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的才能历来是人们争议的焦点,那诸葛亮的才能有多大?

诸葛亮的才能历来是人们争议的焦点,那诸葛亮的才能有多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93 更新时间:2024/2/18 12:15:18

可以想象,诸葛亮是在士人怀疑的目光中出山的。这个书生到底有多大本事,竟敢“自比管乐”?人们都擦亮了眼睛,等着看诸葛亮的表现。很快,诸葛亮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不是狂妄自大。并不被人看好的刘备在他的辅佐下,先联合孙权战胜了强大的曹操,然后占领了江南四郡。进而西取益州北定汉中,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至此,人们不能不承认诸葛亮确实是个不世出的奇才。

陈寿是古代良史,他评价人物总是力求客观公正,对此笔者很是敬佩。但是很遗憾,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认识,他有点偏颇。别的且不说,我想请问:即使当时有王子城父、韩信,能战胜司马懿吗?即使当时乐毅统兵,能让司马懿免战高悬、不敢出战吗?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没有王子城父、韩信,而是因为遇到了司马懿和曹睿。也就是陈寿自己所说的“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这才是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实力所限,更加山高路险,诸葛亮北伐几乎不可能成功,他是“强不可为而为之”。他想竭尽自己的智力去争取那一丝丝的希望,这正反映了诸葛亮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自信。事实证明诸葛亮用兵确实了得,他让同是军事家的司马懿望而却步,不敢应战。即便如此,他还是计杀张颌、诱斩王双令魏军心惊胆寒。到最后,司马懿任其百般羞辱,也不敢出战,为稳定军心,竟上演了“千里请战”的笑话。放眼古今,可还有哪个军事家能使司马懿如此畏惧呢?即使孙武再世、乐毅复生,恐怕也难吧?

有人问及诸葛亮与司马懿之优劣,晋人袁准做了充分的论证:“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无需质疑的。陈寿认为其“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纯系想当然,毫无根据的。

对于诸葛亮的才能,唐代名相裴度做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他称诸葛亮辅蜀汉为:“尚父(吕望)佐周,阿衡(伊尹)佐商,兼齐管、晏,总汉萧、张。”后世学者多数是认同这个说法的。《康熙起居注》里记载了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康熙帝与陈廷敬的一段对话。当时,陈廷敬正给康熙帝讲述伊尹辅佐商汤的历史。当讲到“伊尹之在有莘,诸葛亮之在隆中,惟其处而无求,所以出而能任”时,康熙帝问:“诸葛亮可比伊尹否?”陈廷敬答:“此一章书是论人臣出处之正,三代以下,亮之出处最正,所以比之伊尹。”康熙帝又问:“伊尹圣之任者也,以其君为舜之君,亮能之否?”陈廷敬说:“先儒谓亮有王佐之才,亮虽不及伊尹,然其学术亦自正大,后世如此等人才诚不易得,但其所遇之时势不同,所以成功不及伊尹。”康熙帝认为陈廷敬说得很对。

新的争议出现在当代。当代学者对诸葛亮的争议与过去有所不同,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矛头对准了《三国演义》。这个说《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神化了,那个说诸葛亮被《三国演义》圣化了。这个说《三国演义》这个地方不是史实,那个说《三国演义》那个地方纯属虚构……

对于此种现象,我很感莫名其妙。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他的卓越贡献就是用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再现历史。为了让故事更精彩,更具吸引力,有所虚构和夸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再说,《三国演义》七分真实、三分虚构,这是早有定论的事,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三国演义》的另一个功能是帮助我们进一步阅读《三国志》。《三国演义》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辅助阅读《三国志》的良好工具。如果我们直接读《三国志》,往往会感到艰涩、吃力,可是当我们读过了《三国演义》,心中就有了这许多真实可感的英雄形象,再读《三国志》就轻松多了。而当我们读完《三国志》以后,则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三国演义》的伟大。

《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解读都是客观公正的,它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也正是因为罗贯中自身的公正。人们都说罗贯中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这倒也是事实。这表现了他个人的立场和爱憎,同时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否则,《三国演义》为什么那么深入人心呢?即使如此,罗贯中对于曹操的描写还是相对客观的,他既没有抹煞他的功绩,也没有夸大他的罪过。然而当代有些人刻意夸大《三国演义》的作用,认为是它丑化了曹操,美化了诸葛亮。其实,没有谁是一部书想丑化就能丑化的,也没有谁是一个人想美化就能美化的。是非自有公论,公道自在人心。

