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时期,君臣之间的冲突为何不断加剧?

明朝时期,君臣之间的冲突为何不断加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723 更新时间:2023/12/6 10:30:11

明朝时期,君臣之间经发生冲突,这一现象逐渐成了常态,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我国古代君臣之间的和谐能够促进政治生态的稳定性,随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君臣之间的关系逐渐的稳定下来。纲常伦理的束缚使得臣绝对的服从于君主,但是在明代对于君臣出现了不一样的变化。君臣之间的冲突成为了常态,甚至是激烈到引发群臣的集体抗议。明代的士大夫拥有很强的政治原则性,对于君臣拥有批评的权利,换句话说也是君臣之间的一种制约关系,士大夫的抗争成为了束缚皇权的一种方式。

明代的君臣冲突拥有很大的原因,最为主要的就是丞相制度的废除。自明代起,中国封建社会官僚机构就再也没有了丞相这一官制。看似宰相把握了朝政,但是宰相也是一个缓冲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官制,随着宰相制度的废除,士大夫的群体抗争指了皇帝的政策实施,于是乎内阁阁臣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诉求不断的和皇帝进行斗争使得君臣之间的冲突不断的加剧。

一、明代君臣冲突的形式

明代的皇帝发布命令到下方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不经内阁票拟直接发布到外廷,这种称之为中旨。这就忽视了阁臣的建议,引起阁臣的不满,第二种则是经过内阁的审核发布,而阁臣可以反驳皇帝的政策,从而不发布。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封驳权利并不是任的阁臣所拥有的,仅仅是一些阁臣。如果没有封驳审议的阁臣进行封驳的话那就要承担很大的政治风险,形同抗旨。

除了阁臣对于皇帝的封驳审议之外,不少的官员通过乞休的方式来对皇帝表示不满。在我国古代不少的官员往往主动地提出退休,在明代更是频繁,这是对于皇帝表达坚持自己的政见的一种手段,一旦君臣冲突逐渐的加剧,群臣往往采用乞休的方式来坚定自己的政见。在君臣的冲突之中,皇帝自然不会全会妥协,大多都是采用的是罢黜和降低俸禄的方式来打压群臣。

二、君臣之间观念的冲突

君臣之间的冲突大多都是观念之间的冲突对于臣子来说最为主要的观念就是民本观,民本观念在儒家的思想之中是影响政权存在的根本观念。汉代之后,儒家的思想逐渐的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到了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儒家思想逐渐的到了天下士子心中,所以说君臣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是为了民生之间观念的冲突。而皇帝私有观念逐渐的加重,特别是在财富上对于地方上财富进行搜刮,引起了民愤。

财富的使用来源于皇帝的意志,所以说群臣很难约束,但是这些财富的流通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到了民生上而是为了私有的皇室利益。这就使得皇帝和群臣之间的经济冲突逐渐的加重,臣子以为要以天下百姓为重,而皇帝以为天下的财富都是皇家私有。虽然士大夫注重皇室的隆重礼仪,但是不认同皇室的贪婪搜刮,这是引发双方冲突的根本原因。

《明神宗实录》记载:穆宗:“清心寡欲渐不如初”。隆庆三年四月,御史庞尚鹏言:“祖宗时,郊庙之飨祀、内府之供亿、监局之织造、岁时之赏赍,旧额几何?今增几何”?“较之国初,不啻数十倍”。大学士春芳、陈以勤、居正亦言:“仰惟皇上嗣登大宝,屡下宽恤之诏,恭行节俭以先天下,海内方幸更生。

结语

君臣的和谐关系能够良好地促进国家机器的运行,从而稳定政局的稳定。但是随着儒家思想的不断强化,君臣之间处在了绝对性,但是在明代君臣之间的冲突成为了常态。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丞相制度的废除,君臣之间没有了缓冲,而君臣之间的观念使得冲突不断的加剧。加剧的根本在于经济上的冲突,皇家对于财富的贪婪积累引发了民怨,从而使得群臣抗拒。

