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宗宪:大明最具争议的抗倭名将 最终背负着污名自尽

胡宗宪:大明最具争议的抗倭名将 最终背负着污名自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590 更新时间:2024/3/14 8:50:30

胡宗宪是大明朝的东南屏障,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为官二十五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他在三百多年前就为我们做出了抗日的表率,展现出了我大中华的民族气节与智慧,维护了大明海疆的稳定。但是他交结权贵、趋炎附势、挥霍无度,也使他的人品备受争议。

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生于明武宗正德七年,其家族世袭锦衣卫一职。嘉靖十七年,胡宗宪考中进士,任职青州府益都县令。嘉靖三十三年,胡宗宪升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当时,汪直、徐海等海贼聚众为乱,怂恿倭寇骚扰东南沿海,这些倭寇烧杀掠抢,无恶不作,沿海百姓不堪其苦,饱受煎熬。胡宗宪下决心要平定倭寇,斩杀汪直、徐海等贼首。

可是当地的驻军纪律松弛,军心涣散,胡宗宪上任伊始,首先从军纪着手,以严罚重赏等手段进行大力整顿。有一天,胡宗宪的幕僚徐渭在酒楼饮酒,发现有几个士兵在楼下喝了酒不肯付账,于是“密以数字驰公”,悄悄“发短信”给胡宗宪。胡宗宪大怒,将几个喝酒不给酒钱的士兵全部斩杀,全军将士吓得两腿发抖,大为惊骇。

《明史》记载:嘉靖三十四年正月,倭寇进犯乍浦、海宁、崇海等地,杀害官兵多人,胡宗宪认为巡抚、指挥、参将、把总等人指挥不利,临阵脱逃,请求皇帝治失事诸人之罪。有个叫吴成器的武官,与贼大小数十战,皆捷,身先士卒,进止有方略,所部无秋毫犯。士民率于其战处立祠祀之。胡宗宪向朝廷举荐,提拔吴成器为绍兴府通判。

正因为胡宗宪赏罚分明,几年之间,军心为之大振。在平定倭乱大大小小的战斗中,胡宗宪本人身先士卒。倭寇围困杭州时,胡宗宪表现出了统帅临危不乱的非凡气度。“亲登城监视,俯身堞外,三司皆股栗,惧为流矢所加,宗宪恬然视之。”

嘉靖三十五年,胡宗宪派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痛击倭寇的同时,遣使招抚汪直。施反间计,使得汪直、徐海内部大乱,自相残杀。当年四月,徐海所部大败,多名匪首被擒获斩杀,徐海投水自尽。汪直迫于压力,后来向明廷投降。自此,汪直、徐海为首的倭乱被平定。

嘉靖四十四年,也就是胡宗宪辞官后的第二年,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犯罪被抄家,搜出了胡宗宪遭遇弹劾时,委托罗龙文写给严世蕃的一封信,同时还有一道草拟的圣旨。明世宗勃然大怒,当年十月,将胡宗宪逮捕入狱。胡宗宪在狱中写《辩诬疏》百般辩解,明世宗却不为所动。同年十一月初三,胡宗宪写下诗句: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不久死于狱中,时年五十四岁。

明穆宗隆庆六年,朝廷为胡宗宪平反昭雪,万历初年被追谥“襄懋”。胡宗宪一方面治军有方,抗倭有功,倍受世人称道,一方面又因结交权贵、挥霍无度而饱受史家逅病,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胡宗宪是进士出身, 嘉靖十九年,任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曾组织全县百姓扑灭百年不遇的蝗灾。又劝降盘踞当地多年的强盗,并将其中一部分收编为义军。后擢升为巡按御史。当时朝廷令大同的军队移防,引起士卒聚众哗变。胡宗宪一人一马进入军营抚慰劝解,并告诉他们不用移防,成功将可能发生的兵变消灭于萌芽阶段。官兵移防是朝廷下令,而胡宗宪为平息哗变敢于做出与朝廷政策相悖的承诺,可见其只顾结果而不管过程的性格特点。

