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梁启超一门九子皆才俊: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梁启超一门九子皆才俊: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963 更新时间:2024/3/16 15:16:26

世人都知梁超。

都知作为“历史人物”的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是政治活动家,思想启蒙家,“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力。

也许,世人未必都知梁启超,作为父亲的梁启超。

他育得一门九子,三位院士,满门俊秀。

他曾对孩子们说,“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是你们人生难得的幸事。”

什么样的爹,有底气这样说?从《梁启超家书》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梁启超家书》,收录了1912年-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在海外生活或求学的孩子们的近百封亲笔信。主要是与子女们谈心、谈学问、谈做人。

同样是当爹,你有底气这样对你的孩子说吗?若能跟梁启超学几招,或许会增几分你的底气。我们不妨拆解一下梁启超的当爹之道。

2 父爱,也需要表达

父爱,往往是无言的、深沉的。

朱自清的《背影》,湿润了多少人的眼眶。

在越过栅栏的蹒跚中,在买橘子的温情中,在“到那边来信”的叮咛中。

父爱一点一点儿地渗出来,温情而压抑。

梁启超的父爱,是随着情感的流动喷涌而出,浓烈而直接。

梁启超写给孩子们信,就常称“Baby,大宝贝,小宝贝,一大群可爱的孩子们”。

醉酒后会在纸上写满了“我想我的思顺(梁启超大女儿)”“思顺回来看我”等话。

更常常对孩子们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我想我的孩子,想得厉害”、“我在病中想他,格外想得厉害”。

1925年五月,孩子们正远渡重洋,一路从新月初升直到月圆时,想念孩子的梁启超,遥想他们一定在船上念 “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便在晚上到院子里徘徊,更写信对孩子们说,“我对着月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简直就像一位似李白似的浪漫诗人,率真极了,动人极了。

他也曾对孩子们表白,“你们须知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感情,十二分热烈。”

这可是一百年前的中国!

那时候,大多数的父亲还背着长辫子,身着长马褂。

So,梁启超当爹之道的第一招,就是把父爱表达出来!

而且是坦然直接,直抒胸臆的表达。所以,你还有必要克制内敛深沉吗?一百年前的爹爹都能这样对孩子说,你还有什么说不出口的?

其实,现代心理学认为,如果父母心理成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做父亲者,要大声说出对孩子的爱。爱的表达与传递,会让孩子内心充盈,不易缺爱,也更愿意向他人传递爱。

3 更高级的父爱表达,其实是共情

父亲对孩子爱的表达,直接而坦诚的方式,是一个级别。

设身处地与孩子共情,是更高的级别。

所谓共情,是一种同理心,是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孩子的情感、思维,并能够将这种共情传递给孩子。

林徽因梁思成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

因母亲对林徽因的新派作风不甚喜欢,梁思成的长姐梁思顺受母亲影响也不太喜欢林。身为父亲的梁启超,能充分共情到儿子的痛苦,料定思成一定受了很多夹板气,于是多次写信给女儿思顺,协调“姑嫂”关系。

林徽因的父亲被流弹击中身亡后,梁启超又是设身处地地理解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痛苦,第一时间写信,给他们最大的心理支撑。

他提醒思成,“你要自己十分镇静,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

“徽因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镇静着,才能安慰她”。

更让思成传话徽因,“今后你就是我女儿,你在外留学的学费我会负担,不必担心。”

极力地鼓励林徽因拿出勇气,安之若命,发挥才干,将来好替中国艺术界做点贡献。此后,又单独给林徽因写长信,开解劝慰。

二女儿梁思庄一次考试,只得了第十六名。

梁启超立即想到女儿肯定会大伤自尊,一定会为此着急。甚至去信帮女儿“找借口”,“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

啧啧啧,这样的话,简直是教科书级的共情了。

梁启超当爹之道的第二招,就是共情,充分的共情!

