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晋净宗初祖慧远大师 佛教净土宗的创始者

东晋净宗初祖慧远大师 佛教净土宗的创始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632 更新时间:2024/3/6 13:11:24

东晋慧远大师俗姓贾氏,是中国东晋时候的高僧。东晋慧远大师出生于书香世家。住在庐山的时候,慧远大师就和刘遗民他们一起开始研修佛法。在慧远大师修行有所收获后,极力倡导“弥陀净土法门”,所以后世人称东晋慧远大师是净土宗的创始人。

慧远大师家门世代书香世家,所以慧远大师从小资质聪颖,比较勤思好学。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和舅父一起到许昌和洛阳等地方去游学。所以说慧远大师起初精通如雪,对老庄学说也略有涉猎。在二十一岁那年,慧远大师和他的母亲弟弟一起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解《般若经》,不想听的慧远大师大彻大悟后,认为佛教的佛学远胜过儒家和到家,于是慧远大师就决定剃度,抛却凡尘俗世出家,跟着道安法师出家修行了。

这时的慧远大师已经入住庐山的东林寺,来带领着大家一起修炼。他是道安的上座弟子,比较擅长《般若经》,并且兼修倡阿毗昙、戒律、禅法。东晋慧远大师还曾和刘遗民等人已在在阿弥陀佛的佛像面前立下誓言,这就是在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结社,这次结社的目的最终就是专修“净土”的法门,希望能在死后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在后世,慧远大师被尊称为净土宗的始祖。

当时的东晋名仕谢灵运因为十分的钦佩慧远大师,就替慧远大师在东林寺的东西两侧挖了两个池塘,还在池中种满了白莲花,所以慧远大师创下的社,还被称作“白莲社”,故此,后来的净土宗又被称作“莲宗”。

1、净宗初祖慧远大师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佛教从印度传入,并得到很大的发展,当然也出了许许多多佛教大师,比如玄奘,慧远大师等等,慧远大师也被人们称为净宗初祖慧远大师。那么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出生于公园334年,是东晋时代的人物,他是庐山白莲社的创始人。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出生于雁门楼烦的书香门第,慧远大师从小就天资聪颖,善于学习。在十三岁那年,慧远大师随着父亲出门游学,很快他便精通了儒家学说,而且也学了很多老庄之学。二十一岁时,慧远大师陪同弟弟慧持前往大行山聆听高僧道安法师讲经,之后他便觉得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于是毅然决然的出家为僧了,此后慧远大师一直跟随道安法师修行。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二十四岁的时候,开始讲经说法,听众不能理解的地方,他都会借用巧妙的比喻让所有人都清楚领悟。在慧远大师四处讲经的过程中,很多人都皈依到他的座下,据说慧远大师在弟子心目中容貌威严,一见面就会有一种敬畏之心。

东晋时代,虽然佛教已经传入而且不断发展,但是还不是非常完善。慧远大师深知佛法存在不足之处,于是派弟子法净、法领等人西行取经,得到了很多梵文佛经。随后慧远大师又在庐山设立翻译场所专门翻译佛经,成为了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设立私人翻译场所的人。慧远大师是东晋时代非常受人敬仰的一位得道高僧,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翻译家。由于他开创了佛教净土宗,所以也被人们称为净宗初祖慧远大师。

2、慧远大师的故事

慧远大师的故事有很多,比如说他创建了四字真经,他的茶杯皇帝列为了贡品,相传说民歌《茉莉花》可能是慧远大师所做。还有他虽然不是山水文化的发展着,但是慧远大师那灿烂的一生,便能是的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中浓烈的人生色彩更加的稳定。慧远大师一生行德无数,他建莲社,上品往生,慧远大师的故事数不胜数,简单叙述几例。

慧远大师佛法高深,学究天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慧远大师那么聪明。所以慧远大师为了能让信徒更好的崇信佛法,加深对佛法的认知,他根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创作出了能口口相传的“阿弥陀佛”四字真经,这就是可以在死后到达阿弥陀佛主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理论和简单容易修行的法门。

