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仁”字君里,被文人学士称赞最多的
便
是北宋时期的宋仁宗—赵桢。
仁宗的父皇宋真宗原本有五个儿子,但是都未养大成人,于是,便把叔叔的儿子赵允让带进宫里抚养。
成
了皇后。这就是传唱千年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来源。
宋真宗驾崩后,年仅12岁的赵祯继承王位,刘娥开始垂帘听政,大权在握,赵祯做了11年的傀儡。
刘娥管理大宋确实没得说,提拔能臣,诛杀奸贼,注重农业生产,大兴水利工程。百姓赖以糊口的大米价格在历史中已是最低,大宋一片欣欣向荣。
刘娥驾崩后,宋仁宗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时代。君王要被世人所认可,要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赵祯从小聪明,宽厚大度,在大臣们面前彰显出了自己宽容仁慈的本色。
一次,包拯在书房与宋仁宗争论,包大人越说越激动,唾沫星子都溅到了他的脸上,他也是默不作声,轻轻的自己擦掉,没有任何斥责的话。一位君王能做到这样,当之无愧为“仁君”。
有天早晨,宋仁宗正在更衣,跟太监笑言:“昨天晚上批阅奏折,突然想到烤羊肉的味道,顿时饥肠辘辘,很想吃羊肉串,忍了好久才睡下。”太监急忙回答:“皇上怎么也不唤一下奴才,奴才好赶紧通知御膳房给您做呀!”
宋仁宗说:“不可以,朕如果叫你们做羊肉串了,以后每一天,你们都会琢磨朕想吃什么?倘若每天都准备一只羊,这样下去一年要宰杀多少羊啊?只为我一个晚上的贪嘴留下无尽的祸害。而且还要唤醒你们大半夜起来准备食物,太辛苦了!”
这本是帝王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的,但是宋仁宗不想因为自己一时贪嘴而去麻烦别人,时时体贴下属,勤俭节约,克己悦人,这事常常被太监们津津乐道。
赵祯的仁慈也体现在对敌国的态度上,北宋时期,西夏国、辽国对富足的宋朝虎视眈眈。赵祯在位期间促成了西夏的“庆历和义”,与西夏保持良好的相处模式。
而与世仇的辽国,宋仁宗在宋真宗的“岁币”上增加了进贡,看起来是宋国吃亏了。但在仁宗眼里,战争是为了拯救,而不是带来灾难,不让老百姓成为炮灰。
所以他用大量的财富换来了和平,减少了军事开支,为国家省下更多的军费。
辽国辽道宗听说宋仁宗仁慈宽厚,大宋人人丰衣足食,家家夜不闭户,非常想看看宋仁宗。有一次他藏匿在使臣中,看到宋仁宗对待使臣宽宏大度,谦谦有礼,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回国后,他一再嘱咐属下要和宋国保持和平相处之道。
1063年,宋仁宗驾崩,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苦百姓纷纷磕头痛哭
,
史书上记载,连街上的
的事,朝着皇宫的方向跪拜行礼,呜呜痛哭
。
消息送到辽国后,辽国皇帝悲痛不已,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悲声不止,哽咽道:“我们和平了40多年,多么不容易啊!大辽要为仁宗立个衣冠冢。”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仁宗在位41年,既是大臣口中的仁君,也是文人志士歌功颂德的君王。
宋仁宗仁慈守国,提拔了一班得力的手下,为宋朝的富足增添色彩,也给现在的我们留下宝贵的宋词。大家对宋仁宗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