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都说男人有钱就变坏 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何对马氏不离不弃

都说男人有钱就变坏 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何对马氏不离不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612 更新时间:2024/2/26 3:53:49

朱元璋马皇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都说,男人一旦有了钱,就容易学坏。古往今来,男子升官发财,抛弃糟糠之妻,另结新欢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万事总有例外,有薄情郎,也有重情人,比如朱元璋,就是其中一个。

孝慈高皇后马氏和朱元璋合葬于明孝陵,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

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之后,非但没有嫌弃发妻,相反,还立了马氏为皇后,更在马氏死后,始终没有重新立皇后,也堪称一段重情重义的佳话了。那么,是什么促使朱元璋如此珍视马氏,对她矢志不渝,不离不弃呢?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朱元璋的穷苦出身,使得其对于来之不易的婚姻倍加珍惜。朱元璋出身贫苦,家徒四壁,父母兄弟皆死于瘟疫,因为家庭贫困,家人都是用草席埋葬,丧事更是草草了事,所以,朱元璋不仅穷,而且还是个孤儿,家庭条件非常差。

他能够最后走入仕途,也是因为无依无靠之后投奔了郭子兴,才得以有了新的生计。所以,这样的一个穷小子,能有姑娘不嫌弃,愿意嫁给自己,当然是非常珍惜的了。结发夫妻,患难真情,马氏对朱元璋也是情真意切,夫妻感情甚好。

马氏,名为马秀英,是安徽人氏,从小就没了母亲,后因其父亲杀人逃难,将其托付给了交情甚好的郭子兴照顾。郭子兴将马氏视如己出,当亲闺女一样看待,特别是马父最终客死异乡,郭子兴对马氏就更好了,据说,郭子兴还亲自教她写字读书,当儿子一般培养。

马氏后来出落成一个端庄秀丽的大姑娘,除了因为没有裹脚,而生得一双大足之外,没什么缺点。马氏和朱元璋可以说是情投意合的,马氏对于这个当过小和尚的丈夫甚是爱慕,对他也是非常好的。

相传,有一次,朱元璋因为郭子兴儿子的挑拨离间被郭子兴处罚,关起了禁闭,并罚他不许吃饭。作为媳妇,马秀英肯定是非常着急的,便从厨房偷偷拿了一个刚出锅的馒头,准备给丈夫送过去。就在马氏送馒头的途中,遇到了义母张氏,为了不让母亲发现自己偷偷给丈夫送饭,她就把馒头揣进了怀里,结果,前胸都给烫伤了,足以见得马氏与朱元璋之间的感情之深。

朱元璋传统观念严重,对于嫡庶之分非常重视。朱元璋称帝之后,马秀英作为皇后,其生育的子嗣自然都是嫡出了。朱元璋对于嫡庶关系非常重视,所以,对于皇位的继承人,自然也必须是在嫡系这边选拔了,先后立的两个太子,都是他与马氏的嫡系子孙。马皇后贤良淑德,母仪天下,是一位非常称职的皇后。对于马秀英的贤惠,就连历史学家都给予肯定。

他们认为:马氏的出现,是中国国代帝王后宫中的一位典范人物,是一位优秀的女性。马氏从小接受教育,贤良淑德,通情明理,做了皇后之后,曾多次劝诫朱元璋要做一位明主,要施仁政,不要滥杀无辜。马氏告诫朱元璋,二人是结发夫妻,都是从贫苦家庭走出来的,不能因为如今做了皇帝而贪图奢华,忘了本分,要体恤民众,不能滥杀无辜。

要不是有马氏这样的贤惠妻子,朱元璋不一定要作出什么歹事,要杀多少人呢?

作为皇后,马氏还恪守妇道,勤俭节约。在后宫之中,马氏处处做表率,从不铺张浪费,良好的人品,让后宫嫔妃无人不服,是一位宅心仁厚的皇后。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妻子非常了解,对她的贤能也了然于心,所以,在马皇后生病之时,朱元璋更是送饭喂药,照顾于床边,这在历代皇帝之中,也是很少见的。

还有就是马皇后通情达理,对于嫔妃都很善待。马氏虽然与朱元璋感情甚好,但是,她也深知帝王后宫之事,十分包容朱元璋丰富的后宫生活。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的嫔妃大概有四十余位,马氏与这些嫔妃的关系都非常好。对于朱元璋的风流之事,马氏除了劝诫其要知道节制以外,一般都不会横加干涉。

