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四子皆人杰之士,门客无数,左右战国纵横,成就了常人无可企及的高度,虽结局给有不同,却也在史书上留下了丹青印刻。不过这四公子与个人看来,其实有三个不堪大用,唯一让我佩服的仅有一个,那就是魏国信陵君。
[var1]
(信陵君)
原因简单,这信陵君是真有大才、大智、大勇之人。
深谙成事之道,也知进退之本。
对伟大人物而言,成事是必修项,要不也不会留名史册,可进退之道却少有人懂。
因为很少有人,能真正参透生死、权欲,进而放下一切,承认无奈。
功成名就后,什么最难受?当是边缘化、冷板凳!
这一切,除了信陵君,同时代四公子哪一个又最终放下了?
正因面对生死、功名利禄的淡然,才有信陵君粉丝刘邦对他的大为推崇。
这份欣赏几乎贯穿刘邦一生,从早年混迹系乡间,流氓无奈时,向往的门客起,到中年征战天下平定四方的征途为中,进而在人生暮年致酒高歌为尾。
信陵君有何做派,让刘邦如此钦慕?回溯历史两相应证也许就懂了。
信陵君也算王族之后,属魏安釐王异母弟,公族中人宗亲之后,这出生就决定了他的人生将和魏国联系在一起。
而当时的魏国,经历战国初的冒头争霸后,却在新崛起的秦国打压下步步退缩,丢河西失陶地,曾经的霸主,成了人见人欺的弱鸡。
[var1]
(曾经的魏国)
风水轮流装,谁曾想文侯首霸之国堕落如斯?
国家困顿时当有猛士出现,信陵君就是猛士,少小成名的他素有知人之名,因此声名鹊起手下门客三千,成士子争相追随的人物。能被追随的都是礼贤下士的人杰,信陵君也如此,无论鸡鸣狗盗,还是满腹经纶都能成他的朋友。
上中下九流都有追随者的信陵君,也因这份广纳人才之心,成就事业。
事业起点,就是长平惨败后的:窃符救赵!
公元前260年,长平一战赵括身死,40多万赵军成人屠白起战功,那深深的土坑埋下了赵国最后的战力。大战落幕,秦将白起执意灭赵,却被睚眦必报之人拖了后腿,也失去一鼓灭赵机会。
不过赵国如此状况,如何能逃过秦国清算。
时隔一年后,秦军围攻赵国兵困邯郸,面对灭国之祸,平原君赵胜担起赵国存亡,四处游说。楚魏都是赵胜联络对象,因为哪里有春申君和信陵君。
公子之交好说话,可惜的是,面对秦国战争威胁,楚魏皆犹豫不决,深怕自己成了下一个赵国。
[var1]
(惨败的赵国)
最后还是信陵君倡议,必须救赵,才有魏国十万大军出征之行发生。
随后魏国大将晋鄙领十万军出征,不过这仗却没打起来,原因也很简单。
魏安釐王胆小啊,直面秦国的魏国,哪敢招惹秦国。
出兵不过做做样子,能威慑就威慑下,没效果就看戏呗,免得惹祸上身。
深知唇亡齿寒道理的信陵君,急的不行,赵国灭亡魏国还有命吗?
责任感让他冲动到,号召门客飞蛾扑火,这时老门客侯嬴越众而出,悠悠说句:
公子去吧!老朽不能相随了。
信陵君一看手下如此,心里不是滋味,吃我的喝我的最后奚落我,你是我门客吗?
心有不平,让他难以专注,于是出发后,却调转车头想要问个明白。
而侯嬴则一直在等信陵君回返,只见他笑曰:
汝知公子必回问,公子领门客出征看似勇猛,实则无智。区区三千人面对秦军不过羊入虎口,门客那是这样用的?
