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作为司马懿的老对手,诸葛亮明知蜀汉疲弱,为何还执意六次北伐?

作为司马懿的老对手,诸葛亮明知蜀汉疲弱,为何还执意六次北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734 更新时间:2024/2/8 4:08:27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然而每每令人不解的是:诸葛亮为何在“益州疲弊”的情况下,接连六次出师北伐?他明知北伐不可为却仍一意孤行,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个人认为不外乎下面几点原因:

1.法统之争。法统又称正统、道统,按照中国古代的观念,就是在国家出现分裂的情况下,应该由哪个集团来代表国家来进行统治,谁才是“真命天子”。蜀汉政权的创建者刘备一直以“正统”自居,“北伐灭曹”不仅仅是刘备的政治口号,而且也是蜀汉政权的立国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是其在益州地区统治合法性的基础,是蜀汉君臣毕其一生都要追求的政治抱负。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哪个皇帝在位,无论哪个权臣掌权,都不能迈过“北伐灭曹”的这个门槛。国家强大时,自然要大规模北伐;国家衰微时,也同样需要进行小规模的骚扰。如果不这样,则蜀汉政权将彻底地沦为“僭伪政权”、“叛逆集团”,失去其在益州地区的统治基础。

2.献身理想。诸葛亮的出世始于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而他甫一出场,便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对刘备和盘托出,这便是流传千古的《隆中对》。占据荆、益二州,与曹魏、孙吴集团首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后结好孙吴,乘天下大变之时,由宛洛、秦川分路北伐,灭曹兴汉,完成统一事业,这是诸葛亮为刘备做的战略大规划,也是诸葛亮毕生追求的政治理想、报复。

既然诸葛亮选择了刘备集团,选择了以曹魏为对手,那么政治理想的驱动,就不能不促使他坚定不移的从事北伐事业。

3.信守承诺。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同时具有亲密的同志、朋友关系,是一种“鱼水”关系。共同的政治理念将他们结合到了一起,也决定了二人相似的政治命运。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深受知遇之恩的诸葛亮满怀忠君爱国思想,自然责不旁贷的接过先主未竟的事业,毕其一生以实践之。

所以,即使在“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天下存亡之秋也”的时候,诸葛亮依然不敢懈怠,不敢荒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从事北伐事业。因为,他不能有负于主人的寄望,不能有负于一个亲密战友、朋友、同志的嘱托,更可况这更是两人共同的政治抱负!

4.忘战必危。历史上割据四川的政权,无一例外都没能走出这块盆地,反而最终都成为被统一的对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丰饶的生活销蚀了进取的意志,美妙的温柔富贵乡变成了他们的埋葬场。诸葛亮之所以执意其北伐事业,一个重要的原因,简单来说便是想以战养军,使军队时刻保持旺盛战斗力,避免军备废弛。

走出去,跟北方强大的政权角力,虽然明知不可为但依然要为之。这一点,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有明确的记载:“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用心良苦。

5.时不我待。诸葛亮执意北伐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希望通过主动出击来制造曹魏的内部动乱,寻找可以实现突破的机会,在一个时不我待的形式下来寻找改变局势的“突破口”。但自曹魏政权建立之后,一直并未出现如诸葛亮所期望的那种变局、乱局,同时随着老一代将领的相继凋零,蜀汉自身的战斗力却在不断的弱化,情形之危急在《后出师表》中有清晰地阐明。

如何破解困局,将北伐事业继续下去,保存恢复正统的一线生机?诸葛亮需要做的只能是靠先发制人,在战争中训练士兵、保持战力,不断寻求可以实现突破的机会。这是一种令人煎熬、痛苦的寻觅、探索,是儒家思想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精神在诸葛亮身上的真正体现,“既然选择了远方,便要风雨兼程”,此之谓也!

诸葛亮终究是败了,但是在一以成败论英雄的中国,他却能升华为圣人甚至是神,成为后世士人大夫的精神导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那份伟大的家国天下情怀,那种为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着,还有那千金一诺的履约精神。所以,虽然已故去千年,但定军山下那座孤坟却早已成为世人敬仰崇拜的圣地,闪耀着穿透千年的动人光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拿出了中国3000多年前的证据,成功阻止了韩国人“申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很多人都知道,韩国历史非常短暂,甚至可以说"韩国没有历史"。韩国曾经为证明自己有过悠久的历史,出版过一本叫做《桓檀古记》的荒唐的历史书。满篇满页都是胡编乱造,拿中国的历史去虚构他们韩国的历史,这不过就是一场可笑的闹剧罢了。2006年的时候,韩国人又对中国几千年来的"风水"文化打起了主意,

  • 《大秦赋》王翦能帮嬴政统一六国,白起和他相比,到底差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灭赵是白起还是王翦,秦国名将白起王翦,白起pk王翦

