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域三十六国之焉耆国

西域三十六国之焉耆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237 更新时间:2024/2/12 20:58:17

它是一个建立在绿洲上的农耕生活形态的城郭,是汉通西域北道必经之地。那里土地肥沃,种有稻、粟、麦,兼畜牧;那里的人有喝葡萄酒的习俗,也热爱音乐;那里资源丰富,文化发达,佛教在其国内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众多的信徒,佛教艺术也曾繁盛灿烂;那里盛产胭脂,也盛产良驹,还有鱼盐蒲苇之饶。那就是焉耆国。

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

焉耆国,西域三十六古国之一,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当年玄奘去印度取经,从高昌国向西出发,第一个到达的就是焉耆国。

玄奘曾经对焉耆国这样描述说:阿耆尼(即焉耆)国的幅员,东西有600多里,南北400多里。焉耆国的都城叫做员渠城,方圆6里以上,四面有山作为屏障,道路艰险难行,因而易于防守。焉耆国境内泉水溪流交织如带,水便被引来灌溉田地。那里四季气候温和,舒畅宜人。焉耆人风俗淳朴,互相真挚相处。国境内有寺庙10余座,僧徒有2000多人。他们研习的是小乘佛法,所有信徒都恪守戒律仪轨,持身清洁,刻苦勤奋。

焉耆国具体位于今天新疆焉耆县境东,是一个绿洲农耕生活形态的城郭。从焉耆县向西北大约行走30公里,就会看到一处保存着很多古代遗址的地方,维吾尔族人称之为“七格星明屋”,意思就是“千间房子”。

“七格星明屋”是由南、北两个寺院遗址和一个小型的石窟群所组成的。南、北两个寺院的规模非常大,用“千间房子”来形容当年这里的佛寺景象,并不为过。这两座寺院都是由大殿、僧房、佛塔等建筑遗迹构成的,建筑物的墙是采用土坯间杂苇草的砌筑方法,大概是唐朝到元朝期间的建筑遗址,但开创的时间至少可以上推到南北朝时代。

在北大寺西北山的南面,大约开凿了10所石窟,有的与别处的洞窟相同,但有的构造就显得比较特别,例如有些洞窟的地面当中设置了一个长方形低坛,低坛的后面立着一个大背屏,直通窟顶,环绕着这个低坛。这种洞窟是模仿寺院殿堂所做的作法用的佛坛窟,除在焉耆东边的敦煌莫高窟晚唐与五代时期大型佛坛窟中有相似的形制,就只有焉耆国才有,别处没有发现类似的石窟。另外,焉耆佛坛窟顶部还绘有云朵纹、缠枝花纹、波状套连的枝蔓图案、菩萨、化生童子等等,都具有强烈的汉族艺术风格。

公元692年(大周武后长寿元年),武则天把焉耆确立为安西都护府下面的四镇之一,汉人在焉耆国的活动很频繁。所以,七格星明屋石窟里的汉族风格,可能就是在那段时期由汉族僧侣传到这里来的。七格星明屋石窟里还可以看到龟兹风格的菱形方格纹,这表明,东来西往的佛教僧侣,都在焉耆这个沙漠北道中的重镇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可惜的是,今天,中国人很难在焉耆国遗址中找到珍贵的文物了。因为,早在20世纪初期,英国大盗斯坦因、德国大盗勒科克等人就到过焉耆国遗址,对佛教遗迹进行过调查与发掘,将大量的精美佛教雕塑品运到了国外,收藏在大英博物馆、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现在,站在石窟前,我们也只能知道,焉耆国曾经是一个佛国,是个东西文化交流中心。那么,真实的焉耆国是怎样的呢?

西汉初时,焉耆国是匈奴的附属国。公元前60年(西汉神爵二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在焉耆西南的乌垒城驻扎军队,监视、保护丝绸之路北道的各国。东汉初年,焉耆被莎车国征服,沦为莎车国的附属国。公元75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焉耆国又被匈奴的残余势力征服。直到公元91年(东汉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到达西域,降服龟兹,重设都护府,焉耆等国受匈奴挟持,不肯降服。公元127年(东汉顺帝永建二年),汉军攻入焉耆,焉耆王元孟遣子入东汉为质,表示归顺。三国时期,焉耆国渐渐强大,成为丝路北道的大国。公元448年(北魏太平真君九年),焉耆被北魏军打败,北魏在此设镇管辖。经此一败,焉耆国势大衰,不久就又被柔然、高车控制,又被嚈哒(yan dā)破灭。后来,焉耆龙姓王族重新执政,焉耆国才重新振兴。