听完高人所言话里有话,信陵君立马虚心讨教,最后侯嬴建议信陵君,通过帮魏王宠妃如姬报仇,让如姬帮偷兵符,最后自己领军上阵,事才靠谱。
这就是窃符救赵,一切如计划所料,帮如姬报仇后,魏王兵符顺利到了信陵君手上。
兵符在手,信陵君终有发挥空间,随后又在侯嬴举荐下借助朱亥帮助,让朱亥杀晋鄙夺得兵权。
[var1]
(谋划才是关键)
而安排这一切的侯嬴,却拔剑自刎为信陵君送行,以一己之力承担罪行。
侯嬴大义,让信陵君感怀,进而升起了时不我待的责任感。立马去往魏军中,逼迫晋鄙交出军权,晋鄙不允,朱亥出马,晋鄙死。
一切就如侯嬴安排好一样顺理成章。
随后就是信陵君亲自带军杀将过去,八万魏军配合楚军出击,邯郸城内赵军一见援军到,也开城出击,三面夹击下,豪言谁救赵打谁的秦军大败。
得胜后的信陵君意犹未尽,组成韩赵魏楚四国联军,追击秦军,顺势收复了韩赵魏三国不少领土。能让钢牙列齿的秦国,将吃下领土吐出来。
信陵君几乎完成了战国时代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这一切任务完成的核心原因就是,他信任了一个睿智的老者侯嬴。
这个历史上仅出彩一次的老者,无疑是一个既有战略眼光,也有行事手段的人精。
用人才是成功之本,也是建功立业的基础。
可惜的是,因为窃符救赵,擅杀大将,信陵君成了魏王心中的不安定因素,同为王族的身份,还有信陵君的威望让魏王寝食难安。
一个随时可取代自己的人在侧,做王的如何安心?
信陵君只得客居赵国十余年,成异乡流落人。
客居赵国的信陵君,时刻关心母国安危,看着被秦国报复的魏国,还有岌岌可危的大梁,信陵君心急如焚,却又不敢回国。用你时你是救世主,不用你时你是夺权者,这就是王权的逻辑,也是信陵君不安的根源。
[var1]
(信陵君)
可母国安危,还有门客劝说,却让他醒悟。
躲异国他乡却可保全性命,但家国一体,国没了,家就没,家没了,我一人有何意?
回到魏国的信陵君,在一场热泪盈眶的兄弟会面后,获得了兵马指挥权。
名正言顺接过兵符那一刻,曾经热血的信陵君回来了。他派出使者号召五国联军,自己整军备战,随后率五国联军出击秦军。解除魏国的困境不说,还顺带深入秦境,将五国多年的憋屈,狠狠的发泄了一番。打的秦军紧闭函谷关,闭门不出。
这也成了战国后期,五国联军最后的高光时刻。
随后岁月,信陵君深感功高震主,不得不韬光养晦,在家做起了米虫。
一个原本洁身自好的人,在美酒女色的诱惑下,步步堕落直到死亡,无疑是可惜的!
无数人都在想,为何信陵君会如此!
其实他只是看透了而已,自己不为人主,功劳越高越是威胁,自己又没夺权之心,魏王又不信任自己,魏国只有在生死存亡那一刻才想起自己。
战国群雄,又各个都是精于算计之辈,指望他们抵抗秦国,那不是鬼扯吗?
大秦灭魏是必定会发生的事情,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不如为后续复国留下火种。
于是他的门客中,有不少如张耳、陈余之人成后续秦末风云弄潮儿,他的崇拜者刘邦也成了混乱时代的主角。
刘邦学信陵君的做派,广结善缘,从善如流,深谙联合争霸之理,如此才有汉初三杰倾心归附和楚汉战争关键时刻的多诸侯协同作战。
[var1]
(刘邦暮年知信陵)
这手腕,刘邦学的666,生命最后时刻,刘邦也理解了信陵君的无奈。
在征讨淮南王黥布胜利后,受伤的刘邦最后一次去往祭奠信陵君,这一次和之前数次稍许不同,他安排了四户人家维护墓地。
他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了,同样暮年的刘邦,在最后一刻懂了信陵君最后时刻为何沉迷酒色,因为在生死面前,建功立业也好,各种问题也罢,其实都是小事!
魏国将灭,回天无力,汉朝即便有危险,也是小问题,我又何必如此念念不忘!
那一刻刘邦悟透人生,罢了罢了,坟前一壶酒,把酒对知己,也许就是最后的致哀。
为自己也为信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