    另外两个在赵国,分别是廉颇和李牧。白起的功劳,基本上都是在秦昭襄王时期立下的,同样,当时廉颇也是赵国最著名的将领。王翦主要是在嬴政时期立下的功劳,和他对标的是赵国的李牧。很显然赵国的两个名将,在历史功绩上,没有白起和王翦功劳大。这倒不是说廉颇和李牧比不上白起和王翦,主要是赵国的君王太昏庸了。没有一个

  • 韩信死后,刘邦为什么不杀当年劝韩信谋反的谋士?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韩信死的时候刘邦当上汉祖了吗,刘邦抢韩信老婆,刘邦评价张良韩信萧何的三句话

    所以,这时候关于韩信被杀的相关情况,刘邦还是一无所知的。等到刘邦平复叛乱回到都城时,吕后把谋杀韩信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到韩信死的消息后的反应竟然是,又高兴又感觉有点惋惜。这么一个不世处的英雄,为大汉的建立,立了那么大的功劳,最后竟然落了这么一个下场。刘邦平复了一下心情,接着问吕后道:“韩信死

  • 嫪毐是什么人,秦王嬴政为何掌权后,第一个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下面我们就开扒一下嫪毐这个人,他究竟是如何当上男宠的,然后又是如何被秦王嬴政给杀掉的?说到男宠嫪毐,就不得不说吕不韦、赵姬(秦始皇嬴政的母亲)和异人(秦始皇嬴政的父亲)。早年的异人,因为不受老爹的喜爱,就被派到了赵国当人质去了。就是他在当人质的时候,吕不韦发现异人奇货可居。若是能把异人给推倒秦国的国

  • 财宝无数,没有机关密道,为何关羽的两座陵墓千年没人敢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关羽生平简介,关羽的墓为什么没人盗,关羽老婆真实照片

    话说关羽水淹七军杀庞德,擒于禁威名大震,攻破樊城指日可待。这消息很快传到了当时的洛阳皇宫,曹操闻听大惊,急召大臣商议迁都以避关羽的兵锋。司马懿出班奏道:“臣有一计可解樊城之围,丞相可派一能言巧辩之人,使孙权出兵荆州,到时关羽必定回救,则樊城之围可解也”。事情果然如司马懿所料,孙权大胆起用无名书生陆逊

  •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曾风光一时,他的结局是被冤枉还是有咎由自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谢灵运简介,谢灵运最牛的一首诗,湛江国资委谢灵运

    世族与儒学一以陈郡谢氏为例陈郡谢氏家族儒学渊源深厚,但传至谢鲲时因世事已变,习儒风尚渐衰,其便开启了玄虚自然、隐幽山水的名士新风。虽说以后代代相传,但是,在进入新的王朝刘宋之际,崇儒风尚在谢氏家族中没有消失,恰恰相反而是崇儒风尚愈加明显。家族祖训“雅道”永传,子孙追“儒”颂“雅”,他们满怀济世之情积

  • 唯一完胜李世民的名将,若他还在,恐怕就没有唐朝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很多朋友应该很熟悉吧。他文武双全,风度翩翩,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今天,我们要讲得并不是他,而是一个曾完成李世民的名将。若他还在的话,恐怕就没有唐朝了,历史也可能会被改写。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如果想知道的话,就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人就是西秦霸王薛举,听到这西秦霸王,很多朋

  • 解析东汉战争:班超横扫北道,操盘大局,贯通西域两道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此时,班超打通西域南道已有四年,漫长的四年足以让班超消化战果,稳定南道局势,着手收拾北道诸国。可班超还未动手,曾经帮助过班超的大月氏开始捣乱。大月氏以助战有功,主动奉上珍宝,想要和东汉和亲。班超听到这个爆炸性的新闻,简直笑掉了大牙。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东汉立国仅65年,一个国强民富的时代,这样的时代

  • 任见:李白与杜甫的“洛阳会”【原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任见:李白与杜甫的“洛阳会” 【原创】 ——任见著《洛阳城》第一百二十七章“兵燹的哀痛”节选01杜甫,生于公元712年,比皇上李亨小一岁。他出生的那年,李隆基当上了皇帝。在杜家的族谱上,远祖杜周,赫然在焉。杜周出名,因为他是西汉皇帝刘彻时期的一个酷吏。本来在南阳太守府上当差,一个办事员,巴结上司有效

  • 前秦内部矛盾突出而东晋则相对团结故王猛力阻苻坚南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王猛何尝不想一统天下?只是时机不成熟而已。他去世前,两次给苻坚留话,核心思想很明确,简单粗暴点就一个意思:步子别迈得太大,小心自己内部崩溃。第一次进言宁康三年(375年),王猛病重。在医疗水平有限的古代,面对难以应对的疾病,向上天祷告是常见的操作。为了王猛,苻坚亲自多次前往宗庙社稷祈祷,并派大臣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