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神秘的西域在唐朝是什么状况?为什么唐朝得而复失?

神秘的西域在唐朝是什么状况?为什么唐朝得而复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994 更新时间:2024/1/15 12:23:34

也许在古人的心目中,西域远在天边,只要站在它的身体上,伸手就能触碰到天。而如今,我们知道西域离天还很远,但是它对我们如磁铁般的吸引力丝毫不减,因为它永远如一个美丽含羞的姑娘,从不轻易揭去头上朦胧色的轻纱。

时至今日,当我们耳边每每回响起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的歌曲时,心绪就如奔峡出海的江水一样泛滥,好似已经生出了一双翅膀,去寻找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姑娘。

回望远去的西汉初年,西域那片五彩斑斓的土地上分布有三十六个国家,因此被史籍中称之为“西域三十六国”。这些大大小小的国家星罗棋布般定居在葱岭南北道及天山准噶尔盆地附近,如同点缀在草地上颗颗珍珠,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西域三十六国分布图)

然而,崛起后的匈奴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遂将强有力的拳头伸向这些国力略显稚嫩的国家。迫于匈奴的武力,这些人口从几百、上千、最多几万不等的国家沦为了匈奴人的奴仆。匈奴在西域设“僮仆校尉”管理这些为他们创造财富的小国家。

事实上,匈奴人并没有满足于对西域的经营,如同一只贪婪的苍狼四处劫掠、横冲直撞,于此也惹怒了它南方的大汉王朝。汉朝如一只隐忍不发的雄狮,而到汉武帝时期终于爆发。汉武帝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他的破敌策略就是“联络昔日匈奴的仇人月氏国,断匈奴人右臂”。

公前138年,汉武帝派踌躇满志的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张骞花十年之功,历经磨难到达月氏国后,现任国王却不愿再提及报仇之事。着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张骞失望而归,但并不是无功而返,因为他发现了一片如汉朝疆域一样辽阔的新天地,并详细地掌握了当地区的国家分布、政治经济状况、地理特征、气候状况、风土人情等情况,为汉朝后来与西域的亲密接触提供了全新、详实的资料,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公元前119年,当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大汉声威已经遍洒到西域各地及更远的身毒(古印度)、安息(伊朗)。虽然张骞在西归不久便去世,但是他在当年派往中、西亚及西域各地的大汉使节不辱使命,带领着各国使节、商团,陆续抵达长安,从此也开了汉朝外交、贸易、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新篇章。

从张骞“凿空”西域之后,汉朝与西域就不止是单纯的经贸交流,为了彻底消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切断匈奴的经济命脉,于是汉朝在西域深耕易耨,屯田戍守,大下苦功。时势造英雄,为此曾经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如班超那样纵横西域的英雄人物。但是到了东汉中后期,帝国陷入宦官、外戚、士大夫的争权夺利的内争与平息羌部落的战乱而不能自拔,于是西域如同一个迷失家门的孩子,开始了独自漂泊,而且一漂就是数个世纪。

从东汉之后,没有一个正统朝代拥有接回西域的实力与勇气,致使西域在家门之外一直徘徊到唐朝。唐朝建立后的太宗时期,西域才再次拥入中原怀抱。但是漫长的等待并不等同于长久的拥有,就在西域回家的近百年之后,再度离去,如一只飘走的风筝,留下一片惆怅的天空。因为再次的拥有,需要跨越千年。

那么,西域在唐朝时是什么样的状况,为什么唐朝得而复失呢?

唐通西域

沧海变桑田,是时间改变地球了容颜。到了唐朝,西域是一个全新的面貌,汉朝时城邦林立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因为大浪淘沙,能留在岸边的永远只有巨石。现在西域只剩下了高昌、焉者、龟兹、于阗、疏勒、西突厥,尽管如此,他们还之间还在“乐此不疲”地争夺着霸权。其中焉耆、龟兹、于阗、疏勒,都是谙熟“大鱼吃小鱼”的古老王国,因并吞邻国之故,疆土数倍的膨胀。

但凡膨胀起来的东西不一定全都坚实,也许它得到的只是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外壳。对西域诸国来说,唐朝和西突厥都是两个巨人,而且手中都握着一柄开山巨斧,因此,他们的生存状况依然如当年处在汉朝与匈奴之间一样的艰难。既然做不了自己的主,那么只能被动接受别人的选择,或沦为别人手中的工具,如同当年依附匈奴一样,如今西域诸国的主人又换成了西突厥。所以,西突厥继续与唐朝对抗,必然会依据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去切断自汉朝以来绵延不绝的丝绸之路,于是西域诸国就成了西突厥设下的绊脚石,而结果只能是淹没在大唐朝铁骑踏起的滚滚烟尘中。

