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是被建文帝朱允炆逼的吗?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是被建文帝朱允炆逼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694 更新时间:2024/1/18 22:45:19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是被建文帝朱允炆逼的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1398年6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就是建文帝。建文帝一上台就开始削藩,一年内削除了5位叔王,结果引来四叔燕王朱棣的武装反抗。很多人认为,燕王朱棣早就蓄意谋反,对于这一点,笔者始终不敢苟同。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根据朱元璋的遗训,禁止各位叔王进京吊唁,以免皇位被抢,7天后,建文帝将朱元璋安葬在明孝陵。当时,燕王朱棣已经从封地北平赶到江苏淮安,但是被朝廷的人挡了回去。

朱棣只好按照朝廷的命令,回了北平,但是派出了全部3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赴南京奔丧。如果这时候朱棣想谋反,必然不会将3个儿子全部送到南京吊唁,这等于是送给建文帝做人质,更要命的是,朱棣在好几年前已经丧失生育能力。

这年七月,建文帝朱允炆先将五叔周王朱橚削除,四叔燕王朱棣并没有因此有异常举动。十一月,建文帝朱允炆安排刑部侍郎张昺出任北平布政使,任命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让他们严密监视燕王朱棣的举动。此后,朱棣的护卫不断被调走,朱棣原先有大约5500名护卫,后来只剩下800名护卫在身边。到了第二年四月和六月,七叔齐王朱榑、十二叔湘王朱柏、十三叔代王朱桂、十八叔岷王朱楩等4位藩王陆续被建文帝削除,燕王朱棣早已感受到了危机,并装疯卖傻,麻痹朝廷。

在这种情况下,燕王朱棣有两种选择:

一是坐等被削。老老实实接受朝廷的安排,削就削,这也不是什么要人命的事情,大不了就是和之前被削的弟弟们一样,被废为庶人,此后要么被软禁,要么被迁到外地居住。这样的话,虽然失去权力,但一家人的性命无忧,衣食不愁。这倒是个不错选择。

二是武装反抗。选这条路,不成功便成仁,自己手上只有800亲兵,而朝廷在北平及其周边地区有十几万兵马,成功的概率很小。武装反抗一旦失败,朱棣和他的3个儿子不仅仅是被废为庶人的问题了,不死也得把凤阳皇家监狱坐穿。换做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选择?前面被废的5位藩王已经用行动作了回答,除了湘王朱柏选择了全家自杀,其他4位藩王都老老实实不反抗。

朱棣为什么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起兵靖难?主要原因是:

1.责任感。在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晋王朱棡去世后,燕王朱棣已经是诸王之长,面对侄子朱允炆对祖制的胡乱变更,对叔王的强势削藩,除了自身的危机感之外,也有对大明江山的危机感。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安排了九子防边,如果把这个体系打破了,又没有建立新的体系,明朝北方将不得安宁,父皇九死一生创造的明朝将面临大威胁,为此朱棣必须以全家性命相博。

2.可能赢。燕王朱棣如果认为和朝廷打战没有任何胜算,那他也不会起兵。朱棣作为镇守重镇北平的燕王,在北平经营了18年,此前经常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委派,统兵和蒙古人打战。这样的经历,一来锻炼了朱棣的军事素养,二来培养了朱棣和朝廷在当地的驻军的关系。

可以说,朱棣与朝廷在北平及其周边的驻军将领几乎都很熟悉,这些将领大多数是朱棣的老部下,知根知底,一旦朱棣的靖难大旗树了起来,朝廷在北平及其周边的军队向朱棣投降的可能性很大,后来事实证明大体就是这样。

此外,朱棣判断,建文帝朱允炆做事欠周到,性情浮躁,成不了大事,所以朱棣才敢起兵。如果朱允炆是明宣宗朱瞻基这样的天纵英才,朱棣可能就不敢冒然起兵反抗了,因为对于精明的朱棣来说,完全没有胜算的事情他是不会干的。

靖难之役打了3年后,燕王朱棣取得了胜利,当上了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遭遇最终失败,举火自焚而亡。如果建文帝不那样着急削藩,而是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模式慢慢对付叔王们,循序渐进解决,几乎没有哪个藩王会武装反抗,即使武装反抗,也没有很好的借口,难以获得朝野同情和支持,很难取得胜利。

