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据考证秦人的先祖来源于山东莱芜

据考证秦人的先祖来源于山东莱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657 更新时间:2024/2/12 21:26:13

1、秦国的由来

众所周知,嬴秦帝国崛起于我国西部的甘肃、陕西,经秦穆公称霸西戎、秦孝公变法图强,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统一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八百里秦川繁衍、经营数百年的秦国皇室跟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公元前约900年,秦非子受封开创秦国,为何要称“秦嬴”?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救周有功,得封诸侯,为何要迫不及待地宣布自己“主少昊之神”、“祠白帝”?要知道,白帝少昊,乃是远古东夷部落(居于山东)的首领。再后16年,秦文公又在陈仓县立祠,祭雉鸟神,鸟图腾的崇拜,也正源自远古东夷部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原齐国嬴邑首置嬴县。他又为何用自己的皇姓作为东方一县之名呢?这一切,都得从秦国的由来说开去。

说起秦国的由来,《史记·秦本纪》记载得很清楚:“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羌渭之间,马大蕃息。”周孝王大喜,封非子于秦邑(甘肃清水县)为附庸,“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太史公的这番记述,前半段很清楚,说的是有一位叫作非子的高人,住在犬丘(甘肃礼县红河、盐官)一带,喜欢养马,对于马匹的调养、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有一套高超的实用办法。周孝王从当地人口中得知了他的特殊才能,下诏命其在羌渭(河、渭水)之间主管马场。非子受命之后,处处尽职尽责,不到几年功夫,马匹数目大大增加,而且养得雄峻无比,周孝王对此非常满意。为了奖赏和表彰非子的功劳,孝王封赐他几十里土地,地名为秦,并号曰“秦嬴”。非子由此成为秦国先祖中第一个被周王室分封的人,在秦的发展史上成了创立秦国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不过此时的秦非子,其实无非是个附庸于邻近大诸侯的小国国君(相当于“大夫”、“卿”)而已。需要说明的是,西周王朝时,马匹之于一个国家的经济乃至军事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今日之汽车工业。因此放置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周孝王赐封一个区区的“牧马人”,是很正常而又合理的举措。至于太史公后半段所说的“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乍看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其中就隐含了破译秦人先祖来历的历史密码。我们先从秦人的先祖伯益说起。

2、秦人先祖伯益

周孝王在赐封秦非子时,有过一番感慨:“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仍为朕息马,朕封其土为附庸。”这段话对应了《秦本纪》的开篇:“秦之先,……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柏翳即伯翳,也作柏益,《尚书·益稷》等则单称一个益字,其原名叫大费,后世多称伯益,是《史记》及多种典籍中记载的“秦之先”。此人是舜、禹时代一个著名的人物。从古籍记载可知,伯益善于畜牧和狩猎,并且发明了我国最早的屋舍建造和凿挖水井的技术。而他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是大禹治水的两大助手之一,后期几乎当了大禹的接班人。伯益与大禹一起并肩奋斗了13年,终于取得治水的彻底胜利。舜奖励给大禹一块美玉(玄圭),大禹向舜表奏伯益的功绩:“只有我一人也不行,大费辅佐我才取得最终的成功”。舜于是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还将自己家族的女子许配给他。舜提拔伯益担任虞官(《尚书·典》),掌管山泽,繁育鸟兽。伯益发挥特长,驯鸟兽有功,因此被舜始封于赢地,并赐姓嬴。(宋罗泌《路史·国名纪·后纪七》:“伯翳大费能驯鸟兽,知其语言,以服事虞、夏。始食于嬴,为嬴氏。”)舜为什么要封伯益于赢地,并赐他姓嬴呢?这,又涉及到秦人的姓氏“嬴”姓的由来。

3、“嬴”姓的由来

中国上古有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妫、妊(一说姞),据说中国目前的大多数姓氏都由此八姓演化而来。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的中华姓氏广场上,有一棵铜铸的“中华姓氏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自己究竟属于哪一枝。八大姓均傍“女”旁,表示同一个姓源自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带有鲜明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嬴姓的始祖是少昊。东汉许慎《说文》:“嬴,少昊氏之姓。”蜀汉谯周《古史考》:“少昊氏,嬴姓。”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柳明瑞著有《嬴姓溯源》(中国文史出版社),详细罗列了史籍中关于嬴姓起源的种种条文,他的结论是:“正如炎帝姓姜、黄帝姓姬一样,少昊姓嬴早已是不刊之论。”

