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他有什么缺点吗?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他有什么缺点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386 更新时间:2024/1/18 21:55:18

读通鉴,知历史,本文笔者通过《资治通鉴》来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两个缺点。

唐太宗李世民当了23年皇帝,他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唐朝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更是创造了“贞观之治”。因此,后人对李世民评价颇高。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极高,四夷宾服、万邦来朝,这种盛况连秦始皇、汉武帝时也没有出现过。因此,《旧唐书》曾评价李世民是

“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的确,在很多历史学家眼中,李世民虽然在亲情方面有遗憾,但在政治上,他是一个“完人”。笔者不否定李世民之功,只是,从《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可以窥探出李世民有两个缺点。

李世民的第一个缺点,就是喜欢打猎。在封建社会,帝王狩猎不仅仅是骑马射箭这么简单。每逢李世民出门狩猎,都需要专业的皇家仪仗,需要大量兵马保护,更需要早早准备好猎物和场地,这是一种十分奢靡的举动,而最终承担这些的,还是唐朝的百姓。

李世民之所以喜欢打猎,是有原因的,他登基之前,曾带兵大杀四方,等做了皇帝,却很少有上阵杀敌的机会,唯有在马背上挽弓射猎,李世民方能找回当年的飒爽英姿。

为了阻止李世民打猎,大臣们可谓想尽办法,魏征更是多次劝阻。《资治通鉴》记载: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特别好的猎鸟,正准备改天带着这只猎鸟上“战场”,这时,魏征来了。李世民怕魏征劝自己,赶紧把猎鸟揣在怀里藏起来,等魏征奏完事,猎鸟竟然被闷死了,李世民心疼不已。

还有一次,李世民的“猎瘾”上来,实在着急,竟然拿起弓箭在后宫里射宫女养的兔子。这一幕正好被唐朝名将执失思力看到,执失思力说:“天命陛下为华、夷父母,奈何自轻?”

意思是说,李世民作为帝王,还玩这种小孩子把戏,是“自我轻贱”的表现。虽然群臣劝谏,但李世民每个月基本上都会出宫打猎,这给唐朝百姓带来极大的负担。长孙皇后去世前,还曾留下遗言曰:省作役,止游畋,妾虽没于九泉,诚无所恨。(《资治通鉴》)“

省作役,止游畋”就是劝李世民心疼百姓的劳役之苦,停止打猎。只可惜,李世民并未听进去。

李世民的第二个缺点,便是相信长生不老之术,而这一点,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也有相同爱好。秦始皇50岁去世,李世民52岁去世,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操劳国事,另外一方面是误信方士之言,经常服用丹砂等“长生不老药”,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所致。唐朝大臣高季辅在担任太子右庶子期间,曾向李世民陈述从国外引进丹药的事情,还有人向李世民推荐一个“有名”的天竺方士。

贞观二十二年,唐朝将领王玄策俘虏了中天竺国国王和一名叫那罗迩婆婆寐的方士,这位方士称自己活了200多岁,有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花重金给这位方士,让他为自己准备丹药。

《资治通鉴》中还有个证据,能证明李世民笃信长身不老之术。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唐朝名臣、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去世,李世民非常悲痛,要亲自前往高士廉家中参加葬礼。长孙无忌劝阻说:“陛下饵金石,于方不得临丧,奈何不为宗庙苍生自重!”

这里的“饵金石”,指的就是在食用长生不老药。李世民相信长生不老之术,而且花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在此方面,必然在关心民生、珍惜民力方面做出牺牲。说白了,对于一个帝王来说,这不是个人喜好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当然,这个爱好也让李世民为之付出了代价,他早年征战四海,身体强壮,结果52岁便去世,不能说和丹药没有关系。

李世民驾崩后,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唐高宗继承贞观年间的政策,曾一度创造“永徽之治”。有意思的是,唐高宗在位期间对李世民的两个爱好,并不怎么热衷。先说打猎的事情,永徽元年,李治登基后第一次去打猎,正逢下雨,李治身上的油衣渗水,浑身发冷,李治叹息道:“怎么样才能让油衣不漏水呢?”时任谏议大夫的谷那律说:“以瓦为之,必不漏。”(《资治通鉴》)

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是说:如果用瓦片做雨衣,肯定不漏水。

实际上谷那律是在讽刺李治继承了乃父的打猎习惯,这样会增加百姓负担。唐高宗李治听出了谷那律的意思,从此“罢猎”。

再说长生不老的事情,唐高宗登基后,之前给李世民准备长生不老药的方士罗迩婆婆寐又来到唐朝,想从李治手中再次骗得黄金,没想到李治却说:“自古安有神仙!秦皇、汉武求之,疲弊生民,卒无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有。”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哪有什么长生不老之人,秦始皇,汉武帝晚年都追求长生不老,导致政务倦怠,最终没能成功。若世上真有长生不老的人,应该活到现在,被大家熟知才是。很明显,唐高宗李治对长生不老之说,嗤之以鼻。这或许是从他父亲那里得到的教训。