标签: 明代君臣冲突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将岳父满门抄斩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将岳父满门抄斩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众所周知,朱元璋在位期间法令制度极其严苛,其所颁布的《明大诰》更是“誉满天下”。朱元璋甚至强制平民百姓家里家家必备一本《明大诰》,若有罪,家有《明大诰》者罪减一等;无《明大诰》者罪加一等。洪武年间,胡惟庸案、蓝玉案等重大冤案层出不穷

  • 有关于大蒙古国的评价如何 对中国及世界各国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元朝,成吉思汗,历史解密

    评价正面大蒙古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东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整个丝绸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只有一个国家控制,这使得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比其他分裂时期要容易得多。大蒙古国的驿站制度,形成了当今邮政的雏形。负面成吉思汗曾梦

  • 在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需要哪些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官员,唐朝,历史解密

    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文章。中国古代在选拔官员的时候最开始是以品德为标准,汉代的举孝廉,就是以一个人的品德为考核标准,而且最后能够成功入仕还需要层层选拔,非常不容易。而且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始,中国对人才的定义中就有了“贤”的标准。而“贤”就是要

  • 揭秘:刘备伐吴一开始就错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诸葛亮,三国,历史解密

    关羽大意失荆州,蜀汉版图只剩下了益州和汉中,此时的刘备决定东征孙权,进兵至夷陵后被陆逊火烧连营打得大败而归,身死白帝,英雄折戟。出征之前,赵云和诸葛亮曾经反对刘备进行这场战争,尤其是赵云反对的态度格外的强烈,仍然没有阻止刘备东征,就夷陵之战的结果来看的确是刘备败了,但是刘备的失败是从决定东征时就注定

  • 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对明朝有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了三件匪夷所思的案件,即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这三起事件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史称明末三大案。梃击案梃击案是明末三大案之一。事发时间明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1615年5月30日)疯汉张差闯入太子宫,持棍乱打太子朱常洛,惊动朝廷。太子之争,举棋不定酿祸端,是报复,还是栽赃,扑

  • 萧何非常看重韩信,为何最后却要害死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朝,萧何,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在之前看楚汉之争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精彩的镜头,这个镜头距离展现还有20分钟的时候,底下一堆评论都在说,萧何夜下追韩信名,场面即将开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当时看了之后非常好奇,这个所谓的萧何夜晚追韩信故事大家都懂,那么萧何是怎样一下追到韩信的呢?尤其是萧何拿起剑来要把韩信

  • 古代圣旨到底是什么样的 每个朝代都是奉天承运开头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古代宣读圣旨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各个朝代的圣旨都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要说“奉天承运”喜欢看古装戏的同志一定对这个场景不陌生,就是一个太监来到大臣家中宣读圣旨,而在一开头都讲的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好像秦,汉,唐,宋,明,清时期的圣旨都是这个样子的,可是历史

  • 明成祖朱棣第一次北伐的战绩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明成祖朱棣第一次北伐的战绩如何?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共计十六帝,真正惊艳历史的除朱元璋外非朱棣莫属。朱棣一生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大帝二字当之无愧。朱棣,(1360年一1424年),至正二十二年,生于战乱之中,为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十一岁时被封为燕王,十年后奉召赴北平就

  • 为什么说蔡襄是北宋第一诤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在宋仁宗一朝,涌现了诸多因敢于犯颜直谏而名震天下的千古名臣。那么为什么说蔡襄是北宋第一诤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茶学家,尤以书法造诣登峰造极,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真实历史中的蔡襄,19岁时便以开封府乡试

  • 除了李元霸,还有人能打得过宇文成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除了李元霸,还有人能打得过宇文成都?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隋唐猛将的武艺有“四猛四绝十三杰”之说,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十三杰”中的第二位,天宝大将宇文成都。宇文成都是隋唐第二位好汉,他身负三载龙命,长得虎目剑眉,头戴火凤金盔,兵器是“凤翅镏金镋”,重四百斤。宇文成都虽说是《隋唐演义》中的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