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然而每每令人不解的是:诸葛亮为何在“益州疲弊”的情况下,接连六次出师北伐?他明知北伐不可为却仍一意孤行,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个人认为不外乎下面几点原因:
1.法统之争。法统又称正统、道统,按照中国古代的观念,就是在国家出现分裂的情况下,应该由哪个集团来代表国家来进行统治,谁才是“真命天子”。蜀汉政权的创建者刘备一直以“正统”自居,“北伐灭曹”不仅仅是刘备的政治口号,而且也是蜀汉政权的立国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是其在益州地区统治合法性的基础,是蜀汉君臣毕其一生都要追求的政治抱负。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哪个皇帝在位,无论哪个权臣掌权,都不能迈过“北伐灭曹”的这个门槛。国家强大时,自然要大规模北伐;国家衰微时,也同样需要进行小规模的骚扰。如果不这样,则蜀汉政权将彻底地沦为“僭伪政权”、“叛逆集团”,失去其在益州地区的统治基础。
2.献身理想。诸葛亮的出世始于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而他甫一出场,便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对刘备和盘托出,这便是流传千古的《隆中对》。占据荆、益二州,与曹魏、孙吴集团首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后结好孙吴,乘天下大变之时,由宛洛、秦川分路北伐,灭曹兴汉,完成统一事业,这是诸葛亮为刘备做的战略大规划,也是诸葛亮毕生追求的政治理想、报复。
既然诸葛亮选择了刘备集团,选择了以曹魏为对手,那么政治理想的驱动,就不能不促使他坚定不移的从事北伐事业。
3.信守承诺。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同时具有亲密的同志、朋友关系,是一种“鱼水”关系。共同的政治理念将他们结合到了一起,也决定了二人相似的政治命运。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深受知遇之恩的诸葛亮满怀忠君爱国思想,自然责不旁贷的接过先主未竟的事业,毕其一生以实践之。
所以,即使在“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天下存亡之秋也”的时候,诸葛亮依然不敢懈怠,不敢荒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从事北伐事业。因为,他不能有负于主人的寄望,不能有负于一个亲密战友、朋友、同志的嘱托,更可况这更是两人共同的政治抱负!
4.忘战必危。历史上割据四川的政权,无一例外都没能走出这块盆地,反而最终都成为被统一的对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丰饶的生活销蚀了进取的意志,美妙的温柔富贵乡变成了他们的埋葬场。诸葛亮之所以执意其北伐事业,一个重要的原因,简单来说便是想以战养军,使军队时刻保持旺盛战斗力,避免军备废弛。
走出去,跟北方强大的政权角力,虽然明知不可为但依然要为之。这一点,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有明确的记载:“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用心良苦。
5.时不我待。诸葛亮执意北伐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希望通过主动出击来制造曹魏的内部动乱,寻找可以实现突破的机会,在一个时不我待的形式下来寻找改变局势的“突破口”。但自曹魏政权建立之后,一直并未出现如诸葛亮所期望的那种变局、乱局,同时随着老一代将领的相继凋零,蜀汉自身的战斗力却在不断的弱化,情形之危急在《后出师表》中有清晰地阐明。
如何破解困局,将北伐事业继续下去,保存恢复正统的一线生机?诸葛亮需要做的只能是靠先发制人,在战争中训练士兵、保持战力,不断寻求可以实现突破的机会。这是一种令人煎熬、痛苦的寻觅、探索,是儒家思想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精神在诸葛亮身上的真正体现,“既然选择了远方,便要风雨兼程”,此之谓也!
诸葛亮终究是败了,但是在一向以成败论英雄的中国,他却能升华为圣人甚至是神,成为后世士人大夫的精神导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那份伟大的家国天下情怀,那种为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着,还有那千金一诺的履约精神。所以,虽然已故去千年,但定军山下那座孤坟却早已成为世人敬仰崇拜的圣地,闪耀着穿透千年的动人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