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项羽,为何宁死也不过江?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项羽,为何宁死也不过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617 更新时间:2024/1/9 2:07:13

那么问题来了,项羽在当年为何选择了自刎而不选择过江呢?

一、一生孤傲的性格决定了项羽的命运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在“楚汉之争”的后期不敌刘邦后,仅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了乌江边。

此时,乌江的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可项羽却无奈地笑着说道: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说完,便拔剑自刎而死。

这种说法出自司马迁之手,且带有一种悲壮的情感基调,所以流传得比较广泛,后世关于项羽的结局也大多以此版本为主。

在这个说法中,姬的死也起到了助推作用,所以有人认为是挚爱的陨落也让项羽失去了活下去的欲望。

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之时,夜里听闻四面楚歌,非常震惊,于是便起身饮酒,在绝境中慷慨悲歌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历史上的项羽,难免有点大男子主义,面对自己心爱的妃子被逼自杀,他的心中既绝望又彷徨,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加之当时楚军大败,所以当项羽逃跑到乌江边时,顿感羞愧难当,没有脸面再去面对江东的百姓人民,便选择了自尽。

二、心系天下苍生为民止战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尽是为了尽早结束纷争,消除百姓因战火而带来的痛苦,《史记》中记载,楚汉相争之时,各地不停征兵,以至于家中实在无人能出了,连很多老弱病残的人都上了战场。

项羽曾对刘邦说,想通过决斗的方式来一决雌雄,不要再让百姓牵连进这场战争中了,这也从侧面体现出项羽是一位慈悲之人。当项羽来到乌江边,想到倘若渡过乌江,日后卷土重来之日,便又是百姓苦难之时,所以他选择牺牲自己来结束这连绵数年的战争,还天下一个太平。

不过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并不高,毕竟项羽以残暴著称,怜爱苍生并不是他的性格。项羽当年坑杀二十万秦兵,后来又火烧阿房宫,是一个典型的暴戾之徒,所以不大可能为了民间疾苦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样看来,他想与刘邦约战决斗,也仅仅只是一种计谋,毕竟凭借项羽的武力,收拾一个刘邦还是绰绰有余。项羽是否在临死之前有过怜惜苍生的念头我们不得而知,这至多算是项羽无力回天之时又放不下自己脸面的一种矛盾心理罢了。

楚汉争霸的最后一战定在了垓下,刘邦集结了所有的军队共计70万余人对项羽的10万楚军进行合围,项羽兵败后无力回天,只好带着800精骑兵开始突围。从历史上的记载与今日实地相比较,项羽突围的垓下到自刎的乌江,两地相距足有500里,令人所不解的是,项羽在垓下没有放弃,突围途中也没有轻生,为何直到江边才下定决心自尽呢?

三、史料记载项羽最终战死东城

随着近几年考古发现,项羽为何不肯过江又有了新的佐证——因为他根本就过不了江。

史学家通过考证,发现除了《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对项羽在乌江边的情景描述外,其余没有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的场景。

但却有人提到项羽“身死东城”,加上地理考察的结果,确认了项羽真正陨落的地点应该在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距离乌江有足足的120公里,所以项羽死之时,并不在乌江边上。

这种观点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他们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边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搏杀而死”!

垓下之围后,项羽在一片惊慌中仅带领八百兵马向江东方向突围。位于长江下游以南(即以东)是项羽的势力范围,也是当初其发家的地方,即便到了“楚汉争霸”后期,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听命于项羽,甚至还有南楚临江王共氏,在项羽死后拒绝归顺刘邦,反抗到了最后一刻。

如果项羽渡江成功,完全具备从头再来的条件,所以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渡过江去。只可惜天不遂人愿,还未等到他到达江边,便在东城遭到了包围,混战中被灌婴杀死。由于乌江距离东城还有120千米,所以说,不是项羽不想渡江,而是他根本就没有机会。

这种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学者的一种推断。

后来进一步研究发现,东江在两汉时期是一个辖区的统称,也就是说,当时东江包括了东城在内的一些土地,加之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距离楚汉相争只有七十年左右,一向严谨的史学家更不可能在这样的问题上出错。

让我们回到先前的问题,如果项羽一开始并不是一心求死,那么问题便出在他逃跑的这段路上,在他突围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令他改变心意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项羽在突围过程中与追兵又进行了交锋,以至于最终到达乌江边时,800骑兵只剩下寥寥数十人,其余部下或是战死,或是跟丢,这不禁使项羽悲从中来。

茫然无措之际,他向一田农问路,结果农夫又指了个错误的方向,直接导致其被汉军追上。走投无路的项羽决定殊死一搏,他把剩余的部下分为四路,自己留下来断后,战力超群的项羽一人便击败一支百人小队,还斩杀了两名汉军将领,这让其部下敬佩不已。

当项羽带着寥寥数人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劝他速速渡江,并告知项羽江东虽小,也有土地千里,完全可以待日后东山再起。项羽此时却说道,天要亡我,我渡江还有什么用呢?当年我带八千将士渡江,如今自己回去哪有脸面再见父老乡亲,于是他把自己的马送给了乌江亭长,率领剩下的将士准备再战追兵。

