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襄阳对南宋的重要性 为何南宋丢掉襄阳后很快就灭亡了?

襄阳对南宋的重要性 为何南宋丢掉襄阳后很快就灭亡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345 更新时间:2024/1/24 16:04:42

襄阳之战是蒙古帝国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丢失襄阳对南宋意味着什么?

襄阳是个很特别的城市,以汉江为界,这个城市被分成了两部分。江北的樊城与南岸的襄阳。樊城和襄阳一样古老,在很长的历史时段内,它们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273年初春的一天,这两座城迎来了“俱损”的时刻。随着城门的缓缓开,蒙古军队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了襄阳城。在此之前,他们刚刚屠灭了一江之隔的樊城。

那一天,吕文焕看着困守六年之久的襄阳,痛苦、无奈、凄凉,或许还有一丝轻松,同时涌上心头。那是一个命运转折的时刻,无论对于南宋王朝还是吕文焕本人来说都是如此:南宋最重要的北部屏障瓦解,元朝南下的步伐骤然提速,他自己也从此背上了判臣的骂名。

吕文焕的投降和襄阳的失守,可以视作南宋灭亡的前奏。这场旷日持久的会战,从某种程度上令人联想起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发起进攻的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被动应战的都是偏安南方的中原王朝。只不过,南宋没有东晋那么好的运气,它输掉了这场会战,基本上等于输掉了整个国家。又一个六年之后,南宋退出历史舞台,元朝统一了中国。

南宋亡于蒙古之手,是两个军事实力相差巨大的政权之间长期博弈的必然结果,并不令人觉得可惜。败于能征惯战的蒙古铁骑之手,也是当时已知世界里所有称霸一时的帝国的必然结局,南宋的战败也并不丢人。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国祚绵延一个半世纪而不亡,在与北方的蒙古、金、西夏等政权的凶险博弈中还能时有斩获,为什么在忽必烈1268年正式下手之后只坚持了8年就开临安城投降了呢?

如果从襄樊失守开始算起,南宋甚至只坚持了2年。蒙宋两者在地理上发生了什么致命的反转,让坚持了这么久的南宋一下散了元气。为什么襄阳对宋朝的存亡如此重要?

公元1268年,继承了蒙哥大位的忽必烈经过一年的准备,从北宋旧都开封整兵出发,南下汉江流域,矛头直指襄阳和樊城两座双子城。襄樊之战一触即发。通过金庸的文学作品渲染,襄樊之战已经成为了南宋抗元战事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战役。尽管侠客为报国而奋战至死的场景刻画有夸张之处,襄樊之战的重要性和艰苦程度却是现实存在的。

南宋方面率兵进入襄樊的,是与当时权相贾似道过从甚密的吕文德吕文焕兄弟。不过这两人本质上还不是贾似道的亲信,而是在南宋当时的地方军阀博弈中和中央关系比较紧密的一支,即“荆湖制置司”。吕氏兄弟所率领的卫队虽然是冠以中央边防部队的名号,实质上却是一支私人部队。这种部队性质,为后来南宋在荆襄之地的崩溃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当时的南宋军阀普遍认为,擅长骑射野战的蒙军攻城水平并不值得担忧。只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敌军终究会撤退的。但他们没有想到,襄樊之战虽然只是忽必烈南下攻宋的首战,却在事实上成为了一场决战。双方都主力尽出,蒙古军队的战术能力也远远超出了宋军的想象力,最终成就了一场令人咋舌的胜利。

蒙军在陆续到达襄樊城下之后,却一直处在集结的状态而没有摆出攻城的态势。出乎吕氏兄弟意料的是,蒙古人非但没有用弓骑兵进行骚扰,反而开始做起了不常见的土工作业,在城外挖土筑起了高墙。随着时间流逝,城外的土墙日渐牢固,甚至出现了安置指挥部的平台。城外各处蒙军据点连接起来有百余公里之长,形成了巨大的包围圈。城内守军和城外的联系被完全隔绝,襄阳和樊城成为了两座城中城。守军反而变成了想要突围的进攻方,可是突围却屡屡失败。

远在临安的贾似道当然对这样的局势非常紧张。失去襄樊的代价就是蒙军能够顺汉江南下,直接威胁南宋引以为天险的长江。于是1271年6月,在几次增兵不成之下,贾似道再次派出由范文虎率领的十万大军,从水陆两线沿汉水北上,孤注一掷地试图打破蒙军的封锁圈。但经过3年的准备,蒙军的土工作业已经非常成熟,试图增援的范文虎部队成为了一支攻城部队,攻击难度大大上升。加上此时蒙军已经从华北调来了水军助战,宋军的水上优势也并非压倒性的,增兵襄樊终告失败。

在城中焦急等待中央援军的吕氏兄弟没有等来增兵,认为贾似道已经抛弃了襄樊。再加上吕文德阵亡,以及蒙军新造回回炮对两城城墙的猛烈打击,最终吕文焕决定开城投降。持续6年的襄樊围城战,最后竟然是以几乎没有流血的状态而结束的。

