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老三晋王朱棡突然去世,导致朱元璋不得不在临终前出手对付朱棣?

老三晋王朱棡突然去世,导致朱元璋不得不在临终前出手对付朱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180 更新时间:2024/2/16 13:34:05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事,从第十子鲁王朱檀、第八子潭王朱梓、嫡长子皇太子朱标再到嫡次子秦王朱樉,朱元璋已经承受了好几次,多一次不多少一次不少。但是这次嫡第三子朱棡的突然去世,让老皇帝此前为了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继位而做的布置,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这个漏洞,在后来的历史中被证明是致命的。

朱元璋剧照

内有皇太孙,外有众亲王

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之前,大明帝国的接班人一直是皇太子朱标。朱元璋自打朱标一出生就对其展开了精心的培养。从洪武十年开始,大小政事就已经先由朱标处分,然后才向朱元璋奏闻。

丙寅,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十三》

从这个角度说,朱标事实上已经位同副皇帝,人们一直称他是史上权力最大、最得皇帝信任的皇太子,诚不为过。甚至于为了朱标,朱元璋还在洪武二十三年忍痛除掉了对自己忠心耿耿的淮西勋贵集团。韩国公李善长、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等人,无不是在自己最最艰难时刻就追随左右的老伙计,但是为了太子的江山,朱元璋也只能选择牺牲他们。

但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寄托了朱元璋全部心血的朱标撒手人寰。不但给了年过花甲的老父亲沉重一击,也把大明帝国接班人的危机暴露无遗。朱元璋在建国之初便定下了"封建诸王"的国策,皇帝的十几个儿子陆续就藩,星罗棋布般地分布在帝国的各个要害点上。亲王之中,不乏像晋王朱棡、燕王朱棣、楚王朱桢、蜀王朱椿、湘王朱柏这样的杰出人才。

朱元璋与朱标剧照

此前有大哥朱标坐镇京师,兄弟们各守一方,相安无事。现在太子去世,诸王是否有觊觎之心?朱元璋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否定了"国赖长君"的建议,没有从诸子中再选择接班人。

当年九月,明太祖在经过精心考虑之后,选择朱标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出生时,其母吕氏为太子次妃。此后吕氏虽然被提拔为太子继妃,朱允炆的身份似可由庶子变为嫡子,但和太子正妃常氏所生的弟弟朱允熥相比,毕竟还是有天然差别。打个比方,倘若在《红楼梦》之中王夫人去世,赵姨娘升级为继室,难道就能让贾环的地位高过贾宝玉吗?

朱元璋当然不是不清楚其中的区别,但作为一个65岁的老人,他已经没有精力再去重新培养一位合格的接班人了。朱允熥固然是元嫡,但他背后的武勋势力:舅姥爷凉国公蓝玉、舅舅开国公常升以及蓝家和常家背后的军方力量,让朱元璋无法安心地将江山交到他手上。而背景简单的朱允炆,显然是一个更适合明太祖大刀阔斧为其铺路的人选。

朱棣剧照

于是在册立了皇太孙之后不久,朱元璋就发动了洪武朝最后一个大案"蓝玉案"。包括蓝玉、常升在内的大批公侯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十多位五军都督府都督,乃至于京师附近卫所的众多指挥使都被一网打尽。大明的军权,彻底交到了各位戍边亲王的手上。为了防止亲王坐大,在此后的两年时间内,蓝玉案的漏网之鱼:晋王的岳父永平侯谢成、亲家颖国公傅友德,周王的岳父宋国公冯胜,楚王的岳父定远侯王弼相继被杀。

至此,朱元璋在太子死后勉强打造了一个内外平衡的体系。在内由皇太孙朱允炆作为核心,接受文官集团及大浪淘沙后残留的勋贵: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及长兴侯耿炳文的辅助。在外则北方蒙古一线,由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为双核心,辅以代王朱桂、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谷王朱橞作为帮手。西北一带交给嗣秦王、肃王和庆王。西南一带交给蜀王和岷王。湖广一带交给楚王和湘王。在晋王和燕王身后,还有周王和齐王作为支撑。

作为这个体系的重中之重,晋王和燕王手上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当时山西属卫将校悉听晋王节制,北平属卫将校则悉听燕王节制。二王也在朱元璋的指示下频频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对北元残余势力进行威慑甚至直接打击。可以说,这个体系是朱标死后,朱元璋所能留给朱允炆的最重要遗产。