诸葛亮之所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不是因为《三国演义》,而是因为他高尚的人格;曹操之所以到今天还顶着“奸雄”的骂名,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也不是因为《三国演义》,而是因为他身上确实有无法掩盖的污点!说实话,罗贯中确实想美化诸葛亮。但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美化这样的人还去美化什么人呢?对于诸葛亮这样的人,我认为怎么美化都不过分,可谁要是美化曹操这样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唾骂!有人说《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神化”了,这是事实。《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能呼风唤雨,确实神乎其神。但“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等故事是虚构,这是略微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的,根本不需要学者专门著书分辨真假。除了老百姓,没有人会当真。然而这些故事人们喜欢看,喜欢津津乐道,大家不是不知道这是“演义”,而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崇敬。

有人说《三国演义》“圣化”了诸葛亮,这可大错特错了!要我说,它不仅没有圣化诸葛亮,反而有点丑化诸葛亮。别的不说,就说“三气周瑜”那几档子事儿,简直就是往诸葛亮脸上抹黑。确实,从智慧上看,它抬高了诸葛亮,贬低了周瑜;但从人格上看,分明是贬低了诸葛亮。那不是不厚道,简直就是很不地道了!那根本不是君子所为,尤其不是诸葛亮所为。另外,借荆州不还的事,那是刘备不厚道,《三国演义》却说成诸葛亮的主谋,这对诸葛亮的形象也有很大影响。包括《三国演义》里“神化”诸葛亮的故事,对诸葛亮都有不利影响,鲁迅先生说其“状诸葛之多智近妖”,应该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观感。

诸葛亮本身其实比《三国演义》所刻画的完美得多,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出现的又一个圣人。把诸葛亮推上圣坛的,不是《三国演义》,也不是有些人所说的统治阶级,而是人民大众。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诸葛亮身上寄托着中国老百姓的一个梦——清官梦。纵观历史,只有诸葛亮在国家范围内实现过老百姓这个梦,中国的老百姓怎能不对他千秋景仰呢?为什么诸葛亮能实现老百姓的梦想呢?因为他不仅品德高尚,更有卓越的才能。北宋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类:君子、小人、圣人、愚人。他说“德大于才是谓君子,才大于德是谓小人;德才兼备是谓圣人,才德兼无是谓愚人”。

“德大于才”的君子往往很难实现老百姓的梦想,因为他们才能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才大于德”的小人只会为害百姓,因为他们只想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只有“德才兼备”的圣人才能满足百姓的愿望,而这样的人往往很难掌握最高权力!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诸葛亮恰恰是一个例外。诸葛亮是大才、奇才,这基本是世人公认的。大才究竟有多大?曰“经天纬地”;奇才到底有多奇?曰“鬼神莫测”。这些话听来有些夸张,但形容诸葛亮却极为恰当。为了让读者对诸葛亮的才能有个具体全面的认识,下面笔者从不同的角度为大家做一个系统的分析。

关于人才,有若干分类法。在古代一般把人才统称为“士”,按才能高低大小把“士”分为九品,总分上、中、下三品。上中下再各分三品,是为九品。按此种分法,诸葛亮当为“上上之士”。放眼三国诸策士,能够称得起“上上之士”的并不多:曹魏有荀彧、荀攸、贾诩、钟繇、郭嘉、程昱、刘晔、司马懿;孙吴有周瑜、鲁肃、陆逊;蜀汉则诸葛亮、庞统、法正。其他人等,能与诸葛亮相比的又有几个呢?

“士”还可根据地域来分,当有“乡士”、“县士”、“州士”、“国士”之说。比如姜维就被钟会称为“凉州上士”,韩信曾被萧何称“国士无双”。所谓国士,就是全国范围内仅此一个。三国时期能称得上“国士”的我认为有三个:一个是曹魏的荀彧;一个是孙吴的陆逊;另一个当然就是诸葛亮。这就是说在当时荀彧只有一个;陆逊只有一个;诸葛亮只有一个。其他人则不然,就拿当前人们普遍推崇的郭嘉来说,程昱、钟繇、刘晔都不次于他,更不要说荀攸、贾诩了。诸葛亮不仅当时在全国仅有,而且以后几百年内也没有人能与他相比,他是不世出的奇才。

单就政治才能来看,古代有“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经天纬地之才”的说法。何为“百里之才”?“百里之才”就是能治理一县政务,可以当个县长。关于“百里之才”,有两个小故事,都发生在刘备身上。刘备得荆州,庞统来投,刘备让他做了耒阳县令。庞统很不高兴,在县不治。东吴鲁肃写信给刘备说:“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于是刘备用庞统为军师中郎将。后刘备得益州,又用蒋琬为广都长。蒋琬众事不理,日日呼酒买醉。刘备大怒,将加罪戮。诸葛亮请求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因敬重诸葛亮,所以没有加罪。后来用蒋琬为尚书郎。由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百里之才与社稷之器相去甚远