一、远征高昌

高昌国建于原车师王国的故地,面积达五万平方公里,首都交河城(新疆吐鲁番)。时任高昌国王麴文泰认为,与西突厥汗国结盟是最正确的选择,于是对唐朝采取围堵政策,封锁边境,断绝大唐与西域的交通。虽经唐朝一再呼吁、警告,但高昌置若罔闻,仍扣留唐朝难民、商贾、使节不准回国。麴文泰第二个认为就是:千里之外的唐朝鞭长莫及,对其无可奈何。

公元640年,唐朝派大将侯君集西征高昌,大败高昌兵团,惊骇之余的西突厥协防驻军也连夜撤退。国王麴文泰大惊失色,忧愤而死,儿子麴智盛以国王身份投降,后被送到长安,高昌灭亡。唐朝改交河城改为西州,可汗浮图城(新疆吉木萨尔)改为庭州。

二、挫败焉耆

焉耆王国,东西横亘四百公里,首都焉耆城(新疆焉耆),与唐朝素来交好。侯君集灭高昌王国时,国王龙突骑支亲自到唐军行营道贺。后来,西突厥某大臣的弟弟,娶了龙突骑支的女儿,焉耆变脸,并一再扣留过境的唐使节和往返唐朝的其他国家的使节。

公元644年,驻军高昌的安西都护总督郭孝格奉命进攻焉耆,生携国王龙突骑支,另立新王。然而,当唐远征军撤退去,西突厥随后来攻,新王被杀,王族亲戚龙薛婆阿那支在突厥的支持下继承王位。公元648年,唐帝国大将阿史那(姓)社尔(名)西征龟慈王国时顺手牵羊,攻陷焉耆,并将龙薛婆阿那支杀掉。此后,为防止西突厥卷土重来,唐军驻守焉耆。

三、生擒龟兹王

面积约十万方公里的龟兹,城多人众首都伊逻卢城(新疆库车),实力一直位居西域诸国之上。最初,龟兹与唐朝关系和睦,后被西突厥拉拢,遂与唐朝对立,参加西突厥围堵唐朝的联盟。公元648年,唐朝派大将阿史那社尔西征,生擒龟兹国王白诃黎布失毕。唐朝将原设在西州的安西都护府西推至龟兹。

四、迫降疏勒、于阗

相比较上述被唐朝攻灭的三个王国,疏勒(新疆喀什)、于阗(新疆和田)很识时务地选择了投降。虽然,两国的面积与龟兹不相上下,但是它们没有选择以卵投石,自讨没趣。所以,大唐帝国如一头雄狮,收复西域,推枯折腐,一气呵成。

平定西域后,唐朝分别在焉耆、龟兹、疏勒、于阗,设立军事据点,称为“四镇”,隶属安西都护府,以此作为拱卫西陲的屏藩。随着西域诸国被唐帝国并吞,唐朝的边境北推西进,与西突厥咫尺之遥,巅峰对决,一触即发。

五、驱逐西突厥

公元657年,唐朝远征军、回纥兵团、及部分归附唐朝的东突厥军团,三道并进,直逼西突厥汗国,西突厥可汗沙钵罗亲统十姓(十个部落)兵团迎战。当西突厥兵团东进到伊丽水(新疆伊犁)以北一带时与大唐联军遭遇。唐军在大将苏定芳的指挥下,以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大败西突厥兵团。沙钵罗可汗率领残军渡伊丽水,向碎叶水(哈萨克斯坦吹河,或楚河)撤退,唐军紧追不放,于碎叶水北岸再次大败突厥残军。沙钵罗可汗带着左右少数侍卫,狼狈逃亡。当逃到咸海东南的石国(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时被石国生擒。唐远征军随后赶到,石国交出俘虏。经此一战,西突厥部落星散,一蹶不振,唐朝在西域的地位看似无可撼动。

不可否认,唐朝在西域的胜利是完整的,与汉朝时期的驻军屯垦,断匈奴右臂的军事联盟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唐朝建立起集州、县、军区三位于一体的行政系统,对于领土的把控性更强唐。但是,唐朝并没有将西域牢牢的握在手中,其实从占领西域不久,唐朝面临的挑战就随之而来。

西域的再度离去与雄狮的怆然

西域的失去,对于唐朝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对吐谷浑汗国的打压,成为战略失策,从此失去了牵制吐蕃的力量。必然是,吐蕃的强劲越超出唐朝的预料,唐朝始终无法啃掉吐蕃这块硬骨头,最终安史之乱爆发,唐边防军内撤,吐蕃趁势侵入西域。

一、对吐谷浑的战略失策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的一支,另一支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前燕帝国,二者为兄弟国。前燕建都邺城(河北临漳),吐谷浑汗国则立国于青海湖附近。唐朝初年,吐谷浑在可汗慕容伏允的治理下走向强盛,并开始挑战唐朝。

