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将青铜兵器发挥到了极致

秦朝将青铜兵器发挥到了极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248 更新时间:2024/2/13 0:37:21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扫平了华夏大地上纷争不已的各诸侯国,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归一……中国从此进入了封建大一统的帝国时代。战国晚期,随着铁制兵器的发展,称雄数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铜兵器开始逐步走向衰落。但在这个阶段,铜兵器依然是短兵的主力。特别是在秦代,承战国余绪,仍较多使用青铜兵器,并在铜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术方面,继续有所发展。

1974年春,在陕西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青铜剑、青铜铍、铜戈、铜戟、铜矛、弩机、箭 镞、铜殳等大量青铜兵器。战国末年,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铁,正在开一个新的时代。而兵马俑坑中出土的4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用武力统一 了中国的秦军,真的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

战国晚期铁制兵器虽然已经出现,但尚未为列国所广泛使用、金属工艺也未尽成熟;而此刻,中国青铜古 兵器的冶炼铸造技术(包括金属工艺)正处于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巅峰。众所周知,高锡青铜兵刃虽坚硬,但劈砍易折断,秦国的兵器工匠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金属 工艺问题,大大提高了铜兵的柔韧性。

因此,强大的秦军就是凭借这些青铜铸就的金戈铜剑、强弩利矛,灭六国、统一华夏,创造了青铜古兵器 最后的强音。陕西西安临潼秦兵马俑1、2、3号坑内,出土青铜兵器达4万余件。兵器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工艺之精湛,保存之完整是前所未有的。从中所反 映的秦军武器配备、兵器类别、制造工艺、管理制度等等,是古代兵器史研究难得的实物资料。

这批数量庞大的、秦统一中国时代的青铜兵器,堪称我国先秦时代主流冷兵器的缩影与精华。通过对这批 兵器的研究与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商周时代青铜兵器的全貌。作为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缩影,它带领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去感知我们祖先那曾经的过去、 那深沉的呼吸和强烈的脉搏……

1、青铜剑时代的最后颠峰秦剑

秦始皇兵马俑一、二号坑所出土的青铜兵器,最让人着迷的首先要数锋利坚韧的秦青铜长剑。柳叶状剑身的秦剑,又细又长又尖,长度均在81~94.8厘米,远远超出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宝剑(长度一般在50~65厘米)。回顾中原铜剑的发展历程,剑身一直在不断地加长。当其初起之时,剑长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战国之际,长度普遍达到50~60厘米左右;战国晚期,一些剑超出了70厘米,最长达75、76厘米,秦代,关中秦剑的长度更上新台阶,超过了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

青铜剑在技击格斗中,首要功能是刺杀敌人、穿透对方的铠甲,劈砍、划拉只是辅助功能而居于其次。比对手的剑长出近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是,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 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作为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最后巅峰,秦剑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 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秦式铜剑不仅长,而且很锋利。一些剑出土时毫无锈蚀,光洁如新,锋刃锐利。经试验,一次尚能划透18层纸。这些剑表面都呈灰黄色,组织细密,没有沙眼。而且剑身表面都进行了精细的锉磨、抛光,故极为平整光亮。

秦剑剑身特长,剑茎(柄)也相对很长。秦俑一、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其剑茎长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根据秦剑的长度、重量和技击实用功能推测,秦剑多数为双手使用(双手剑在某些时候单手使用亦可);少数剑茎较短者可能是单手剑。

2、装长柄的短剑青铜铍

铍是古代著名长兵器之一,它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过去很多出土的铍兵曾被误作短剑。我国最早的古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著)这样解释铍的概念“铍者,剑刀装也”。铍的外形极似短剑,铍之锋和短剑相同,平脊两刃,铍身断面为六边形,形制极像短剑,长约30~35厘米,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在长柄上。后装长约3~3.5米的积竹柄或木柄,是一种极其锐利的刺杀兵器。

从文献资料看,铍可能起源于殷周之际,盛行于战国秦汉。铍最早被称为“夷矛”,春秋战国时期名称又 演变为镁、铍、钛等,东周时代的宋、吴、秦、赵、燕等国长铍盛行,应用很广。这种兵器古书记载颇多,但可惜长期以来一直无完整实物出土。秦俑坑中出土的铜 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铜铍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銎)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铍的长柄末端装有铜?,铍身还配有保护刃部的鞘。西汉时铁兵器逐渐取代青铜兵器,铍亦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秦俑坑出土的青铜铍,铍首长度多为35厘米左右,茎长12厘米左右,铍之木柄多已腐烂残损,铍身刻有“十五年寺工工”之类铭文,茎上刻有“十六”等字。“十五年”为秦始皇纪年,“寺工”是中央主造兵器的官署机构,铍上最后还刻有实际生产的工匠名字, 秦俑坑已发现青铜铍16件,可以订正把过去将铍误视为短剑的错误。根据已发现的铜铍实物。有学者认为,铍之(即长柄)有积竹、木柄两类。而铍也有扁茎铜铍和铜铍两种,铜铍主要流行于战国时期的赵、楚等国。扁茎铜铍主要流行于秦国。