少昊(约前2598-约前2525年),远古时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贵为“三皇五帝”中“五帝”之首(白帝)。至于少昊为什么姓嬴,宋代史学大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中说:“居于姚墟者赐以姚,居于嬴滨者赐以嬴。姬之得赐,居于姬水故也;姜之得赐,居于姜水故也。”这句话是说,上古帝王虞舜之姚姓,少昊之嬴姓,黄帝之姬姓,炎帝之姜姓,都是以他们的出生地而得来的。以出生地而得姓是古代众多得姓方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少昊就是因为居于嬴水之滨而被上天赐予嬴姓的。柳明瑞考证,嬴水就是流经莱芜的嬴汶河。少昊在嬴滨出生而得嬴姓,继而“登帝位在鲁北,后徙曲阜”(《帝王世纪·五帝》),故历史上曲阜被称为“少昊之虚”(《史记·鲁周公世家》)。宋代在曲阜所建的少昊陵,素有“中国金字塔”之称,经历代修葺,至今保存完好。

少昊跟伯益是什么关系?舜封伯益于嬴地、赐嬴姓是否与此有关?《国语·郑语》给出了答案“少昊之后伯益也”。柳明瑞认为,伯益是少昊的裔孙,因此舜让他姓嬴氏,是让他认祖归宗,从母系帝颛顼之姓,转入父系少昊氏之姓,从而担当起领导以嬴氏为首的东夷部落联盟的重任,发扬光大白帝少昊的光辉业绩。约1000年以后,周孝王面对为自己王国畜牧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伯益后世秦非子,联想起帝舜赐姓的传说,怀古之情大发,不禁小小地仿效了一把,“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这也是“嬴秦”的起源。至于秦襄公自谓“主少昊之神”、“祠白帝”,无疑带有认祖归宗的色彩。而秦文公立祠祭雉鸟神的举动,则跟少昊氏族的凤鸟崇拜传统一脉相承。根据上古的传说,在少昊诞生的时候,天空有五只凤凰,颜色各异,是按五方的颜色红、黄、青、白、玄而生成的,飞落在少昊氏的院里,因此他又被称为凤鸟氏。

少昊开始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的图腾,后在穷桑(当在今山东日照两城镇,有争议)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来,少昊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曲阜,少昊让所辖部族以鸟为名,有鸿鸟氏、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并且建立了一套奇异的制度:以各种各样的鸟儿对应文武百官,分掌各司。(《左传·昭公十七年》)总而言之,在华夏文化图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凤文化,即源自少昊时代,衍流至今。至此,我们可以说,天下嬴姓出少昊,少昊之氏出山东。秦人嬴姓,故出山东。但这样的论证失之粗疏,大而无当。还应该看一看,秦人这一支东夷后裔,是在何时、又因何故而去到西方。

4、秦人西迁

曾经,学界长期以来的主流观点是认为秦人本就出自西方,持此一说的代表人物有王国维、蒙文通等。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及《赵世家》中,详述过秦的先世,讲到商朝晚期有戎胥轩,娶郦山之女,生中谲,“在西戎,保西垂”,说明秦人当时已在西方,并且与戎人有密切关系。蒙文通的《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便据此认为“秦为戎族”。不过近世一些学者开始持不同意见,1933年,傅斯年最早提出“秦文化东来”说,他提到:“秦赵以西方立国,而用东方之姓者,盖商代西向拓土,嬴姓东夷在商人旗帜下入于西戎。”(《夷夏东西说》)钱穆的《国史大纲》也主张“秦之先世本在东方,为殷诸侯,及中谲始西迁”,依据是《秦本纪》提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黄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这些国族,凡可考定的都在东方。近年这种东方说的代表作,是林剑鸣的《秦史稿》一书。出版于1981年的这本书,以为中谲只是“曾率一部分秦人替殷商奴隶主保卫西方的边垂”,不能说明秦人即是戎族。中谲一支为什么要替殷商奴隶主保卫西垂呢?

