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晋两国强势发展
自泓水之战击败宋国后,楚国取得了中原地区实际的控制权,郑、许、陈、蔡早先已经与楚国订过盟约,战后曹、卫、宋、鲁也在强大的军事攻势下,投靠到楚国一边。但是楚国想要称霸还必须击败晋、齐、秦这三个大国。
对付齐国,楚国是趁着齐、鲁交恶时,派子文和子玉两名大将率军北上,楚、鲁两军相互配合下,攻占了齐国的榖邑。
对付秦、晋,楚国则是靠着自己强大的国力,将势力范围控制到黄河以南,直接遏制晋、秦两国的发展。
而晋国这边,自晋献公开始,先后灭掉霍、耿、虞、虢等诸侯国,又打败骊戎、北狄,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了山西南部,势力发展到黄河南岸和岸。晋文公上位后,帮助周襄王击溃狄人、平定周国内部叛乱,受赏土地和城邑,在诸侯王的威信也提高不少。
两个大国都要向外发展,势力范围已经接壤,冲突只差一根导火线。
导火线:宋国叛楚
泓水之战中战败的宋国内心并不服南方的蛮子国楚国,见晋国声威日盛,于是主动叛楚归晋。
鉴于宋国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楚国于是派驻守齐国榖邑的子西和子玉率军攻打宋国的缗邑,被宋国顽强的防守下来。
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郑、许四国,直接进攻宋国腹地,直接围困宋国都城商丘。宋国无奈派大司马公孙固求救于晋国。
《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七年》里记载了,晋国君臣商议救宋的言行
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晋国大臣先轸认为这是报答宋襄公赠马恩情,解救晋国危难的好时机,还可以趁机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奠定霸业。
诸侯国疆域图
[var1]
但是晋、宋两国之间还隔着曹、卫,而这两国都是楚国的盟友,贸然出兵怕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这时,晋文公的舅舅狐偃旗提出: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决意采用围曹、卫救宋的计策。
攻灭曹、卫
晋军示意图
[var1]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统率主力到达晋卫边境,以伐曹之名欲借道于卫国,遭卫国拒绝。
于是晋军率兵绕道渡过黄河,趁机袭击卫国五鹿、敛盂(都在今河南濮阳附近),此时晋军距卫国都楚丘30公里,距齐国榖邑120公里,曹国都定陶也不足百里。齐昭公趁机与晋文公结盟联合,声势浩大。卫国见势头不妙,想求和被拒,直接被晋国攻灭,此前与楚国结盟的鲁国,此时也只能保持中立,静观其变,同年三月,晋军攻克曹国俘虏曹共公。
晋军连下楚国两个盟友,楚国不为所动,继续加紧兵力围困宋国。宋国再次求救于晋国,晋文公苦恼于如果出兵救宋,则围卫、曹救宋计策宣告失败,且远离本土作战,在齐、秦不参战的情况下,兵力不足;如不出兵救宋,则宋国可能就断绝关系投降了,称霸中原的梦想可能就无法实现。此时,又是先轸出谋划策,一方面让宋国重金贿赂秦、齐二国让其调和,另一方面则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鼓励宋国坚决抗楚。因曹、卫是楚盟友,楚国断然不可能退兵,但不退兵则齐、秦两国调和无效,直接形成齐、秦、晋三国联合对抗的局面。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楚成王已经意识到局面对楚国十分不利,于是下令其直属楚军退守申邑以防秦国在背后偷袭,围攻宋都城主力和占领齐国榖邑的楚军也都撤退,不要与晋君发生冲突。但是主力统帅子玉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执意要与晋军决战,楚成王虽然很不满,但是还是抱有一点点胜利的幻想。于是给子玉增调了一点兵力。
城濮之战
得到增援的子玉与晋军交涉,条件十分苛刻:晋许诺曹、卫复国,楚就解宋国之围。乍一看,双方交换很公平。但子玉十分不怀好意,如果晋文公答应了,就会造成楚国一句话就帮曹、卫、许解围的现象,楚国声望比增加,而晋国还要落下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口实;而如果不答应,则曹、卫亡国,人民必定怨恨,宋国也没有解围,霸业则不可图。晋文公则将计就计,一面暗许曹、卫复国,但必须与楚国断交;另一面直接把楚国使者抓了起来,激怒子玉。
子玉见曹、卫叛楚,使臣又被抓,怒不可遏,直接率联军向曹国都城陶丘攻来。
晋军见楚军来势汹汹,晋文公主动命令部队先北撤离九十里地,诱使楚军深入战场,而晋军则趁机与秦、齐会合。战场上主动撤退其实很伤士气,但晋文公以先前流浪在外时,得到楚成王的帮助为由,主动向后撤退,给军民一种信守承诺的形象,舆论环境反而更好。
双方在城濮展开架势。此时楚军联合部队有战车1500乘左右,而晋军则只有700乘左右。楚军分为三军,左军和中军均为楚军,分别是子西和子玉统率,右军则是陈、蔡联军;晋军也分为上、中、下三军。
用兵示意图
[var1]
城濮天空战云密布,随着双方统帅的命令声下,战鼓轰隆响起。晋文公方下令下军的战车战马蒙上虎皮,直接进攻楚国右军,陈、蔡联军的战马受惊,士兵惊慌,率先被击溃;同时晋军上军佯装撤退,在战场上拖拽草木扬起灰尘,造成败退的假象,使楚军左军贸然进击,暴露侧翼,被晋军上军、中军合击击溃。子玉见两翼军已溃败,知大势已去,不得不下令退兵,避免了全军覆没。
在撤退途中,子玉因战败而愧疚自杀。而晋文公在战后,进入郑国境内迫使郑国叛楚。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完全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