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孟子为什么有底气?学会一个终身受用丨赠书

孟子为什么有底气?学会一个终身受用丨赠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578 更新时间:2024/1/8 8:43:21

孟子却回答:“何必曰利?”“动不动就说利,从国王到百姓,每个人都利欲熏心,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我们来说说仁义吧!”孟子的回答让梁惠王哑口无言。

由此可见孟子是一位嚣张的人,他在硝烟四起的战国时期,推行仁政,更是肆无忌惮发表“暴虐的君王该杀”等言论。各君主试图与他辩论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落得「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尴尬局面。即使如此,孟子周游列国时,身后不仅跟着几十辆马车,还有成百上千名学生,可谓声势浩大。这说明孟子即便观点与众不一,也能很好的处理各层关系,获得各方尊重。孟子的底气从何而来?那是因为他有一套自己的处事智慧。

樊登老师继《人生的底气》之后重磅推出《人生的底气2》,新书中从当下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紧扣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具体阐释孟子待人接物的智慧。

樊登读《孟子》,从定位/变通/成事/交友/格局/决策等6个方面,读出了孟子的大丈夫气概,读出了孟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读出了孟子的人生底气。

1.精准定位:做自己擅长的事

在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许多年轻人离开校园后,突然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了,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这是一个关于个人定位的问题。在当前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最大的人生课题之一。以我自己为例,现在很多人说起我,可能第一反应就是我是个“讲书人”,其实我以前还在中央电视台当过主持人,还当过大学老师,甚至还做过餐饮生意,但真正让我倾注热爱并最终站在大家面前的,还是“讲书人”这个身份。可见找准定位、找准赛道是多么重要。

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再努力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直至做到极致。 只是,生活中有很多人不这样做,他们总是想要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希望自己在各个领域都能发光发热,做出成绩, 但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我对多元化发展并不抵触,如果一个人能有多个站得住脚的发展方式,那自然是件好事。但这里有一点要搞清楚,那就是:你在做一件事情时,到底是把它当成一份事业,还是当成一桩买卖?你到底是在投资,还是在投机?现下,很多人对于多元化发展好像都过于狂热了,其实根本没有全面了解他所处行业的各类情况,就开始盲目涉足,结果导致四处碰壁。

关于多元化发展的问题,孟子早就提出过。孟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意思是说,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粮食的赋税,有征收人力的赋税。君子会在三者之中选用一种,另外两种不同时使用。如果同时使用了两种,百姓就会饿死;如果同时使用了三种,那就是父亲顾不了儿子,儿子顾不了父亲了。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根本无法正常运转。

放在我们个人身上,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你选择做自己最擅长的那件事,就能做到极致;你两件事同时做,可能做得就都没那么好;你三四件事一起做,那肯定哪件事都做不好。说到底,我们还是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做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事,不要轻易触碰与自己主业方向不相关的业务。

2.擅于变通:根据变化调整策略

《孟子》中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片段,说齐国稷下学宫里有个名叫淳于髡的辩士,有一天,淳于髡问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这件事,符合礼法规定吗?”孟子给出了肯定回答。

淳于髡又问:“那如果嫂子掉到河里,快要淹死了,你要不要伸手把她拉上来呢?”

这个问题听起来就是个坑:既然男女授受不亲,那你就不能触摸女子的手,但你不去救人,嫂子就会被淹死,这时该怎么办?

但是,孟子的回答却很具变通性,他说:“嫂子掉入水里, 不去拉她,就是豺狼的行为。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制;嫂子落水而伸手援救,这是一种通权达变。”面对有生命危险的人时,肯定要先救人,礼制必须先放在一边,人要学会变通才行。

这时,淳于髡又顺势提了一个问题:“现在天下也溺在水里了,先生为什么不去救援呢?”淳于髡认为,孟子作为一个厉害的大儒,却不愿意做官,不愿意伸手援救天下,这很说不过去,所以又挖了个坑让孟子跳。

孟子这么聪明的人,自然不会陷入淳于髡的圈套。他说: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天下溺水,要用王道去挽救;嫂子溺水,要用手去救。难道你想让我用手去挽救天下吗?