之后,焉耆国又曾先后附属于西突厥、铁勒、隋朝。唐朝时,焉耆国与唐朝加强了联系,武则天就在焉耆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焉耆成为唐安西都护府下属四镇之一。但唐中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对西域的控制力下降,吐蕃趁机攻占了焉耆。不久,回鹘打败吐蕃,焉耆归属漠北回鹘汗国,国王与回鹘族官吏共同执政。回鹘汗国崩溃后,回鹘人进入焉耆国,成为统治者,焉耆龙姓王朝终结,直到蒙古兴起后,焉耆国仍是回鹘人的领地。13世纪末,回鹘人的畏兀儿王国灭亡,焉耆也结束了独立或半独立的时代,不复以国的形式存在了。

说到宝马良驹,很多人都知道当年的大宛国有号称“天马”的大宛马,却很少有人知道焉耆马也是久享声誉的优良马种。早在汉朝时,焉耆马就在中原和西域享有盛名,到隋唐时,焉耆年产马达10万匹。

早在汉代,土著焉耆马就以耐走、轻捷、灵活、平稳等特长在中原和西域享有盛名,与驰名全国的伊犁马相媲美,后与中亚马杂交,特性更加明显。它体质结构坚实,较蒙古马紧凑、秀丽,毛色有骝毛、黑毛、粟色海骝等。焉耆马的身架紧凑适中,马头秀丽壮美,马眼炯炯有神,马耳长立威风凛凛,鼻孔大有吞千里之势,嘴鄂宽有尝百草之福,颈中等长,多为鹿颈,倾斜适度,马背高长而挺拔,马胸发育适度。宽深端正,腹形良好,四肢长而壮实,蹄形小而善奔驰。体长一般为1.45米左右,体高1.40米左右,胸围1.7 米左右,体重350公斤以上。骑乘速度1千米为1分23秒,5千米为8分23秒,单马载重为600千克。焉耆马特别善走,甚至初生幼驹即行侧步,故有“焉耆马胎走”之美誉。

焉耆马还有“龙驹”、“海马”之美称。关于这两个名称,有一段神话传说。在焉耆,有一座博斯腾湖,神话中称之为西海。掌管西海的西海龙王有三个儿子,心地都非常善良。有一年,焉耆地区火神当值,大地久旱,牧草枯萎,人畜都饿死了,西海龙王的三个儿子看着不忍心,背着父亲,违反天条,吸贮了西海之水后腾空而起,行云布雨。骤然之间,天地间风驰雷鸣,瑞雨普降,一昼夜,三位龙子就用甘霖驱除了旱灾,拯救了焉耆。尽管三位龙子做了好事,却冒犯了天条,因此被贬为马,放逐焉耆。龙王之子所化的神马,与凡马代代交配繁衍,焉耆从此遍布神骏。因为这些马是龙王之子的后代,焉耆人于是就称之为“龙驹”、“海马”。

这当然只是神话。事实上,说焉耆马是“龙驹”,是因为它善于奔驰。一匹好的焉耆马,每天可跑300公里。古时,驿站从新疆往北京传递消息,用的是每天1200里的加急传递,奏报五六天必须到北京,而皇帝的命令也必须五六天传到焉耆。当时用的就是几十匹焉耆马接替传递,保证了奏报、旨意传递的时间。因此,焉耆马闻名天下,被称为“龙驹”。而且,焉耆马勇于爬山,善于涉水,走过一遍的路一辈子也忘不掉,就像龙一样有灵性、聪明。

而之所以称焉耆马为“海马”,是因为焉耆马善于游泳。如果必要的话,焉耆马游上二30公里都不成问题,而且能驮着主人一起游,还能驮上主人的行李潜游。焉耆马游泳的姿势也十分美丽大方,就象一条龙在水中飞跃,由此人们才称其为“海马”。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焉耆马是善于在博斯腾大冰滩上行走奔跑,拉车载人。冬天的焉耆地区,博斯腾湖会整个封冻。形成的冰滩被当地人称为大海子冰滩。别的马在这种冰滩上行走,必定摔倒,寸步难行,而焉耆马却能健步如飞,绝不会摔倒,而且还能在冰上赛跑,拉车拉爬犁,拉载几百斤重车。