3、辉煌的金戈铜戟、吴钩利矛

秦俑坑还出土了珍贵的青铜戈、青铜矛和戈矛组合而成的青铜戟等兵器。这些兵器均保存完好,有的依然保持着青铜的金黄本色,刃口锋利无比、寒气逼人。器身也多刻有“四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丞我、工可”“戟”“寺工”“文”等铭文。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名句,使得先秦青铜兵器“吴钩”的美名传诵千古、家喻户晓,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吴钩是什么样子的?随着千年的斗转星移、尘封土掩,早已无人知晓它的真貌。近年随着秦兵马俑坑的考古发现,这一千古迷题终于揭晓。

吴钩(也称金钩)。出土于秦俑一号坑东端长廊部分。钩体如弯曲的镰刀,分身、柄两部分,一次铸成。 钩身齐头,截面作枣核形,对开两刃。柄系实心的椭圆体,通长71.2厘米,宽2.3~3.3厘米。金钩是春秋时期流行于吴越地区的一种短兵器,故此称之为 “吴钩”,是一种仪卫性的兵器。

此外,秦俑坑出土的青铜矛也锋利精美,通长15.4~17.6厘米左右。不同于吴越青铜矛拥有华丽的曲线和工饰,秦青铜矛线条简约流畅、凝重坚实,表面光洁、制作规整、刃锋锐利,体现出强悍的实战性能。?部一般均刻有“寺工”二字。

4、精准的古代“来福枪”部件弩机和箭镞

两千多年前,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军主要的对手。在秦军进行统一战 争的时候,匈奴骑兵乘机南下,侵占了黄河以南大面积的土地。在帝国的都城咸阳,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这个问题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的 时候,传统的步兵武器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秦军击溃匈奴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然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据此 复原的秦弩,有着惊人的力量。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 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

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 机。它的设计非常精巧。一号俑坑已出土铜弩机158件,无郭,素面。出土时有的仍在弩的残臂上,大多数仅见弩机不见弩臂,铜弩机由望山、悬刀、牙、栓塞等 部件组成。机件大小基本相同,只有悬刀的形制和大小略有差异。弩机作为安装于弩臂后端的机械装置,有瞄准与发射双重功用。

一号俑坑出土铜箭镞约40000余件,除2件铁镞、4件铁铤铜镞外,其余均为铜铤铜镞。铜镞是配合 远射程兵器弓弩使用的。铜镞可分为大小两种类型。首呈三棱形,刃首的断面呈三角形,底有九边关。铤为圆形或三棱形。镞通长9.1~19.1厘米,其中首长 2.6~2.8厘米,关长0.4~0.6厘米,挺长15~16厘米。镞首与铤接铸一起,铤上缠有麻丝插入苛内。三个棱脊的长度几乎完全相等,显示了工艺的 精确和水平的高超.?

秦军的三棱弩弓箭头取消了翼面,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有效地减低了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

这种古老的箭头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面战争。仅仅一年的时间,30万匈奴骑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归秦国。

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兵书经典《武经讲义》中说:弩是对付古代游牧部落 袭击最为有效的武器。青铜弩机的设计是一个惊人的成就,对于匈奴人而言,这种机械装置太复杂了,他们很难装配或仿制。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程度是匈奴人 的弓无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在匈奴骑兵还没冲到眼前时,强劲的秦弩就密集准确地击中了战马和骑手。

5、仪仗之兵青铜殳

秦俑三号坑还出土了30件青铜殳。“殳”是一种锤击武器,本为先秦时代战车上必备的“五兵”之一。到战国末期,弓弩、戟、矛、戈等成为作战的主要兵器,殳则更多用来作为一种仪卫的兵器,取消了实战用殳前端锐利的锋刃,形制也更趋于简约,称为晋殳。

与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之实战用殳相比(曾侯乙墓出土了7件实战用殳、14件晋殳。实战 用殳上部有三棱刃、下部为带刺的铜球,可刺杀也可砸击;晋殳则无刃,仅有铜套,两种殳兵的杆均为积竹木长柄),秦俑坑出土的殳便是这种晋殳,均为圆筒形, 首呈三角锥状,长约10.5厘米,径2.3~3厘米,深8.9厘米,用以装长木柄。此种殳应为秦始皇卫队的仪仗兵器。

我国在东周时期,已有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制度。在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兵器制造工业上,战国晚期的秦国体现得尤其突出。其精密的规范管理章程、责任到人,青铜兵器产品也都具有统一、严整的尺寸与生产质量标准。