孟子反唇相讥,既让淳于髡无话可说,也体现出了自己善于变通的处世智慧。孟子不是腐儒,而是既从心所欲又不逾矩。人活于世,本来就有可为、有不可为,面对不同的问题,应对策略也是不同的,这种机变与权变的做法被称为“权变理论”。它的核心观点就在于,一个人在做事时,必须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和安排。换句话说,就是不能认死理、钻牛角尖,而是要善于变通,能够随机应变,适应外界变化,不断调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把自己放在一个适合的环境当中,否则,事情就可能陷入僵局。

我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千变万化,充满了不确定性,经营人生应该像带兵打仗一样,既要面对客观环境, 也要考虑主观条件,我们改变不了外部的客观环境,如社会环境、趋势变化等,那就只能从主观上学会不断变通,根据外界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随机应变地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一个人如果学会了通权达变,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掌握了经营自己人生的精髓。

3.成事心法:菩萨心肠,金刚手段

我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曾国藩为政期间,经常要外出带兵打仗,但由于他自幼学的就是一些儒家仁爱的观点和主张,所以每次上战场杀敌,凯旋后,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杀人伤人太多了,很不好。

他的一位朋友知道这件事后,就送给他一副对联,写的是:“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曾国藩看到后,很是感慨,自此就把这句话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

这副对联其实是说,我们对人对事要分清主次。做人,肯定要慈悲为怀,要有菩萨心肠;但做事的时候,就需要使用一些铁腕手段、霹雳手段。善于做人做事的人,就算是实施一些铁腕手段,也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孟子曾说:“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为了让百姓生活安逸而驱使百姓从事劳役,百姓即使劳累,也不会怨恨;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而去杀那些不得不杀的人,被杀的人虽死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这一点放在现在同样说得通。比如我们今天要创业,如果发现一起创业的人不适合这份事业,为了整个团队的发展,可能需要解雇他,这就相当于古代人说我要动手杀人了。那么怎样解雇这个人,才不会让他怨恨你呢?

我在《可复制的领导力》中曾提到,我们在创业时,要把公司当成一支球队。球队的目标是赢球。大家聚在一起也是为了进步,为了让团队更加优秀,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果团队中某个成员与整个团队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就会增加团队的内耗,你本来每天应该想着如何让团队变得更好、发展更快,现在却要每天想着怎么去调和内部矛盾,这就容易错失很多宝贵的发展机会。为了大家共同的目标,你就需要采取点“金刚手段”,对团队成员做一些调整也是完全正常的。以这样的方式去解雇人,就能比较好地顾及被解雇者的面子,不至于招致对方的怨恨。

经营人生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平时能帮助别人时,就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如果不能帮助,就坦然、直接地拒绝对方,让对方寻找其他的出路。这样看起来很无情,其实恰恰是为了自己好,也为了大家好。这才是“大善”。

所以你看,不管是古代的孟子告诫国君如何管理国家,还是今天我们领导团队、规划自己的人生,其底层观点都是相通的。在考虑问题时要有菩萨心肠,在解决问题时就要使用金刚手段。遇到困难时, 也不要一味地含含糊糊,必须采用干脆、有效的策略去解决。但在考虑问题时,就要尽量照顾到方方面面的诉求,不要图一时痛快,留下难以弥补的后患。

以上内容来源《人生的底气2》一书,若想免费获取本书,本周上前瞻经济学人APP参与抽奖吧!

[var1]

参与方式

打开前瞻经济学人APP,进入“我的”——“签到”页面,点击“参与兑换抽奖号”即可参与本期(第114期) 瞻书有礼(注本期开奖时间:2023年4月2日晚22:00),系统将随机抽取10位幸运用户免费送出实体书籍一本!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最恶毒的皇太妃,富贵超慈禧,权力超武则天,受宠超过赵飞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北魏时期曾仿照汉武帝“留犊去母”严格规定:“子为储君,母当赐死。”所以六宫嫔妃多相与祈祷上苍,但愿生诸王公主。却不愿生子为太子,胡承华则不一样,她不怕,结果真的是一个儿子,之后胡承华非但没有死,此后还成为了“凤凰”。后来这个宣武帝却爱极了这个女人反而晋封胡承华为贵嫔,。高皇后大为愤惠,多亏朝中大臣刘