中国自古以来,“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中原佛教对茶的了解是什么深厚的。据说原本庐山的云雾茶在最开始只是一种野生茶,后来就是东林寺的慧远大师将这茶改造成家生茶,他还经常把这种自己种的茶用来款待好友。到了唐代,云雾茶已经非常有名,在宋代庐山名茶已经被列为了进献皇帝的“贡茶”。茉莉花这首民歌是从北方传入江南的,据说还可能是慧远大师所做的。自茉莉花从印度传入了五台山,就很受僧人的喜爱。所以那些写佛乐的僧人就写出了一茉莉花为原型佛乐《八段锦》。

据说在慧远大师后来虽然因为年老,但是从不间断讲经。但是他的学生中会有偷懒,不用心的人,那天慧远大师就说:“照射在桑榆树梢上的夕阳,按理说是照不远的;但是我希望一天朝阳的光辉,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明亮”说完这段话,慧远大师就手捧经书上台开始朗诵经书,声音很是洪亮流畅,言辞神色有事十分的殷勤恳切,于是,慧远大师的弟子对他更加的肃然起敬了。

标签: 两晋南北朝

更多文章

  • 郦道元:从文采斐然的地理学家到执法严峻的酷吏 郦道元的双面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两晋南北朝

    郦道元是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所著的《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巨著。其实,郦道元还是北魏著名的政治家,曾任御史中尉,执掌全国刑狱,同时还有监察、纠劾百官之权,参与了北魏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动,还被官方史籍《魏书》列为酷吏!郦道元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根据 《水经注》 卷十二《巨马河》中的

  • 梁武帝萧衍:文治武功冠绝千古,硬是将一手好牌打成烂牌,建国者沦为亡国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两晋南北朝

    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他在位的四十八年里,是整个南朝数百年历史里,持续时间最长、经济文化最繁盛的时期。但统治末期,引狼入室,养寇贻患,造成给江南社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的“侯景之乱”,不但让他自己身死国灭,更令南朝国力大损南梁的建立者梁武帝萧衍,在夺取帝位的一路上似乎是交了好运,他由南齐

  • 刘裕堪称历史上最能打的皇帝, 气吞万里如虎 却敌不过滚滚而来的历史浪潮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两晋南北朝

    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的上片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

  • 刘裕用波澜壮阔的一生 完美诠释什么叫逆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两晋南北朝

    刘裕是南朝刘宋初代皇帝,刘裕奋起寒微,以寒门庶族身份,依靠军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权,登上历史舞台,他和他周围的人们组成的寒人武士集团,开创寒人掌权的局面。宋朝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 南北朝历史 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两晋南北朝

    304年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齐(479-502年)国

  • 南北朝政治 从世族政治到确立三省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两晋南北朝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 。世族拥有大量不需付税的依附人从事生产与作战,影响朝廷的税收。虽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拥护,不过也扶持寒门以平衡政治势力,并且在南朝梁时萌芽出科举制度 。南朝世族因为长期安逸而逐渐衰退,在侯景之乱後彻底崩溃。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经

  • 南北朝军事 军事制度的不断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两晋南北朝

    在南北朝时期,朝代常因为军权流入权臣手中而更替。南朝的军事制度大至延续东晋募兵制。北朝在军事制度方面,在北魏初期采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统一华北后逐渐成为世兵制。北朝后期出现府兵制,成为隋唐兵制的基础。南朝兵种以步兵和水军为主,骑兵较少。兵源原本来自世兵制。但是因为战争的消耗、士兵的逃亡和被私家分割

  • 南北朝疆域 南朝领土与北朝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两晋南北朝

    南朝领土南朝疆域方面,南朝宋继承东晋疆域,基本上为二十二州上下。河南地于太初四年(422年)之后逐渐被北魏并吞,改以淮水为界。南朝齐基本上同南朝宋为为二十二州上下,可是相继失去雍州沔北及淮南豫州之地。南朝梁时州郡设置和疆域变化很大,因北伐获得淮北之地,一度达河南地。又开拓闽、越、平俚洞,破牂柯。到5

  • 南北朝文化 思想已经形成多元化的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两晋南北朝

    经由魏晋时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破除后,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南北朝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

  • 南北朝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飞速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两晋南北朝

    1、土地政策随着中原人口的大批南下,不仅使南朝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南朝政府对北来的流民起初采取侨立州郡的政策,后来,东晋和南朝政府为了扩大剥削对象,改行土断政策。所谓土断,就是撤销侨州郡县和侨籍,让侨户和土著居民一起在当地著籍,并且同样负担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