公元635年,唐朝大将李靖率军深入青海草原,大败吐谷浑。慕容伏允集结兵力再战,结果再次溃不成军,于是只好率领残部向西北逃向当时尚独立的于阗王国。当走到柴达木盆地里的大漠时,部下散尽,慕容伏允成了光杆司令,后被侍从所杀。随后,唐朝将慕容伏允在长安做人质的儿子慕容顺推上汗位。但是,仅数个月后,慕容顺就被刺死,之后汗位由儿子慕容诺曷钵继承。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稳定两国间的关系,把弘化公主嫁给慕容诺曷钵,但是此举并不能挽回吐谷浑的颓势。吐藩王国认为有机可乘,于是不断抄掠吐谷浑牧群,弱不禁风的慕容诺曷钵不能抵御。672年,吐谷浑汗国被吐蕃王国击溃,慕容诺曷钵携妻子及一千余家残余部落,投奔唐朝。吐谷浑灭亡后,土地人民,全被吐蕃并吞。由此可见,吐谷浑是西域与吐蕃的缓冲地带,没有吐谷浑的阻挡,吐蕃进出入西域畅通无阻。

二、强劲的吐蕃

吐蕃王国是羌民族的一支所建的王国,包括现在的西藏、青海大部分,如同站在世界的屋顶,面积比西域还要大三分之一,建都逻些城(西藏拉萨)。

起初,唐朝对万里关山之外的这个王国并不了解,也没有予以注意。贞观初年,吐蕃派遣使节到唐朝进贡,这时唐朝还把它当作一个荒远的小部落,而事实上当时的吐蕃要比唐朝视作危胁的吐谷浑要强大数倍。唐朝为了利用吐蕃牵制吐谷浑,于公元641年,将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国王弃宗弄赞(松赞干布)。不过,后来吐谷浑汗国却唐朝的连续攻击下衰弱不振,反使唐朝不得不倒转过来扶助吐谷浑对抗真正的对手吐蕃,但为时已晚。

(文成公主剧照)

公元670年,吐蕃王国进攻西域,四镇沦陷。随后,唐朝派大将薛仁贵从青海湖西击,一方面重建西域声威,另一方面帮助吐谷浑驱逐侵入牧地的吐蕃部落。但此战唐朝全军覆没,只剩下薛仁贵和少数将领逃回。公元678年,唐帝国再派大将李敬玄西击,再度全军覆没,副统帅刘审礼被吐蕃活捉。公元692年,唐朝大将王孝杰收复西域,但四年王孝杰第二次出征吐蕃,又告失败。吐蓄王国的强悍善战,是唐朝在西南边陲遇到的最为强劲的对手。如同汉初对待强大的匈奴一样,唐朝对吐蕃“以和为贵”,小心应对。

金城公主像)

公元710年,唐朝嫁金城公主于吐蕃国王弃隶缩赞(尺带珠丹,弃宗弄赞的孙儿)。随后,吐蕃以为金城公主做汤沐邑为由将唐朝“河西九曲”(即青海东南黄河大转弯成S形的地方)一带肥沃土地占有。此举对唐朝来说雪上加霜,于吐蕃如虎添翼。因为吐蕃面积虽大,但位高寒丛山,可耕地很少,得到九曲地区如得到一个巨大粮仓,国势大为增强,遂使唐朝失去对其控制的能力。

三、安史之乱的推波助澜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中央将西部边界属于陇右战区(鄯州·青海乐都)和河西战区(凉州·甘肃武威)的军队,调往中原平叛,由此边界门户洞开,吐蕃趁虚而入。公元763年,吐蕃沿着漫长的边境线,对唐朝发动全面总攻。嶲州(四川西昌)、维州(四川理县)、松州(四川松潘)、泾州(甘肃泾川)先后相继失陷。

攻陷泾州后,吐蕃趁热打铁,继续东进。面对吐蕃猛烈进攻,唐军节节败退,直至首都长安被占,代宗李豫向东逃到陕州(河南三门峡)。吐蕃兵进入长安后,立没来及逃走的亲王之子李承宏当皇帝,然后大肆劫一番离去。李豫回到长安,李承宏被迫下台,但吐蕃兵力仍驻留在泾州,如同在河西走廊上树起的一块巨石,致使西域与唐朝本土隔离。

随着唐朝走向衰落,最终河西走廊及西域,全部沦入吐蕃与回纥之手,再次回归中国本部,是一千年之后的大清帝国时期。而正是由于西域的根在中原,所以才不绝如缕,无论走多久,终会回家。