  • 魏蜀吴三国文学大比拼:比曹操文学更牛的,是他的下葬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开个脑洞,如果三国对垒不是从军事上着眼,而是从文学上着眼,互相之间将如何一分高下?首先出局的应该是孙吴集团。在武力上,东吴有大名鼎鼎的年轻军事家如周瑜、陆逊等;但蜀汉刘备更有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五虎上将”;曹操则不仅有曹仁、夏侯惇这类本家亲戚,也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样的“五子

  • 为啥地图看上去三国都差不多大,可魏国实力却是要强一些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大家常见的三国地图如下,课本上选的就是这一幅地图。[var1]如果以现代来看,这确实很奇怪: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南,蜀国在西南。现在这几家的地缘实力相差并不悬殊,尤其是吴国的疆域,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广西这些地区的全部或大部…….现在吴国地区生活的人口甚至要

  • 纵观蜀汉五虎大将的后代,为何只有张飞的子嗣混得最好?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刘备一路打怪升级的过程中,其麾下功劳最大的,莫过于关张、赵云、马超和黄忠几人,而在演义之中,这5人则是蜀汉非常著名的五虎大将。虽然他们同为五虎大将,但我们纵观五虎大将后代的结局,就会发现一个令人非常疑惑的问题,那就是为何只有张飞的子嗣最受重用,其他几位大将的后代却没有什么存在感呢?我们来详细了解

  • 商鞅变法,一个狂暴的强国者,结局注定不得好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商鞅变法大揭秘全集,真正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历史评价

    秦孝公24年(前338年),一群人正在围观一场特殊的刑法。人群中有人欢呼,有人谩骂,有人拍手称快,却少有人叹息遗憾。刑法的主角则在囚车中,被自己发明的铁链束缚动弹不得,这人就是商鞅!刑场已搭好,冷森是刀斧手也准备就绪,五匹马就位,只等那绳索套上該套的地方。受刑的商鞅,这时不改本色,而是冷冽的对侩子手

  • 他是孔子76代嫡孙,因一事备受权贵恩宠,事实令人惊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第78代嫡长孙简介,孔子第七十八世嫡长孙,孔子第73代孙中最有成就是谁

    [var1]孔令贻与权贵合影康有为,毕生感念于清室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怀抱复辟的理想,辛亥(起义)爆发不久,康有为极力主张保留清帝名号,提出“虚君共和”的构想,幻想以退为进,以时间换空间,按他的设想,由孔子的76代嫡孙孔令贻担任象征性地监国摄政。一手主导帝制复辟的张勋与孔令贻更是情深意笃,甚至皆为异性

  • 刘备帐下五虎上将,此人才是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关羽只能做副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备手下五虎将排名,关羽在荆州守了多少年,假如魏延帮关羽守荆州

    关羽失荆州要想知道五虎上将中,谁最适合镇守荆州,我们首先得了解荆州丢失的始末,得了解关羽丢失荆州的原因!汉中之战后,刘备志得意满,开始自称汉中王,令曹操非常不满,因为这就相当于打曹操的脸,所以曹操决定出兵汉中,挽回颜面。但考虑到刘备刚刚拿下汉中不久,必定在汉中囤有重兵,所以曹操决定,先联合孙权共同图

  • 诸葛亮明知刘备是伪君子为何尽力辅佐?诸葛亮心中藏着一个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从众多历史资料中我们直到,刘备其实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刘备初期实力弱小,曹操的大军一路南下,身在荆州的刘表已经是病入膏肓。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应当抓住机会一举拿下荆州,作为大本营。而刘备因为各种道德绑架,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夺取荆州。这并不是刘备没有野心,只是迫于时势和道德的双重压力。荆州最终轻而易举的落

  •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项羽,为何宁死也不过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问题来了,项羽在当年为何选择了自刎而不选择过江呢?一、一生孤傲的性格决定了项羽的命运《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在“楚汉之争”的后期不敌刘邦后,仅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了乌江边。此时,乌江的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可项羽却无奈地笑着说道: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 信陵君沉迷酒色而死,48年后刘邦祭奠,人生最后时刻理解信陵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此四子皆人杰之士,门客无数,左右战国纵横,成就了常人无可企及的高度,虽结局给有不同,却也在史书上留下了丹青印刻。不过这四公子与个人看来,其实有三个不堪大用,唯一让我佩服的仅有一个,那就是魏国信陵君。[var1](信陵君)原因简单,这信陵君是真有大才、大智、大勇之人。深谙成事之道,也知进退之本。对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