在焉耆国旧地,有一座古城遗址。当地维吾尔人称之为“博格达沁”,汉语的意思是“高大宏伟之城”。这座高大宏伟之城,就是是汉代焉耆国的都城员渠城,也是唐代焉耆都护府治所。整个博格达沁古城略呈长方形,周长约3公里,占地6平方公里。现存的城墙均呈现出平直、坚实的姿态。

据史书记载,焉耆国土壤肥沃,生产稻、粟、菽(shū)、麦,有鱼盐蒲苇之饶,还出产枣、葡萄、梨等水果。这证明农业是当年焉耆国重要的生产手段和生活来源。而农业的前提是水源。博格达沁古城的护城河在这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博格达沁古城还叫做员渠城的时候,焉耆人就是在护城河中取水。但到了唐代,博格达沁古城的居民发生了变化:唐代焉耆国的都城成为一座军城。守夜的士兵在坚实的城墙上巡逻,时刻防卫敌人的袭击。博格达沁古城的护城河,从保障生活的源泉变成防御敌人的屏障。

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古焉耆国迁都与否的争论,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焉耆国开国之时,焉耆王修建了员渠城,作为国都,而《后汉书》的西域传却说焉耆国王住在南河城,那么南河城就变成了焉耆国都。但在其后,《魏书》和《北史》的《焉耆传》中,又说焉耆国都在员渠城。难道是焉耆国迁都南河城后又迁回员渠城吗?后来,人们判断,南河城和员渠城指的都是一座城,“员渠”之名很可能是焉耆语的异译,就是将国名和都城的名字相统一;而“南河”这个名字大概是汉人以都城的地理位置来命名的,不是焉耆人固有的称呼。

这个推测被著名的集探险家与盗贼两大头衔于一身的英国人斯坦因证实了。19世纪末,斯坦因到焉耆考察后发现,汉代的南河城和焉耆国员渠城是同一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博格达沁古城。这座古城就是当初的员渠城,位置又正在开都河南岸,与“南河城”古名相符。

博格达沁古城残存的古城墙,从地面起算,大约有十几米高,长约20米,厚度也有5米左右。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员渠城刚刚建成时,整座焉耆都城该是何等雄伟壮观。

整个古城里还剩有三四处残余的城墙。每处城墙都有许多的洞穴,大概有贮藏室作用,也可用来躲避箭矢。在东南角和西南角分别有两处很开阔的缺口,宽约10米,可能是当时两处城门所在。

博格达沁古城的中部还有两个大土堆,是城中主要建筑塌后的遗留物。古城周围有许多防卫建筑,都是用巨型土坯垒砌的堡垒状建筑。内有高台、住房,外有围墙。

焉耆人喜欢经商谋利,据《魏书%26amp;#8226;焉耆传》记载:“其珍奇异玩殊方谲诡不识之物……举国臣民负钱怀货。”这在古代西域其他国家里是不多见的,反映出焉耆当时很重视商业,市场极其繁荣。在博格达沁古城,曾出土过汉代五铢钱币,另有唐代“开元通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以及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除此之外,金铜饰件、料珠、石珠也有发现。遗址中发掘出的罐、瓶、盘、杯、灯、锅等陶器也很多,属北朝和隋唐遗物。汉代的铜镜、包金铁剑、金带扣和装饰品等物品也有很多,其中,金质带扣在我国现存只有两个,博格达沁古城里就发掘出了其中一个。

博格达沁古城还出土过极为精美的三耳红陶罐,器壁很薄,制作精细,在每个耳上都有一个模制的头像,脸形圆润,有的神情安详,有的庄重严肃。造型十分精美,功底厚重,形式别致。在焉耆的其他几处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了许多圆形坑穴和墓葬,坑内储藏的都是粮食,而墓葬则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头,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意识地贮藏食物和饲养家畜。

在博格达沁古城周围,有7处防卫建筑,当地人因其土色不同分别以黑、青、白疙瘩命名。在古城东约0.5公里处,还有一座“卫星城”,周长约1400米。博格达沁古城北有天山做护卫,西有霍拉山为屏障,南有库鲁克山为扼咽喉的铁门关,东有博斯腾湖为依托,是一块攻可胜、退可守的重地。从城池的选点到建筑设计规划,无不看出焉耆统治者的良苦用心和建筑师的精湛技艺。