有“百里之才”就该有“千里之才”。何为千里之才?就是能胜任一方刺史、郡守。诸葛亮隐居隆中之时,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交好,曾经对他们说:“卿诸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这就是说,石、徐、孟三人是千里之才。三个人问他的志向,诸葛亮只是微笑并未明说。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才能远高于石、徐、孟三人,他就是传说中的经天纬地之大才。何为经天纬地?治世使国泰民安,乱世则运筹天下。试想诸葛亮出山之时,不过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如此大才,何人能比呢?

对于大才,还有一种说法,叫做“王佐之才”。三国时期,被称有“王佐之才”的人有三个,第一个是王允,第二个是荀彧,第三个就是诸葛亮。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据张璠《汉纪》记载“允少有大节,郭泰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泰虽先达,遂与定交。”关于荀彧,《三国志荀彧传》曰:“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诸葛亮被称有“王佐之才”,已经到了千年以后的宋代。宋代大儒程颐、朱熹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多次称诸葛亮“具儒者气象,近王佐之才”。

什么是王佐之才?王佐之才即佐王之才,具体一点就是佐君“称王”之才。“称王”有两层意思:一是统一天下,二是推行王道。历史上有两个人做到了这一步:一个是商代的伊尹,辅佐商汤灭掉夏;一个是周代的吕望(姜尚)辅佐周武王灭掉商纣。这两个人都是兴仁去暴,救苍生于水火,拯黎庶于倒悬,建立了不世之功业。由此看来,王佐之才的内涵,其实包含了才与德的两个高峰:一是才能高到极点;二是品德高到极致。正所谓“腹有安邦策,胸怀仁义心”,二者缺一不可。三国时期,也只有荀彧、诸葛亮堪配“王佐之才”。其他人等,要么品德高尚但才能不够突出,要么才能出众但品德不够高尚。比如王允虽定计除掉了董卓,立下不世之功,但终因智略不够,致使李傕、郭汜再次作乱,让人痛心不已。如果是诸葛亮,绝不会出现李、郭之乱,不仅如此,估计天下会就此走向太平。

后世多肯定诸葛亮的政治才能而否定其军事才能,这大概是陈寿的影响。其实陈寿的评价是不客观的。诸葛亮不仅是个政治奇才,更是一个军事奇才。诸葛亮有《将材》、《将器》两篇,很清楚地讲明了为将之道,也讲明了将才大小之别,足见其军事才能超人一等。

先看《将材》篇:“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埸,长於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後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於小战,勇於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流,宽而能强,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从这个角度讲,诸葛亮是大将。大将者,集仁将、义将、礼将、智将、信将于一身,且能驾驭并灵活使用步将、骑将、猛将者也。三国时期能当得起大将称号的,只有东吴的周瑜、陆逊,曹魏的曹操、司马懿。但他们与诸葛亮相比,显然有一定差距。别人且不说,单看司马懿就很说明问题。司马懿率强魏雄师,任由诸葛亮来去自由而不能制,其差距岂可以道里计?其他诸将,谁敢说一定强过司马懿呢?

再看诸葛亮的《将器》篇:“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於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於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属天下之将。“仁爱洽於下,信义服邻国”,放眼三国诸将,能当得起天下之将的,惟诸葛亮一人耳!诸葛亮还有一点无人可比,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诸葛亮自己曾说过“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不要说三国时期,从古至今,能懂八阵图的名将又有几人呢?诸葛亮之后,一直到唐代,名将李靖才在诸葛亮八阵的基础上简化成六花阵,从而在战场上无往不胜。诸葛亮的八阵图,奥妙无穷,可惜遇到了缩头乌龟司马懿,以致“八阵”没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另一大遗憾。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善于巧思。史料记载“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这几项发明,都构想奇妙,让人惊叹!诸葛连弩,据传和半自动步枪一样,自动上弩,一弩十发,杀伤力极大。直到2007年,才有人仿制出这种连弩。而木牛流马,目前也有能工巧匠仿制了出来。对于孔子的博学多能,吴太宰伯噽面对孔子的弟子子贡道出了自己的疑问:“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对于诸葛亮,我们也存在同样的疑问:诸葛亮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史上根本就没有“五虎将”?易中天:是的,只有“四虎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五虎将”为三国演义中的灵魂人物。(图/翻摄自百科词条))“五虎将”又称五虎上将、五虎大将,为《三国演义》中的精华,刘备在进位汉中王时,册封蜀汉将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为五虎将,当时还惹得关羽勃然大怒,不屑马超、黄忠2人与他跟张飞平起平坐。▲颐和园中的三英战吕布图。(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 齐襄公连弑二君,虽私德有亏但对齐国发展却做出极大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左传》上,齐襄公,连弑鲁、郑二君,不守信义,欺骗臣工,基本上每一次出场,都是负面形象。如:“初,襄公立,无常。”“无常”这两个字,可以很好地概括齐襄公的性格特征和处事方式,也基本上是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但在薨逝后,齐襄公得到的谥号却是美谥“襄”。何谓“襄”?“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

