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何唐朝皇帝避难依然选择蜀地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何唐朝皇帝避难依然选择蜀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958 更新时间:2024/2/17 19:22:28

蜀道不仅是唐朝统一强大和治国安邦的基地 , 而且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交通线之一。

几乎历代唐朝皇帝都极为重视蜀道 , 唐玄宗、德宗、僖宗三次经蜀道出奔 , 并且都安然返京。唐朝皇帝关注蜀道 , 不仅确保了国家安全 , 而且促进了西部经济文化的繁荣。

蜀道扬一益二,帝王加以重视

唐朝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封建王朝, 也是中国西部最为繁荣的历史时期。沟通大西北与大西南, 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千里蜀道, 不仅是唐朝统一强大和治国安邦的基地, 而且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交通线之一。

因此, 几乎历代唐朝皇帝都极为重视蜀道。唐高祖时, 修复骆谷道,此后太宗、玄宗、宪宗、敬宗、文宗、宣宗、僖宗朝, 先后在褒斜道等蜀道线上设置驿馆、整治道路、改移路线。玄宗开元年间, 开辟了荔枝道;宣宗大中年间, 开辟了文川道;玄宗、德宗、僖宗等三次经蜀道出奔, 并且都安然返京等等。

一个强盛帝国的兴衰荣辱和封建帝王的政治命运,竟然和蜀道联系得如此密切, 这在世界古代交通史是极为罕见的, 甚至是空前绝后的。

唐朝皇帝重视蜀道, 加强蜀道的建设, 使唐代蜀道成为蜀道历史上最为辉煌鼎盛的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因为蜀道是西部时代的轴心和脊梁。

中华文明的盛衰在地域上呈现出自西向东,、由北而南的变迁过程,。秦汉隋唐帝国定都关中, 出现了西部经济文化辉煌灿烂, 对外来文化全面开放, 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西部时代。此时, 连接大西北与大西南的蜀道是西部经济文化繁荣兴旺的轴心, 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基地。

西北由长安西行经河西走廊, 出敦煌的玉门关往西, 经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北丝绸之路”。西南由成都到吐蕃, 可达尼泊尔和印度, 或由西川经南诏、缅甸到印度, 这就是名声鹊起的“南丝绸之路”。

而蜀道恰好是沟通南北丝绸之路的桥梁, 对于唐朝全盛时期西部文化的聚集和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是当时中国和世界文明繁荣发达的脊梁。

其次, 汉唐蜀道是一个全面开放、全面繁荣的交通网络体系。在雄奇壮美的中华大地上, 有五条沟通东西部的经济文化走廊。

华北长城沿线隘口走廊, 是北方草原南下华北平原的通道, 发现了北京猿人;关中渭河谷地走廊, 是联系中原与西域的通道, 发现了蓝田猿人;秦岭、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走廊, 是华中地区走向西部的的通道, 发现了陨县猿人;长江三峡走廊, 是沟通西南与东南的通道, 发现了巫山猿人;珠江流域走廊, 是云贵高原通江达海的通道, 发现了元谋猿人。

而纵贯南北的千里蜀道, 将渭水、汉水和长江三条经济文化走廊,有效地连接了起来,不仅成为沟通东西部的纽带, 而且是从西南、西北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桥梁。在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和世界文明的繁荣发达史上, 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唐朝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留下了最光彩夺目的一页。

再次, 蜀道沿线是中国西部开发最早最繁荣的经济文化带。在美丽富饶的中国西部, 由于自然地理区域的地带性变化, 自秦汉以来就存在着一条较为明晰的农牧经济文化分界线。这条线的北方是龙门、碣石一线, 向南延伸到陇山越过秦岭, 沿着四川盆地西部边沿岷山一线伸展, 与云贵高原相连。这条线的西部是游牧文化区, 东部是农耕文化区。

秦岭南北的四川、关中盆地正好位于这一农牧分界线附近, 又恰好分别处于长江与黄河的上游, 介于秦岭、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将二者有机地连接起来, 形成了中国西部开发最早、最为发达的蜀道经济文化带。

