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击半渡之敌”的宋襄公,究竟是真仁义还是死脑筋?

“不击半渡之敌”的宋襄公,究竟是真仁义还是死脑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459 更新时间:2024/1/19 2:09:16

“春秋五霸”包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宋襄公,“五霸”之中,秦穆公治下的秦国最强,齐桓公治下的齐国次之,最弱的霸主当属宋襄公和他的宋国。

[var1]

尽管宋国在“五霸”之中比较弱,但是在所有的“五霸”之中,其他四大霸主加起来,也不如宋襄公一个人出名,因为在这位宋国霸主身上,实在有太多话题可以说起。

宋襄公是个常把“仁义”挂在嘴边的人,尽管他的所谓“仁义”,看起来又死板又无用,但是他依然将“仁义”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哪怕为之付出生命。

[var1]

结果,宋襄公最后真的因为自己所坚持的“仁义”,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成了春秋“五霸”中唯一一个并非老死而是战死的国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而坚持“仁义”的宋襄公,他所坚守的“仁义”究竟是真君子,还是死脑筋呢?

“尽仁尽义”的宋襄公

宋襄公姓子名兹甫,是宋国的第二十位国君,也是宋国历史上统治势力最强盛的国君。

宋襄公的“仁义”一直是史家美谈,认为他的仁义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是典型的春秋时期文治型君主。

[var1]

宋襄公的仁义,并不是成为国君后,受后来人的影响而产生,而是在很久以前,他就用仁义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可是当时宋襄公就很奇葩,他的“仁义”这时候灵验了。

[var1]

他对宋桓公说,“我的哥哥目夷比我年龄大,而且忠义礼智,比我出色,请您将储君之位转给他吧,他比我适合国君!”

目夷是齐桓公的长子,是宋襄公兹甫同父异母的哥哥,但却是庶出,所以立储君的时候根本没考虑嫡子兹甫以外的人,宋襄公此言,简直是向嫡长子继承制发起挑战。

齐桓公对自己这个嫡子的诚恳和“仁义”,是实在没办法,人家不爱当君,难道还能硬逼不成?

[var1]

齐桓公郁闷之下,派人去找目夷,问他愿不愿意取代兹甫,成为宋国新君。

结果没想到,宋襄公这个庶出的哥哥目夷,居然也是个十分奇葩的存在。

目夷一听宋桓公说,弟弟兹甫要让储君之位给他,居然谦虚地表示,“弟弟要把国君之位让给我,这实在是太仁义了,这样的仁义,我自愧弗如,我的仁义不及他,还是由他成为国君吧!”

[var1]

这可把宋桓公整郁闷了,国君之位居然都没人稀罕了。

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国君,为了后继有人而不至于手足干戈,所以才分别找两个儿子谈话,结果两人对国君之位没兴趣不说,还都会为对方说好话,希望对方当国君。

宋桓公确实有理由郁闷,要知道,他接过上代国君之位的时候,情况就挺危险的,虽然没有发生兄弟阋墙的流血事件,但是依然有明争暗斗存在,端的是杀人不见血的危局。

结果到自己儿子这一代,国君之位反倒没人稀罕了,弟弟让哥哥,哥哥推弟弟,相互谦让。

[var1]

关键是两人并非是看不上国君之位,反而是因为太过看重,所以自觉能力不如对方,于是便都极力为对方说好话,让来让去,还是没有定下来。

宋桓公不得不郁闷了,眼看着自己即将撒手人寰,继承者却是迟迟不定,自己在黄泉路上怎么能走得安心呢?