作为父亲,有时,你甚至不必为孩子解决具体的问题。单是对孩子心理变化的敏锐洞察,设身处地表达你的理解,都能给孩子巨大的心理支持。

4 爱与教育,融为一体

有些父亲对孩子,只有宠爱。

如曾闹得沸沸扬扬的李天一事件。

这样的父亲,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有些父亲对孩子,严加教育。

如前段时间一位父亲,竟用摩托车“拖行”不好好学习的孩子。这样的父亲,太过严厉,少了些爱的滋养。

朱自清自己虽写下《背影》,让人为父爱动容。但他自己做父亲,却是太过严厉苛责的一类。他曾说,“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

因忍受不了两岁孩子哭闹,他曾把妻子骗出去,偷偷把孩子打了一顿,下手还有点辣。

甚至被自己的父亲教育,“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朱自清为这句话哭了一场,自责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为什么忘记父亲怎样待自己的。说自己“从前只一味地责备孩子……却未免是可耻的残酷了!”

梁启超则很平衡。

用他的话说,就是 “挚爱,却绝不溺爱。”

他擅长将爱与教育糅为一体,爱中有教育,教育又体现着爱,将爱与教育融为一体。

So,这是梁启超当爹之道的第三招!

学习、交友、专业选择,这些可以说是父亲教育子女时,绕不开的话题。

有多少父亲,一提到孩子的学习,就是谈排名?一提到孩子的交友,就是谈少花心思交朋友,多花心思搞学习?一提到孩子的专业,就是谈就业前景,谈未来方向?

同样是当爹,梁启超是如何将爱与教育相融合的呢?

先看学习。

二女儿思庄,是梁启超口中的小宝贝庄庄。

刚去加拿大读书的思庄,没有能立马进入大学,情绪有些沮丧。

梁启超去信,“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 “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他不止关心是否立即考上,而是首先关心孩子沮丧的情绪,更又顺势引导她,专心打好基础,尽管把学习的墙基筑厚,这才是学习的真谛。

看交友。

由于母亲对思庄较为严厉,梁启超特别希望她能在兄弟姐妹的影响下,变得开朗活泼些。

1926年8月,思庄前去费城旅行。

梁启超得知后,由衷的为女儿高兴,并鼓励她“多走些地方(独立的),多认识些朋友,性质格外活泼些。”但也提醒庄庄, “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不可和轻浮的人多亲近。”

再看他如何教育孩子的专业选择。

当思庄面临专业选择时,梁启超去信,循循引导。

“明年便要选定专门了,你现在打算选择没有?”“我想你们弟兄姊妹,到今还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不知你性情到底近这方面不?”

“我很想你以生物学为主科,因为它是现代最进步的自然科学……截止今日,中国女子还没有人学这门,你来做一个‘先登者’不好吗?”

“姊姊哥哥们当然会替你调查妥善,你自己想想定主意罢。”

尤其是,得知梁思庄对生物并无兴趣后,梁启超赶紧去信,“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之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

后来梁思庄选择了图书馆学这一专业,后成了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没有一个命令口吻,全是探询、建议的问句。

充分声明,家人全力支持,主意自己拿定。

更多次声明,选择专业一定要“性之所近”,尊重自己的心性、想法、喜好所在。

这似乎值得许多父亲反思。

我们是否曾以自己父亲的身份,而对孩子的事情横加干涉?

我们是否在孩子违背自己意愿时,气急之下说出“我是你爸,你就得听我的”之类?

我们是否曾以自己阅历更丰的理由,而以此压制孩子的立场,比如“我走的路比你过的桥都多”之类?