会剿燕王

但是现在精明强干的晋王突然去世,最为关键的北境防线上双核变单核,朱元璋不得不认真思考起燕王作乱的可能性来。晋王死后不久,五军都督府指出朝鲜并不恭顺,请求发兵讨伐。若是太子尚在,或是晋王未死,只怕发兵也就发兵了。但现在的局面,显然不允许再节外生枝,朱元璋只是命礼部再去申斥朝鲜国王李成桂,白白可惜了这次收服朝鲜半岛的机会。

4月9日,朱元璋给燕王朱棣发出一道敕书。里面谈到秋天虏骑将南下侵扰大宁以及开平,需要朱棣早做准备。随即老朱越俎代庖,已经帮朱棣做好了军事调动。

可西凉召都指挥庄德、张文杰,开平召刘真、宋晟二都督,辽东召武定侯郭英等会兵一处。辽王以都司及护卫马军悉数而出,北平、山西亦然。步军须十五万,布阵而待令。—《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七》

庄德、刘真、宋晟等几位洪武朝后期的大将全部出动,北平、山西和辽东三都司的军队倾巢而出。同时朱元璋要求郭英和刘真、宋晟居左,庄德、张文杰和都指挥陈用居右,燕王本人则和代王、辽王、宁王和谷王居中。这样一个布阵,真的只是用来对付胡虏么?4天后,刚刚做完布置的朱元璋迈出太庙,看到门外的桐树和梓树,竟然感叹起人生来,预示着老皇帝寿数将终的悲凉。

己丑,享太庙毕,上步出庙门,徘徊顾立,指桐梓谓太常寺臣曰:"往年昔此,今不觉成林,凤阳陵树当亦似此。"因感怆泣下。—《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七》

朱元璋剧照

4月21日,朱元璋派通政使赵彝持节赶往山西,立晋世子朱济熺为晋王。

5月8日,《太祖实录》记载"上不豫。"所谓的不豫,就是天子有病的讳称。仅仅四天之后,洪武朝后期最受朱元璋信赖的左军都督杨文被紧急派往北平,接管北平都司及行都司兵权。杨文此去,显然是奉旨催促燕王赶紧出塞备边的。同一时刻正在辽东的郭英也接到敕书,让他选拣精锐,随辽王至开平迤北择险要,屯驻堤备。

在杨文和郭英的敕书中,都有"一切号令,悉听燕王节制"的记载。但是在郭英后裔武定侯郭勋所著的《毓庆勋懿集》中,却根本没有"悉听燕王节制"这样的记述。很显然,篡位之后的朱棣经过仔细思考,发现当年父皇让他出塞的目的并不单纯,故而他才加上"一切号令,悉听燕王节制"这句话,希望可以掩盖历史真相。

5月20日,监察御史史仲成等人被分派前往北边诸王府稽阅牛、羊、马、驼、骡、驴的数量。在这紧要当口,笔者不相信朱元璋派出这些监察御史只是做这些事情。如果,他们是去检查诸王护卫有没有全部出塞呢?

5月29日,朱棣接到一道敕书,里面对他进行了夸奖:"朕之诸子,汝独才智克堪其任。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这是朱棣日后修纂的《明太祖实录》要告诉我们的意思。但是,笔者怀疑就在这道诏书中,朱元璋将朱棣召回了南京。

第四子来未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十日,南京皇宫西内,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已经气息奄奄。在弥留之际,老朱依然在问左右之人:"第四子来未?" 在迟迟无人敢回答之后,这位农民出身,被称为历史上得国最正的草根皇帝终于驾崩,享年71岁。这里的第四子,当然是指燕王朱棣。

既然朱元璋在临终前还在关心朱棣到了哪里,那前提就是他此前要下旨召燕王南下吧?对于这一点,《太宗实录》并不否认。

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大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明太宗实录卷一》)

南京明孝陵

现在问题就在于朱元璋到底是什么时候召朱棣南下的。根据《太祖实录》中对于马皇后去世时的记载,从南京发出敕书到燕王抵达南京,需耗时十六天。朱棣在《太祖实录》中称朱元璋是在"(疾)渐剧" 的时候召他南下,那对应《明史》应该就是"闰月癸未,帝疾大渐"这段记载,即闰5月8日。那朱元璋如果没有头脑糊涂的话,他应该很清楚,仅仅两天时间燕王连敕书都没收到,更遑论赶到南京。但是如果这道命令就记录在朱棣5月29日收到的敕书之中,算上他从开平出发的额外时间,闰5月10日的时候,朱棣确实应该赶到南京了。

