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为什么会割下皇兄的头颅?

李世民为什么会割下皇兄的头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230 更新时间:2024/2/15 19:02:33

李世民为什么会割下皇兄的头颅?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说起唐朝,印入大家脑海的就是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治理,才有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国家的繁荣富强,他们也自然受到人民的爱戴,百姓的拥护,李世民作为“千古一帝”也是名副其实。

但“最是无情帝王家”,夺得皇位的人只有一个,要想脱颖而出,才能和狠辣无情缺一不可。“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为了争过一众的兄弟,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亲手射死了自己的头号竞争对手李建成,割下其头颅。然而,他还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唐朝史书都没敢记录下来。

李世民生平

李世民自幼聪颖,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习的同时勤奋刻苦练习武术,文武双全的他自然得到父亲李渊的赏识,于是李世民在跟随李渊经历了大大小小数百场战役之后,也是获得很多军功,李渊也夸下海口说想要立他为太子。

但封建社会一直以来都是立长子为太子,因此,就算长子李建成没有李世民这样的丰功伟绩,当太子是理所当然的。就这样,李世民在心里便埋下了夺权的种子。

战功赫赫的李世民深得朝中大臣的喜爱,民众爱戴他的人也越来越多。试问:一个博才多学,武艺高强,有远大抱负的人谁能不爱?诸多方面的基础,加上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这一导火索,使得李世民的野心得到爆发,心灰意冷之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做了什么

李渊的年迈促使他想尽快让长子李建成继位,在权势和地位的利诱之下,兄弟开始反目,明里暗里各方面勾心斗角,相互排挤,相互打压,相互胁迫。本身就没有多少势力的李世民知道,若是再手下留情,等待自己的将会是死无葬身之地。

随即,李世民在深思熟虑之下,制定了计划,实施并打乱了李建成的节奏。再趁虚而入,设好埋伏,一举砍下了他的头颅。看到李建成大势已去,李渊只得将皇位让给李世民以谋取一条活路。但让史书不敢写的并不是这些。

李建成死后,李世民觉得他的儿子还是很大的威胁,虽然血浓于水,他还是毫不留情地直接将他们全部斩首。至于李元吉的儿子,则是全部流离失所,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相比之下,他的妻妾虽被接入宫中为李世民传宗接代,但是生活倒也平平安安。

对于那些非亲非故的,则更不必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凡是和李建成沾边的,无一例外地全都被查封家门,以各种方式痛苦地死去。“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说的就是这吧,要是将来有一天,他们的子孙后代像自己对待李建成一样对待自己,后悔都来不及了。

但实际上,李渊辜负了李世民,同时,他的哥哥也处心积虑地想要谋害他,狗急尚且也会跳墙,更何况人。走投无路之下,只能铤而走险,最后反戈一击,成功上位。整个过程虽然血腥,但确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再者,根据记载,李渊在位时的表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很多重大决断全都由李世民在缜密计算之后施行。李建成可能确实有才能,但相比于李世民,则是少了一些格局,少了一些更为开阔的眼界,是否李世民更适合取代他而成为皇帝呢?答案是肯定的。

结语:现在看来,李世民上位确实是最好的选择,贞观盛世已经能充分说明这一点,他还为后面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时代奠定了经济与政治基础。早在《道德经》中就有“良才善用,能者居之”这一说法,而李世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不必遵循长子继承这一传统,墨守成规终将走向深渊。

现今世人说起李世民,有多少会抓住弑亲不放而诋毁谩骂的?大家都是惊叹于他为人民安稳付出的努力,惊叹于他为国土和平作出的贡献,惊叹于他为经济繁荣作出的决策……说到底,还是“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何必在意史书如何记载,何必在意世人如何看待,这样真的是对的吗?