并且蜀地也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蜀地山川形势险要, 有“剑门栈道之险, 瞿塘三峡之隘”。四周大山环抱, 易守难攻, “山重复, 四塞险固, 王政微缺, 跋扈先起, 故一方之寄, 非亲贤勿居。”

蜀地特殊的山川形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使巴蜀容易以独立的方式存在, “王政微缺, 跋扈先起” (杜佑语) , “第天下乱, 则常独立” (梁超语) 。

由于蜀地远离战火,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 成为动乱之际中原人士避难的地方和国都长安的后方基地, 为其提供经济和军事上的安全保障。所以, 当长安发生危难时, “表里山河, 内外险固”的蜀地, 也就成为唐朝皇帝最好不过的“避风港”。

最后,蜀地物华天宝、江山秀丽, 是唐朝最繁荣的经济区之一。唐代的四川盆地, 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号称“外府”。

陈子昂更确切地说:“蜀为西南一都会, 国之宝库, ”“人富粟多, 浮江而下, 可济中国。”

在唐朝前期, 蜀地就是朝廷的财政支柱,安史之乱后, 唐朝在财政上更加依赖蜀地。

特别是中晚唐时期, 蜀地的地位更加重要, 有“扬一益二”之称。所以, 唐朝皇帝屡次奔蜀, 都“倚剑蜀为根本”。

难怪明朝人于慎行说:“唐都长安, 每有寇盗, 辄为出奔之举, 恃有蜀也。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国, 亦幸有蜀也, 长安之地, 天府四塞, 辟如堂之有室, 蜀以膏沃之土处其阃阈, 辟如室之有奥, 风雨晦明有所依而蔽焉。盖自秦、汉以来, 巴、蜀为外府, 而唐卒赖以不亡, 斯其效矣。”

帝王蜀道渊源深,避难首选为蜀道

所以, “当时蜀道的繁盛情况, 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任何历史时期所不及”。唐朝有三位皇帝沿蜀道出奔, 并且都安全返回, 这在蜀道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代表了唐朝皇帝与蜀道的关系。

《大圣慈寺壁画记》中有言:“举天下之言唐画者, 莫如成都之多。”

唐玄宗由故道 (陈仓道) 奔蜀。天宝十五载 (756年) 六月十三日, 玄宗与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及太子、亲王、杨贵妃姊妹等出长安延秋门出逃。他们在陈玄礼率领的禁军护卫下, 经咸阳至马嵬驿 时, 随行禁军兵变, 杀了宰相杨国忠, 迫使玄宗处死杨贵妃。

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杨镳,玄宗决意奔蜀, 经扶风县、歧山县至扶风郡。玄宗在此安抚士卒, 并以“韦谔充巡阁道使”。西南行, 经陈仓、散关, 于六月二十四日至河池郡 剑南节度副使崔圆前来迎驾, “具陈蜀土丰稔, 甲兵全盛”, 玄宗非常高兴。

七月上旬, 玄宗到达西县 ,西向入金牛道。安史叛军攻克长安后, “日夜纵酒, 专以声色宝贿为事, 无复西出之意”,使玄宗入蜀无追迫之患。七月十日, 玄宗至益昌县。十二日,玄宗抵普安郡, 恰好也在这天, 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因道路遥远, 信息不通,十五日还下诏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 令其收复长安、洛阳,这是玄宗最后一次行使皇权。

过了剑门关后, 玄宗一行经巴西县 抵达成都, “从官及六军至者千三百人而已”。唐肃宗至德三年 (757年)九月, 郭子仪等收复两京, 十月肃宗遣使入蜀奉迎玄宗,玄宗由原路返回长安。

唐僖宗也是经傥骆道奔蜀。广明元年 (880年) 十二月, 黄巢义军攻破潼关, 田令孜带领神策兵五百拥僖宗逃离京师, 只有亲王四人及妃嫔数人从行, “奔驰昼夜不息, 从官多不能及”。

在崎岖艰险的傥骆道上, “道中无供顿, 汉阴令李康以骡负糗粮数百驮献之, 从行军士始得食。”十二月九日, 僖宗到水, 下诏兴元、成都和东川帅臣, “谕以京城不守, 且幸兴元, 若贼势犹盛, 将幸成都, 宜豫为备拟。” 十八日至兴元府, 因供给困难, 中和元年 (881年)春正月, 僖宗离开兴元府, 经金牛道入蜀。二十二日至绵州 , 二十八日抵达成都。

