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国国产的葡萄酒,那么很多人都想到了“张裕葡萄酒”。这一酿酒公司其实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他的创办早在晚清时期,而他的创始人就是今天的主角,实业救国第一人,格局比胡雪岩高无数倍的著名爱国华侨,张弼士。
张弼士原名张振勋,字弼士,在他闯南洋期间人们都叫他张弼士。张弼士的老家是广东闾里,但是家乡遭遇饥荒,没发过活的张弼士选择了下南洋讨生活。后来他来到了当时的巴达维亚,也就是现在的印尼雅加达。在南洋的生活又苦又累,不会英文的张弼士只能干着苦力活。但是吃苦耐劳的张弼士被当地的华人温领导看中,不但让他管理米行,还把女儿嫁给了他。从此张弼士的人生开始转运。
掌管米行之后的张弼士发现,当地没有酿酒厂,很多外国人想喝酒都没有地方喝。于是他拿出米行的部分资金,开办了一家酒行,同时他也开始学习外文,广交朋友。在当时有一位荷兰青年经常来喝酒,但是常常不付钱,还耍酒疯。张弼士不但没有计较,反而礼遇有加。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位荷兰青年不久之后就当上了本地的总督,而张弼士自然也顺风顺水的发展起了自己的事业。
没过几年,张弼士成了当地最大的华人富豪,他的橡胶园大到要走4个小时才能走出去。而他的贸易帝国甚至抵得上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比胡雪岩的家产还要多5000万两白银。秉持着爱国精神的张弼士立马对祖国给予帮助,在国内开办了诸多实业公司,还为光绪提出了复兴中国商业的计划,被慈禧封为当地的领事大使,即使面见慈禧都不用下跪。
后来张弼士亲自回到祖国,并且斥资数百万用于建造铁路和玻璃产业。他一次偶然的机会听闻烟台的葡萄很不错,用来酿酒最为上成,于是当他在烟台办公的时候,创办了著名的张裕葡萄酒公司。他还大量引进外国葡萄酒种,用来改进国内的葡萄品种,从而提升葡萄酒的质量和口感。
为了中国工业的复兴,张弼士常年奔波劳累,最终在1916年撒手人寰。纵观张弼士的一身,比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格局要大许多。他不在专注于资本的积累,而是把更多的资金用在为中国的复兴和工业的创办上,于国于民都是一代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