在我们这个现代化的法治社会,当然不像封建王朝那样草菅人命,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我们生活、工作中鼓励放手去做,勇敢创新。但我们不鼓励李世民这种价值观,因为人是有感情的,这个世界总有比成功更重要的东西。

标签: 历史古代唐朝

更多文章

  • 一代巨贪和珅幼年时期过得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和珅,清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小编来说说一代巨贪和珅幼年时期的故事,或许正是因为童年的窘迫,才影响了他的一生。据《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和珅先祖叫做噶哈察鸾,在后金初创时期就归顺了爱新觉罗氏。其后,噶哈察鸾的后代一直是勇猛的武将,有多个子孙被授予“巴图鲁”(满语“勇士”的意

  • 皇子参加科考中了状元,宋徽宗怎么处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皇子参加科考中了状元,宋徽宗怎么处理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科举考试是古代读书人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大考,上到士大夫之家,下到平头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子弟能够通过科考走向人生的辉煌。然而有一类人,却注定不需要参加这一项残酷的考试,因为他们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不是平民,他们的身份就是皇子。其实

  • 父亲早亡的和珅是如何进入咸安宫官学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和珅,清朝

    父亲早亡的和珅是如何进入咸安宫官学的?没有了父亲的俸禄,家境也日渐窘迫起来。此时和珅年龄仅有九岁,其弟和琳只有六岁,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他们入学的方法,一起看看吧。不仅没有了父母的关爱,和珅还要承担起照顾好弟弟的责任。我们不能不说,这样的幼年经历,令和珅迅速地成熟起来,表现出与同龄孩子相比少

  • 李世民广纳贤才,为什么漏掉了薛举?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世民广纳贤才,为什么漏掉了薛举?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的用人能力,能比的皇帝甚少,他对人才的重视,对人才的招揽以及对人才的驾驭,手段都是十分的了得。李世民的用人标准几乎达到了没有下限的程度,这一点,从其手下的人就可以看的出来。千古名将李靖,原本是一介死囚,最终被斩首的时候

  • 和珅进入咸安宫官学的时候吃了多少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和珅,清朝

    或许世人的本性都是欺善怕恶的,看到穷人家都会上去踩两脚,自从和珅的父亲早亡之后,他进入咸安宫官学就吃了不少苦,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咸安宫官学这所优秀的学校,吸引了当时众多的八旗精英。如乾隆朝的闽浙总督、礼部尚书索绰络·德保,和珅的政治对手章佳·阿桂等人都曾是咸安宫官学的学生。这些咸安

  • 为什么后世对宋太宗的评价不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为什么后世对宋太宗的评价不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看电视,聊历史,最近热播的《大明宫词》尽管被人一直吐槽,但作为一部历史剧类型的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这是历史,编剧也只能在细枝末节上稍微坐下改动,大的历史框架和结局,是不会改变的,这对于我们观众来说,其实可以体会双份乐趣。一份是电视

  • 赵光义强烈反对迁都的背后有何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赵光义强烈反对迁都的背后有何原因?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从五代十国至北宋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多个政权都选择定都于开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北宋。开封地处中原核心区域,水路交通极为便利。因此,定都开封可以占尽天下漕运之大利,全国的货物都可通过水路或陆路汇集于此,经过交易互通有无,

  • 北宋潘阆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古代,北宋

    北宋潘阆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宋初多俊爽豪逸、风神萧散之士,诗人潘阆便是其中一位。宋初的诗人,受“西昆体”诗风影响,大都写得华丽而工整,内容却较为空洞,故既少传世佳作,也无文宗代表。但潘阆不受时风浸染,其诗词清新俊朗,别具一格。比如他的《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曰:“久客见华

  • 北宋和南宋之间真的还有一个朝代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北宋和南宋之间真的还有一个朝代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发生在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耻,标志着北宋的彻底灭亡,南宋由此得以建立。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北宋与南宋是上下相承的,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其实还有一个“朝代”,或者更加准确地说,应该是个傀儡政权。金兵入侵

  • 摄政王多尔衮为什么能称“清成宗”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摄政王多尔衮为什么能称“清成宗”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的叔叔,孝庄太后的小叔子,“太后下嫁”的绯闻男友。多尔衮,原本是有三次机会做皇帝的,甚至到了后期想做皇帝只是他一句话的事儿,可一生偏偏三次都与至高无上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