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扬州之战:大明王朝最后的热血 誓死不降的史可法最终引发了扬州十日 扬州居民几乎全部惨遭屠杀

扬州之战:大明王朝最后的热血 誓死不降的史可法最终引发了扬州十日 扬州居民几乎全部惨遭屠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080 更新时间:2024/1/16 10:01:45

扬州之战发生于公元1645年,在清灭南明弘光政权之战中,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围攻的城池守卫战。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

浩荡中华五千年,有十几个朝代都曾经在我们的历史中存在过,而其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要数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了。要说清军入关,这其中就有很多故事了。当时的明朝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所以清军入关之后,可以说逢战必胜。虽说到了扬州之后遭遇明军的拼死抵抗,然而由于明朝大势已去,虽有抵抗,但终究未能敌过清军的强大势力。之后进入扬州的清军,还在这里制造了著名的扬州十日事件。

如果要提到这个著名的扬州十日事件,就不得不说那次著名的扬州之战了。在1645年,清军兵分两路,准备围攻扬州。当时管理扬州的大臣史可法见情况危急,便大明朝廷报告了这个消息,却未曾从上级那里得到任何回应。尽管如此,史可法也没有放弃抵抗清军,虽然城内的军队人数有限,但是史可法仍旧带领他们抗争到底,最后以身殉国来报答大明对他栽培之恩。

在清军围困扬州多日之后,为了避免自己不必要的伤亡,他们派使者去劝史可法投降,并且以优厚的待遇款待,然而史可法却认为自己身为明朝的大臣,不应该就此向清军妥协,于是坚决拒绝。在这之后,虽然两军并未再次开战,但城中被围困多日的士兵早已民心涣散,大明朝的威望不复存在,于是没过几日,扬州城就被攻破,但是史将军仍旧不愿背弃内心的信仰,于是最后英勇就义证明自己。

并且在史可法临终之前,他还对清军的领导者说,我身为大明重臣,怎么可能苟且偷生,为了自己的性命而牺牲朝廷的利益呢?我和扬州一荣共荣,一损俱损,我也是不会为此等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原则的。他的这番话彻底惹恼了清军的首领,于是在扬州城被攻破以后。他并没有放过城中的俘虏,而是下令进行惨无人道的虐杀,这场屠杀连续进行了十多日才结束。历经繁华的扬州城就这样化为了废墟,不复存在了。

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国内矛盾尖锐。北方的女真部落的统一和壮大,成为了大明北境的大患。北京城的沦陷,崇祯自缢,昭示着这个内忧外患的朝走向了覆灭之路。大明王朝没落之际,涌现出了一批忠臣良将,他们意欲重整山河,平定动乱,史可法就是其中一位。

攻陷北京城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很快被清军击败,清军即将南下。南明小朝廷,看中了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多有战功的史可法,将镇守扬州的重任交给了史可法。“山雨欲来风满楼”,史可法成为了江河日下的南明政权最后的屏障。

此时的扬州城面对着起义军和清朝的威胁,史可法错误的分析了当下局势。以传统士大夫的观念做出了:内乱的起义军威胁大于外族入侵的清军的错误判断。顽固的忠君思想影响下,史可法上疏朝廷,提出了“联虏平寇”的方略。主张配合清军,先击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再收复河山。

史可法统领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泗诸地,守将各自为政,争权夺利;军队烧杀抢掠,百姓视明军如同草寇。江北许多明军祸乱百姓如虎,听说清军南下,畏之如猫,一心南逃。史可法面对不听调遣的江北诸将,采用和善的态度,试图通晓大义,一同抗清。但许多将领表面服从调遣,内心却开始轻视史可法。史可法并未取得军队实际指挥权,同时失去了威望。

李自成的起义军不敌清军,节节败退。史可法上疏南明政权,北方诸地人才需要宽恕,不能把北京沦陷的罪过归于北方百姓。否则,旷日持久,北方民心尽失,收复失地将遥遥无期。朝廷采用了史可法的建议,这一建议对于稳定局势,支持北方抗清武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此时的大明北方一片乱象,有清军统治区、起义军统治区、割据军阀武装和地方山贼流寇。各方势力犬牙交错,混乱不堪。幕僚向史可法进言劝他率军收复山东、河北等地,史可法觉得无力对抗清军,没有采纳。幕僚又进言史可法收复河南等地,史可法觉得这些地方多流寇盗贼,收复了对朝廷没有好处。最后,幕僚建议史可法驻守徐州,防止清军南下的同时,徐图北伐。可人出身的史可法,性格懦弱的一面此时暴露无遗,迟迟不敢下定决心抵抗清军。最后,退回了扬州,认为固守扬州才是最好的办法,白白错失了大明收复北方的最后机会。

退守扬州的史可法面对清军,就犹如那困兽之斗,孤城一座,如何久守?城中的百姓,平日多受乱军欺辱,听说清军将要攻打扬州,纷纷南下逃乱,明朝失民心的程度可见一斑。百姓也就罢了,平日耀武扬威,鱼肉乡里的南明军队,也在清军到来之前逃走大半。史可法治军才能,不敢恭维,“乱适当用重典”,一味的宽仁适得其反。

清军兵临扬州城下,扬州只有少数兵马守城。“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明史》记载了史可法的可悲之处,统领江北诸军,却难以掌控任何一军,这何尝不是大明的可悲之处?多铎劝降史可法,史可法言辞拒绝,表示宁为玉碎。清军猛攻之下,扬州这座孤城沦陷,史可法被杀,后来被册封了“忠正”谥号。