事实上,朱棣当时已经抵达了淮安。笔者不清楚燕王在这10天的旅途中有没有思考过为何父皇会召他南下?燕王府护卫大军在开平,北面是郭英率领的辽东明军,身边是山西、北平各都司的官军,就像一张大网一样,将燕山三护卫牢牢困在其中。而燕王本人,则被紧急召回南京,他真的以为父皇是让他回去继位吗?笔者以为不然。

朱元璋为了朱允炆能顺利继位,杀了多少人,朱棣是一清二楚的。现在临终前突然改变计划传位给自己?只要没有失心疯,都不会相信。故而笔者以为朱棣在南下之时必然仔细推敲了父皇近两个月的举措,想必他的背上一定会有阵阵冷汗冒出。这恐怕也是他没有按照计划中的时间赶到南京,而只是到了淮安的原因。过了淮安,渡过淮河,前面就是长江,过了长江就是南京。因此一旦渡过淮河,再想掉头逃跑,就没那么容易了。

朱棣剧照

那么朱元璋会如何处理朱棣呢?最极端的情况是直接赐死,但这样风险太大,把燕王护卫逼反就不好了。其次是废为庶人,这和赐死区别不大,同样容易激起兵变。最为妥善的方案是给予朱棣一个名义上的辅政官职,将其软禁于南京。这样朱允炆登基之后进退自如,手上有足够多的牌可以打。

可惜年轻识浅的朱允炆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祖父最后一次为自己保驾护航,他和自己的小集团成员听说朱棣抵达淮安之后慌作一团。甚至有一面为朱元璋送葬,一面匆匆登基的荒唐之举。另外根据朝鲜史料,当时朱允炆要求朱棣单骑入京,更是给了对方一个就坡下驴,溜之大吉的绝好借口。真是愚蠢至极,枉费其祖父的一片苦心。

军一人自辽东逃来,本国人也,属东宁卫。以辽东役烦逃还,言:燕王欲祭太祖高皇帝,率师如京,新皇帝许令单骑入城,燕王乃回。还兴师,以尽逐君侧之恶为名。—《李朝实录·恭靖王实录卷第一》

结语: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自晋王朱棡去世之后,朱元璋为了防止燕王朱棣一家独大,进而危害到大明江山的安稳,已经在对朱棣收网。但凡他还能多撑两天,只怕明朝就不会再有"靖难之役"。

上文提到晋王死后不过一个月的功夫,朱元璋就立其世子朱济熺为晋王。在明初大内密档《太祖皇帝钦录》中,5月23日,朱元璋有一道圣旨给到朱济熺,里面通篇没有讲任何实际的政务,老朱只是给这位长孙讲了一个五代十国时后唐皇帝李存勖的故事。6天后,朱元璋就召朱棣进京。倘若燕王真的谋反,当年李存勖可是亲手杀掉了意图叛乱的叔父李克宁。燕王也是朱济熺的叔父,朱元璋的意思,还需要说得更明白一些吗?

更多文章

  • 此人自称乾隆七代孙,手上扳指价值千万,每年穿龙袍戴皇冠祭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皇亲后裔手戴乾隆扳指,金扳指图片,清代扳指价格

    这个人接受采访的时候,自己告诉大家,他的一个名字叫爱新觉罗·恒绍。而他出生的地方刚好是曾经的皇族的一处地方,而那里也的确出现了不少的皇帝。只不过现在的这个年代,人们已经不相信这些了,所以大家都怀疑这个人是不是骗子。但是这个人也没有去反驳别人的,而是用一些行动来告诉大家这个事情是真实的。他向外人展示了

  • 大清秘史之-勤政皇帝雍正为什么发大义觉迷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反贼罪证,《大义觉迷录》的由来雍正六年(1728年),秋,西安城。一顶八抬绿呢大轿正晃晃悠悠地向总督衙门行进,轿上坐的非是旁人,正是大清王朝三等公爵,参赞军机大臣,陕甘总督岳钟琪。岳钟琪的轿子眼看就要进入总督衙门了。这时候,斜刺里忽然窜出一个儒生打扮的中年汉子,手捧一封书信高声喊喝,说有重要书信要递