千年岁月,弹指一挥,而西域这片土地上演绎了太多兴衰存亡的故事和美丽动人的传说。千年之后,大清帝国的大漠苍鹰又将踏上前途漫漫的西征之路,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响彻云霄,一位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魂千古流芳。敬请期待:征服西域之大漠苍鹰(大清篇)。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以!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小国打败隋朝百万大军,称霸东北,韩国非要认它做祖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咱们先看看韩国初中历史教科书是怎么写的,“高句丽的领导势力是扶余系统的移民,与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合力建立了国家(公元前37年)。高句丽迀都国内城,通过征服周边国家而进军平原地区。另一方面,在反抗中国侵略的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长期以来,韩国史学界认为高句丽是扶余人建立的,而扶余人又是朝鲜人

  • 老子为岳飞平反,儿子却为秦桧喊冤,死后和秦桧一样谥号“忠献”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岳飞像而宋高宗的重孙子宋宁宗却不这样认为,他似乎对秦桧非常厌恶,所以他即位之后,就追夺了秦桧的王爵称号,并改其谥号为"谬丑"。按字义解释一下,那就是一个十分荒谬的小丑。然而过了不久,宋宁宗的丞相 史弥远 却又恢复了秦桧原来的王爵,谥号仍为"忠献"。这样改过来又改回去,一来二去,表明的则是南宋统治者和

  • 唐太宗晚年都犯过哪些过错?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那时候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属于是真真正正的国际大都市。据统计当时唐朝都城长安的常驻居民,就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万人。还有各国留学生三万余人,另外加上各国商人使者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没有之一。唐太宗的大名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还因此被称为“

  • 鉴宝专家误判,“王刚错砸”2亿明代瓷器遭索赔,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顾名思义就是鉴定明朝永乐年间,以及宣化年间的瓷器以及古画,在节目正式开始之前,作为主持人的王刚还特意对观众进行了简单的科普。而提及王刚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并没有反应过来他是谁?毕竟这个名字有点大众化。但是要是提起“和珅”这个名字,大家的脑海中立刻就出现一个人,没错那个人其实就是王刚。王刚在王

  • 唐代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区别,府兵制为何会被废除?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府兵制府兵制的特点是:是农民,也是士兵,该种地种地,该打仗打仗。虽然是人人为兵的时代,但是在唐初到唐中期的府兵制中,想要成为府兵制的一员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也就是说兵者大多数为“非富即贵”的人,而并非是普普通通的种地百姓,而府兵的构成主要便是三卫和卫士。李密有一句话形容的很贴切:“当以才学显,何事三卫

  • 赵构在岳飞灵位前说过:“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赵构想表达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岳飞死后赵构后悔吗,赵构简历,赵构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视频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岳飞是武将呀,而且岳飞带领的岳家军声名赫赫,赵构虽然贵为皇帝,但是,对他们也是有所忌惮的。在加上赵构要杀岳飞的时候,正好南宋和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两国基本上没有战事了,以后也是和平相处居多。可以说这时候在要武将,就没有什么必要了。那么为什么赵构这么怕武将,这么怕岳飞呢?因为赵

  •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跪而吮上乳”,原因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看到李世民后他只说了一句话:“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投杼之惑讲述的是先秦时期思想家曾参的一个故事:一个叫曾参的人杀了人,然后就有人跑到他家,告诉曾参的母亲,一个两个的说,曾参的母亲并没有在意,继续织着她的布,但慢慢的说的人多了,她就真的以为自己的儿子杀了人,连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

  • 儿子真的那么不堪吗?武则天为何看重两个侄子,欲立二人为太子,狄仁杰一语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说说武则天的权利欲望:武则天追逐权利几乎达到了变态的地步。她从14岁进宫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虽以色侍君,但并没有特别受宠。是一件小事引起了李世民的兴趣。太宗有匹马名叫狮子骢,肥壮任性,没有人能驯服它。武则天当时侍奉在侧,对唐太宗说:”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

  • 纯属意外的靖康之变:城坚炮利的汴梁城,如何被六甲神兵断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即使不能像之前一样击退金兵,至少能够跟金军在城内外僵持下去,只要能够僵持下去就有获胜的可能。然而出乎所有军民人等的预料,这次汴梁城被包围才一个多月,就被金人给轻而易举地攻破了。准确的说是十多个金兵就攻破了开封的外城,彻底拉开了靖康之耻的序幕。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一个老神棍——号称能用“六甲神兵”击退

  • 秦桧站起来了,下一个跪的难道是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秦桧是古代著名的奸臣,是害死岳飞的主谋之一,几百年来,我们也一直把秦桧当做反面形象来教育子女。可是近段时间,秦桧故乡的一家博物馆,竟然把秦桧给“扶”起来了,甚至还美其名曰,“跪了492年了,该坐下歇一会了。” 已经跪了有近五百年的秦桧夫妇竟然真的坐下了,这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秦桧的后人们表示,岳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