德宗、僖宗奔蜀经过的傥骆道, 是蜀道中最近捷的, 同时也是最艰险的, “道中无供顿”的道路。德宗、僖宗选择此道逃跑, 反映了他们出奔时的仓皇和唐帝国的衰落。

蜀道作用丰富,帝王重视开发

历代唐朝皇帝大都关注蜀道的修筑、新路的开辟、驿舍的修建等, 确保蜀道的畅通, 并且极为重视蜀道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 唐朝皇帝关注蜀道, 不仅确保了国家安全, 而且促进了西部经济文化的繁荣。

据《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八《漕运》条记载: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640年) 七月, 开斜谷道水路, 运米至京师。”

首先, 唐朝皇帝极为关注蜀道, 重视蜀道的修筑。唐太宗于贞观之治最辉煌的时期, 就曾开凿褒斜道,这是唐朝对褒斜道的第一次大治理, 目的是把蜀汉地区富饶的资源运到京师。这次开凿褒斜道和汉武帝时期整治褒斜道一样, 在褒斜道交通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唐宪宗的“元和中兴”也借重于蜀道。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记载:“贼势大炽, 西胁陇, 南侵江、汉, 北割河东之半。然贼将皆粗猛无远略, 既克长安, 以为德志, 日夜纵酒, 专以声色宝贿为事, 无复西出之意, 故上得安行入蜀, 太子北行亦无追迫之患。”

唐德宗由奉天南奔梁州时, 关中的朱和李怀光勾心斗角, 没有联合起来追击德宗, “由是百官从行者皆得入骆谷。”唐末黄巢起义大军占领长安后, 也没有乘胜追击李唐残余势力, 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再次, 畅通的蜀道, 加强了大西北与大西南的经济文化联系, 给成都带来了长安文化的精华。每当唐朝皇帝奔蜀时, 国都长安的大批文化精英也相继入蜀。入蜀的文学家有力地推动了蜀地文学的发展。《杜诗详注》卷一四记载:杜甫携家入蜀时, 沿途看到有“二十一家同入蜀”。入蜀的画家和音乐家, 推动了蜀绘画和音乐艺术的繁荣。

结语

唐朝皇帝与蜀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哪一个王朝的皇帝,如此普遍的关注蜀道, 也没有哪一个封建帝国的皇帝像这样多次踏上蜀道。蜀道不仅是大唐王朝的生命线、政治线, 而且也是大唐帝国的文明窗口、文化桥梁。

参考文献

《新唐书》

《全唐文》

《通鉴》

《能改斋漫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曾让明朝头疼的“瓦剌”,如今演变成了哪个民族?你可能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社稷亡,君主死”一度被用来形容明朝不屈的民族气节,皇太极兵临城下,崇祯帝依然以“不伤百姓”为誓,用发掩面殉国。大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王朝,不割地赔款、不远嫁和亲,更没有任何一位皇帝屈膝投降。但历代明朝统治者都有同一个心头患——瓦剌。历史上的瓦剌几经变迁,早在唐朝时活动于如今的叶尼塞河上游,古

  • 唐朝与日本的第一次交战:白江口之战,令日本数百年未再敢侵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简单来说,当时这场战争的背景有两方面情况:一是日本在645年完成了大化革新,国力增强,想展示自己的实力;二是唐朝与新罗联盟对抗高句丽和百济。当时,朝鲜半岛上原本有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和新罗。高句丽和百济都与日本有密切的联系,而新罗则与唐朝结盟。唐朝为了统一东亚地区,于公元660年发动了灭百济之战,

  • 汉族历史上最耻辱的事件“靖康之耻”有多耻辱?看完你都不相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靖康之耻有多耻,我综合总结分析,有以下几大耻。一耻:联金灭辽反被金灭。北宋联金灭辽,怎么看着似曾相识,没错,承北宋衣冠的南宋,后来也曾联蒙灭金但最终被蒙元所灭。前车之鉴不能所鉴,结果两宋双双重蹈覆辙。北宋联金灭辽,乃为两百年来中原政权取而不得的幽云十六州,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定立盟约(即海上

