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什么是仁宣之治?为何说朱瞻基继承了父亲朱高炽的思想?

什么是仁宣之治?为何说朱瞻基继承了父亲朱高炽的思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371 更新时间:2024/3/26 18:22:32

仁宣之治是明朝初期的三大盛世之一,朱高炽朱瞻基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是得国家出现的盛世局面。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本应该是“永宣之治”的大盛世硬生生被拆成了“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朱棣和朱瞻基这爷孙俩的感情自不必说,朱棣不顾朱高炽的想法,霸道的给他决定了继承人只允许是朱瞻基并尽心培养,足以看出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

而且朱棣创下的“永乐盛世”的地位并不差,几乎是达到了明朝三百年来的最鼎盛时期,可为何朱瞻基没有继承祖父的盛世?其实不是他不想继承,他崇拜的就是朱棣,培养他的也是朱棣,可最后却只能无奈的继承父亲朱高炽的思想,原因很简单,国力不支加上被限制住了,为何这么说?本文略作分析。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谁才是大明朝的“开拓之君”?

元末明初,因为长期的战乱,民生凋零,百废待兴,因此朱元璋在赶走元朝皇帝后的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力,他的执政思路就三个字“不折腾”。从朱元璋限制各行业、各地区的人员流动到亲自定下若干个不征之国,都可以体现出这种修生养息的思路。

到朱棣夺得皇位后,明朝在朱元璋前面打好的基础下,国力略有回升,即使有“靖难之役”这样的战争,也没有影响到大多数人,“靖难之役”只在几个省份波及,并且朱棣的进攻并不在于占领多少地盘,双方都是只攻击对方的核心地区,其余省份基本上都是在观望,所以对国力的破坏并不大。

朱棣是马上皇帝,得位又不正,因此有胆量,也必须要创造出更辉煌的功绩,来证明他当皇帝是正确的,至少要让那些诋毁他的士大夫们闭嘴,在后世留下明君的好名声。所以,他以明朝本身积攒下来的家底和郑和下西洋获得的财富为本钱,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永乐盛世”,主要思路就是内修文治、外讨不臣。

对内,朱棣努力恢复因靖难之役造成的北方部分省份残破的经济和农事,招流民恢复生产。大规模疏通因迁都需要大量运送物资到北方的运河。设立贵州行省,加强北方、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联系和交流,并加强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工作。整理修纂证明盛世文治之功的皇皇巨著《永乐大典》。

对外,朱棣五征蒙古,经略安南。在关外遥远的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将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直接纳入到朝廷的管辖中来。恢复被朱元璋停止的海贸市舶司,恢复和日本中断了数十年的交流。最重要的就是,安排郑和多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和海外各国增强交流,以至于来明朝的使臣“络绎于道”。

《明史·成祖本纪》在描述朱棣执政时期的功绩时是这么写的:“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明史》是清朝修纂的,对于明朝的功绩一般是尽力减小的,何况还是朱棣设立了管辖女真部族的奴儿干都司,没诋毁就不错了,实在是抹去不掉。

由此看来,明朝真正的开拓者是永乐大帝朱棣,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大明朝,但限于国力和对外部的不屑,在建立明朝后执行的政策是内敛的,并没有将明朝的影响力扩散出去,而朱棣继位后,才算是真正让明朝成为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的盛世王朝,“永乐盛世”也是明朝近三百年中最辉煌的盛世时期。

明仁宗朱高炽,再次面临国力透支,加上长久被压制的不满,全面颠覆朱棣的政策

朱棣执政二十余年,创造出来了辉煌的盛世,但并非没有隐患,不管是对外的征讨,还是对内疏通运河,修纂《永乐大典》等等,都需要海量的财力来支撑,朱棣能征善战,但经济思维却是局限在当时人们的理解力中,在内部无法挖掘出足够他挥霍的钱财,全靠郑和几次下西洋通过贸易带回来的钱财支持。

朱棣铺开的摊子实在是很大,东西南北四处出击,即使有郑和的支持也只能勉强维持,可郑和下西洋在文官集团那里是被强烈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朱棣太独了,为了四处征战的军费不被掣肘,郑和多次下西洋带回来的钱财全被他独吞了,没有带着文官集团和他们背后支持的商人一起发财,所以大家伙都不支持郑和的对外开拓行动。

