国 是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之一

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消灭燕赵并以秦国60万兵力消灭楚国 是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之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685 更新时间:2024/1/22 0:07:11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少时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统兵60万大败项燕,消灭楚国。联同儿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

1、精于谋略 计杀魏齐报相仇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关中人,他年少时期就喜欢军事,为人处世富有谋略。在秦昭王时期王翦就受举荐入朝为官,只是当时秦国人才辈出,文有相国范雎,武有司马错、白起,所以他并没有过多的表现机会。秦相范雎是当时著名的谋士,以“远交近攻”的谋略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为秦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范雎早期并不得志,起初在魏国丞相魏齐手下当门客时,险些命丧魏齐之手,后辗转投奔秦国得到重用,终位极人臣成为秦相。只是,范雎始终对仇人魏齐念念不忘,仗着秦国强势,范雎曾扬言威胁,要魏国交出魏齐,否则将举兵伐魏。魏齐因为害怕,便弃相印逃到了当时可以和秦国抗衡的赵国,投在平原君赵胜门下,寻求避难,致使范雎一时无法复仇。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王翦看到了机会,及时向秦昭王献计,由昭王修书一封,约平原君赵胜到函谷关赴宴。昭王依计而行,秦强赵弱,迫于压力平原君如约而来,秦王则借机将其扣留,押解至咸阳。之后传讯给赵王,称不交出魏齐,就不释放平原君。

长平之战刚过,赵孝成王正惊魂未定,平原君对其极为重要,秦国更是得罪不起。于是,赵王便派兵围住平原君府,意图擒拿魏齐。但魏齐提前得到消息,早已逃走,投奔到魏国信陵君那里。此时魏国也是自身难保,自然不会引火烧身,信陵君不敢收留,魏齐走投无路之下,拔剑自刎。之后,赵孝成王得魏齐之首,星夜派人送往咸阳,秦王才释放了平原君归赵。

王翦此计未费秦国一兵一卒而得魏齐之首,解了相国范雎多年的心头之恨。此后,王翦更加受到秦王和秦相范雎的赏识,逐步担负要职,为以后的建功成名打下了基础。

王翦,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关中人,历仕秦国四朝君王。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名将。王翦多谋善战,秦王政期间,多次带兵破赵,攻陷邯郸,灭赵,亡燕。后大破楚军,攻灭楚国,南征百越,因功封武成侯,是秦朝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之一。

2、心腹近臣 横扫诸侯灭顽赵

话说王翦入朝为官后,在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三朝,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因为颇有谋略,也慢慢受到重用,开始逐步带兵,到秦王政继位时,他已经开始负责都城的防卫工作,也是君王的心腹近臣。秦王政即位之初,由于年少,国政长期由相邦吕不韦把持。吕不韦权倾朝野,经常与太后有不齿之事,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东窗事发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嫪毐与太后在秦故都雍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在太后的帮助下,嫪毐被封为长信侯。因为担心事情迟早会暴露,嫪毐也不愿坐以待毙,便自收党羽,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企图伺机叛乱。

公元前238年,嬴政按礼制欲前往太后所在的雍城行郊礼,出发前,命王翦领兵镇守咸阳,另派三万精锐保护秦王出行。秦王离开后,吕不韦在国都咸阳负责国政,王翦不动声色,调遣兵力,严阵以待,以防吕不韦伺机生变。之后,嫪毐终因淫乱宫闱的罪行败露,便发动兵变,试图进攻秦王嬴政所在的蕲年宫,史称“蕲年宫之变”。秦王及时察觉了这一阴谋,抢先发兵平定叛乱,追斩嫪毐,清洗了嫪毐集团。因此事涉及吕不韦,秦王便借机免去了其相邦之职,不久后,吕不韦畏罪自杀。

铲除吕不韦和嫪毐后,秦王嬴政正式亲政,开始着手一统天下,这场统一战争以前236年秦军伐赵拉开序幕,前后持续了十五年,而王翦无疑是统一战争中最耀眼的人物之一。期间,除了最先灭亡的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是王翦带兵所灭,要么是其子王贲攻克而亡。

公元前236年,王翦奉命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王翦到职领军只十八天,就下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卸甲回家,只从原军队的十名将官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结果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王翦就带着这支士气很高的部队攻下了阏与,之后一并攻取了赵国的九座城邑。