但是很快,宋桓公就不用郁闷了,因为宋襄公兹甫那个奇葩的庶出哥哥目夷,作出了一件超级奇葩的事情——他为了坚持不受弟弟的让贤,而选择躲得远远的,直接避到了隔壁的国家卫国。

[var1]

目夷远走,以至于兹甫的让贤没能成功,只得自己继任宋公。

然后,宋桓公便安心地去了。

真仁至性,真义重诺

宋襄公作为宋国第二十位君主,在政时间一共有14年,在这十四年里,宋襄公还有许多以“仁义”而著称的事件。

宋襄公与东边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关系很好,两国也是邦交友好国,宋襄公的父亲宋桓公下葬以后,齐桓公跟宋襄公相约共商国是,两国成为盟友国,齐国承诺,宋国富强以前,齐国不找宋国麻烦,不把战争引到宋国。

[var1]

后来,齐桓公病重时,请宋襄公帮忙照顾齐国太子昭。

而齐桓公生前指定的齐国储君太子昭,因为势单力薄,竞争无望,便逃到了宋国,请宋襄公救命。

[var1]

宋襄公从不忘记齐桓公交代的请他照料太子昭的事情,便向齐国太子昭伸出了援手。

这里很能体现出宋襄公的“仁义”,因为当时的宋国还没崛起,宋襄公自己也是即位没多久,国家还在上升期前的蓄力期,还很弱小,但即便如此,宋襄公也要完成自己对齐桓公的承诺,愿意去帮齐国太子昭。

宋襄公请了卫国、曹国等一些的小国派兵,来共同护送齐国太子昭回齐国。

太子昭后来顺利即位,史称齐孝公

[var1]

宋襄公的真仁至性,使得他在当时列国名声大噪,被认为是真正的君子,大国君主。

自命仁义,不乘人危

宋襄公的“仁义”有许多正面事例,但是唯一的反面例子,就是“不击半渡之敌”。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发兵攻打郑国

[var1]

郑国也是一个小国,实力不如宋国,所以被宋国军队打得节节败退。

本来战局基本已定,胜局都快被宋襄公捏在手上了,郑国请的援兵却是杀到了。

原来,郑国与大国楚国为邻国,郑国国君跟楚国说,如果郑国灭亡,则楚国也会变得危险,楚国国君楚成王于是派兵援助郑国。

[var1]

10月,楚成王派出的军队,准备从泓水南岸渡河,在河北岸跟宋军对峙。

宋国的将军公孙固对宋襄公说,这一仗不好打,因为情报上说,楚国军队势众,兵力对宋国不友好,如果要削弱楚国军队,趁敌人渡河的时候发动攻击,效果是最好的。

可是奇葩的宋襄公却说那是不仁义的,所以不肯对渡河的楚国军队动手。

[var1]

结果,楚军顺利渡河,到达北岸,准备摆开阵势跟宋国打。

楚军在列阵的时候,宋国的丞相说,如果要挫败敌人,最好趁敌人整队的时候,这时候敌军阵容不齐整,阵型散乱,正好冲散敌军。

结果宋襄公又说,这也是不仁义的。

[var1]

结果,楚军整理好阵型,两军对垒,兵力不占优的宋国果然吃了亏,就连宋襄公本人也是在这场战斗中受了重伤。

结果,第二年宋襄公就因为伤势过重,治无可治,而撒手人寰了。

结语

宋襄公因为“真仁至性,真义重诺”而闻名于“春秋五霸”,最后却又因坚持仁义,不肯攻击半渡之敌,结果却导致一场惨败,而且自己也受了重伤,最后甚至死掉了,实在是令人不得不唏嘘感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这位猛将病死后,诸葛亮竟然痛哭倒地,他的北伐从此不再可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马超就是猛将的代名词。马超自幼从军,20岁时他便独自领兵攻破苏氏坞,掠夺苏氏坞的马匹等以充军资,可谓是少年得志。其后,马超纵横关西,悍勇无双,在凉州拥有极高的威望。当时的凉州与关中,可谓是“戎狄居半”,其地蛮族横行,羌、氐、南匈奴在当地横行霸道。然而马超凭借着一杆长矛,打遍了整个关西,蛮夷都

  • 孟子为什么有底气?学会一个终身受用丨赠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孟子却回答:“王何必曰利?”“动不动就说利,从国王到百姓,每个人都利欲熏心,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我们来说说仁义吧!”孟子的回答让梁惠王哑口无言。由此可见孟子是一位嚣张的人,他在硝烟四起的战国时期,推行仁政,更是肆无忌惮发表“暴虐的君王该杀”等言论。各君主试图与他辩论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 最恶毒的皇太妃,富贵超慈禧,权力超武则天,受宠超过赵飞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北魏时期曾仿照汉武帝“留犊去母”严格规定:“子为储君,母当赐死。”所以六宫嫔妃多相与祈祷上苍,但愿生诸王公主。却不愿生子为太子,胡承华则不一样,她不怕,结果真的是一个儿子,之后胡承华非但没有死,此后还成为了“凤凰”。后来这个宣武帝却爱极了这个女人反而晋封胡承华为贵嫔,。高皇后大为愤惠,多亏朝中大臣刘