嘉靖三十三年,倭患严重,朝廷命浙江总督张经、巡抚李天宠主管抗倭事务。而负责督查军务的是严嵩的义子赵文华。赵文华仗着干爹的势力,骄纵贪婪,索要贿赂,哪知张经根本不买他的帐。正当赵文华倍感窝火之时,担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的胡宗宪却有了自己的盘算。上任之前,他便立下宏志:不擒获汪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然而,要想抗倭成功,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首要却是处理好与严嵩一党的关系,使他们不会对自己掣肘。

张经、李天宠虽有才有节操,却为人骜,过于清高,缺乏权变。抗倭事业在他们手中,一定走不远。而他,比张经他们要更适合干这件事。于是,他对赵文华曲意逢迎,刻意结交。碰了一鼻子灰的赵文华在胡宗宪这儿找回了被人捧的感觉。便想着法儿让胡宗宪胡顶替张经的位置。

同年,张经指挥了王江泾大捷,斩杀倭寇近两千人。本该封赏,没想到被赵文华伙同胡宗宪诬陷,王江泾大捷的功劳归了赵文华和胡宗宪,而自己却锒铛入狱。随后,赵文华又诬陷李天宠,上表推荐胡宗宪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李天宠。当时,苏松巡抚曹邦辅在浒墅大败倭寇,赵文华赶到时,战斗已结束。抢功不成,深以为恨,遂进剿驻扎在陶宅的残留倭寇。

胡宗宪和他一起,率领精兵四千,约曹邦辅前后夹击。倭寇困兽犹斗,明军大败。倭寇乘胜又进犯浙江东边州县,杀了不少官员。简直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赵文华回到京城后,将所有失败都归罪于总督杨宜,而盛赞胡宗宪。朝廷遂升迁胡宗宪为兵部右侍郎,代替杨宜。

汪直,胡宗宪老乡,人称老船主,倭寇中的大头领。当时朝廷规定“片帆不得下海”,身为海盗的他,想借倭寇之威,逼迫朝廷开港通市,并非是想以劫掠为生。因此在史料中可看到他多次配合官府击杀其他倭寇。胡宗宪想要向其招安,将被关在监牢里的汪直母亲和妻子等释放,并派幕僚蒋洲前去劝降汪直。汪直颇为心动。便留下蒋洲充作人质,派其养子毛海峰等人去见胡宗宪。

胡宗宪很是厚待毛海峰,令其立功后,上表朝廷,给了他很多奖赏,放其归去。毛海峰大喜,将另一股倭寇徐海等要进犯的消息告知胡宗宪。胡宗宪得此消息,精心策划,很快消灭了以徐海为首的倭寇。汪直在胡宗宪的一系列示好动作下,最终带领手下归降。但在来见胡宗宪前,汪直为自保,请其派一名高官至营中为人质。胡宗宪就令夏正随毛海峰进入倭寇营中。汪直见此,心下大安,遂偕同心腹前来相见。

胡宗宪也很高兴,令其到杭州去见浙江巡按使王本固,不想王本固直接将汪直抓捕入狱。胡宗宪连忙给朝廷上书,请求免其死罪,令其戍卫海上,以遏制其他倭寇。这本是引虎驱狼之计,奈何王本固这个猪队友力争处死汪直,而外界亦怀疑胡宗宪收受倭寇的贿赂,所以才为其求情。胡宗宪畏惧人言,遂同意处死汪直,结果汪直被杀。毛海峰得知后,恨胡宗宪负约,肢解了夏正,在舟山、岑港据险而守。官军四面围攻,众倭寇拼死争斗,最终突围而去。

徐海本是汪直手下,因抢劫民船被汪直呵斥,遂带人出走,渐渐发展成了嘉靖朝第二大倭寇团伙。嘉靖三十五年,徐海伙同大隅、萨摩两岛的倭寇分别进犯瓜州、上海、慈溪,而自己带领一万多人,与陈东、麻叶进攻乍浦。胡宗宪与巡抚阮鹗互为犄角,与之对抗,先胜后败。

胡宗宪眼看这股倭寇战斗力强悍,无法力敌。于是在几个倭寇头领之间巧用离间计,引得倭寇人人自危,相互提防。最终,徐海先抓麻叶,后擒陈东,都献给胡宗宪以邀功,而胡宗宪则设计令陈东、麻叶的手下攻击徐海部,最终逼得徐海投水自杀。