据说,由于伯益各方面工作都很出色,舜曾经想把大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先禅让给他,伯益拒绝了,舜才把大禹选作自己的继承人,并要求大禹之后必须把职位禅让给伯益。禹继舜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举荐伯益之父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然而皋陶未及受政而亡。《史记·夏本纪》载禹“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而辟居箕山之阳。”说的是伯益接任大禹,主政华夏三年,此后主动退让帝位于大禹之子启,避居箕山。另一种说法是,等到禹殁后,启便“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并将益杀死。无论如何,伯益从此消逝于历史舞台,而“公天下”的原始社会为“家天下”的奴隶社会所取代,中国历史上父传子继的帝位继承模式由此开启。及至嬴政吞灭六国,一统江山,自号“始皇帝”、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算是冥冥中为先祖打了个“翻身仗”。据《后汉书·东夷列传》及《后汉书·西羌传》载,在夏一代,东夷部落始终与夏王朝不睦。

夏代初年,当夏启死后,东方九夷乘夏王朝内部混乱之际,袭取了夏都安邑,造成太康失国。后来经过帝相,特别是“少康中兴”,又征服了东方九夷。夏代末年,由于夏暴虐,东方九夷归附了商族,随成汤参加了灭夏战争,“伐而定之”。尽管无法确定是否与传说中的夏启杀伯益有关,但商汤讨伐夏桀时,东方夷人是积极参与了的。公元前14世纪,商王献庚、阳甲都曾建都于奄(今山东曲阜一代),然后盘庚才迁到今河南安阳的殷。商朝与东方夷人之关系,可见一斑。西北大学教授段连勤在《关于夷族的西迁和秦嬴的起源地、族属问题》(《人文杂志先秦史论文集》)中指出:“商族酋长汤率领商夷联军在鸣条与夏桀摔的夏军展开决战,夏军败溃,桀逃南巢(安徽巢县),并且死在那里。

商夷联军乘胜西进,攻占了夏朝的心腹地区汾河下游的大夏,并西上扫荡了泾渭流域的夏朝残余势力。”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学理认为,中谲很可能就是跟随这支商夷联军乘胜西进后,驻守到当地的东夷人。而这,就是有籍可考的最早西迁的秦人。另一条重要的线索证实并清晰勾勒出了秦人西迁的路径,那就是“清华简”。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这批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的战国中晚期文物,在展现先秦史实方面,恐怕比《史记》更有力。清华简中有一种保存良好的史书,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领导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将之整理成《系年》,作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整理报告的第二辑发表。《系年》一共有138支简,分成23章,记述了从周武王伐纣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史事。清华简《系年》第三章简文叙述了周武王死后发生三监之乱,周成王伐商邑平叛:

飞(廉)东逃于商盍(葢)氏。成王伐盍(葢)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飞曆”就是飞廉,“曆”字从“甘”声,“廉”字从“兼”声,古音相近通假。“商盍氏”即《墨子·耕柱篇》、《韩非子·说林上》的“商”,也便是称作“商奄”的奄。飞廉参与三监之乱,失败后东逃到奄。奄也即是《秦本纪》讲的运奄氏,属于嬴姓,飞廉向那里投靠,正是由于同一族姓。当时今山东到苏北的嬴姓国族都是反周的,《逸周书·作雒篇》说:“周公立,相天子,三叔(管叔、蔡叔、霍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嬴)以畔(叛)。……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征)殷,殷大震溃。……凡所征熊盈(嬴)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这充分讲明了嬴姓国族在这场战乱中的地位。由《系年》简文知道,商朝覆灭之后,飞廉由商都向东,逃奔商奄。奄国等嬴姓东方国族的反周,飞廉肯定起了促动的作用。

乱事失败以后,周朝将周公长子伯禽封到原来奄国的地方,建立鲁国,统治“商奄之民”,同时据《尚书序》讲,把奄君迁往蒲姑,估计是看管起来。但在《系年》发现以前,没有人晓得,还有“商奄之民”被周人强迫西迁,而这些“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李学勤:《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光明日报,2011.9.8)李学勤认为,《系年》有许多可以补充或者修正传世史籍的地方,“有时确应称为填补历史的空白”,“关于秦人始源的记载,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秦国先人“商奄之民”在周成王时西迁,性质用后世的话说便是谪戍。其所以把他们遣送到西方,无疑也和飞廉一家有关,因为飞廉的父亲,正是中谲。中谲有为商朝“在西戎,保西垂”的经历,并且与戎人有一定的姻亲关系。周朝命令“商奄之民”远赴西方御戎,“完全不是偶然的决定”。当然,在一些其他学者的研究中,秦人西迁还有别的路径和支脉,但秦人出自东方具体地说是出自山东莱芜,在当今已是相当广泛的共识。

5、地下考古的佐证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认为,嬴秦的历史渊源及早期秦文化研究,除了依据文献与古文字资料外,主要还是要考地下考古发现。在这方面,目前也已有了一些发现。如1959年出土于陕西蓝田县的西周中期的询簋、师酉簋都提到“秦夷”,还有“戍秦人”,来自东方的商奄之民后裔自可称“夷”,其作为戍边之人又可称“戍秦人”。甘肃礼县西山遗址之西周时期的秦人大墓、陕西雍城的秦公大墓,工程可观,亚字型椁室,墓底设腰坑、殉狗、随葬海贝与以磬为主的礼乐器等,与山东益都苏埠屯商代大墓有很多鲜明的共性。

