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子产执政时颁布成文法、进行土地改革,孔子也对其十分赞赏

子产执政时颁布成文法、进行土地改革,孔子也对其十分赞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683 更新时间:2024/1/19 7:13:43

周灵王七年(前565年),公子发(子国)和公孙辄(子耳)入侵蔡国,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很高兴,只有子产不随声附和,子产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勿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公子发愤怒地对他说:“尔何知?国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将为戮矣。”周灵王十八年(前554年)“裨谌曰:‘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子产?举不逾等,则位班也。择善而举,则世隆也。’”子产任郑国卿推行政治改革,从政一年,舆人诵“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过了三年,又诵“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执政期间实行了三大改革,即:为田洫、作丘赋、铸刑书。

“为田洫”即土地改革

“洫”即挖水沟。规定一夫耕田百亩,百亩之间的水沟称“沟”;百人耕种土地之间的水沟叫“洫”。水沟也是田之间的界线。这种田洫制不分贵贱阶层,上自公卿下至庶民无一例外,这一改革限制了大量占田而不缴税的贵族特权和确立了庶民占有土地的合法地位。这一土地改革在当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它为新兴的封建土地关系提供了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对后世影响也是深远的,它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丘赋”即兵税改革

作丘赋就是按土地数量交纳兵税 ,这是一种向田地私有主征收军赋的税制。它一方面增加了军费,另一方面表明在承认土地私有的基础之上,使个体农民有作甲士的资格,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这一兵税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扩大了兵源,也增加了军费,大大增强了郑国的军事力量。

“铸刑书”强法制

“铸刑书”即:将法令条文铸造在鼎上,公之于众,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布法律条文。周景王九年(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首先“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最早公开公布的成文法。此后三十多年,晋国的赵鞅、荀寅又“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其后各诸侯国纷纷制定成文刑法。奴隶制法律的重要特点是残酷性和秘密性,所谓“五刑之属三千”只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秘密掌握,从而达到“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目的。

[var1]

公孙侨

在春秋时期,法律只是流通于上层贵族之间,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法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法的解释权就在于贵族,贵族解释法律时,往往是出于自己的利益着想,压根不会考虑平民百姓,所以这种习惯法是不利于百姓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法律体制越来越暴露出其不合理性,因为不公开的法律与新兴地主阶层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当地主阶级有了丰厚的经济基础之后,旧有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形势,无法满足新的社会关系的发展要求,所以他们就渴望政治上的权力,可是旧的法律阻止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要求修改法律。再者当时的礼已经分崩离析,法不再需要依靠礼了,而且贵族的地位并不是稳定的,人们对于贵族掌握权力早已经不满。所以说,子产铸刑书,晋铸刑鼎,都是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因为人们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他们要寻求更多的权利。

“铸刑书”的意义在于使用刑有法所依。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贵族们的横行不法。它比“刑不上大夫”的周礼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同时对后世的以法治国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对这件事,孔子却十分不满,孔子批评说:晋国只有遵守“唐叔之所受”的“法度”,才能统治其百姓,而“今弃是度也,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成文法的公布是对宗法礼制的冲击,作为维护奴隶社会秩序、坚持宗法制的孔子来说,自然是不能容忍的。

子产为官清廉,施惠于人,在执政期间,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子产的变革无疑是进步的法治理念,但是也打击了贵族权益,所以遭到很多贵族反对,其实历史上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是很高的,《论语》中孔子评价子产: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人遗爱也。’”

当然,最为世人称道的莫过于子产不毁乡校了。“子产不毁乡校”的事情是周景王三年(前542年)发生的。当时是一个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老百姓相应地也喜欢谈论国政,郑国人同样如此,没事就聚集到乡校里谈论政治得失。所谓的乡校就是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就像之前周厉王弥谤、后来的商鞅变法一样,让人们不谈论国政。

“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为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var1]

孔丘

子产的意思很明确,堵不如疏,维护公民的言论自由对于国家的安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而且可以从百姓的口中获得一些建议,会考虑去改正,何乐而不为?后来这件事被孔子知道了,孔子大加赞叹。“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孔子之所以盛赞子产,是因为孔子所主张的仁和礼,子产都执行得很不错。其仁体现为“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其礼表现为:“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子产是郑国贵族,执政二十多年,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孔子看来对子产很钦佩,对他的为官之道很赞赏,称其有君子之道,并给他总结出为官的四项基本原则。实质上是孔子借树立正面典型,对为官执政者提出的四项要求。

的确,为官做宰者如果真正做到这些的话,一定上可忠君,下可安民,承上下,使专制统治永久万年。而事实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执政者们,只有第二项在表面上做得好(阳奉阴违另当别论),至于第一项,更多“修养”出的是伪君子,至于第三四项,那几乎是与孔子所要求的反其道而行之,专制体制下为官做吏的日思夜想的是如何从老百姓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而不是给老百姓什么好处,如何搜刮民脂民膏,如何使自己的官做得更高更长,哪里还有人想到老百姓的徭役捐税是不是合理,否则,也就不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了。