最重要的是,他是用国库的钱去造船,挣到的钱却没有给进国库一丝一毫,因为进了国库再拿出来就要和文官集团打商量,想用的时候没那么方便,全进了皇家内库成了自己的私房钱就方便得多,而这些钱,在征蒙古伐安南的过程中也折腾完了。到朱棣晚年,盛世大致是出来了,但财政也陷入了危机,因反对朱棣出征蒙古被关押的原户部尚书夏元吉就直接对他表示:

比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

朱棣死后三天,朱高炽把夏元吉放出来,他一出监狱给明仁宗的第一条建议就是“罢西洋宝船”,为什么不和明仁宗一起谈好收益分配继续搞这个事呢?文官集团害怕朱高炽也被大量的钱财迷花了眼,干脆把它给停了,就算有一定的贸易需求,文官集团和他们支持的商人也可以私下去搞,完全的把皇室排除在外,否则皇帝一调派全国资源,谁也玩不赢他。

对于朱高炽这边,一方面是看到了“永乐盛世”的隐患,另一方面他对父亲朱棣也是有着很深的怨气,他做了二十多年太子,一直被盯得死死的,即使朱棣每次出征,他在后面把一切事务都办理的妥妥的,依旧不受朱棣待见,时间一长,怨气就积攒的很深了,另外,朱高炽能顺利地继承皇位,文官集团功莫大焉,他也需要报答,因此基本上完全按照文官集团的要求来执政。

郑和下西洋被停止了,朱棣残酷对待的建文帝的支持者们大部分被平反了,甚至于朱棣苦心搞出来的迁都差点就被朱高炽给迁移回南京,要不是他执政时间短,估计把留守安南的军队都给调回来了,当然,这事后来他儿子朱瞻基给办了。基本上,朱高炽把朱棣搞的一些东西都给恢复了,又回到了“不折腾”的大方向上来。

朱高炽最后之所以被追谥为“仁”,主要就是和他支持文官集团提出的一切政策有关。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官集团根本就不支持朱棣那种外放的盛世,他们希望的是朱元璋搞的那种内敛的盛世,也就是不管外面风吹雨打,咱们大明朝内部安安稳稳就行,老实种地,老实驭民,别折腾。朱棣狂放式的扩张带来的财政危机并因此导致的山东唐赛儿起义也给了他们充足的理由。

明宣宗朱瞻基,想学习祖父朱棣,但国力没有完全恢复,文官集团也不会配合

朱高炽只做了不到九个月皇帝就驾崩,朱瞻基继位,他是朱棣培养出来的继承人,想学习朱棣是肯定的,并且也曾亲率军队出征塞外,重开下西洋。但他的父亲只执政了九个月,这么点时间不足以抹清朱棣时期大张旗鼓扩张欠下的债,不像清朝的“康乾盛世”时期,中间有雍正乾隆存下了大把的银子,所以,国力不足以支持朱瞻基恢复永乐旧政,

另一方面,在朱高炽生前的默许下,文官集团全面崛起,他们在永乐朝曾死保当时的皇太子朱高炽,朱瞻基这位朱高炽长子也是当然的受益人,有恩情在前,他也无法用朱棣那般强硬的态度去对待反驳他想法的文官集团,也就无法完整地恢复朱棣曾经实行的政策,只能在短暂的折腾过后老老实实的做太平天子。

而且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路上病死后,没有可信赖的主持人,下西洋也被迫停止,朱瞻基唯一能获得的额外的财力支持也失去了,他只能全面回收,在朱瞻基执政时期把朱棣派出去征讨安南的军队也全部调回国,彻底放弃了对安南的经略,执政思路全面转回到治内,崇拜祖父朱棣的朱瞻基最终是继承了父亲朱高炽的一切。

综合以上分析,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这三位皇帝连续执政的三朝为何出现两种盛世的原因就很清楚了,“永乐盛世”是开拓型的盛世,是朱棣为了证明自己强行推出来的,就好像唐太宗李世民夺位后也努力要做个功绩远超前朝的皇帝一样,朱棣必须要让自己和前人有所区别,才能在天下人心目中成为理所当然的皇帝,哪怕花再多的钱也要创造一个盛世出来。

朱高炽继位后另起炉灶,除了朱棣为了折腾出盛世导致了财政危机外,他和文官集团对朱棣的不认同也起了很大作用,文官集团是反感对外开拓,朱高炽是又反感对外开拓,也反感父亲朱棣对自己当上太子后一直以来的压制,怨气积发,于是不顾子改父的不妥当,登基后一刻也不愿意等,在发泄的同时开始抚平永乐朝带来的创伤。

