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史:山不就我、我来就山,状元逆袭之路,他让大文豪欧阳修傻眼

宋史:山不就我、我来就山,状元逆袭之路,他让大文豪欧阳修傻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776 更新时间:2024/1/21 13:27:17

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当年有一期科举考试,参与殿试评选的欧阳修对一位士子所写的文章大加赞赏,并亲自选为第一名。

经过宋仁宗的复核,该文章的作者如欧阳修所愿成为头名状元,封糊名后,大家得知这名士子名叫刘辉。

当时,有知道刘辉底细的官员赶紧向欧阳修说了一句话,让欧阳修傻眼了。

欧阳修为什么会傻眼?原来,刘辉跟欧阳修有旧怨,在此前的一次科举考试中,正是欧阳修因为厌恶刘辉的文章而把他踢出了中选名单。

欧阳修厌恶刘辉的文章,跟北宋初期兴起的诗文革新运动有关。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一向反对当时在文坛很流行的追求华丽和韵律的西昆体式浮靡文风。

欧阳修在文学写作上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认为文学内容要以反映现实内容为主,这是以欧阳修为首的一大批有识之士对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要达成目标的共识。

因此,用西昆体或类似体裁作出的文章,在欧阳修看来统统是垃圾。

刘辉原名刘几,在参加科举考试前是北宋最高学府太学的一名学生,长期在太学进修。

当时的太学生中,做文章习惯用所谓的“太学体”,这种文章体裁的特征是“怪诞诋讪,流荡猥琐”,风格上既不华美,也不朴实,一般用这种体裁写出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内容空虚,不中看也不中用。

实际上,“太学体”就是“西昆体”的一种变形体,文风略有改变,但骨子里还是“西昆体”式的只追求艺术价值,忽视了对现实的批判,被诸多试图革新文风的文坛大佬所不喜。

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刘几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就用了他最习惯的这种文体。

刘几在太学进修时是优等生,他很有名,他的文章和文风也同样有名,恰恰是因为有名,让他在当年的科举考试中倒霉了。

嘉祐二年,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主持当年的省试。

当期考生的文章能否通过全在欧阳修一念之间,他看不上的文章自然无法通过,《宋史·欧阳修传》中记载:

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而且,欧阳修眼很毒,他在阅卷时,看到了刘几的文章,即使是糊名的考卷,欧阳修在鄙视之余也猜出是刘几写的,扬言“此文必刘几所作。”

欧阳修不但猜出了那篇文章的作者是刘几,还专门在那篇文章上写下了“纰缪”的批语。

如此鄙视一篇文章并针对性写下侮辱性的批语,自然是刻意针对刘几。

因为刘几是太学生中的优等生,他的文风影响了相当多喜欢类似文风的读书人,欧阳修要革新文风,首要就是打击其中的出头鸟,刘几遇上欧阳修就只能倒霉。

当年的科举考试中,省试第一名本来是苏轼,欧阳修特别喜欢他的文章,但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后,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把苏轼定为了第二名。

苏轼也倒霉,不过他跟刘几的倒霉不一样,他是因为被欣赏而倒霉。

一心专研“太学体”的刘几落选了省试,堂堂太学优等生搞得连殿试的机会都没有,自然愤愤不平,且欧阳修专门针对他的文章写下“纰缪”的批语,两人自然就结了怨。

对于刘几来说,科举考试可以考很多次,一次落选无非耽误几年,但文风的革新已经尘埃落定,即使不是欧阳修当考官,以刘几的文风也很难考中。

怎么办?山不就我、我来就山,刘几在学习上是天才,他直接改了文风,并继续参加了嘉祐四年的科举,并且,还给自己改名叫刘辉。

改了文风的刘辉一举通过了省试,参加殿试时又遇到了欧阳修,当年,欧阳修受命担任殿试的考官。

这次,改名刘辉的刘几的文章受到了欧阳修的好评,还不仅仅是好评,欧阳修直接选了刘辉为状元。

事后,有官员赶紧跟欧阳修说:“刘辉者,刘几之易名也。”欧阳修当然傻眼了。

不过,欧阳修也就郁闷了一会,他还是很大度的,知道刘辉是刘几后,依然继续称赞刘辉中状元的文章“辞善道明,实为难得。”