所以,在专制体制下,对于老百姓来说,要求独裁者或少数统治者讲道德,无异于与虎谋皮,其效果已被千百年历朝历代的历史所证明。在专制国家,子产能做到这样,能开一个口子让老百姓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统治者,真是要很大的气魄和开阔的胸襟。老百姓的评论,是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无情的镜子。统治者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百姓保持沉默,却无法使人们不在心里估价,无法左右人心的向背。所以,沉默并不意味着顺从;相反,沉默中蕴含着可怕的力量。周厉王弥谤,诱发了国人暴动。“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而子产不毁乡校,让人们谈论国政,不仅没有危害到国家的政治,反而能为其执政提供一定的帮助,不仅得到了当时的孔子的赞同:“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也成为后世的楷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商鞅变法后的制度优势和六国的衰落使秦国得以统一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将星荟萃,各诸侯国相互攻伐,依靠自身实力都曾有过一段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而所谓实力,它包含着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战国时期诸侯国发展历程: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奠定统一基础在春秋战国早期,晋国、齐国、楚国、越国是当时实力比较强大的4个国家,到

  • 姜维未形成独立势力,其无法除掉黄皓的根源是刘禅对其制衡之术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刘禅是否昏庸且不谈,不过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再也没有一个能够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权臣了。蒋琬、费祎居于中枢,调度全国,是十足的鸽派人物,反对北伐。姜维自认为继承了诸葛丞相的遗志,矢志北伐,因此,蜀汉朝廷将相失和的局面一直存在,费祎一直压制姜维,每次姜维北伐,兵士堪堪不足万人,只能打一些小型的

  • 在曹操、曹丕和曹叡时期司马懿均缺乏篡权的客观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主观意愿几乎是没有门槛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信命、不信邪,信奉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于高高在上、生杀予夺集于一身的皇帝宝座,估计八成古人都产生过幻想(甚至连女子都付诸过实践);但任何有价值的事都是想着容易、做起来难,成为皇帝那就更是难度登天,架空皇帝、掌控军队、降服群臣......想要达

  • “红色华佗”傅连暲,没有领兵打仗却授中将,晚年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傅连暲知道陈赓是一个要上战场的人,腿要是不行了那他的一辈子也就毁了,因此傅连暲亲自负责了陈赓的医案,而结果想必大家也猜到了,陈赓的腿总算被救治过来。可以说,陈赓能继续驰骋沙场离不开傅连暲的帮助。当时红军的条件并不好,是穷人的部队,很多人之所以参加红军,大都图的是温饱,因为他们太穷了,而部队好歹能保障

  • 《他是谁》卫国平找到聂小雨,辞职结婚远赴云南,小雨夙愿达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卫国平怎么救的聂小雨,聂小雨和谁求婚了,刘姐聂小雨给卫国平涂口红

    [var1]他们直接去百货公司调查店主,直接查到了赵士杰的名字。而此时,卫国平也复职了,他的目光落在了蒋广善和赵世杰身上。直觉告诉他,他们身上肯定有线索,小汤他们在电视上发现聂宝华身边也有蒋广善,于是他成了警局的头号嫌疑人。[var1]卫国平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他身上,想要找出他隐藏的东西。他没想到

  • “错失天下的巨人”——战国七雄之“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的文章,只从一个角度入手,讲一讲这个准一流强国——赵国,是怎么一步步错失天下的。《赵国的位置和历史》赵国疆域,基本在今天河北南部、山西中北部一带,主要的重镇是邯郸、晋阳。赵国和魏国、韩国一样,都是诸侯里的小字辈,原来都是晋国的卿大夫,后来三家分晋,各立门户。[var1]赵国位置据记载:赵烈侯六年

  • 肯为士兵吮疮毒的吴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周烈王十七年(公元前 409年)吴起奉命率军攻秦,连下五城,在秦国洛水以东建立了魏西河郡。二十年,魏文侯任命他为西河太守。吴起为将,与最下级的士兵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马,亲自背粮,与士兵分劳苦。有一士兵害疮,吴起为他吮吸疮毒。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人们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往年吴公替孩子他爹吮吸

  • 诸葛亮临死前,怕有人对儿子不利,心生一计,保儿子一生平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后人在阅读中可以了解总结前车之鉴。今天小编带来的是他们的故事。诸葛亮都知道是三国时期的神算子,聪慧过人,众所周知的是刘备死前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并将蜀国的大权一并交给了他,这势必会得罪许多蜀国的官员,但是不敢明目张胆的对付他。势必会将仇恨转化到诸葛瞻的身上,诸葛亮在世时,还可以保护自己的儿子,但是

  • “负荆请罪”后廉颇、蔺相如什么下场?老师也不会告诉你最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负荆请罪中蔺相如为什么避让廉颇,廉颇蔺相如结局是什么,负荆请罪中的廉颇与蔺相如

    正所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可以说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很多的文化知识的熏陶,在某个人生年龄阶段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必要性的,可很多人或许就能够发现,在学校或者是诸多的课本上,更多的理论成为了重点,而所谓的成效还真是没怎么能看到,有很多人接下来就成为了另一个版本的“纸上谈兵”,今天我们来学学《将相和》,很多

  • 楚汉之争时戏亭分封的闹剧,各地藩王纷纷不服,刘邦志在天下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争的胜与败,也直接关系到这两大敌对势力在今后的逐鹿斗争中谁胜谁负、孰存孰亡这一最终结局。代表封建贵族大地主利益的项氏集团,在“鸿门宴”上被挫败,这是项羽向刘邦进行争夺的第一个回合的失败,然而却从此铸成了无可挽回的败局。正如范所预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反之,代表庶族中、小地主利益的刘邦,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