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以来,内阁互相倾轧,柄臣贪冒,边军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将士离心,守边将领畏虏如虎,“惬怯不敢战”,甚至发生以“重贿赂俺答,令移寇他塞,勿犯大同”的情况。明朝北边的防御让张居正非常忧虑,其在入阁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北边军事防御的措施。
(一)用兵之道在将得其人
要巩固边防,将领的选用是重中之重。张居正主张用人贵在实效,必须用当其人,边将必须是谋勇之士。基于这种原则,隆万年间,张居正知人善任,大胆任用了一大批堪当一面的将领处理边防事务。
隆庆初年,在张居正的支持和建议下,谭纶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谭纶原任台州知府,通晓战争,有丰富的反击倭K的经验,因此得到张居正的赏识,被委以重任。
明代从成祖以来实行的是以文统军的制度,主管军事的统帅都是进士出身,将领对军队没有独立的指挥权和调配权。指挥和实战的脱节,不仅削弱了边防的实力,而且严重压抑了将领的积极性。
谭纶出任蓟辽总督后,上疏为武将请命。最终谭纶获得了军队的独立指挥权,开创了有明一代提高地方将领社会地位的先例。
谭纶并不辱使命:一,谭纶根据蓟镇边隘冲缓,道里远近,分蓟镇为十二路,每路任命一位将领,共分三营,各路按时训练,蓟镇军队战斗力得到提升。二,与戚继光合作,自居庸关至山海关,修筑敌台三千座,控守要害。敌台修好后,募浙兵九千余守之。白此,蓟镇“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为了充实北部的边防实力,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张居正又调用戚继光总务蓟镇、昌平、保定三镇的练兵事宜,各路总兵统由戚继光总辖。因为戚继光被任命为总务,这是在三镇总兵之外新增设的一职,与原有体制不合,加上戚继光是南兵,舆论多认为水军不习陆战,因而这一职务被总兵官们认为是“缀疣”。
但是张居正认为戚继光将军的帅才是当时的诸多将士中的确是稀有的,断然以特旨的名义任命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诸处,并给素有威望的谭纶、凌云翼等写信,以期平息种种议论。张居正力主将戚继光调到蓟镇总务练兵事宜,正是因为看到了戚继光的才能。
万历初,根据边防的需要,在张居正的力荐和保举下,明朝在“九边”任命了一大批著名将领。这些将领的任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明朝北边“无将”的局面,对于加强北边防御,稳定边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 驭兵之术在重赏严罚
在任命边将的同时,对边将的功过得失,张居正主张重赏重罚。正是出于这种军事思想,为了激励将领兵士的积极性,张居正大刀阔斧的改革奖惩制度,此举改变了赏不当功、罪不当罚的积弊,重奖有军功的将士。
在重赏重罚思想的指导下,张居正入阁后,因功受赏,得到破格提拔的将士比比皆是,大大激励了有为之士效命疆场,创建军功。
(三)派员巡边,加强监督
张居正通过巡视、监督、考核等方法,整肃边将军纪。张居正改革期间,经常派要员巡视边政,以整肃边将。如隆庆隆庆六年,张居正派遣兵部侍郎王遴巡视陕西四镇,对边将逐一审查,凡“有科敛侈费者,参逮。”张居正派遣大臣巡边的目的是为了整肃边将,主要以“武备修守之略,以定其贤否”。可以说,派遣大臣巡边,对加强明朝北边边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坚持边将久任,事有责成
隆庆二年(1568年),张居正已认识到官不久任,容易造成人才的浪费,也容易造成人才缺乏的困境。于是提出各处巡抚官,如果于地方相宜,时间久的人,就不必迁到其他省。明朝北边边将的“久任”尤其重要,这是因为要保证边政的长期稳固,主要边将不得不“久任”。
另外,虽然与俺答诸部通贡互市,但是“虏情尚难测”,“北虏”问题仍然是边防重点,所以要整饬边备,就得任用久在边地,通晓“虏情”者为主要将领。因此,在张居正支持下,白隆庆六年(1572年)始,北边的主要将领基本上都能保持“久任”。