唐太宗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唐高宗却是一位“活得明白”的皇帝,唐高宗不仅创造“永徽之治”,还相继灭掉了车鼻、高句丽、西突厥等劲敌,完成了李世民未竟的事业。唐朝疆域最广阔的时期,便是在唐高宗在位期间。可见,人在高位,最重要的是活得明白,以前人为鉴,以历史为鉴。

若说以史为鉴,最好的史书当然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们对纷杂古代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的纵向了解。

在所有的史书中,《资治通鉴》是一本能让人多方面素质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1300年。曾国藩曾说: “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资治通鉴》。”梁超曾说:

“司马光之《资治通鉴》,乃天地一大文也。”

因为《资治通鉴》里面不仅仅记录着1300多年的历史,它记载的更是

政治、是沧桑、是人性和权谋。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笔者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27位国学教授,历时3年,合译而成。

因为编纂者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之前的1.4万套已经被哄抢一空,现在又新进一批,数量不多,就快没库存了,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的:

标签: 历史唐朝李世民

更多文章

  • 乾隆当太上皇的时候,为何和珅没有被清算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清朝,乾隆

    1796年,一代明君乾隆为了不超过祖父康熙的61年在位时长,下诏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就是下文提到的嘉庆帝或颙琰。乾隆帝退位后,自称太上皇,由于处于耄耋之年,行动不便,很多时候由和珅代行皇权,颙琰虽名为皇帝,但没有过多的实权,乾隆退位到驾崩期间,颙琰自知难敌和珅,选择假装“昏庸”,“胸无大志”,麻痹和

  • 朱标的兄弟那么多 他们为何没有争夺太子的位置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朱标,明朝,太子

    还不了解:太子朱标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儿子,兄弟多达26人,为何无人与他争夺皇位?说到明太祖朱元璋,不了解各位读者会想到什么?是凭借乞丐身份,一步步成长为义军首领,推翻蒙元统治,建立大明王朝,亦或是奠定王朝根基之后,大杀功臣,在大明中枢,掀起一番腥风血

  • 高览和蔡瑁投靠曹操后,为何没得到重用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三国,蔡瑁

    曹操麾下大将有一个很大的来源就是历次征战中对手战败投降过来的降将,其中绝大部分曹操都是来者不拒,而且他对降将也比较宽容比如昌豨几次反叛曹操都能忍,再比如虽然自己儿子和侄子死于张绣之手,但曹操仍对张绣示之以诚等等。曹操麾下降将有不少人在投降之前声名不显,但是投降之后却能扶摇直上、大放异彩,其中佼佼者比

  • 陈宫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为何曹操最后会杀了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三国,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陈宫算得上是曹操的救命恩人:曹操在献刀刺杀董卓不成,一路逃亡至中牟县被守关士兵所擒获,中牟县令陈宫有感于曹操刺杀董卓的壮举,于是弃官不做跟随曹操一起逃亡;在路过成皋投宿曹操之父的结义兄弟吕伯奢时,因为误会吕伯奢告密于是曹操杀尽吕伯奢家人,并留下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枭

  • 李世民兄弟明争暗斗了很久,为何李渊没有阻止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唐朝,李世民

    古代的很多皇子都是特别有才华的,然而,很多皇子都特别的短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生在了帝王家,这一让人羡慕却又让人害怕的地方。感兴趣的读者跟着小编往下看。为了皇权,很多皇子之间互相残杀,更有甚者,父子之间也相互猜忌,父子之间相互残杀的也不在少数。众所周知,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是在杀了自己的兄弟李建成、

  • 铁铉如何靠着一座小城抵挡朱棣大军数月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明朝,铁铉

    公元1398年,一代帝王朱元璋去世,留下一个庞大的帝国给他最疼爱的孙子朱允炆。面对这个庞大的帝国,朱允炆内心也很无奈,虽然家大业大,但是自己的爷爷也太能生了,给他创造了二十多个叔叔,也就是二十多个潜在的威胁。为了自己的位置,朱允炆决定先下手为强,趁叔叔们没反应过来,一通王八拳打死老师傅。于是,一个个

  • 侯景之乱是如何爆发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侯景之乱,南朝梁

    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侯景起兵后相继拥立又废黜萧

  • 有人告密燕王谋反,为何朱允炆反而处死了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明朝,朱允炆

    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刚即位不久,收到一份奏疏,上面写:一年后,燕王必反!朱允炆一看就慌了,心想,无知书生,怎么将朕的秘密公之于众了呢!要知道,在大明百官给皇帝的奏疏都是公开的,没有一点秘密可言,这下全都知道了,这不是裹乱吗?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朱允炆下令,将此人抓起来,朕要杀了他!此人一看

  • 一统江山的刘伯温,他的实力相比诸葛亮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三国,刘备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民间的这一句话基本确定了刘伯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所遇到的也是不一样的对手很多人由此不认同这样的说法。那么究竟二者谁的能力更强?刘伯温也究竟为何甘拜下风?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但是当时刘备手中兵力不足千人聚集在新野小

  •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到底是谁策划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唐朝,李世民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一手开创了贞观之治,然而李世民的皇位却来的不正,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两个亲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才成就了自己的一代霸业。玄武门之变大家都熟悉,大体是说李世民和李建成矛盾太深不可调和,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李渊于是从中调停,结果李世民在第二天上班的路上截杀了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