攻破扬州的清军彻底毁坏了这座名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江左名城,沦为了真正的人间炼狱,残暴、混乱、暴戾、贪婪等人性的阴暗面被无限放大。整整十天,扬州百姓死伤达到数十万之众,尸体相叠,如同小山,扬州几乎成为空城。这段屈辱的屠杀,被记入了史册,称为“扬州十日”。

扬州失守,明朝没落占主要原因。但如此简单的沦陷,史可法个人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曾有很多中兴大明的微弱机会,但他一个都没选,造就了扬州必败的局面。外敌与内乱,合清灭顺,是其最大的政治败笔;统御江北,各军混乱不堪,开战之前逃走大半,是其治军败笔;面对收复北方的良机,退守扬州,是其决策败笔。

史可法失去的不只是一座扬州城,还有他统御的徐州之地,和北方抗清兴明势力的期许。徐州之失,南明政权彻底龟缩江南,再也不是那个天下公认,万民心中正统的大明王朝了。江北之地丢失之前,清王朝在北方实际控制区域相当有限,中原及西北大片领土存在众多反清势力,之后,清军很快一一平定。其中关键在于各地武装没有了政权合法性,抗清兴明,明都没了,还怎么抗清?

扬州一战,是局危棋,但也是决定南明政权能否存在的最后一局棋。赢了南北对峙,仍是北强南弱,但已可对峙;输了清军顺流而下,一战灭明。但南明方面,上至统帅史可法,下至江北诸军的表现差强人意。扬州百姓见南明军队如遇虎狼更是南明政权陨落的最大征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明王朝,已经不值得天下万民尊崇了。

“史可法节秉清刚,心存干济,危颠难救,正直不回。”史可法个人作风,政治才干毋庸置疑,可以称为治世之能臣,但确实不是可以挽救大厦将倾的南明政权的统军者。“兵者诡道也”,太过刚正谨慎的史可法缺少变通的能力,在乱世谋存尚不容易,更何况是率军以少胜多,以威震乱?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史可法未能挽救南明政权关键在于南明气数已尽,其次原因是史可法统军能力相对平庸,过于排斥农民起义军,地主阶级文人的典型形象。但史可法宁死不降的气节以及为国鞠躬尽瘁的态度是值得称赞的,南明之灭不在于有史可法其人,而在如史可法者太少。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大明王朝的没落不在北方女真兴起,而是数代积弊已深,民心尽失的结果。以史为鉴,兴国强邦,才是抵御外敌的自强之道。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胡宗宪:大明最具争议的抗倭名将 最终背负着污名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清历史

    胡宗宪是大明朝的东南屏障,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为官二十五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他在三百多年前就为我们做出了抗日的表率,展现出了我大中华的民族气节与智慧,维护了大明海疆的稳定。但是他交结权贵、趋炎附势、挥霍无度,也使他的人品备受争议。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生于明武宗正德七年,其家族世

  • 李卫:受到雍正的信任和重用 乾隆继位之后是如何对待雍正的心腹李卫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清历史

    李卫是清朝名臣,是雍正时期的第一重臣。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深受雍正皇帝赏识。李卫在雍正时期风生水起 乾隆继位之后他的结局如何?乾隆为何烧毁李卫的神像?历朝历代都有卖官鬻爵的丑恶现象,那些花钱上位的官员,后来大多成了贪官污吏,这很好理解,因为他们花钱买官的目的,就是为了大捞一把。但清朝出了个例外,这就

  • 雍正帝勤勉政事 却冷血多疑 一生留下无数谜团 是清朝最具争议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清历史

    雍正皇帝是清朝第五位皇帝,雍正本人是有作为的、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君主,而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续发展,成为清朝的鼎盛时期。统观雍正的历史地位,他应当是古代历史上的杰出帝王。雍正是清朝最具争议的皇帝,世人对于他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赞誉雍正的人认为他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在

  • 雍正雍正皇帝的改革是末世王朝最有力度的一次革故鼎新 几乎改变封建王朝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清历史

    雍正帝胤禛执政期间,针对康熙年间的吏治和财政情况、以及长时间的腐朽社会风气而进行的铁腕改革。改革包括行政制度、赋役制度以及对农民的政策、改土归流以及对边疆民族的政策等。雍正皇帝的改革,几乎改变封建王朝的命运。雍正是爱新觉罗•胤禛登基之后的年号,胤禛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胤禛是

  • 南明朝:南明朝是如何成立的?存续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清历史

    南明(1644年—1662年或1683年)是明朝京师顺天府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历经三帝一王。 明朝京师顺天府被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后,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成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但由于清朝入关之初宣称“天下取自于贼,而非明”。立足未稳之时便急于诏修《明史》,其目的是显而易见

  • 明朝国号的由来 是因为明教?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清历史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公元1368年农历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

  • 明朝灭亡之势:日落西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清历史

    张居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在位期间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等重大事件,对外有朝鲜之役与萨尔浒之战。万历一朝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 国本之争主要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

  • 明朝疆域:明朝地图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清历史

    1、疆域 《明史·志第十六》:“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

  • 明朝锦衣卫的发迹史, 锦衣卫这个组织的发明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清历史

    明初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是朱元璋的一大发明。《明史·刑法志》说:“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

  • 鄱阳湖决战: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场大决战,天命所归朱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清历史

    公元1363年8月30日,碧波万顷的鄱阳湖上忽然帆影密布。数百艘巨舰一字排开,高达十余丈的庞大船身全都漆成朱红色,就像一座雄伟的水上要塞一般横亘在湖面中央,坚不可摧。这支红色舰队咄咄逼人的阵势,让他们面前的敌人相形见绌——这支舰队不仅船只小,型号混杂,数量也不多。战场胜负似乎已然注定。不过,有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