5 忍住干涉,守住边界

他教育孩子,似乎从不以“爱”的名义加以干涉。而是由爱生出更多尊重,平等。

尊重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则不容易。

许多父亲,一旦遇到孩子人生中的重大事情,或孩子与自己想法大相径庭时,就容易丢掉尊重。

守住尊重的关键,是忍住干涉,守住边界。

这也是梁启超当爹之道的第四招。

梁启超的大女婿,叫做周希哲,是一位外交官。

梁启超对他的个性才能熟悉,亦了解他在工作中的苦恼。便委婉提出了对女婿周希哲职业发展的建议。他认为希哲具有实业才能,做官可能会耽搁其经商机会,建议其往实业发展。虽然提出建议,但梁启超却谨慎地强调,“但此亦不过吾一时之感想,姑供汝夫妇参考耳……并非目前立刻要实行”。

梁思成17岁时,梁启超带他到自己的老友林长民家中,说是去见见他的女儿。梁思成当然知道父亲的用意,虽然他并不急于恋爱,但还是应父亲之意从北京南长街的家里前往景山附近的林家。

当梁思成在林家书房,见到这位14岁的女孩,略带稚气又飘逸若小仙子,顿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后来在双方家长的同意下,开始交往,并自然熟悉起来。

看起来,梁启超似乎为梁思成的婚姻做了选择。

事实上,与梁思成同时代的其他人,他们几乎都是包办婚姻。

比如,郭沫若,比梁思成大9岁,包办婚姻。在洞房才发现原配夫人竟然还是裹脚,愤然离开。

徐志摩,比梁思成大4岁,包办婚姻。据原配夫人张幼仪说,两人婚前徐志摩曾看过她的照片,当时大为恼火,骂道“乡下土包子”,然而还是不得不结为夫妻。

张学良,与梁思成同岁,婚姻也是张作霖一手包办。

而梁思成与林徽因,从相识到最后结为夫妻,将近交往10年时间,共同海外求学4年。

梁启超对儿女的婚姻大事,只是做出了介绍而已。

他研究了一套自己的独特方法,就是先通过自己的留心观察,选定一个合适的人,为孩子做出介绍。仅仅是介绍。最后的决定在孩子们自己。

为孩子的婚姻尽心观察,选定一个人,再将最终选择权交给孩子。这在当时,应该已经算得上是界限十分清晰的父亲。不过,这似乎是很费心力的方法。他曾问女儿,“好孩子,你说我往后是少管你们闲事好呀,还是多操心呢?”

纪伯伦有一首诗《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时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其实,如果我们真的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当做一个拥有自己独立思想的灵魂,尊重就不会成为问题,边界就自然容易守住。

6 行胜于言,讲道理不如做榜样

弗洛姆说,“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梁启超当爹之道的第五招,是行胜于言,注重当榜样。

以自己的人格品质为孩子做模范,培育孩子们的品格精神。

他的号“任公”,取意“以天下为己任”。

从政治立场上看,梁启超的一生是多变的。但其初心,其实从未曾变过。

他曾说,“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一贯的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

从早起的戊戌变法,思想启蒙,到退出政坛后的学术、文化救国,他始终将自己投身于推动国家民族进步的各项活动之中。

梁启超最小的儿子,著名航天专家梁思礼曾说,子女们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很多宝贵的财富,但最最宝贵的东西是“爱国”。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常聚在梁思成家里,谈论战局。

每次临别时,梁思成总担任“指挥”,一丝不苟地打着拍子,指挥大家齐声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向前走,别回头,生死已到最后关头。”

1947年,梁思成正在美国讲学,当时许多朋友劝他举家赴美。他明确表示,无论中国的政局如何,他都将留在自己的祖国。

对于深处苦难与落后中的国家与民族,怀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梁启超最突出的品格之一。

他一贯的主张是,对于国家和社会,人人都需要尽力。无关环境,无关职业,更无关功名,能做一分是一分。

晚年面对当时动乱的时局,梁启超常有悲观情绪。

1927年的一封信,甚至说到“据现在情形还是不来的好,也许我就要亡命去了。”