胡宗宪将陈东、麻叶等倭寇头领及徐海的首级献给了朝廷,剿灭残余倭寇。至此,两浙的倭寇算是基本被消灭。

徐海妻妾很多,其中以王翠翘因样貌、文采皆好而最为得宠。胡宗宪为促使徐海投降,曾送了她很多礼物,向她保证不伤害徐海,还许诺她为诰命夫人。为此,王翠翘极力劝说徐海接受招安。及至徐海自杀后,王翠翘欲做尼姑不成,反被胡宗宪强配他人,最终自责加悔恨,投海自杀。此事不知真假,但后世有好几本相关的小说,想来并不是完全空穴来风。

汪直被杀后,倭寇因无人统一约束,反而更加肆无忌惮。第二年又大举进犯。朝廷将他手下的大将俞大猷等人的官职剥夺,严厉要求胡宗宪定期剿灭倭寇,颇有问罪之意。当时,赵文华已死,胡宗宪失了内援,想要继续抗倭,就得保住官位。正巧一年内两次寻得白鹿,便连同徐渭作的《进白鹿赋》献给了嘉靖皇帝。嘉靖这个道士皇帝自然大喜,升其为兵部尚书,兼节制巡抚。

继而岑港的倭寇又移驻至柯梅,官军屡攻不克。于是李瑚弹劾胡宗宪,称此事是由于胡宗宪诱杀汪直而起。王本固和给事中刘诲也弹劾他使军队疲于奔命而放纵倭寇,奏请追回对他的赏赐。嘉靖皇帝念他擒获汪直有功,仍下令其官职如故。

倭寇之所以移驻柯梅,是为逃跑做准备。等船做好后,胡宗宪也不阻拦,任其逃至福建的浯屿岛。倭寇大肆劫掠福建沿海州县。福建百姓都说是胡宗宪嫁祸。御史李瑚再次上书弹劾胡宗宪。李瑚与俞大猷都是福建人,胡宗宪以为是俞大猷将军队的消息告诉了李瑚,心下恼怒,弹劾俞大猷攻敌不力,俞大猷因此被逮捕下狱。嘉靖三十八年,倭寇在温州、台州大肆抢掠,另一股倭寇又进犯滨海各县。给事中罗嘉宾、御史庞尚鹏奉召前去勘察。都上书皇帝,称胡宗宪养寇自重,应当严惩。皇帝没有表态。第二年加封他为太子太保。

胡宗宪为人多权术,好功名。因赵文华而搭上严嵩父子,送给他们的金银财物、丝绸布帛甚至美女奴仆、奇珍异宝数不胜数。赵文华死后,越发送的勤。换来的是他在中国东南几近于一手遮天的权力。他的性格如战国四公子一般,好养门客。手下不单有徐渭这等名士,亦有三教九流,一技之长之人,并且对待他们都很好,所以也能得到他们的效力。

胡宗宪创编了均徭法,在法定基础上又增加了百姓的赋税,民生困苦凋敝,又侵吞国库银两,聚敛搜刮富人的财富也是无法估量,当时人称“总督银山”。及至罗嘉宾、庞尚鹏归朝,弹劾他贪污国库巨款并毁坏账目。胡宗宪上书为自己辩解:“臣为国消灭倭寇,无论是用间谍还是诱饵,没有小恩小惠,怎能成功?”嘉靖帝也同意他的说法,下诏抚慰。胡宗宪随即上书,请朝廷允许其节制巡抚及兼任江都御史。嘉靖皇帝便晋升其为兵部尚书,许其所请。

胡宗宪颇有胆略。每次临阵,戎服督仗,从不畏缩。及至官位越高,威权越重,凡是大臣见他,都得从偏门进入,并且跪拜行礼。胡宗宪每次都不谦辞,大臣稍有违逆,便厉声呵斥。因此恨他的人也越来越多。等到严嵩倒台,被标为严党的他,自然成为攻击对象。

不多久,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弹劾胡宗宪是严嵩党羽,并犯有奸欺贪淫等十大罪,嘉靖皇帝说:“胡宗宪并不是严嵩一党。我提拔使用了八九年,没有人有异议。自从屡次贡献祥瑞,被群邪攻击而遭此罪。而且当初商定擒获汪直就给予其五等封,如果今日加罪于他,以后谁还愿意为我做事?把他放了,罢官就行。”

