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安石与司马光 变法者与守旧者的深刻思考

王安石与司马光 变法者与守旧者的深刻思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435 更新时间:2024/1/22 4:55:34

在很多国人的印象中,王安石给人最初的感觉是一个文人。这可能是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写得超赞,诗歌更是雅丽精绝,意境高妙。但是,对于王安石另一个身份——政治家的身份,后世却是褒贬不一。赞赏他的人,视其为贤明宰相,“一代圣人”;而反对他的人,则称他是“元凶极恶”,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王安石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人脾气倔,是缺点,也是优点。因为只有这种我行我素的人,才能在满是荆棘的变革路上,一条道走到黑。我想神宗当初选中王安石主持变法,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然而让神宗想不到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安石的性格特征,不止“脾气倔”一点,还有固执己见、难以容人等实打实的缺点。

二、从好友变成死敌

司马光与王安石曾是相互倾慕的好朋友,但就是因为这场变法,使得两人渐行渐远,彻底葬送了友情,并最终成为政治上的死敌。

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比王安石早四年考中进士。本来司马光不用参加科考也能当公务员,因为他的父亲在地方上做知府,符合恩荫子女的条件。但司马光不愿意沾父亲的光,靠自己的真才实学,一举高中进士甲科,这时他才二十岁。加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很早就被人广为传扬,所以司马光不仅是一个政治新秀,而且还是一个受人追捧的名人。

司马光

相比于司马光,年轻时的王安石就要黯淡了不少。

有一种说法认为,王安石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始终不愿意进京任职,一次又一次拒绝朝廷为他安排的肥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想过早地与朝中那些树大根深的大佬过招。因为,从现有的史料看,王安石属于那种“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人,你让他放下身段,去配合能力不如他的领导工作,几乎不太可能。

所以,无论说王安石是特立独行,还是说他是韬光养晦,甚至是沽名钓誉,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安石这种有意无意的举动,确确实实给他赢得了巨大的名声,以至于到最后,上到皇帝,下到文武百官,无不渴望见识一下王安石的真面目。用司马光的话说:“介甫(王安石的字)一人享有天下大名30多年,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淡泊名利,志向高远;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介甫不当大任则罢,但凡身肩大任,则太平盛世指日可待,天下苍生都会承受他的恩泽。”

尽管司马光如此看重王安石,可真遇到具体的政治问题时,两人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当时王安石还未出任参知政事,宰相曾公亮等人上言,说河朔一带受灾,国库的钱不多了,请求皇帝在举行祭祀的时候,不要再穷大方,少给大臣发点红包。司马光也认为,救灾要紧,朝廷的大臣,应该节约开支,能省就省,从自身做起,起到表率作用。

王安石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说:“国库里钱少,不是当务之急,当务之急是弄清钱少的原因,原因就是没有善于理财的人。”

司马光反问:“你所谓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搜刮百姓的口袋罢了。百姓的口袋要是没钱,就有可能成为盗匪,这绝不是什么善法。”

王安石不以为然并非常自信地说:“真正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呵呵一笑,道:“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都有一个定量,不是在百姓那里,就是在朝廷这里。你说的不加赋而国用足,肯定是从百姓那里巧取豪夺,其坏处比增加捐税还大。这不过是当年桑弘羊之流蒙骗汉武帝的那套把戏罢了。”

神宗皇帝估计也听不懂两人争论的具体是啥,他唯一知道的是,朝廷穷得快揭不开锅了,王安石说他能搞到钱,所以我必须得支持他,而且是无条件支持!

王安石变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颁布实施的。

三、变法路上无朋友

当然了,根据常识,我们可以知道,无论多好吃的饭菜,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同理,一项新措施的推行,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它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从前面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我们能够看出,它更多是站在朝廷和百姓的立场上制定的,因此也就难免侵犯到权贵集团的利益,且必然会遭到这些人的反对。

王安石与司马光

因为只要我们认真翻检一下当时和后世的文献资料,就很容易判断,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并不是什么思想僵化和保守的人,他们与那些大地主和大官僚,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往来。相反,我们从后来的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出,司马光甚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光蛋,家里只有三顷田,而且老婆死了还没钱埋,把家里的地给典押了,才搞到一点钱办丧事。

而司马光的“死对头”王安石呢?据有的历史学家考证,说他家里大概有三千亩田,这在当时应该也是大地主了。所以,我们不能想当然就给人扣帽子,毕竟,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非好即坏、非黑即白的暴力评判方式很容易进入死胡同。尤其像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人,都正值人生事业的高峰,他们冒着丧失政治前途的风险与皇帝对着干,怎么猜想也一定有更崇高的目的才对。否则,就很难解释他们是如何在当时与后世获得如此崇高名望的。