春秋时期的典籍《礼记·月令》篇(约成书于公元前620年前后),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 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记载(这段记载另见《吕氏春秋》卷十《孟冬纪》,成书于公元前240年前后,由秦王嬴政的相国吕不韦主编),也就是说在生产的 产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场名字,并设置了政府中负责质量的官员职位“大工尹”,目的是为了考查质量,如质量不好就要处罚和治罪。

如前所述,秦俑坑出土的铍、戈、戟、矛等大量兵器器身都铭刻有制造管理者、工厂和工匠的名字。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剑身的8个棱面游标卡尺测量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已经出土的19把完整的青 铜剑,剑剑如此。这批青铜剑结构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打磨痕纹理细腻、来去无交错,且全部垂直于剑身中脊线,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200多年,出土时 依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此外,在秦俑坑中发现的多件青铜铍,尽管在制造时间上前后相隔十几年,造型和尺寸竟然能够完全一致,这些都是令人惊叹的。

标签: 秦汉历史

更多文章

  • 探索震惊世界的秦朝“铁路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汉历史

    中国考古界曾惊奇地发现,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竟然有古代的“铁路”。经有关专家鉴定,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大秦帝国遗存。当年的秦国 “铁路”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不仅如此,当时秦国还拥有庞大的“铁路系统”,也就是“

  •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17次领土扩张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汉历史

    1、秦始皇时期 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北渡黄河河套,进攻纵深达到今天的阴山河套以北,戈壁以南,秦大胜匈奴后,置九原郡,治所在今天的包头。从此,黄河河套地区,永归中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后蒙恬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成为了此后2000年中国农业文明

  • 秦始皇修万里长城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汉历史

    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盘踞在重峦叠嶂之间,蜿蜒在沙漠之上,气势磅礴,坚固雄伟,被视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曾有权威人士做过统计,修筑长城所用的砖石,如果用来修建一道厚1米、高5米的长墙,这道长墙足以环绕地球一周;而如果用来铺筑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则可以环绕地球三周以上。但今天的人们在感叹

  • 汉朝老人待遇最好,年过70可享受“处级”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汉历史

    在中国汉代,养老敬老制度非常完善,老年人拥有法定待遇。只要年过七十、无人品问题的老者,在“政治”上享受处级待遇,持王杖进入官府不必趋俯,可以与当地的官员平起平坐。虐待老人者,在汉代会被“弃市”处死。纵观古今,各朝各代赡养老人的做法差异很大,最好的要

  • 刘邦和项羽6个方面的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汉历史

    刘邦 项羽一、刘邦和项羽的共同点1、两人都胸怀大志,眼光远比常人要远;2、两人都不敢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3、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又过分自卑。二、从《鸿门宴》看刘邦项羽的不同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

  • 中国历史上凭空消失的22个神秘古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汉历史

    1、古蜀王国 据文献记载:约公元前3000年,黄帝娶蜀山氏的女子为妃,生下蚕丛。蜀国最早的先王即蚕丛、柏濩、鱼凫,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鳖灵,或说是蒲泽。正如诗人李白喟叹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大夫张仪、司马错率师伐蜀。秦军一路高歌猛进,大

  • 司马错---大秦纵横家兼上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汉历史

    1、人物简介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与白起、王翦并列成为秦国三大干将,司马错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得蜀即得楚。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率军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亡蜀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

  • 秦朝最著名的三大上将军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汉历史

    自秦国变法以后,国力最为强盛,不断涌现出杰出人物----名君、名相、名将。名相都是舶来品,名将都是本土产的。1、司马错---具有全国战略目光谋略家 在中国古典军事史上第一个有全国战略目光,能够制定新战法,突破用兵局限,并且智慧型将领非司马错莫属。司马错开辟了秦国大出的基础,其战略眼光狠毒,出蜀

  • 秦汉兵马俑是怎样制作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汉历史

    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在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的一片菜地进行勘测钻探时,发现了21座距今约2100年的西汉大型烧造兵马俑的陶窑,并出土了数千件陶俑。这是专为皇帝和政府制造入葬用兵马俑的官窑。 这批官窑规模宏大,产量很高,其中有两个陶窑还装有满满的桶坯,每窑装有350个

  • 幽云十六州---让中原王朝遗恨四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汉历史

    公元936年春夏之交,驻扎在太原的后唐帝国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终于跟他名义上的小舅子皇帝李从珂闹到了彻底翻脸的地步。跟皇帝翻脸就意味着造反,后果当然很严重:他的亲弟、堂弟、两个儿子在首都洛阳被杀,而皇帝派出的数万征讨大军正从各路扑向太原。以石敬瑭的兵力是根本无法与后唐大军对抗的,情势看起来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