  • 魏蜀吴三国文学大比拼:比曹操文学更牛的,是他的下葬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开个脑洞,如果三国对垒不是从军事上着眼,而是从文学上着眼,互相之间将如何一分高下?首先出局的应该是孙吴集团。在武力上,东吴有大名鼎鼎的年轻军事家如周瑜、陆逊等;但蜀汉刘备更有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五虎上将”;曹操则不仅有曹仁、夏侯惇这类本家亲戚,也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样的“五子

  • 为啥地图看上去三国都差不多大,可魏国实力却是要强一些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大家常见的三国地图如下,课本上选的就是这一幅地图。[var1]如果以现代来看,这确实很奇怪: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南,蜀国在西南。现在这几家的地缘实力相差并不悬殊,尤其是吴国的疆域,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广西这些地区的全部或大部…….现在吴国地区生活的人口甚至要

  • 纵观蜀汉五虎大将的后代,为何只有张飞的子嗣混得最好?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刘备一路打怪升级的过程中,其麾下功劳最大的,莫过于关张、赵云、马超和黄忠几人,而在演义之中,这5人则是蜀汉非常著名的五虎大将。虽然他们同为五虎大将,但我们纵观五虎大将后代的结局,就会发现一个令人非常疑惑的问题,那就是为何只有张飞的子嗣最受重用,其他几位大将的后代却没有什么存在感呢?我们来详细了解

  • 商鞅变法,一个狂暴的强国者,结局注定不得好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商鞅变法大揭秘全集,真正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历史评价

    秦孝公24年(前338年),一群人正在围观一场特殊的刑法。人群中有人欢呼,有人谩骂,有人拍手称快,却少有人叹息遗憾。刑法的主角则在囚车中,被自己发明的铁链束缚动弹不得,这人就是商鞅!刑场已搭好,冷森是刀斧手也准备就绪,五匹马就位,只等那绳索套上該套的地方。受刑的商鞅,这时不改本色,而是冷冽的对侩子手

  • 他是孔子76代嫡孙,因一事备受权贵恩宠,事实令人惊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第78代嫡长孙简介,孔子第七十八世嫡长孙,孔子第73代孙中最有成就是谁

    [var1]孔令贻与权贵合影康有为,毕生感念于清室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怀抱复辟的理想,辛亥(起义)爆发不久,康有为极力主张保留清帝名号,提出“虚君共和”的构想,幻想以退为进,以时间换空间,按他的设想,由孔子的76代嫡孙孔令贻担任象征性地监国摄政。一手主导帝制复辟的张勋与孔令贻更是情深意笃,甚至皆为异性

  • 刘备帐下五虎上将,此人才是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关羽只能做副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备手下五虎将排名,关羽在荆州守了多少年,假如魏延帮关羽守荆州

    关羽失荆州要想知道五虎上将中,谁最适合镇守荆州,我们首先得了解荆州丢失的始末,得了解关羽丢失荆州的原因!汉中之战后,刘备志得意满,开始自称汉中王,令曹操非常不满,因为这就相当于打曹操的脸,所以曹操决定出兵汉中,挽回颜面。但考虑到刘备刚刚拿下汉中不久,必定在汉中囤有重兵,所以曹操决定,先联合孙权共同图

  • 诸葛亮明知刘备是伪君子为何尽力辅佐?诸葛亮心中藏着一个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从众多历史资料中我们直到,刘备其实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刘备初期实力弱小,曹操的大军一路南下,身在荆州的刘表已经是病入膏肓。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应当抓住机会一举拿下荆州,作为大本营。而刘备因为各种道德绑架,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夺取荆州。这并不是刘备没有野心,只是迫于时势和道德的双重压力。荆州最终轻而易举的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