很久以后,胡宗宪乘着万寿节向嘉靖帝献上秘术,皇帝很高兴,决定重新起用他。正巧御史汪汝正奉旨查抄罗文龙家,发现有胡宗宪的手书,便陈给了皇帝。这是胡宗宪被弹劾时自己拟写的圣旨内容,托罗文龙给严世蕃。假造圣旨,这罪可不小,胡宗宪被逮捕下狱。他在狱中上表,述说自己抗击倭寇之功劳,称因献祥瑞得罪言官,并攻讦汪汝正收受贿赂。皇帝最终还是怜悯他,并未下令杀他。

不想胡宗宪在狱中写下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愤然自杀。胡宗宪有理想、有能力、有胆魄,本是治国能臣,戚继光、俞大猷正是因为他的提拔,才得以施展才能,消灭倭寇。但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最终因党争入狱,此时回想起张经,不知心中可会闪现一丝悔恨?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李卫:受到雍正的信任和重用 乾隆继位之后是如何对待雍正的心腹李卫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清历史

    李卫是清朝名臣,是雍正时期的第一重臣。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深受雍正皇帝赏识。李卫在雍正时期风生水起 乾隆继位之后他的结局如何?乾隆为何烧毁李卫的神像?历朝历代都有卖官鬻爵的丑恶现象,那些花钱上位的官员,后来大多成了贪官污吏,这很好理解,因为他们花钱买官的目的,就是为了大捞一把。但清朝出了个例外,这就

  • 雍正帝勤勉政事 却冷血多疑 一生留下无数谜团 是清朝最具争议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清历史

    雍正皇帝是清朝第五位皇帝,雍正本人是有作为的、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君主,而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续发展,成为清朝的鼎盛时期。统观雍正的历史地位,他应当是古代历史上的杰出帝王。雍正是清朝最具争议的皇帝,世人对于他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赞誉雍正的人认为他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在

  • 雍正雍正皇帝的改革是末世王朝最有力度的一次革故鼎新 几乎改变封建王朝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清历史

    雍正帝胤禛执政期间,针对康熙年间的吏治和财政情况、以及长时间的腐朽社会风气而进行的铁腕改革。改革包括行政制度、赋役制度以及对农民的政策、改土归流以及对边疆民族的政策等。雍正皇帝的改革,几乎改变封建王朝的命运。雍正是爱新觉罗•胤禛登基之后的年号,胤禛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胤禛是

  • 南明朝:南明朝是如何成立的?存续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清历史

    南明(1644年—1662年或1683年)是明朝京师顺天府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历经三帝一王。 明朝京师顺天府被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后,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成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但由于清朝入关之初宣称“天下取自于贼,而非明”。立足未稳之时便急于诏修《明史》,其目的是显而易见

  • 明朝国号的由来 是因为明教?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清历史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公元1368年农历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

  • 明朝灭亡之势:日落西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清历史

    张居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在位期间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等重大事件,对外有朝鲜之役与萨尔浒之战。万历一朝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 国本之争主要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

  • 明朝疆域:明朝地图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清历史

    1、疆域 《明史·志第十六》:“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

  • 明朝锦衣卫的发迹史, 锦衣卫这个组织的发明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清历史

    明初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是朱元璋的一大发明。《明史·刑法志》说:“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

  • 鄱阳湖决战: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场大决战,天命所归朱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清历史

    公元1363年8月30日,碧波万顷的鄱阳湖上忽然帆影密布。数百艘巨舰一字排开,高达十余丈的庞大船身全都漆成朱红色,就像一座雄伟的水上要塞一般横亘在湖面中央,坚不可摧。这支红色舰队咄咄逼人的阵势,让他们面前的敌人相形见绌——这支舰队不仅船只小,型号混杂,数量也不多。战场胜负似乎已然注定。不过,有一个人

  • 明朝历史:为什么说明朝是“极辉煌”与“最黑暗”并存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清历史

    翻开明朝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明朝竟然是一个“极辉煌”与“最黑暗”并存的朝代。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是基于以下考虑: 我们说明朝“极辉煌”主要是说它的成就斐然。一般认为,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