  • 暴风雨来临之前,宋徽宗的朝廷早已经风雨飘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徽宗被文官送出去的吗,宋徽宗被谁带偏的,宋徽宗的前期很厉害

    文 / 子玉按照正常逻辑,暴风雨来临之前,人们一定会有所感知的,比如靖康之难,而宋徽宗朝廷却是一副掩耳盗铃的姿态。当北宋王朝享受到了“海上之盟”的红利进驻燕京之后,虽然接收的是一座空城,又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但当时的宋徽宗君臣还是有机会给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做好准备工作的。那就是:集中优势资源迅速在燕京地

  • 为什么现在多数人认为杨广是明君,看完他的作为,你就会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杨广是怎么样当的皇帝,明君贤臣,隋文帝是明君吗

    公元617年,隋大业十三年,隋炀帝杨广站在江都离宫的龙椅旁,看着歌姬乐奴们的表演。他不明白先帝留给自己的基业为什么会败落的如此之快;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雄心壮志会让山河崩塌;他不明白曾经谦恭克己、勤勉自律的自己为什么会使大隋风雨飘摇。曾几何时,他想彪炳日月,他想厉兵秣马,他想所向披靡。可惜……,也许

  • 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真的是智商不在线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很多人就认为他是一个只会做木工活的白痴皇帝,智商根本是不在线的,可是真相真的如此吗?其实这正是明朝皇帝玩的权术,因为只有力量相近的对立派存在的时候,才会对双方都产生约束力,谁也不敢马虎出错,否则就会被对方揪住小辫子不放。这种竞争机制的存在,反倒让规矩,而皇帝只需要掌握好平衡之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 任见:梦中佳人夺得了晋王李治的欢心-《大唐上阳》089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第二十三章 押宝雉奴 深宫之内,令人心惊肉跳的密会,男女双方都经历着激动和危险的乐趣。他们紧紧地握着手,武媚娘悄悄地对李治说:“在马球场,虽然在打球,眼睛一直在追踪你……”李治不知说什么好。武媚娘又甜蜜地道:“马球比赛后数日,妾身还在兴奋,整夜都处于火热的状态之中……” 任见:梦中佳人夺得了晋王李治

  • 谁是宋朝灭亡罪人?不是王安石,不是司马光,而是一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古代是男权社会,女性没有政治地位,但仍不乏杰出女性,特别是作为皇后、皇太后的女性,一旦有机会执掌政权,往往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如吕后、武则天,成就不在男性之下。有这么一位皇太后,她主政时间不长,知名度不高,却被史书誉为“女中尧舜”。她便是宣仁圣烈皇后高氏——宋英宗的皇后高滔滔,史称英宗高太后。但在

  • 宋仁宗驾崩后,街上乞丐跪拜痛哭,敌国皇帝为他建衣冠冢世代供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仁宗驾崩,立衣冠冢有什么讲究,宋仁宗背景故事

    在历代“仁”字君里,被文人学士称赞最多的便是北宋时期的宋仁宗—赵桢。仁宗的父皇宋真宗原本有五个儿子,但是都未养大成人,于是,便把叔叔的儿子赵允让带进宫里抚养。宋真宗称赵祯是刘娥的儿子,母凭子贵,刘娥成了皇后。这就是传唱千年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来源。宋真宗驾崩后,年仅12岁的赵祯继承王位,刘娥开始垂

  • 忽必烈生前见过多少儿孙?12子15孙5曾孙,大元朝的四代同堂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但由于古代的生存环境等诸多原因,多数时候,几代同堂都是奢望,哪怕是帝王贵族之家,最常见的也只有三代同堂,四代同堂都不多见,五代同堂更是凤毛麟角。大清朝近三百年,只有68岁的努尔哈赤和69岁的玄烨见过曾皇孙,实现四代同堂,89岁的弘历见过玄孙,实现五代同堂。大明朝也近三百年,只有71岁的朱元璋见过曾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