朱瞻基虽然是朱棣亲自指定的继承人,但他很明智,朱瞻基和祖父朱棣也有不同,那就是他不是篡位得到的皇位,所以也没必要急切切的用盛大的功绩证明自己,有条件复制朱棣的功绩就复制,没有条件办到就安安稳稳的守成,所以最终在朱瞻基执政时期出现的是连接起父亲朱高炽政策的“仁宣之治”,而不是连接祖父朱棣创造出来的“永乐盛世”的“永宣之治”.

标签: 父亲思想

更多文章

  • 欧阳修和王拱辰是什么关系?为何非常混乱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关系,非常,混乱

    欧阳修和王拱辰是什么关系?为何非常混乱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自幼聪颖好学,但科举之路,起初却很不顺利。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欧阳修应试未中,三年后,天圣四年(1026年),再

  • 庆历新政的过程中,欧阳修是属于哪一派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过程中,欧阳修是属于哪一派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欧阳修作为革新派的代表之一,是范仲淹进行庆历新政的核心团队成员。而王拱辰却成了守旧派大臣中对新政杀伤力最大的人之一,仅次于伪造书信挑起朋党之争的夏竦。这两人本是一家,为何会走到如此敌对的地步呢?说起欧阳修和王拱辰的渊

  • 欧阳修一生著作颇丰,有哪些流传后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流传,著作,后世

    欧阳修一生著作颇丰,有哪些流传后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欧阳修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但传到欧阳修的祖父时家道已经衰落。欧阳修4岁时父亲病故,生活无着,母亲只好带他到湖北投奔叔父。母亲教子很严,叔父是个小官,家境也不富裕,甚至不能给欧阳修母子提供学习用的纸笔。母亲就带着欧阳修

  • 欧阳修那么有才华,为何两次科举考试都落榜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科举,考试

    欧阳修那么有才华,为何两次科举考试都落榜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欧阳修失去了官二代的地位,但是他还没有一无所有,还拥有一笔潜在的“财富”,那就是其母亲是大家闺秀,可以让他在童年时受到良好教育,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过人才华,在当地非常有名。不过欧阳修的成功之路却非常坎坷,两次参

  • 欧阳修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何科考屡次不中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屡次,科考

    欧阳修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何科考屡次不中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欧阳修小时候家境并不是太好,他出生时父亲已经年纪很大了,也正是如此,他在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便因病去世了,于是,他只好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只是一介弱女子,他的父亲去世后,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欧阳修的母亲身

  •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是什么样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真实,宋江起义,结局

    《水浒传》里的宋江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是什么样的?结局如何?其实真实的宋江,那可比小说中的宋公明哥哥好多了,非常的硬气。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去时三十六,来时十八双,若是少一人,誓死不还乡虽然梁山好汉起义是《水浒传》小说中塑造出来的,但是这件事也是历史上的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梁山好

  • 城头老兵出一对联,年少的欧阳修是如何对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对联,城头,年少

    城头老兵出一对联,年少的欧阳修是如何对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

  • 李隆基杀了太平公主全家后 李隆基为什么非要留下一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公主,太平,儿子

    对李隆基杀姑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是武则天四个亲生儿子中最小的,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与李隆基父亲李旦是亲兄妹关系,说起来,李隆基还叫要太平公主为姑姑。李隆基能成为武则天之后的第三任皇帝,除了运气好,这也和李隆基超强的能力

  • 同样都是武则天的孩子 武则天为何区别对待儿子和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区别,孩子,同样

    还不知道:武则天子女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对儿子很残忍的武则天,为何却对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非常的宠溺呢?武则天如此重女轻男的背后,其实除了政治因素外,还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原因。众所周知武则天一生都比较贪恋权力,她虽然生育了四男两女六个孩子,但同时她因为自己追逐权

  • 李隆基登基前后变化之大 李隆基是个昏君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登基,变化,昏君

    对唐朝李隆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你印象中的李隆基是怎么样的呢?李隆基前期和后期完全判若两人,这和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十分相似。三人都是少年以藩王身份即位,即位初期都励精图治,任用贤才;把原本千疮百孔的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乐,出现大治。开元盛世是唐朝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