为了让边将充分熟悉边防情况,认真修饬边政,朝廷不允许边将随便乞罢、致仕。另外,即使主要边将因过失遭人弹劾时,朝廷也处理的非常慎重,不会轻易罢免。边将“久任”对明朝北边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整饬边屯,保证粮饷
明初,为了保证边镇卫所的粮饷需求,明朝大兴屯田,“国家养兵,半藉屯田”。九边因防御蒙古,地理位置显要,屯田尤其重要。但是,至明中后期,由于“奸豪隐占”和“北虏”屡犯,屯田遭到了严重破坏。
隆庆时,“沿边屯地,或变为斥卤、沙碛,粮额不得减。屯田御史又于额外增本折,屯军益不堪命”。自从俺答封贡后,北部和西北部的“虏”患大体上已经消除,整顿边屯的条件已经具备。
隆庆六年(1572年)十二月,甘肃巡抚奏请整顿屯田,其通过列举具体数字陈明整顿屯田的急迫,可见整顿屯田已是当务之急。鉴于此,为增加粮饷,加强边备,张居正大力整饬北边屯田。
整顿屯田首先是从清丈屯田开始的。北边屯田以军屯为主,因此对于军屯的清丈,明政F按照“军数明则田数明”的思路,先清查军队的数量,再清丈军屯。
为了保证屯田清丈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万历八年(1580年),户部专门出台了清丈条例:一是明确了清丈的负责部门;一是分别了屯粮的等次;一是严查隐占屯田。另外,还规定了清丈的时间、方法及花销供应的费用等。
清丈条例的颁行,在制度上保障了清丈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清丈工作的进行,清丈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以山西屯田为例,万历九年(1581年)清丈前,山西境内的屯田总额为二万九千一百九十九顷五十九亩;清丈后,屯田总额为三万零三百四十六顷二亩。
前文中说到,屯粮减少的原因之一为“侵隐”,这里说的主要是边将占夺屯田。针对边将侵占屯田的情况,万历二年(1574年)七月,兵部右侍郎方逢时上疏提出限制边将养廉地的数量,这个奏疏,马上获得了采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边将占夺屯田的情况。
整顿屯田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因此对北边屯田的整顿并不局限于对旧有屯田的清丈,也注重在北边开垦新田。自俺答封贡以来,北边渐趋稳定,为开垦荒废的屯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机。
为了鼓励开垦屯田,明政F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减少征赋;其二,“多方招垦”。随着减免征纳这一政策的实施,屯田的开垦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垦屯田,远至边外”。
总之,围绕足食、足兵展开的整顿屯田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诚如总督宣大侍郎方逢时所言,“屯政修复,大有成效”。例如,万历九年(1581年)八月,由朝廷支付的九边年例银,就由嘉隆时期的五百多万两,减至三百万两。可以说,经过整顿,既扩大了屯田面积,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解决了边军的衣食之苦,巩固了边防。
(六)训练边军,严明军令
隆庆初年,明朝北边兵力空虚。如,蓟、昌二镇士卒不满十万,而且老弱居半,散布于两千里的防线上,造成了敌强我弱的局面。为加强北边边防力量,入阁后,张居正大力支持练兵。
训练边军,首先要解决的是军纪涣散,士气低落的问题。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张居正命戚继光总务蓟镇、昌平、保定三镇的练兵事宜,各路总兵统由戚继光总辖。戚继光初到蓟镇,边军军纪涣散,士气己尽丧于防边,因此奏请到浙江募集一一支军队,用来激励将士的勇敢。
于是张居正派遣杭嘉参将胡守仁率三千浙兵到蓟镇进行示范,军纪得到严明,士气提升,对于边军战斗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改进训练方法。隆庆初年,谭纶已提出利用车战对抗蒙古骑兵,戚继光到蓟镇后,根据蓟镇的地理环境和作战的特点,置兵车七营。每营重车百五十有六,轻车加百,步兵四千,骑兵三千。骑兵、步兵进行混合训练,有助于积累不同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
