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像朱元璋这样儿子一大群的,嫡长子朱标又特别优秀,所以他根本就不用为了国本而发愁。但是,就是这位太过优秀的嫡长子,引发的却是难以预料的皇位之争。朱标闪闪发亮的光环,掩盖了朱元璋其他儿子的光芒,这其中,就有朱棣。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后来的明成祖,永乐大帝。相比起他的大哥朱标,朱棣无论是出生时间还是出生地点都糟透了。朱标出生时,朱元璋刚好打了胜仗,自然会认为朱标的出生是老天的赏赐,再加上这是他第一个儿子,欣喜之情难以名状。
朱标的性格很讨喜,他不像自己的老爹朱元璋那般暴躁,忠厚爱人,谦逊有道,对大臣和老师们十分恭敬。他做太子那会儿,见老爹杀人太狠,便向他提议“宽通平易之政”,一个是暴躁的君王,一个是谦和的太子,朱标在大臣们心中的好感度可想而知。老三朱?被人告发有谋反的意图,朱元璋得知后很生气,要将其处死,朱标哭着替自己的弟弟求情,朱元璋被朱标感动,才作罢。
老皇帝的舔犊情深,跃然纸上。对其它就藩于外的儿子如此,那对最重视,且一直在身边陪伴协助自己的长子会是什么感情,也就不问可知了。朱元璋坚定以朱标为太子,则有其它更重要的因素。既有遵照嫡长继承的宗法制度,以确立关系明朝长治久安的有序皇位继承考虑外,朱标个人能力也是重要原因。
而自洪武十年后朱元璋就下令“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要知道,让太子主持处理政事会对皇帝权力构成相当威胁,所以历代皇帝很难做到放手让太子参与政务,更别说朱元璋这种工作狂型的开国之君,只有对太子有极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决定。
实际上,朱标的死,很大程度都是因为和朱元璋的政见不合。你想想,太子这个位子,做的事情好了,大家夸你是好的继承,是皇上培养的好,教育的好。你要是做不好事情,那就是你天资愚钝,辜负了皇上的培养,是整个国家的耻辱。当时,朱元璋审阅了囚犯名单,派袁凯送去太子朱标处复查。都知道朱元璋善用重典,所以,很多囚犯的刑罚都是重判的。朱标复查的时候,发现有人的刑罚过重,就改判了。
朱元璋崩后,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虽然年轻,但早就意识到朱棣是个危险人物,在几个心腹大臣的挑唆下,果断施行撤藩,结果彻底激怒了朱棣,靖难之役爆发。最终,朱棣杀进南京,抢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棣称帝后,随即对朱允炆进行报复,废黜其帝号,废黜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1402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并对朱允炆的妃嫔、皇子、近臣及家属进行各种迫害。对于已经作古多年的朱标,连同其遗孀,朱棣也没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