并且,在自己病重之时,她还不忘告诉朱元璋:在自己死后,要找一个贤明的女子续后。想来这样宽宏大度,知书达理的妻子,有哪个丈夫能不爱呢?马氏终于在她51岁的时候去世了,朱元璋在其死后,泪如雨下,痛心不已。为了纪念发妻,朱元璋给予了其非常高的荣誉,谥之“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并且,再也没有重新立后。

据《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时,曾被对方追击受伤,马氏背着伤重的朱元璋逃跑,太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放在怀中。后来朱标与父亲朱元璋政见不合,朱元璋追打他,朱标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朱元璋见到,痛哭一场,也不打儿子了。

从这里,我们足以看出,朱元璋对于马氏的爱之深,情之切。

参考资料:

【《明史》、《广阳杂记》、《明书·懿文皇太子纪》】

标签: 皇帝男人

更多文章

  • 胡美进宫看女儿,为何被朱元璋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女儿,胡美进

    胡美是明初将领,也是朱元璋的岳父,他进宫看了一次女儿后,就被朱元璋赐死,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元璋赐死的那个岳父叫胡美。身为老朱的岳父,却被直接赐死,只能说他太点背,不会挑时候进宫。因为他和他儿子进宫的时候,正好是太子朱标死的时候,也就是朱元璋最伤心

  • 明朝时期为何会出现皇帝、太子、太孙并立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太子,皇帝,现象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下面由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在电视剧《大明风华》讲诉的历史中,明成祖朱棣在确立皇太子是长子朱高炽后,又指定长孙朱瞻基为皇太孙,从一家之主的身份上来说,爷爷选择一位更喜爱的家族继承人,这是很正常的,但从皇权的运行规则上来

  • 什么是仁宣之治?为何说朱瞻基继承了父亲朱高炽的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父亲,思想

    仁宣之治是明朝初期的三大盛世之一,朱高炽与朱瞻基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是得国家出现的盛世局面。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本应该是“永宣之治”的大盛世硬生生被拆成了“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朱棣和朱瞻基这爷孙俩的感情自不必说,朱棣不顾朱高炽的想法,霸道的给他决定了继承

  • 欧阳修和王拱辰是什么关系?为何非常混乱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关系,非常,混乱

    欧阳修和王拱辰是什么关系?为何非常混乱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自幼聪颖好学,但科举之路,起初却很不顺利。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欧阳修应试未中,三年后,天圣四年(1026年),再

  • 庆历新政的过程中,欧阳修是属于哪一派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过程中,欧阳修是属于哪一派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欧阳修作为革新派的代表之一,是范仲淹进行庆历新政的核心团队成员。而王拱辰却成了守旧派大臣中对新政杀伤力最大的人之一,仅次于伪造书信挑起朋党之争的夏竦。这两人本是一家,为何会走到如此敌对的地步呢?说起欧阳修和王拱辰的渊

  • 欧阳修一生著作颇丰,有哪些流传后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流传,著作,后世

    欧阳修一生著作颇丰,有哪些流传后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欧阳修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但传到欧阳修的祖父时家道已经衰落。欧阳修4岁时父亲病故,生活无着,母亲只好带他到湖北投奔叔父。母亲教子很严,叔父是个小官,家境也不富裕,甚至不能给欧阳修母子提供学习用的纸笔。母亲就带着欧阳修

  • 欧阳修那么有才华,为何两次科举考试都落榜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科举,考试

    欧阳修那么有才华,为何两次科举考试都落榜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欧阳修失去了官二代的地位,但是他还没有一无所有,还拥有一笔潜在的“财富”,那就是其母亲是大家闺秀,可以让他在童年时受到良好教育,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过人才华,在当地非常有名。不过欧阳修的成功之路却非常坎坷,两次参

  • 欧阳修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何科考屡次不中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屡次,科考

    欧阳修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何科考屡次不中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欧阳修小时候家境并不是太好,他出生时父亲已经年纪很大了,也正是如此,他在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便因病去世了,于是,他只好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只是一介弱女子,他的父亲去世后,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欧阳修的母亲身

  •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是什么样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真实,宋江起义,结局

    《水浒传》里的宋江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是什么样的?结局如何?其实真实的宋江,那可比小说中的宋公明哥哥好多了,非常的硬气。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去时三十六,来时十八双,若是少一人,誓死不还乡虽然梁山好汉起义是《水浒传》小说中塑造出来的,但是这件事也是历史上的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梁山好

  • 城头老兵出一对联,年少的欧阳修是如何对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对联,城头,年少

    城头老兵出一对联,年少的欧阳修是如何对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