  • 一枚普通版本的“鄂”字大清铜币收藏空间却不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是普通的钱币但是里面也有比较值得我们收藏的钱币,我们如果有关注拍卖会的话就会发现里面也有一些普通版的大清铜币居然也能过五位数成交,上面这枚钱币就是当时在北京一家比较知名的拍卖行在2020年秋季拍卖会上成交的一枚丙午户部大清铜币中心“鄂”二十文。它的介绍是,铸造深峻精美,版底原光大部留存,如此完好

  • 延禧攻略:袁春望身世揭秘,他不但是乾隆的兄弟,母亲身世更惊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袁春望个人简介,延禧攻略袁春望的大结局,袁春望电视剧全集观看

    其实太后就是乾隆的生母钱氏,她在太行山舍身救夫,被土匪玷污后生下了袁春望。雍正感念钱氏的大恩,就将其名义上刺死,实际上改名成为了钮祜禄氏。这其中的设定,明显参照了《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这本史料记载雍正登基后,他的嫔妃也各有封赏,格格钱氏就被封为了熹妃。这熹妃,其实就是乾隆的生母,也就是钮祜禄氏。乾

  • 淳儿第一次邀宠时,甄嬛暗示地说了一句话,雍正眼睛一亮当晚宠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甄嬛用什么哄淳儿,雍正养淳儿的真实原因,淳儿对甄嬛的评价

    淳儿在甄嬛传里面算是很倒霉的一个妃子,和被皇子看上,却被雍正拖下去打死的瑛贵人不相上下了,都是含冤而死的。只是瑛贵人好歹还活了三集,淳儿却是只露了个脸,侍寝之后就被害死了。简直不能更憋屈了。不过淳儿是不是真的毫无心机呢,这就很难说了,因为后宫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如果真的毫无心机,估计也活不了多久

  • 她曾为如懿报仇,历史上陪伴了乾隆一生,最终活到了92岁高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乾隆最后对如懿说的话,乾隆与如懿恩怨,如懿死前对乾隆说的四个字

    历史上的乾隆可不似电视上那么深情,在乾隆还是皇子时,就很好色,但是府邸里就有许多女人,陈氏也是在乾隆还是皇子时就已经入府,不过地位却很低下,只是位格格而已!后来乾隆登上皇位,自然这些跟随自己的女人也要进行封赏,因为陈氏没有家庭背景做支撑,也不受宠,所以只封了个常在,仅在答应之上!第二年,陈氏晋升为贵

  • 努尔哈赤之女莽古济受到莽古尔泰牵连,被皇太极在清洗政敌中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八年(1635年)十二月,努尔哈赤的接班人皇太极下了一道诏令,在这份诏令中,皇太极不仅严厉斥责了他的姐姐哈达公主莽古济,更命人将哈达公主处死。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莽古济是被皇太极凌迟处死,其真正的死因无迹可寻,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清代公主中,莽古济是政治斗争中唯一一个被处死的。究竟莽古济犯了什么错?以

  • 中国女士无偿捐给故宫博物院乾隆文物,专家第一次见:太稀有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北京故宫博物院也珍藏着四件古代冰箱,它们是两对的,只是没曾侯乙青铜尊盘那么精致,但也漂亮实用不少,它们分别是一对清代乾隆年间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冰箱和一对清柏木冰箱,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掐丝珐琅冰箱的故事。据史记载,乾隆很喜欢吃打猎时捕获的野味,比如野兔、野猪和野狍子等,当然捕获的野味只能

  • 皇太极为何将国号从“后金”改为“清”?解读满清建立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清”这个字在当时并不是一个新词语。早在宋代,就有“清”字的存在,并且在明代末期,明朝官员刘泽清就曾经提出过“清朝”的建议。因此,原皇太极改国号的“清”字,一方面是对历史传承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是表明了他的野心和政治抱负。其次,原皇太极改国号的“清”字,并不是完全没有来源或者背景。

  • 假正经真强盗,历史上西方人是怎么美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长枪短炮击溃大刀长矛 第一张是由理查德•西姆金创作的水彩画,根据注释其内容是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不列颠军队第 67 步兵团在大沽口炮台攻破清军防线。水彩画尺寸14.8 x 14.2 厘米。画中,英军士兵在指挥官的带领下,手持刺刀步枪冲破清军防线。带头的英军军官手持一把手枪指向一脸惊恐,双手举起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