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来源于网络
[var1]
韩安出妙计抗秦,郑国临危受命
公元前246年,夏,傍晚。韩国君主韩安于寝宫内左右踱步,相比于焦急,其神态中透露的更多的是兴奋。
“郑国到”……随着传唤官的一声传到,韩安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焦急,竟不顾君主之威,走出门去迎向郑国。
韩安道:“爱卿啊,朕想出来一条妙计,定能抵抗秦国,保韩安宁”。
郑国沉默片刻道:“不知大王有何妙计”?
韩安道:“这条计策中,你是核心,只有你全身心的投入,并且忠心于韩,方能成功”。
郑国道:“臣定当竭尽所能,誓死效忠韩国”。
韩安高兴的道:“秦国重视河渠的建设,卿擅长水事,若卿到了秦国,便可给秦设计一条宏大的水利工程,让其忙于建设,而没时间对韩进行侵扰,朕给其起名叫做疲秦计”。
[var1]
韩安紧接着又道:
“朕这条妙计最妙之处就在于他是一个阳谋,因为对于秦国来说,修建河渠确实是有利于秦的事情,即便他真的发现了其中的阴谋之处,秦国也可能假戏真做,继续修渠,这样一来,秦忙于修渠,必不会再侵扰我韩国,我韩国便过上安稳和平的生活了”。
郑国听后沉默许久道:“这可真是一条妙计啊”!
郑国假戏真做,利民之事不分国界
三个月后,经过韩国王室的策划,郑国终于来到了秦国,并面见秦王嬴政。
郑国对秦王道:“大王可否想过,若秦国渭水北岸的大片荒地变成富饶的农田,那时的秦国会怎样?”
嬴政略带玩味的笑道:
“那秦国必然会富的流油,只可惜那里没有灌溉的河渠。”
郑国道:“我可以让他有。关中平原,西北略高,东南略低。我们若从西引泾水,只要修建一条三百余里长的河渠,便可轻松的将泾水引入洛阳,自然灌溉,这样渭水北岸的荒地便可变为富饶的农田了”。
[var1]
郑国本不是韩国人,而是郑国人,郑国被韩国灭国后,郑国便来到韩国的水利部门工作。所以,对于郑国来说,韩国并不是一个有着很强归属感的国家。
嬴政一听,大为震动,这不是凡言,而是天语啊。
于是,嬴政立即下令,郑国主持修建河渠。
郑国从小便有一个理想,那就是修建一个大大的河渠,让世界上干旱的土地都能感受水的滋润,让天下黎民百姓不再担心水的无情。因此,郑国需要的是一个平台,一个能够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平台,这个平台韩国有,而秦国更有。
所以,当郑国来到秦国被重用后,便将包括自己的“特殊使命”在内的总总一切,全部抛之脑后,呕心沥血的开始工作。
[var1]
秦王动了怒,韩王傻了眼,“疲秦计”势在必行
三年,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便初具模型,而十年,其便修建完毕。
在这十年之中,几家欢喜几家愁,
先是秦王动了怒。
郑国来到秦国修建河渠后没多久,其间谍身份便被曝光,秦王嬴政震怒,想要杀掉郑国以泄愤,并且嬴政认为六国之人都不是什么好鸟,要将全部六国之人驱逐出秦国。
[var1]
幸亏关键时刻李斯挺身而出,向嬴政说明其中的厉害关系,嬴政缓过神来后,继续重用郑国修渠。
再是韩王傻了眼。
如韩王所料,“疲秦计”在秦国得以顺利实施,即使是秦国发现了其真正的用心。但是,还未等韩王来得急庆祝,一个十分不幸的消息便传入到了韩国的王宫。
十年,短短的十年,秦国便完成了宏大的河渠工程的建设。
而现在,兵更壮,马更肥的秦国军队已经陈列在韩国的边境。
一心求安定的韩国即将国灭家亡。
[var1]
尘归尘土归土,搬起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韩国惊天阳谋“疲秦计”最终以彻彻底底的失败而告终。
我们以事后诸葛亮的身份可以给韩国的“秦秦计”得以定性:这是一场彻彻底底失败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计策。
但是,韩国能够想出这样一个“增强敌人实力以疲敌”的脑洞大开的计策,尽显韩国无知又无能的另一面,是不是也尽显了韩国的无奈呢!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