经过一番惨烈的打斗之后,部下都已战死,而此刻的项羽也已经身负重伤,这才拔剑自刎。

综合来看,项羽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实在是由于其性格所致,一个自大孤傲、独断专行、受不得半点屈辱的人,正是其敌不过刘邦的重要原因。他在逃亡途中屡次提到上天要亡他,这不能怪罪于这场战争,古人对于上天是非常崇敬的,一旦他自己的内心认定这是天意,也就不再反抗,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有机会渡江的项羽,宁可选择自刎也不愿意苟活。

虽然项羽死得悲壮,多年来一直受到后人传颂,但一代霸主落得个如此下场,也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信陵君沉迷酒色而死,48年后刘邦祭奠,人生最后时刻理解信陵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此四子皆人杰之士,门客无数,左右战国纵横,成就了常人无可企及的高度,虽结局给有不同,却也在史书上留下了丹青印刻。不过这四公子与个人看来,其实有三个不堪大用,唯一让我佩服的仅有一个,那就是魏国信陵君。[var1](信陵君)原因简单,这信陵君是真有大才、大智、大勇之人。深谙成事之道,也知进退之本。对伟大

  • 吴起强盛魏国为何惨淡逃离,看完曹操袁绍起兵前对话,我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90年。曹操和袁绍因董卓祸乱京城,纷纷选择逃离混乱的中央,决定为了心中志向而起兵。起兵初期,作为好友的两人,曾在滚滚黄河边进行了一次互相试探对话,这段对话脍炙人口耳熟能详。对话中,袁绍踌躇满志的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争天下,庶可以济乎?”面对袁绍论调,曹操意味深长的说:“吾

  •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经济凋敝,曹刘孙三家又是如何筹集军费打仗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筹措军费的手段也很符合三人的特性,三人中曹操心黑手狠,刘备脸皮够厚,孙权则是二者兼具心既黑脸也厚,下面就来说说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是如何用厚黑学来筹措军费。 心黑手狠的曹操靠发死人财筹措军费 曹操筹措军费是靠的发掘古墓,在古代盗墓的行业中都把曹操奉为祖师爷,其实在曹操之前就有

  • 从“泓水之战”到“城濮之战”,浅析春秋时期战争形式的转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城濮之战简介,城濮在哪里,城濮之战注音版全文

    [var1]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这种战争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从量变到质变,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变化的。实际上,早在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之间不断的开战,战争形式已经在慢慢改变,纯贵族礼仪式的战争在春秋初期可能存在过一段时间,他们奉行“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以及“不鼓不成列”的战争礼

  • 历史上的东吴,根基是江东六郡,你知晓是如今的哪里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上真实的东吴,东吴招亲故事简介,东吴名将丁奉简介

    曹魏的疆土包括了今天的河南、山东、山西、河北、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等省份。这些地区在当时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商业中心,曹魏不仅从这里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还建立了许多城市和农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蜀汉的益州地区则是以四川为大本营,同时涵盖了周边的云南、贵州以及湖北等地。这些地区在当时是中国

  • 弄假成真:周瑜真使美人计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却说孙权差人来柴桑郡报周瑜,说:“我母亲力主,已将吾妹嫁刘备,不想弄假成真。此事还复如何?”——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这是《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中的一句话。在该书中,刘备、孙权联盟合力破曹、火烧赤壁之后,刘备无意归还荆州。周瑜想出一个计策:让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并要

  • 探析:春秋沿用到明朝的笏板,为何在清朝入关以后,被全面废除?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老笏板,道教笏板图解,笏板在哪个朝代终止的

    这件笏板总是能够让我们联想到电视剧中上朝大臣们的模样,他们手上总是要拿着长长的笏板,发言时也不曾放下。这样一块小小的板子,到底发挥着什么样子的作用?为什么它消失在了清军入关以后呢?[var1]小小木板方寸之间显功绩1.笏板其为何物笏板,又被称为玉板或者朝板,主要是由木板或者象牙制作而成。《礼记》之中

  • 春秋战国多典故,你知道多少?,30个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1 / 8 春秋战国多典故,你知道多少?30个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戳图学习!!! [var1]2 / 8 春秋战国多典故,你知道多少?30个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戳图学习!!! [var1]3 / 8 春秋战国多典故,你知道多少?30个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戳图学习!!! [var1]4 / 8

  • 汉朝第一功臣,被刘邦贬低成狗,400年后,其后代却篡夺了汉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自秦朝开始,中国的政治体系中就已经出现了权臣的现象。这些权臣们可以借助自己与皇帝的关系,牟取自身利益。然而,随着皇权更迭,权臣们的地位也常常受到动荡的影响。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巧合,曾经权倾朝野的权臣们,往往最终变成了阶下囚。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和权臣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故事情节。以汉朝为例

  • 关羽与魏国此二人亲如兄弟,可惜各自为主,最后只能战场决一死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俗话说:“军中无父子,战场无兄弟”,战争总是能将互相赏识,互相敬佩的双方分配在敌对的双方,他们为了各自的信仰,不得不放下心中的义气,而去追寻忠,岂止忠孝不能两全,忠义有时候,也是无法两全的。三国时期,蜀国的关羽和魏国的张辽,徐晃是如何的生死之交,可是,最终,徐晃却领兵上阵,打败了关羽,最终令关羽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