本文转自历史春秋网,作者利华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邋遢大王-王安石:不为人知的一面,面生泥须生虱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王安石,大家肯定有些印象。不过,我们不是来讨论文学的。我们这个系列纯是暴黑料,看一看一代名相的不堪事迹。喜欢的话关注我吧。不管懂不懂历史都没联系,我会说个大概的背景。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官至宰相。好了这就是他的背景。什么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的一些事迹。我们统统不管。他的邋遢是出了名的,离他几米远

  • 关羽如果投靠曹操,在曹营中能排第几?怪不得当年非要离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关羽为啥投奔曹操,关羽归顺曹操三个条件,关羽怎样投靠曹操的

    《三国演义》中猛将如云,但是我们心中一直有个标准,那就是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在虎牢关一战,关羽与张飞二人力敌吕布,却仍旧落于下风,直到刘备前来助阵,这才使吕布落败,关羽在十八路诸侯前尽显神通,曹操曾经多次感慨,自己手下没有一个像关羽这样勇猛忠义之人,甚至多次想要将关羽收入麾下。但是显然刘

  • 婚姻里最珍贵的东西,看苏轼和结发妻子的故事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为啥结发之妻不可弃,苏轼的爱情故事简介,结发为夫妻两不疑图片

    她安静聪明,端庄贤淑是一个典型的贤内助,她时常陪伴着苏轼读书,红袖添香,默默陪伴在苏轼偶尔遗忘的字句时,她也会在旁边轻声的提醒。两人夫唱妇随朝夕相伴,幸福的日子如同清泉般汩汩流淌,在1056年,20岁的苏轼也是学有所成,于是父子三人从梅州出发,前往京城考取功名,不出所料,在第2年的科举考试中,苏轼大

  • 《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能成为历史剧的经典?有类似的电视剧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大明王朝1566媲美的好剧,十部公认最好看的大明王朝1566剧,大明王朝1566历史电视剧

    一部是《大明王朝1566》、一部是《走向共和》如果想去看,自己去搜一下。后面的这一部就不再做额外的介绍,为什么?自己想但说一点,十几年前的那部电视剧在造型上的要求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剧情更不用说。看看孙淳的袁大头造型就知道一二了好了,话题回来,说一下《大明王朝1566》这是一部几近真实的还原历史的

  • 赵构为何开始重用岳飞,后来却将其杀害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岳飞死后赵构母亲恨赵构吗,赵构为何杀害岳飞,赵构与岳飞对话

    当然了,在赵构登基后一段时期内,其实他对于岳飞还是支持的。可是,等到南宋稳定下来之后,赵构却狠心的将其杀害。那么,赵构为何开始重用岳飞,后来却将其杀害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封建王朝,皇帝要谁死,谁就得死。对于赵构来说,岳飞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所以,他一定得死

  • 明朝的锦衣卫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锦衣卫有多厉害?生气的时候,皇亲国戚想杀就杀;缺钱的时候,抓个富商直接抄家;缺手下的时候,当街抓小孩阉成太监伺候自己;缺女人的时候,直接对秀女下手,美的留给自己,丑的送给皇帝;这就是锦衣卫,一个字——狂!洪武15年——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元璋从登基的那一天就患上了疑心病,整天担心自己的皇位坐不稳,总有

  • 三国时期,曹魏治理少数民族势力的策略到底有多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魏简介,曹魏十大猛将排名,三国时期曹魏军

    序言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经历过外族入侵的威胁,即使是强大的汉、唐,也有过高祖屈辱和亲,太宗渭水之盟......——但有意思的是,明明最鼎盛的时候,我们都要全身心应对外族,可偏偏在汉末时,三个割据政权却往往能够压住游牧部落,以至于出现了分裂的汉朝对外无敌的现象。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三国都非常有

  • 美专家建议中美达成“澶渊之盟”,签和平协议,否则战争或难避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艾利森指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16次类似的情况,没有爆发战争的只有4次。当前中美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两国还是采用固有的方法,处理双方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争端,就不大可能跳出“修昔底德陷阱”。艾利森建议,中美可以参考中国历史上北宋和辽两大政权缔结“澶渊之盟”的做法,签署一份类似的和平条

  • 三句话断送关羽性命,嘴欠的东吴太史令,也是汉室倾颓三国归晋的罪人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孙权为什么不放走关羽,汉室倾颓是什么意思,汉室倾颓的上下句

    我们看地图可知,临沮在今湖北省远安县西北,章乡(又名彰乡)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两地之间有八十到一百里的距离,骑兵奔驰,用不上半天就能到达,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必要纠结——也许战斗就发生在临沮和章乡交界之处呢。不管关羽是被擒斩于临沮还是章乡,也不管斩杀是孙权下令还是潘璋自作主张,关羽陨落的命运都不可能更

  • 朱元璋姓朱,百姓吃猪肉怎么办?朱元璋只改了一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文/卢哥侃历史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文明,这么说毫不夸张,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史,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孔子之后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儒家思想是真正傲视百代的大智慧。了解儒家精神,就能透彻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核,就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