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时候起,朝鲜就成为明朝的属国,凡是在隆重的场合,朝鲜都会冠上全称“有明朝鲜国”。之后,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而朝鲜对明朝也是忠心耿耿。
万历年间,日本出兵攻打朝鲜,明朝便出兵增援,最后成功击退日军,使得朝鲜对明朝更为臣服。万历四十七年,明朝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打响,这次朝鲜也毫不犹豫,就出兵援助明朝,可惜这场仗明朝还是败了。
努尔哈赤为了灭明大业,便想拉拢朝鲜,于是写信给朝鲜国王。当时的朝鲜国王是李倧,在他眼里,明朝依然是自己的宗主国,而后金只不过是作乱的“胡人”罢了,所以只是回信敷衍了一番。
既然明朝与朝鲜的关系如此亲密,且朝鲜对明朝忠心耿耿,那为何后来朝鲜会叛明降清呢?这就和皇太极有关了。
第一次讨伐朝鲜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没有继续采取拉拢的策略,而是决定直接讨伐朝鲜,除去后顾之忧。于是,他就派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硕托等人率兵去讨伐朝鲜。
后金出兵神速,阿敏带领军队轻松打到中和,并且在这里驻扎起来。朝鲜国王李倧知道后,虽然很惊讶,却并未表现出惊恐之情。他甚至写信去质问后金,为什么要无故兴兵,进入朝鲜境内,并且杀害无辜朝鲜百姓。
阿敏收到信后,也丝毫没有客气,直接指出李倧“七大罪状”。并且称如果朝鲜想议和,就赶快派使臣来谈,如若不然,下午他就会继续带兵进攻。
李倧心中自然向着明朝,所以不可能降服于后金。但此时朝鲜处于劣势,无奈之下他只好回信,称一定要议和,可朝鲜不能就此与明朝断交。还说朝鲜归附明朝,与和后金交好并不冲突。李倧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只希望明朝能赶快派兵来救援。
可是他没有想到,后金早就做好准备,防止明朝派兵来救援。最后袁崇焕率兵前来,结果在后金的阻击下,并未能够救援朝鲜。李倧眼看救援无望,只好派人去给阿敏赔不是。阿敏趁此机会,逼迫李倧接受了许多不平等的议和条件。
第二次讨伐朝鲜
公元1629年,皇太极设计让崇祯杀了袁崇焕,之后他打算进攻皮岛,便写信给李倧,希望朝鲜能出兵相助。结果李倧很霸气地反问使臣:“明国犹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国,可乎?”
皇太极见李倧如此尊重明朝,不由得怒火中烧。后来他与明朝交战时缺粮,便打算向朝鲜买粮食,结果李倧一口就回绝了,这就在皇太极心中烧了第二把火。
公元1635年,皇太极打败蒙古林丹汗,满人和蒙古人都请皇太极登基为帝。可皇太极说:“朝鲜兄弟之国,宜与共议。”其实这是皇太极故意试探朝鲜,如果这时候朝鲜支持他登基,那么往事既往不咎,如果反对,后果可想而知。
当消息传到朝鲜时,朝鲜群臣极为愤慨,都说只知有大明天子,如果尊皇太极为帝,那还有什么颜面立足于天下。而国王李倧知道后金实力,所以对此事犹豫不决。
朝鲜同不同意并无关系,皇太极仍然如期举行了登基大典。当时朝鲜派使臣李廊等人前来祝贺,然而李廊却不愿给皇太极行君臣之礼。这些皇太极都没有计较,只是写了一封信,让他带回去交给李倧。
谁知这个李廊不仅没带走这封信,还直接回了一封信给皇太极,便带着众人回了朝鲜。皇太极打开一看,发现李廊在信中将他痛骂了一顿。这下皇太极心中第三把火烧了起来,正所谓事不过三,他随即就决定亲征朝鲜。
这一次皇太极不仅亲自出马,还带着代善、多尔衮、多铎、豪格等这样的“豪华阵容”一起去。结果可想而知,清军势如破竹,很快就直逼朝鲜王城,李倧只得逃到南汉山城等待救援。
其实李倧一早就上疏明朝请求支援,可是他并不知道,此时的明朝,连自身都难保了,哪里还有能力去救他。这时皇太极又写信给李倧,让他马上投降,不然就要攻破朝鲜王城。
之后,皇太极一口气提出11项条款,但别说11项了,就算是110项,李倧也只能答应。李倧回信给皇太极,表示自己愿意接受条款,并称:“自崇德二年正月三十日以前为明朝之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后则为大清之臣子。”
皇太极很是高兴,随即命李倧赶紧出来接驾。于是李倧从南汉山城出来,到清军大营正式向皇太极投降。就这样,清朝和朝鲜正式确立了君臣关系,朝鲜再也不是明朝的属国了。
解决了朝鲜问题,皇太极再无后顾之忧,直接集中所有兵力对付明朝。崇祯皇帝顾着应对清兵,却忽略了对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的防范。就在鹬蚌相争之际,李自成渔翁得利,率先攻陷北京城。
(参考文献《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