  • 樊登:我们为什么要读《孟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孟子没有孔子名气那么大,但是孟子非常可爱,在《史记》上讲孟子“名孟柯,邹人也。”“授业于子思之门人”,子思是谁呢?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也就是说孔子教了曾子,曾子教了子思,子思的门人又教了孟子。我们推测孟子的出生年份是公元前372年,孔子去世的年份是公元前479年,所以这中间差了大概有将近100年的时间

  • 他本是曹操手下第一名将,一生战功赫赫,却因一场洪水而身败名裂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于禁的晚年相当凄惨。(图/翻摄自百科词条)三国时期,于禁是曹操的相当信任的亲信,而他带兵打仗的能力也非常高明,凭着能即时做出正确判断,且勇猛的作战风格,令人印象深刻。于禁早年攻吕布、征黄巾、御张绣、破袁术、拒袁绍,战功赫赫。曹操也因此给予于禁的相当大的权力,仅次于中原总统领夏侯惇。据《三国志于禁传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力斩韩德父子五人,还杀了哪员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云打韩德,赵云大战韩德三儿子,诸葛亮五次北伐赢了几次

    这里只讨论演义。先说赵云杀死韩德父子五人的经过,韩德父子五人为魏军先锋,韩德善使一把开山大斧,有万夫不当之勇。赵云在阵前,先和韩德四个儿子交手,这四个彪形大汉,凶神恶煞一般,但是,他们不知赵云的厉害,初生牛犊不怕虎,谁知,一交手,全部被赵云秒杀,死于赵云之手。赵云先杀死了韩德长子韩瑛,只用了三合,将

  • 吕布身为“三国第一猛将”,但史上却有2人与他单挑,还不分胜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上吕布形象。(图/翻摄自百科词条)“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凭借自身的强大英勇而闻名,但是实力够的他也备受批评,像是三姓家奴这样的词汇,也是形容吕布。人称吕布为“飞将”,作战勇猛,综观三国历史,名将众多,敢单挑吕布的却不多,有许多书迷翻遍了史书,发现只有两位名将单挑吕布,第一位就是被称为

  • 三国时期,孙权派上万人前往台湾抓壮丁,却因传染病死了9000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代吴国的政治体制比较特别,是各文武百官都畜养很多家奴或私兵,孙权虽然当了皇帝,但是比较像是盟主的味道,因为他们孙家家兵最多,所以各豪门都会派人去蛮荒地区,抓人回来为奴为婢或是家兵,像是当时的广州,福建山地,或是广西,都是他们抓人的目标区。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人出海找夷洲(夷洲是台湾

  • 秦王扫六合,何其壮观伟大,是历史的英雄却也是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出生在一个非常不平凡的地方,它是一个舞姬的儿子,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变得自怨自艾,而是在争议颇多的这个环境之中,奋发有为,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有志气。而且他天生就是做帝王的材料,他带着与生俱来的骄傲去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抹平了童年时期的那种困顿与不甘,让自己变得无比辉煌。他曾经有着要

  • 诸葛亮的陵墓为什么无人敢盗?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诸葛亮的坟墓口有一个石碑,上面写了一行字,经过分析,上面大致写着:我诸葛亮这一生东征西站,生来贫寒,死后也没有贵重的物品陪葬,不要花太多的心思了!从这里看来诸葛亮已经预料到了这点!根据《三国志》记载,在他病逝之前,曾遗命说:“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这句话的意思

  • 诸葛亮为何不派魏延镇守街亭,而要用纸上谈兵的马谡?原因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马谡在十里送军途中,受诸葛亮所托为他制定计划。马谡根据南中和此时蜀国的形势,让诸葛亮采用心理战的打法,劝南中的叛臣回归。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建议,用很短的时间就让南中统一,民心回归了蜀国。而且,因为诸葛亮的威慑力,南中不敢再造反。马谡这一妙计,将南中收拾的服服贴贴,给诸葛亮省掉了很多麻烦。马谡这个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