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蜀吴三国文学大比拼:比曹操文学更牛的,是他的下葬方式!

魏蜀吴三国文学大比拼:比曹操文学更牛的,是他的下葬方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184 更新时间:2024/1/8 21:36:05

开个脑洞,如果三国对垒不是从军事上着眼,而是从文学上着眼,互相之间将如何一分高下?

首先出局的应该是孙吴集团。

在武力上,东吴有大名鼎鼎的年轻军事家如周瑜、陆逊等;但蜀汉刘备更有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五虎上将”;曹操则不仅有曹仁夏侯惇这类本家亲戚,也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样的“五子良将”。

如果在武力上,还算各有所长的话,在文学上,曹操可谓一马当先,东吴则一举出局。刘备这边,因为有了诸葛亮,倒是可以勉强抗衡一下。

让诸葛亮拿得出手,又名扬千古的,一篇是军事形势的宏观分析,叫《隆中对》;一篇是出征之前的政治嘱托,叫《出师表》。

《隆中对》的文学价值,在于对乱世的清晰梳理。清晰未必有文学价值,但是,大混乱中的大清晰却会产生一种逻辑快感。当这种逻辑快感转换成水银泻地般的气势和节奏,文学价值也就出现了。

相比之下,《出师表》的文学价值要高更多。这种价值,首先来自于文章背后全部人际关系的整体背景。诸葛亮从26岁开始就全力辅佐刘备了,写《出师表》的时候是46岁,正好整整20年。

这时刘备已死,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难以收拾的残局和一个懦弱无能的儿子。刘备遗嘱中曾说,如果儿子实在不行,诸葛亮可以“自取”最高权位。

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而是继续领军征伐。这次出征前他觉得胜败未卜,因此要对刘备的儿子好好嘱咐一番。为了表明自己的话语权,还要把自己和刘备的感情关系说一说,一说,眼泪就出来了。

这个情景,就是一篇好文章的由来。文章开头,干脆利落地指出局势之危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章中间,由军政大局转向个人感情——“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文章结尾,更是万马阵前老臣泪,足以让所有人动容——“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这么一篇文章,美学效果强烈,当然能够流传千古。

可以说,除开《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形象,真实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获得超常名声,这篇《出师表》功不可没。

诸葛亮虽然有流传千古的《隆中对》和《出师表》,但其本意却并不是文学,这只是政治的附属品。

曹操就不一样了。他除了是个政治家、军事家之外,还是个真文人。

可以说,在文学地位上,曹操不仅高于诸葛亮,而且高出太多太多。

同样是战阵中的作品,仅仅是曹操的那几首诗,已经足可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文学家,但诸葛亮不是。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遗漏了曹操是难于想象的,而加入了诸葛亮也是难于想象的。

曹操在文学上高于诸葛亮的地方在哪里呢?诸葛亮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君臣之情,曹操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天地生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个人可以掩饰和伪装自己的行为动机,却无法掩饰和伪装自己的生命格调。这些诗作传达出一个身陷乱世权谋而心在浩阔时空的强大生命,强大到没有一个不够强大的生命能够模仿。

这些诗作还表明,曹操一心想做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却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

文学上的三国对垒,更让人哑口无言的,是曹操的一大堆儿子中也有两个非常出色。父子三人拢在一起,占去了当时华夏的一大半文化。真可谓“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曹家”。

当然,就兄弟俩相比,在文学方面,曹植又比曹丕高出了许多。其《洛神赋》和《赠白马王彪》所展现出来的,对纯美的幻觉、对人生的绝望,让人领略到文字的魅力。

在文学成就上,虽然写出《燕歌行》的曹丕比父亲和弟弟低,排在第三,但不要紧,他在家里排第三,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却可以排第二,第一要让给比他晚七百多年的李煜。

一句话,父子三人,权位悬殊、生态各异、性格不一,但一碰到文学,却都不约而同地感悟到了人世险峻、人生无常。

曹家的这些感悟,最集中地体现在他们生命的最后归宿——墓葬上。

将人生看做“朝露”的曹操,可以把有限的一生闹得轰轰烈烈,却不会把金银财宝堆在死后的墓葬里享受虚妄的永恒。作为一个生命的强者,他拒绝在生命结束之后的无聊奢侈。

他甚至觉得,那些过于奢侈的墓葬频频被盗,真是活该——甚至连他自己,为了军费,也干起盗墓的勾当,还特意在军中设置过一个开发墓丘的官职,叫“发丘中郎将”。这个名称,有点幽默。

曹操既鄙视厚葬,又担心自己的坟墓被盗,因此竭力主张薄葬。他死时,遗嘱“敛以时服,无藏金银财宝”。所谓“时服”,也就是平常所穿的衣服。

他的遗嘱是这样,但他的继位者会不会出于一种哀痛中的崇敬,仍然给以厚葬呢?这就要看曹丕的了。他是继位者,一切由他决定。

我们并不知道曹丕当时是怎么做的,但从他自己七年后临死时立的遗嘱,可以推想七年前不可能违背曹操薄葬的意愿。

曹丕的遗嘱,对薄葬的道理和方式说得非常具体。他说,葬就是藏,也就是让人见不着,连后代也找不到,这才好。葬于山林,就应该与山林浑然合于一体,因此不建寝殿、园邑、神道。

他还说,“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尤其厚葬更会引来盗墓,导致暴尸荒野,只有薄葬才有可能使祖先稍稍安静。