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短促,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特别是秦人的文化,有其独具的特点,伴随着秦人的扩张发展,广被于全国各地。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不能不追溯到秦人。秦人的功业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其名声也远播世界其他地区。如今世界各国称中国为China,是由古代印度梵文“china、chinas,阿拉伯文Cya、Sin,拉丁文Thin、Thinae“演变而来的,都是“秦”的译音,这说明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早在公元前几百年就知道秦这个国家了。有关嬴秦文化源头的研究,重要性不言而喻。诚如著名历史学家王学典应邀为中华读书报撰写的文章中所指出的:“如果说秦始皇用枪杆子统一了中国的版图,而孔夫子则用笔杆子统一了中国的思想;如果说在版图上,秦始皇用枪杆子灭六国而一统中国,那么在思想文化上,则是孔夫子用笔杆子垂范百世,在另一层面上统一了中国。”则秦始皇始出山东,亦堪为山东人足以自傲者,当然,这是句玩笑话了。

标签: 秦汉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14个盛世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汉历史

    1、”文景之治” 首先是汉初的”文景之治”, 这段时期算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时期, 文帝, 景帝奉行黄老之道, 讲究无为而治,即政府不过多干预经济, 让老百姓自由发展.所以大家觉得负担轻, 框框少, 日子好过..2、”武帝盛世&rdquo

  • 据考证秦始皇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惊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汉历史

    按照邢义田教授的测算,如果司马迁的《史记》一如江苏东海尹湾汉简《神乌赋》和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的书写形式,每简38字左右,则全书130篇,52.65万字,需要竹简13855枚。“以木简的重量计,则达43.7~48.1公斤,甚至55.9公斤。如以新鲜的竹简计,则达58.33公斤;

  • 秦朝骑兵的建立与中原王朝骑兵的起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汉历史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和陕西咸阳塔尔坡秦人墓葬中发现了秦最早的骑兵俑和骑马俑。二号俑坑内发现的一批骑马俑群,计有陶鞍马116匹,每匹马前立有骑兵俑一件。马背上雕有鞍鞯,头上戴着络头、衔、缰。骑兵俑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提弓状。俑和马的造型准确形象逼真生动,把秦始皇时代骑兵形象生动展现

  • 秦军与马其顿东征军实力的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汉历史

    马其顿方阵1、亚历山大四大著名战役介绍及分析 马其顿在腓力二世(大路按:也有不少史书翻译为菲利普二世)立国阶段,遇到的敌人大都是古希腊的个城邦军队,这些军队数量较少,而且战斗力不敢恭维。他们采取与马其顿方阵类似的希腊方阵,在硬碰硬的对决中落于下风丝毫不奇怪。更重要的是,不少敌人望风而逃,&ldquo

  • 盘点历史上14次人口灭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汉历史

    仅以战争为例,在商朝的《卜辞》中就记载了各种战争61次。而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242年间各种战争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 222次。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岂止春秋!2500年来,哪一场自相残杀,谈得上正义?哪一次改朝换代,不是人口死亡过半?秦人嗜好战争,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

  • 王重阳与道教全真七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汉历史

    王重阳(1112~1170)中国金代道士。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为必修经典 ,认为修道即修心 ,除情去欲 ,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 金庸先生

  • 两汉时期的西域三十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汉历史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西域: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

  • 神秘消失的古国——南越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汉历史

    在秦末楚汉相争之际,时任南海郡尉的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南越国是岭南第一个封建割据政权,在统治岭南的93年间,推行郡县制,和辑百越,推广铁器和农耕,发展海上交通贸易,促进岭南地区社会历史的全面发展,是岭南开发史上的重要时期。1、南越国建立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或前赵朝。南越国是

  • 东汉时期国家所设的十三州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汉历史

    东汉在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州"是监察区的名,又称部。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1. 司隶,又称司隶校尉部 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

  • 秦朝将青铜兵器发挥到了极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汉历史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扫平了华夏大地上纷争不已的各诸侯国,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归一……中国从此进入了封建大一统的帝国时代。战国晚期,随着铁制兵器的发展,称雄数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铜兵器开始逐步走向衰落。但在这个阶段,铜兵器依然是短兵的主力。特别是在秦代,承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