公元前229年,王翦奉命伐赵,率军从郡上发兵,下井陉。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上了赵国名将李牧,两军相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一时无法取胜。王翦便上报秦王,采用了反间计,成功除掉了李牧。李牧被杀后,王翦率秦军势如破竹,大败赵军,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将赵国原来的土地并入为秦地,自此,对秦国统一造成了巨大阻碍,长期顽强抗争的赵国落下了帷幕。

两年后,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秦王政盛怒之下,派王翦领军攻打燕国。燕军自然无法和秦军抗衡,在易水河边兵败。王翦乘势攻取了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燕国也名存实亡了。

3、复出灭楚 急流勇退成善终

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后,秦军势如破竹,数年间多国相继灭亡,最后只剩下了楚国和齐国,其中楚国更为强大。公元前224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武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王翦则借机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秦军伐楚,楚国名将项燕率军迎战,起初,楚军故意示弱,隐藏精锐主力,且战且退,待秦军撤军之时,尾随三天三夜,乘其不备,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此役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秦王政听到这个消息,震怒之后,认识到楚国虽已衰弱,但毕竟地广人众,仍具有一定实力,非轻易可灭。他亲赴频阳王翦家,向王翦致歉,敦请其统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调军六十万归其指挥。

于是,王翦统领大军程,出征时还不忘向秦王请求赏赐,要了很多田宅园池,说是要留给子孙后代。直到率军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良田,连他的部下也开始觉得老将军做的有点太过份了。王翦这时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精锐士兵全交到了自己手中,此时只有向秦王多要财物,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担心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然而,王翦领兵伐楚,大军抵达楚国之后,整整一年却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固守营垒休养生息,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并关心其饮食起居,甚至每天组织比赛投石作为娱乐。楚军求战不得,对秦军又无可奈何,日久便斗志松懈。一年后,楚军因补给困难,粮草难以为继,无奈之下,项燕只好率军东撤。就在楚军调动之际,王翦突然率兵出击,大破楚军,斩杀楚军主帅项燕。之后攻破楚都,虏楚王负刍,平定了楚国。随后,王翦又顺势南征百越,取得了胜利,因功晋封武成侯。

王翦身为四朝元老,不仅军事才能突出,而且极富政治智慧。在攻下燕都之后,就上表告老还乡。当再度出山拥有重兵之时,能够及时设法消除君王的顾虑,在灭楚后,坚持彻底隐退,功高而主不疑,从而得以善终。

标签: 春秋战国

更多文章

  • 先轸:春秋第一名将 晋国不败战神 先轸的死法足以秒杀无数忠臣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春秋战国

    先轸是春秋时期晋国名将,曾辅佐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屡出奇策,并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挥城濮之战、崤之战,打败强大的楚国和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先轸的第一次亮相是城濮之战。楚国围宋,宋请求晋国出兵帮忙,晋文公组织大臣们商讨,先轸说:“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

  • 吴起:前帮魏国训武卒 后助楚国谋变法 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被忽视了的全能型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春秋战国

    吴起是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在战国时代的中原群雄眼中,“楚”这个字,带有一种莫名的凛冽,令人不由自主产生一股疏离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它太

  • 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美男子宋玉竟是屈门叛徒?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春秋战国

    宋玉是战国时期知名的楚国辞赋家,在中古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的一生虽然比较窘迫,没有什么显眼的功绩,但是他还是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故事,通过他的这些典故让我们一起去走近宋玉,了解宋玉,看看这个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有着怎样的风采。宋玉一生最出名的就是他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经典故事,这出自他的《

  • 春秋战国时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首都地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

  • 郑国:春秋时期第一个小霸郑国的兴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春秋战国

    郑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的诸侯国。郑国的第三任君主郑庄公,雄才大略,一代枭雄,使郑国称霸中原,“天下诸侯,莫非郑党”。郑国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郑国以商业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郑国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郑国是千乘之国,军力总体较强,楚国和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有着怎么样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战国

    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战争不断,但却是历史上少有的文化繁荣时代,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等等的始祖和经典典籍都出现在这个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多

  • 《黄帝内经素问》: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春秋战国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实际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古书早已亡佚,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所论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

  • 百家争鸣有多少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纷争战事不断,与此同时文化方面则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等著名人物。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春秋》、《孟子》、《荀子》。主张: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

  • 万经之王:老子《道德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春秋战国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汉初汉景帝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