建文帝朱允炆隔代继承了爷爷朱元璋的皇位,按理说,一开始就应该对叔王们客气一点,等自己站稳脚跟、坐稳位子后,再考虑其他的事情。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主要还是太年轻,太冒进,硬生生把四叔朱棣逼反了,逼反后又没有能力消灭,这才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剧。

标签: 历史古代明朝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建文帝真的是自焚而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历史上的建文帝真的是自焚而死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朱棣率领士兵闯进南京城的时候,把自己手下的所有兵力一分为三,其中一部分势力来抵抗徐达的儿子;另一部分势力直接去牢狱里面,把那些犯了事的或者因为某些原因被建文帝抓起来的这些王爷们,通通给放出来;而派出了另一部分主力力量,目的只有一个

  • 李世民到底有没有想过废掉太子李承乾?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世民到底有没有想过废掉太子李承乾?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泄,被唐太宗贬为庶人并流放到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李承乾谋反案”被认为是贞观时代的转折事件,唐朝后来的一系列变故都由此而来。李承乾已经身居太子之位却暗中准备谋反,主要原

  • 高阳公主为什么会爱上一个和尚?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高阳公主为什么会爱上一个和尚?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唐朝是古代封建时期最鼎盛的朝代之一,也是民风最为奔放的一个朝代,自然受到的关注度要比其他多出很多,唐朝除了那几位热门皇帝之外,多位公主一生的爱恨情仇也被人所津津乐道。比如说李世民最宠之女高阳公主,婚后为何爱上辩机和尚,终下场凄凉。这二

  •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失去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失去了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渭水之盟”放在任何一朝,都绝对不算是一个丧权辱国的盟约,是既没有赔款,也没有割地,更没有称臣。626年,玄武门事变地震动还未彻底散去,李世民的皇位也还未彻底坐热乎,距离唐都长安不足40里的泾阳就突然传来一件让京师震动的消息,东突厥人打

  • 韩信为何没能善终?因为在关键时刻杀错两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韩信,西汉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在楚汉之战中,被封为齐王,一度能与项羽、刘邦争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韩信是楚汉争霸时期有名的军事将领,他以谋略和兵策闻名于世,甚至后世

  • 明朝十六位皇帝为什么只有十三陵?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明朝十六位皇帝为什么只有十三陵?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明十三陵的大名想必喜欢旅游的人都知道吧?明十三陵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国家的AAAAA级景区,这里面共埋葬了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其实明朝共有16位皇帝,那为何只有十三陵呢?难道剩下的三位

  • 建文帝登基后是怎么服众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建文帝登基后是怎么服众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却起于微末,从一介乞丐做到天下之主,其手下众多文臣武将自然功不可没。因此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便决定大封有功之臣。然而尽管朱元璋为了犒赏这些鞍前马后,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而大肆分封,但是多疑的朱元璋从未真正对这些

  • 朱棣攻至京师,朱允炆曾想议和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朱棣攻至京师,朱允炆曾想议和是真的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大明帝国洪武25年4月,春暖花开,可惜不应景的是,大明太子朱标死了。太祖悲痛欲绝的同时,也为大明江山社稷而担心。不日,大学士刘三吾进谏,既然太子已逝,立长皇孙为“皇太孙”是正理啊!太祖语重心长地对孙子说,我让诸王帮你守卫天下四

  • 和珅死后家中的小妾是什么下场 她们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清朝,和珅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代和珅,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和珅被处死后,小妾纷纷跑路,有两个青楼出身的却选择了为他殉情。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三,太上皇乾隆的追悼会终于结束,主持人和珅带着一身疲惫回到休息室。他刚坐下 ,一队全副武装的侍卫向他走来,不由分说将其拿下,然后才向他宣读圣旨:查,领

  • 朱棣为什么不敢效仿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朱棣为什么不敢效仿李世民?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李世民、朱棣两人虽有着些许的共同点,都曾帮助过自己的父亲顺利夺得天下,立下开国之功。但是,他们也存在着很明显的区别,李世民未当皇帝前权势滔天,连太子李建成遇到他都不一定能干得过他,而朱棣未当皇帝前虽也有权,可却比不上李世民,别说干不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