最后,他立下最重的诅咒,来防止后人改变遗嘱,说:“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又戮,死而重死。”真是情辞剀切,信誓旦旦,丝毫不留余地了。

那么,我敢肯定,曹氏父子确实是薄葬了。

由于他们坚信葬就是藏,而且要藏得今人和后人都不知其处,时间一长,就产生了“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所以,至今,曹操墓都不知所终。应该早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所有称发现了曹操墓的,都可以以假冠之,不要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啥地图看上去三国都差不多大,可魏国实力却是要强一些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大家常见的三国地图如下,课本上选的就是这一幅地图。[var1]如果以现代来看,这确实很奇怪: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南,蜀国在西南。现在这几家的地缘实力相差并不悬殊,尤其是吴国的疆域,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广西这些地区的全部或大部…….现在吴国地区生活的人口甚至要

  • 纵观蜀汉五虎大将的后代,为何只有张飞的子嗣混得最好?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刘备一路打怪升级的过程中,其麾下功劳最大的,莫过于关张、赵云、马超和黄忠几人,而在演义之中,这5人则是蜀汉非常著名的五虎大将。虽然他们同为五虎大将,但我们纵观五虎大将后代的结局,就会发现一个令人非常疑惑的问题,那就是为何只有张飞的子嗣最受重用,其他几位大将的后代却没有什么存在感呢?我们来详细了解

  • 商鞅变法,一个狂暴的强国者,结局注定不得好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商鞅变法大揭秘全集,真正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历史评价

    秦孝公24年(前338年),一群人正在围观一场特殊的刑法。人群中有人欢呼,有人谩骂,有人拍手称快,却少有人叹息遗憾。刑法的主角则在囚车中,被自己发明的铁链束缚动弹不得,这人就是商鞅!刑场已搭好,冷森是刀斧手也准备就绪,五匹马就位,只等那绳索套上該套的地方。受刑的商鞅,这时不改本色,而是冷冽的对侩子手

  • 他是孔子76代嫡孙,因一事备受权贵恩宠,事实令人惊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第78代嫡长孙简介,孔子第七十八世嫡长孙,孔子第73代孙中最有成就是谁

    [var1]孔令贻与权贵合影康有为,毕生感念于清室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怀抱复辟的理想,辛亥(起义)爆发不久,康有为极力主张保留清帝名号,提出“虚君共和”的构想,幻想以退为进,以时间换空间,按他的设想,由孔子的76代嫡孙孔令贻担任象征性地监国摄政。一手主导帝制复辟的张勋与孔令贻更是情深意笃,甚至皆为异性

  • 刘备帐下五虎上将,此人才是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关羽只能做副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备手下五虎将排名,关羽在荆州守了多少年,假如魏延帮关羽守荆州

    关羽失荆州要想知道五虎上将中,谁最适合镇守荆州,我们首先得了解荆州丢失的始末,得了解关羽丢失荆州的原因!汉中之战后,刘备志得意满,开始自称汉中王,令曹操非常不满,因为这就相当于打曹操的脸,所以曹操决定出兵汉中,挽回颜面。但考虑到刘备刚刚拿下汉中不久,必定在汉中囤有重兵,所以曹操决定,先联合孙权共同图

  • 诸葛亮明知刘备是伪君子为何尽力辅佐?诸葛亮心中藏着一个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从众多历史资料中我们直到,刘备其实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刘备初期实力弱小,曹操的大军一路南下,身在荆州的刘表已经是病入膏肓。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应当抓住机会一举拿下荆州,作为大本营。而刘备因为各种道德绑架,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夺取荆州。这并不是刘备没有野心,只是迫于时势和道德的双重压力。荆州最终轻而易举的落

  •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项羽,为何宁死也不过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问题来了,项羽在当年为何选择了自刎而不选择过江呢?一、一生孤傲的性格决定了项羽的命运《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在“楚汉之争”的后期不敌刘邦后,仅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了乌江边。此时,乌江的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可项羽却无奈地笑着说道: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 信陵君沉迷酒色而死,48年后刘邦祭奠,人生最后时刻理解信陵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此四子皆人杰之士,门客无数,左右战国纵横,成就了常人无可企及的高度,虽结局给有不同,却也在史书上留下了丹青印刻。不过这四公子与个人看来,其实有三个不堪大用,唯一让我佩服的仅有一个,那就是魏国信陵君。[var1](信陵君)原因简单,这信陵君是真有大才、大智、大勇之人。深谙成事之道,也知进退之本。对伟大

  • 吴起强盛魏国为何惨淡逃离,看完曹操袁绍起兵前对话,我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90年。曹操和袁绍因董卓祸乱京城,纷纷选择逃离混乱的中央,决定为了心中志向而起兵。起兵初期,作为好友的两人,曾在滚滚黄河边进行了一次互相试探对话,这段对话脍炙人口耳熟能详。对话中,袁绍踌躇满志的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争天下,庶可以济乎?”面对袁绍论调,曹操意味深长的说:“吾

  •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经济凋敝,曹刘孙三家又是如何筹集军费打仗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筹措军费的手段也很符合三人的特性,三人中曹操心黑手狠,刘备脸皮够厚,孙权则是二者兼具心既黑脸也厚,下面就来说说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是如何用厚黑学来筹措军费。 心黑手狠的曹操靠发死人财筹措军费 曹操筹措军费是靠的发掘古墓,在古代盗墓的行业中都把曹操奉为祖师爷,其实在曹操之前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