刘几改名刘辉,且改变文风考中状元的事例,算是当时诗文革新运动的缩影。

当欧阳修等鼓吹文风革新的人士站到了选拔人才的位置上时,想考中科举的读书人是不改也得改。

就欧阳修们所希望的革新目标来说,刘辉是值得夸奖的典型,做官不比逛青楼,实在些好。

参考文献:《宋史》

更多文章

  • 李世民英雄一生却常落泪,一哭造就了大唐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晋阳起兵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多次征伐高丽,搞得天下民变四起,江山眼看不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心灰意冷的隋炀帝巡幸江都,从此没有再回到江北,大半个隋朝相当于失去了主宰。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有心争霸天下,可是又顾虑身边有隋炀帝的眼线,迟迟下不定决心。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起兵的热情上

  • 朱是明朝国姓却与“猪”同音,那明朝人怎么叫猪?答案有点不一般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四郎简介,明朝不让姓朱吗,朱的来历

    朱元璋起义前是个贫农,有多穷呢?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因为瘟疫都死掉了,但是朱元璋却连埋葬他们尸身的地都没有,最后田主刘继祖看不过眼,给他了块地。之后,朱元璋为了讨口饭吃,投奔了城郊的皇觉寺。但皇觉寺的情况也不妙,寺庙委婉的把朱元璋打发下山化缘。说是化缘,其实就是乞讨。朱元璋乞讨了3年,在这段时间里,他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其中有何玄机?来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许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复杂而多变的。比如朱元璋,比如李善长。与秦末的泗水亭长刘邦一样,草根阶层造反的他们成功的“秘诀”里,有一点是惊人的相似:有稳定的后院(根据地)!那谁在打理后院呢?前有萧何,后有李善长。李善长人如其名,善长擅长善于善舞善终,正是由于李善长这个多面能手的苦心经营,才使朱

  • 李世民和死囚间的“死亡之约”,为何没人爽约?学者:我们被骗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原文是这样的,“十二月辛未,虑囚,纵死罪者归其家。贞观七年九月,纵囚来归,皆赦之”、 “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三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说的是贞观六年(632年)年底,唐太宗李世民释放390名死囚回家与亲人团聚过年,约定第二年秋天

  • 李世民为何不杀掉李渊后再做皇帝?李世民:呵呵,我可没有那么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渊为什么不杀李世民,大唐王朝李渊和李世民谁厉害,李渊把兵权交给李世民

    关于玄武门之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事件发生时,李世民可很可能早已经“囚慈父于后宫”。有读者就留言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何不等李渊死了再做皇帝? 史书记载,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禅位李世民。但是,李渊是在贞观九年才去世的。李渊这边一让位,李世民立即就登基了。兄弟都杀了,全天下都知道了,大家都在等着李世民

  • 《大宋宫词》里刘涛扮演的大女主,差点成为古代第二个女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涛演的大明宫词结局,刘涛周渝民大宋宫词吻戏完整版,刘涛和谁主演大宋宫词

    可是这个和汉代的吕后和唐代的武则天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女强人的传奇女性,,在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上却被长期丑化,,有一出叫《狸猫换太子》的戏大伙应该都有印象,戏中有个心狠手辣,残害忠良,一心想夺取大宋江山的刘妃,原型就是刘涛扮演的这个刘娥。其实,所谓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完全是后人胡编乱造出来的,刘娥也绝不是

  • 明朝巨富沈万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入座后,两人言谈甚欢,气氛热络。然而没过多久,朱元璋的面色便由晴转阴,一旁的沈万三连忙跪倒在地。此刻的沈万三,分明从朱元璋的眼中看到了一丝可怕的杀机。原来那时的明朝刚刚定都南京,国库十分空虚,还没有坐稳江山的朱元璋,对沈万三的财富早就虎视眈眈。数月前朱元璋就曾亲临沈万三家中,他要沈万三出资修筑南京城

  • 看唐朝及之前神女形象的演变,探究古代人文艺术的精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其中,“神女”形象从起源到鼎盛时期,一直涌现着古代人民层出不穷的劳动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向往。久而久之,“神女”形象逐渐从每个朝代固有的原型象征,发展为对不同时期大环境的隐喻。而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阶段的神女及其地位演变,则更是耐人寻味。某种意义上来看,文学作

  • 宋高宗好色致死宫女数人,消遣时被金人吓出隐疾,老年以绝嗣自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高宗为什么绝嗣,宋高宗的真实故事,宋高宗玩物丧志

    我们对宋高宗赵构的第一印象是宠信奸臣、残害忠良,蜗居杭州,不求恢复大宋江山。说他好色,可能很多人不相信,但赵构确实非常的好色。在古代帝王中赵构的好色程度不比隋炀帝杨广帝,甚至比他还高,赵构的好色程度可以排进前三。史书记载:“康王目光如炬, 好色如父, 侍婢多死者。”这说明赵构不光好色,还非常的变态。

  • 王阳明主题雕塑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圣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