即使如此,他仍然起劲地讲学,每周有5天演讲,而且做得兴会淋漓。

他总是守着自己的“得做且做”主义, “所以一样的活泼、愉快”。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抗日战争时期,梁思成梁思永等在后方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抱病坚持学术工作的精神。可以说,子女们完全遵从了梁启超“随便环境怎么样,都有我的事情做”的人生信条。

梁启超认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与职业也无关。

梁启超打过一个比方,认为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的成就是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

他有一次对清华研究院的学生也说过,“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你总是社会的一分子,你也尽一分子的力,我也尽一分子的力,力就大了”。

更殷切地对孩子们说,“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梁启超的爱国情怀,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气。

家人因他生病,劝他减少讲学工作,他却以此教育孩子们,“中国病太深了,症候天天变……将来能否在我们手上救活转来,真不敢说。但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比个人长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够看见,都不必管。”

他的一生,在人格修养上,以曾国藩为榜样。他曾以曾国藩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训诫孩子们,“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作甚?……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付诸行动时,总不免会遇到困苦与挫折。

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则会消磨掉人的斗志。

梁启超不仅对苦难泰然处之,甚至视苦难为财富。

他曾说,“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

也期望孩子平常心看待挫折,甚至去主动吃苦,告诫他们“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耳。”

思成车祸后,出国留学计划受到耽搁。梁启超反而认为他的处境一向太顺了,“小挫折正是磨炼德性之好机会”。

梁思成回国后,梁启超建议他去东北大学开创事业,“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觉得这比去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

还有两件事上,也可以看到梁启超面对挫折时豁达的品格。

1923年,梁思成与弟弟梁思忠被军阀金永炎的车撞伤,肇事者迟迟才来道歉,家人气急欲诉诸法庭,梁启超却“见人已平安,已经心满意足,不欲再与闹”。

另一件事,由于梁启超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后病情不见好转,协和医院被推到风口浪尖,广受质疑,梁启超则公开写信替协和辩解,被传为佳话。

行胜于言,言行一致。

梁启超如此立身立世,亦以此培育孩子们的品格。

梁启超七个在海外学习、学业优异的子女,没有一人留在国外,全部学成归国。

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各有所长。在各自的岗位,能做一分是一分,只为以己之力,报效社会,报效国家。

7 做父亲:你也可以有底气说出这句话

梁启超的当爹之道,概而言之,就是懂表达,会共情,用父爱滋养孩子,爱与教育,融为一体,引孩子成长成才,忍住干涉,守住边界,让孩子勇敢做自己,行胜于言,身体力行,做孩子精神品格的榜样。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父亲的角色不能缺如,也无人能代替。”

世上的父亲,各有自己对角色的不同诠释。

梁启超的诠释,真无愧于他所说的“有我这样一位爹爹,是你们一生难得的幸事”。

真希望世上更多一些父亲,无论学历如何、职位如何、经历如何,都能从梁启超的当爹之道中,学得几分,悟得几分,待到某个时候,也可有底气对孩子们说:

有我这样一位父亲,是你们人生难得的幸事。

作者简介:若水。两把刷子写作特训营学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西周时期包含哪一时间阶段?周公东征究竟有何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周周公东征迁洛阳吗,周公东征完整版,西周出现了什么导致有确切的纪年

    武王死后,太子诵继立,是为成王。成王年幼,曾辅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将篡取王位,传播流言,武庚也谋划复国,与管、蔡结合叛周,纠集徐(在今江苏泗洪)、奄(在今山东曲阜)、薄姑(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和熊、盈等方国部落作乱。周公奉成王命东征,经过三年战争,终于平定叛乱。 武庚和管叔

  • 三星堆文化与商朝文化:探讨中华文明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境内,距今已有4000-5000年的历史。在对这个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独特的文物和器物,如青铜神树、太阳鸟金冠等。这些文物的风格与商朝文化相似,但却有着独特的特点,这表明三星堆文化与商朝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那么,三星堆人是谁呢?历史学家通过对三星堆文物