拿下襄阳和樊城之后,忽必烈的攻宋之路就显得顺利多了。吕文焕甚至利用自己的荆湖一带的私人影响力帮助蒙军快速控制了包括鄂州在内的诸多城市。此后除了贾似道亲率水陆军在芜湖与蒙古统帅伯颜稍有决战外,蒙军沿江而下消灭南宋几乎是一路摧枯拉朽一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仅仅用了两年时光就打到了首都临安城下。

由此看来,南宋苦苦支撑一个多世纪的防守,最终的转折点就在襄樊。襄樊的失守,彻底敲响了南宋灭亡的丧钟。下苦功夫,甚至用蒙古人不熟悉的土工作业的方式硬攻襄樊,看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这并不是忽必烈的创见。对长江中上游的控制,是蒙古大军南下时一以贯之的战略。

从蒙哥时代开始,蒙古人就非常想在长江上中游施压,从而对最下游的首都临安造成俯冲打击。1251年蒙哥即汗位后,开始谋划大举南下,派遣弟弟忽必烈率兵南下进行了大量探索,熟悉了四川盆地和更西南大理国的情况。根据复旦大学温海清的研究,当时忽必烈在对整个西南的情况有了掌握之后,认为四川的防御过强,取大理国而东进更为容易,这才力主优先攻击大理国。

但是这个战略其实遭到了蒙哥的反对,他不仅把忽必烈调回北方,更是在之后对四川的正式攻击中雪藏了忽必烈。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蒙古高层对控制长江上游的极端重视。占据大理甚至只是这个战略的一个副产品。

1258 年秋,蒙哥率蒙军主力四万,号称十万,分三道入蜀。与此同时,蒙军对鄂州和荆山分别进行了攻击,对长江上中游的全面施压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如果蒙哥能够顺利控制整个四川盆地,那三路蒙军会合一处,顺江东下,南宋会早二十年灭亡。然而蒙哥死在了重庆钓鱼城,这个战略没有能够实现。蒙古内部甚至陷入了夺汗内战,给了南宋喘息准备的机会。

忽必烈上台以后,蒙古高层转变了对长江中上游这些城市的看法。四川盆地内的川西和川中平原地带当然好征服,可川东的岭谷地带对蒙古骑兵来说就太令人痛苦了。与其死磕川东的山城,还不如在江汉平原和南阳平原交接处的襄樊下手。攻下襄樊之后,同样能够起到东进威胁江淮乃至浙北的作用,同时还能堵住四川援军东出的渠道,比一味追求打下四川带来的高势能更为务实。

这才有了忽必烈对襄樊的不顾一切代价的围攻,最终让蒙古大军完成了统一大业。蒙古大军控制襄樊以后,从水陆两路南下,进逼长江流域,威胁东方的临安。另一方面,从汉江南下,蒙军也能利用降将吕文焕的个人威信取得长江以南的鄂州。从此,南宋引以为傲的长江天险也就不复存在了。当贾似道的军队和蒙古大军在芜湖对峙时,蒙古骑兵得以在江两岸布阵,同时在江上也有着实力不弱的水师,胜负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襄樊之战对蒙、宋两大政权国运的真正影响,其实必须通过对地理条件的解读才能全面展现。

标签: 宋朝元朝

更多文章

  • 杨业:年少得志人称无敌 雁门关一战声名远扬 被俘后绝食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元朝

    杨业是北宋名将,骁勇善战,戎马一生。为了抵御辽国入侵,保卫百姓安居乐业,收复被后晋石敬瑭出卖的幽云十六州,英勇奋战,捐躯疆场。他的丰功伟烈、浩气英风不仅永留青史,流芳百世,而且家喻户晓,广为流传。986年6月的一天,黄昏之时,在晋北之地的残阳夕照下,暮云更显寂寥。这时,夕阳余晖洒向了朔州的一处战场。

  • 幽云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幽云十六州的丢失对中原王朝产生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元朝

    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1、幽云十六州的割让幽云十六州,以幽州、云州为中心,还包括顺州、儒州、檀州、

  • 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朝,元朝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洛阳夹马营。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之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宦途,受柴荣(后

  • 宋元襄樊之战:定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元朝

    襄阳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 早在窝阔台灭

  • 宋朝的开端: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元朝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军队驻扎在宋州(河南商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梁,后改为东京(开封),并设陪都西京(洛阳)。宋太祖所面临的另外一项事业就是统一全国。赵匡胤在与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统一全国之步骤。 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

  • 宋朝的军事政策及技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元朝

    宋太祖建国初年,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剥夺权利。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

  • 南宋与金朝绍兴和议产生了怎么样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元朝

    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割让从前被岳飞收

  • 宋朝的简介 宋朝的国号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元朝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

  • 宋朝疆域图 宋朝国土面积为460万平方公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元朝

    1、领土范围 宋、(国土为460万平方公里,与现在中国比没有新疆,甘肃,宁夏,内蒙,整个东北三省,青海和西藏,云贵和台湾。) 政和元年宋因五代之旧,建都开封,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分裂局面,基本完成了统一。宋朝与辽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边

  • 南宋灭亡:第一次被外族统治,南宋十余万具尸体浮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元朝

    南宋虽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南宋与金国、西辽、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为并存政权。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先进文明,从此逐渐趋向衰落。 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靖康之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