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亲王、郡王制度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中间不断改善,直到明朝才完善起来,一般只有皇帝的直系血脉才能被奉为亲王,旁系血脉被奉为郡王。
这份爵位制度又在清朝得以改善,进行了严格的划分,尤其是亲王和郡王,虽然只有一字之差,相差只有一级,但其中的地位和待遇却是相差甚远。
01 待遇
在清朝立国之时,他们看到了明朝将皇子封为藩王的弊端,又将所有的亲王和郡王都安置在了京城之中,没有皇帝的允许,不得擅自离京。
这也是为何在电视剧中,大家总能在清宫戏中看到一些亲王、贝勒身影的原因,既然将其“圈禁”在了皇城中,毕竟也是皇子,生活俸禄要保证的吧。
将亲王和郡王的俸禄一对比就发现差距了,一般亲王每年能拿到的是1万两俸银,加1万斛俸米,而郡王只有他的一半,每年5千两俸银,5千斛俸米。
不仅本人拿得少,自己儿子拿得也少,亲王的长子能拿6千两俸银,6千斛俸米,而郡王长子的俸禄也只能拿一半,3千两俸银,3千斛俸米。
一个郡王拿到的俸禄,都没亲王儿子拿到的多,这差距也是不小了,除了俸禄少,住的房子也不相同。
在房子上,亲王可以有正殿为7间,后殿5间,正门5间,比皇帝的“九五之尊”略低一点,为“七五”,郡王府则为正门5间,正殿、翼楼、后楼各5间,为“五五”。
02 地位
吃的住的不如亲王算了,那在地位上有相差多大呢?
首先亲王作为等级最高的王爷,在朝堂上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清朝不同于明朝王爷的世袭罔替,他们的爵位是世袭递降的。
简单来说,如果父亲是亲王,那传给儿子的时候为郡王,儿子传给孙子的时候再降一个等级为贝勒,大多降到辅国将军的位置就不往下降了。
在这基础上,为了奖励为国家立下战功的王爷,清朝设立“铁帽子王”的制度,能够享受世袭罔替,不再降级,共有12人。
在这12人中有10个为亲王,2个位郡王,从这铁帽子王的差距中就能看出双方地位的差别,毕竟经过世代的积累,亲王在朝堂上的领导力远非郡王能比。
尤其在清朝晚期的时候,像是恭亲王、醇亲王都是亲王,他们在朝堂中担任要职,那位列“铁帽子王”的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在朝堂中没有多少话语权,至于其他郡王基本没有担任要职的。
总而言之,血统的传承和维系是封建王朝运行的重要结构,亲王和郡王的差距,或许在出生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