  • 商朝灭夏朝,兵器有代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夏朝所有兵器,夏朝商朝西周电视剧,商朝十大战力

    图-夏朝和商朝的都城大禹通过治水奠定了夏朝建立的基础,其核心统治区域是洛阳盆地一带。在夏族直辖地域的周围存在着大小许多部落,在夏族势力强大之时,他们共同尊奉夏为天下共主,而夏人只是通过脆弱的羁縻关系维系表面统治。可想而知,当夏人的实力不足以维持这种平衡,或者周围部族有能力撼动夏的宗主地位时,时代将毫

  • 光启文献|刘昌玉:历史上最早的国际条约《埃卜拉—阿巴尔萨条约》译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关键词:埃卜拉阿巴尔萨叙利亚楔形文字埃卜拉学1964年,意大利考古学家在叙利亚境内发掘出埃卜拉城遗址,出土楔形文字泥板两万余块,揭开了失落已久的埃卜拉文明(约公元前3000—前1600年)的面貌,由此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 — 埃卜拉学(Eblaitology)。《埃卜拉—阿巴尔萨条约》于1974至19

  •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靠母亲哭出来的晋国国君之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晋国姬芮,晋国公子夷吾简介,晋襄公母亲是哪个国家的

    晋文公死后,儿子晋襄公继位,其他的公子按照惯例也都到其他国家避免去了,这是晋国的传统,为了防止公子乱国,除了继承位置的那个就在国内,其他的都打发出去了,比如说公子雍去了秦国、公子乐去了陈国,还有个名字特别有意思的公子叫黑臀去了周朝当官去了,这种情况的确是能够避免诸公子作乱,但是公室的力量削弱了,公卿

  • 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作物、饮食文化、酿酒技术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春秋战国时期都有什么吃的,落花酿酒,300公斤小型蒸汽锅炉酿酒设备

    文约翰实验室编辑约翰实验室«——【·前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粮食作物、饮食文化和酿酒技术的发展对于当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时期,粮食作物的种植和生产水平逐渐提高,饮食文化逐渐形成多元化,而酿酒技术的提升也促进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

  • 赵括为何率领45万赵军突围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首先,从战争策略角度看,赵括此次决策显然存在失误。长平之战是一场关系到赵国存亡的重大战役,赵国出动了自己所有的兵力,45万大军聚集在那里,可见其对于此次战役十分看重。然而,在战斗刚开始的时候,秦军就采用了完美的包围战术,将赵军围在了长平之中。此时的赵军还不知道白起已经接替王龁成为主将,为

  • 被汉击溃的匈奴跑哪里了?北方这几个姓氏有可能就是匈奴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匈奴会自己叫匈奴吗,匈奴的势力范围有多大,匈奴有几个

    先说匈奴吧,准确来说匈奴其实也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根据史料记载,匈奴原是夏朝的一支,夏灭亡后,这一支逃到草原和漠北,吞并其他民族形成匈奴。有意思的是,商朝的甲骨文中,称之为龙方,也说明匈奴前身与华夏同源。那么,汉朝击溃匈奴后,匈奴人去哪里了?其实这就太复杂了。南匈奴大部分和北匈奴一部分,汉化了。中原

  • 孙策为吴国打下根基,孙权接手后继续扩张,拿下十五个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就吴国巅峰时期的领土而言,孙权的贡献,确实要比孙策更大。吴国巅峰时期的领土,大概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孙策打下来的。另外三分之二,则全部都是孙权在位期间的成果。当然,吴国的根基,确实是孙策打下来的。没有孙策打下来的根基,孙权后来不可能打下其他三分之二的地盘,这也是事实。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

  • 子产执政时颁布成文法、进行土地改革,孔子也对其十分赞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周灵王七年(前565年),公子发(子国)和公孙辄(子耳)入侵蔡国,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很高兴,只有子产不随声附和,子产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勿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公子发愤怒地对他说:“尔何知?国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