戚继光设法改变蓟镇练兵的弊病,著《练兵实纪》,总结出一套得当的练兵方法。按照此法,戚继光逐渐把士卒训练成“节制之师”,屡败蒙古军队。万历初,戚继光的练兵方法在军队中大为推广,并为后世所继承。
万历初,出现了新的练兵方法——合练之法,这种练兵方法得到了张居正的支持。此法之所以能够得到张居正的认同与支持,原因在于,此时明朝军队编制发生变化以及火器等新式兵器的推广使用。
合练之法主要是指分别强弱,立营训练,即将各营堡的士兵,按照士兵的多少和强弱之别,每三千人为一营,由骁勇壮健、技艺精熟的将领分统操练阵法、武艺、火炮等,平时各营在本地操练,守堡将领不得劳扰,战时则合营出战。新式的训练方法对于边军战斗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过训练,边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敌强我弱的态势得到缓解,俺答封贡得以实现,土蛮南侵屡遭失败,与此是紧密相关的。
(七)行大阅之礼,提振士气
自正统始,京营赢弱,士气低靡,法令难行。为了鼓舞士气,张居正上疏明穆宗,建议在京城整顿京营,举行大阅之礼。
他在上疏中建议:一,派遣戎政大臣申严军政,设法训练;二,每年或者每两年十二月农隙之时,皇帝亲临校阅京营军队,赏赐技艺精熟者,淘汰老弱不堪者。如此,不仅使得京营常有数万精兵,且此举“传之远近”,皆知皇上加意武备,整饬戎事之决心,起到震慑蒙古的作用。
然而,穆宗亲临校阅的事情遭到了南京刑科给事中骆问礼的反对,认为“大阅古礼,非今时所急,不必仰烦圣驾亲临”。针对反对意见,张居正力陈大阅的重要性,明穆宗决定举行大阅,并限期一年整顿京营。
隆庆三年(1569年)九月二十日,明穆宗在京师北郊举行大阅。此次大阅,“都城远近,观者如堵。军容之盛,近代罕有",对京营的整顿起到了显著的效果。首先,京营的战斗力得到加强。大阅前,京营仅有老弱士卒八万。整顿后,参加大阅的精锐士卒就达十二万。其次,大阅有力地激励了士气,鼓舞了民心。
(八)筑墙立墩,修复长城
明初,明朝军力强盛,对蒙古实行的是以攻为守的战略。自明中叶始,朝政黑暗,边防废弛,这一战略态势已告终结。成化时,明朝开始大规模整修长城,其后弘治、正德、嘉靖以至隆庆朝,对长城的整修一直赓续不断,同时表明,长城已成为明朝抵御蒙古南侵的一项重要手段。
张居正入阁后以“内修战守”思想为指导,大力支持沿边修筑敌台、边墙等防御设施。
在隆庆年间修边的工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空心敌台的修筑。空心敌台是时任蓟州、永平、山海总兵官的戚继光,在对延袤两千余里的边防线实地踏勘后发明的,其修筑空心敌台的建议得到了总督蓟辽兵部侍郎谭纶的支持。
隆庆三年(1569年)总督蓟辽兵部侍郎谭纶奏请在蓟昌二镇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延袤二千四百余里的防线上增筑空心敌台三千座。建台工程开始不久,因费用太大,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流言在京师互相传播流言:建台对阻止蒙古敌军无用,树木砍伐完了还不一定建完。
张居正则鼎力支持,对于制造、传播流言之人,则大加指斥。在张居正的支持下,筑台工程得以继续实施,原定三年的工程,两年多就已完工,在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延袤二千四百余里的防线上,修筑敌台一千余座。空心敌台的筑成,对减轻蒙古对北京的压力,稳固北边防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万历元年(1573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边墙、敌台的修筑工作一直赓续不绝,而且规模较大。仅万历元年(1573年)一年,大小修筑工事就有十余次,修边活动可以说是遍及九边,并没有因俺答封贡而放弃对陕西诸镇的修筑。
经过一系列的修边活动,明朝北边的防御设施逐渐完善,对于稳固明朝边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边墙、敌台的修筑,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方面,同时,也保护了北边的屯田,使得长城内的农业能够稳定发展,护卫了内地百姓的生产生活,便利了交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