1000多年过去了,员渠城变成了博格达沁古城。当初辉煌一时的古焉耆国都此时已被挖盗者掘得一蹋糊涂。宏伟之城在风霜雨雪的侵袭和盗墓者的盗挖下,变得千疮百孔。在未来的某一天,这所有的一切都将消失殆尽,焉耆国,也将无处可寻。

公元前60年(西汉神爵二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在焉耆西南的乌垒城驻扎军队,监视、保护丝绸之路北道的各国。

东汉初年,焉耆被莎车国征服,沦为莎车国的附属国。

公元75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焉耆国被匈奴的残余势力征服。

公元127年(东汉顺帝永建二年),汉军攻入焉耆,焉耆王元孟遣子入东汉为质,表示归顺。

公元448年(北魏太平真君九年),焉耆被北魏军打败,北魏在此设镇管辖。不久,焉耆先后被柔然、高车控制,又被嚈哒(yan dā)破灭。后来,焉耆龙姓王族重新执政,焉耆国才重新振兴。

公元692年(大周武后长寿元年),武则天把焉耆确立为安西都护府下面的四镇之一。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2年)后, 吐蕃攻占焉耆。不久,焉耆又归属漠北回鹘汗国。回鹘汗国崩溃后,回鹘人进入焉耆国,焉耆龙姓王朝终结。

13世纪末,回鹘人的畏兀儿王国灭亡,焉耆也不复以国的形式存在了。

标签: 秦汉历史

更多文章

  • 胡亥:中国古代最为残忍的富二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汉历史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富二代”应该出现在秦朝,以胡亥为代表的秦始皇的儿子们,是那个时代“富二代”的典型代表。因为,秦始皇不仅缔造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而且把天下财富通通揽在怀里。当初,秦始皇把自己命名为始皇帝,初衷是想让自己的儿孙们继承自己的伟业和财富

  • 秦始皇对中国的七个历史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汉历史

    1、统一六国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

  • 据考证秦人的先祖来源于山东莱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汉历史

    1、秦国的由来众所周知,嬴秦帝国崛起于我国西部的甘肃、陕西,经秦穆公称霸西戎、秦孝公变法图强,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统一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八百里秦川繁衍、经营数百年的秦国皇室跟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呢?公元前约900年,秦非子受封开创秦国

  • 中国历史上14个盛世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汉历史

    1、”文景之治” 首先是汉初的”文景之治”, 这段时期算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时期, 文帝, 景帝奉行黄老之道, 讲究无为而治,即政府不过多干预经济, 让老百姓自由发展.所以大家觉得负担轻, 框框少, 日子好过..2、”武帝盛世&rdquo

  • 据考证秦始皇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惊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汉历史

    按照邢义田教授的测算,如果司马迁的《史记》一如江苏东海尹湾汉简《神乌赋》和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的书写形式,每简38字左右,则全书130篇,52.65万字,需要竹简13855枚。“以木简的重量计,则达43.7~48.1公斤,甚至55.9公斤。如以新鲜的竹简计,则达58.33公斤;

  • 秦朝骑兵的建立与中原王朝骑兵的起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汉历史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和陕西咸阳塔尔坡秦人墓葬中发现了秦最早的骑兵俑和骑马俑。二号俑坑内发现的一批骑马俑群,计有陶鞍马116匹,每匹马前立有骑兵俑一件。马背上雕有鞍鞯,头上戴着络头、衔、缰。骑兵俑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提弓状。俑和马的造型准确形象逼真生动,把秦始皇时代骑兵形象生动展现

  • 秦军与马其顿东征军实力的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汉历史

    马其顿方阵1、亚历山大四大著名战役介绍及分析 马其顿在腓力二世(大路按:也有不少史书翻译为菲利普二世)立国阶段,遇到的敌人大都是古希腊的个城邦军队,这些军队数量较少,而且战斗力不敢恭维。他们采取与马其顿方阵类似的希腊方阵,在硬碰硬的对决中落于下风丝毫不奇怪。更重要的是,不少敌人望风而逃,&ldquo

  • 盘点历史上14次人口灭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汉历史

    仅以战争为例,在商朝的《卜辞》中就记载了各种战争61次。而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242年间各种战争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 222次。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岂止春秋!2500年来,哪一场自相残杀,谈得上正义?哪一次改朝换代,不是人口死亡过半?秦人嗜好战争,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

  • 王重阳与道教全真七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汉历史

    王重阳(1112~1170)中国金代道士。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为必修经典 ,认为修道即修心 ,除情去欲 ,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 金庸先生

  • 两汉时期的西域三十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汉历史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西域: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