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论安禄山叛乱后,唐朝控制权为何在地区总督、指挥官和军阀之间

论安禄山叛乱后,唐朝控制权为何在地区总督、指挥官和军阀之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043 更新时间:2024/1/17 16:05:33

文 |蒋冉Jiang

编辑 | 蒋冉Jiang

到10世纪初,唐朝帝国的政治控制权已经在地区总督、指挥官和军阀之间划分了大约150年。

这种政治权力的划分主要是由安禄山及其追随者的重大叛乱(755-63年)造成的,在这次叛乱中,都城洛阳和长安被占领,唐朝皇帝被流放。

唐朝对黄河流域中部的残余控制已被消灭

到907年,唐朝对黄河流域中部的残余控制已被消灭在接下来的53年里,这一地区的控制权,从长安到凯丰,将被几个连续的主张者夺取和放弃,每个人都试图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权力基础,但大部分都失败了——后梁、后唐、后秦、后汉和后周。

在这段时间里,被称为五代时期。黄河流域以外的地区,曾经是唐朝帝国的一部分,现在处于不同的领土主张者的行政控制之下,他们也试图合法化和加强他们的统治。

笔者观点:

在这个社会不稳定和战争几乎持续的时期,地区指挥官之间的忠诚推动了政治事件的发展。

在这一章中,我将考察构成了黄河流域中部(唐朝的权力中心)政治事件的内部、外部的战役和效忠,并讨论效忠战略的发展如何提高统治者管理军队和资源的能力。

最终在五十年后形成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足以征服唐朝曾经拥有的大部分南部领土。这种增加的能力,虽然是在五代时期发展起来的,但在960年之后,将在宋朝的路线上合并。

为忠诚而战

安禄山是唐朝任命的十大军事总督之一,负责保卫或扩张帝国边界,并推翻王朝。

安禄山之乱后,唐朝王朝的复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将军事都督制度从边境扩展到内地,在帝国的中心地带设立了新的都督,任命忠于自己的人担任都督,同时通过授予投降的人地区指挥权来赢得叛军都督的支持。

所有这些都督都享有或多或少的自治权,尽管唐朝帝唐德宗(779-805)、唐显圣(805-20)和唐穆宗(820-4)恢复了在东北的和北地区除前叛乱省份外的所有省份任命都督的权力,但都督——朝廷任命的或其他任命的——都在选择和改变立场,以防止任何一个领导人(包括皇帝)变得强大到足以威胁现状。

笔者观点:

前叛乱省份不向朝廷上税,帝国试图从更少的人身上攫取同样的回报,从公元830年代起就产生了广泛的盗匪行为,而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加剧了盗匪行为。

一些匪帮发展成起义军,其中一支由考试失败的考生黄巢领导,于880年占领了首都长安,迫使皇帝逃往四川避难。

除非对自己有利,否则任何一方的总督都不愿意介入,所以朝廷最终向一位名叫李克用(Li K 'o -yung)的沙特突厥领导人寻求帮助,他的父亲是唐人的长官。

公元883年(公元883年),他率领一支草原军和省军在长安附近击败黄巢,被封为和东(大致今山西省)太守。虽然唐朝再次恢复了都城,但皇帝和他的朝廷现在没有有效的权力,因为他们缺乏强制服从的手段。

强制要求要么控制资源,要么控制军事力量,而这两者都由自治总督及其军队掌握。八世纪早期的前十位军事总督都被任命为至少一个州的完全文武权力,以及对其他几个州的财政和监督权。

他们实际上已经是省长,指挥着所在地区的所有军事力量,包括长期服务的专业人员,他们大多是志愿者。

安禄山之乱后,整个帝国被划分为省(道),省(道)成为位于都城和郡之间的地方行政的中间层级。他们控制着军事和民政。

到883年第二次复辟时,大约有50个总督掌管较小的省份,有的甚至只有两个州在第一次复辟后,东北的几个前叛乱省份变成了世袭政权。

省长任命自己所有的省和州官员,将州民兵置于省的控制之下,不向朝廷上缴税款,并通过创建平行组织来控制县级行政,在这些组织中省长自己的人履行与朝廷任命的地方长官相同的职能。

这些总督是独立的,但他们要求唐朝廷正式确认他们的职位。然而,大多数人仍然忠于唐朝,直到黄巢叛乱,军队用自己的选择取代了许多总督和知府。

从那时起,唐朝朝廷的赋税更少了,失去了任命行政长官和长官的能力,而总督们则变成了军阀,互相争夺被肢解的帝国残骸。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中出现了南方的九个王国,以及北方的五个王朝,它们将迅速相继建立和毁灭。

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政权是由沙-奥突厥领导人建立的,学者们非常关注这些政权的领导人,与明显是中国血统的统治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些人甚至把这三个王朝视为外国统治时期,虽然文化差异的意识在资料来源中是显而易见的。

笔者观点:

但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差异很少被提及,被支配人们的行为将9世纪晚期的中国北方地区看作是一个边疆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根据独立于文化的权力考量进行互动,会更有帮助。

这个北部地区是唐朝帝国和草原之间边界的一部分,但它也包含了各省之间的内部边界网络。在公元883年第二次复辟之后的几年里,各种文化背景的地方领导人,从总督到土匪,为了生存或扩张而相互争斗,到895年,政权的数量大大减少了。

两个都城和黄河流域周围的地区是野心最大的区域,由丰乡(长安以西)、台邑(今山西省)和边州(今河南凯封)三位总督统治。控制凤乡的人也控制了关内关中地区的西部,关中地区的东部也包括长安。

凤乡省是战略上的,如果不是很多产,因为虽然他们不包括首都省本身,他们覆盖了从四川地区的西部途径。自公元887年起,凤乡总督由前御将李茂臣担任。

李元璋一直支持秦始皇,直到893年,一次将李元璋调任其他职位的企图,使他成为朝廷最危险的敌人。李氏军队威胁长安,并强行处决了三名太监和一名太监,凤乡的十五个以上的州都落入了皇军阵营。

安禄山叛乱后的自治

公元895年,李氏在西河(今甘肃)又获得了三个州,并在没有朝廷的情况下,从他的军官中任命了自己的知府泰山是和东的所在地,位于黄河北部大弯的东部和泰山行山的西部,泰山行山形成了现代山西的东部边界。

和东的自然地形使它几乎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和高度战略的位置。农业和牧场的结合也使它在很大程度上自给自足。它的地理位置优越,支配着黄河流域的东西延伸。

李克用因为从黄巢的叛军手中夺回长安,得到了和东的赏赐。他和他的父亲已经在该地区担任了其他唐人的职位,到895年,李氏已经将他的直接控制范围向北延伸到今天的大东,向东延伸到南部和北地区的两个州,向南几乎延伸到黄河。

在与朝廷交替斗争多年后,他于895年阻止了以李茂臣为首的三位宽中总督对唐朝宗(888-904)的罢黜。作为奖励,他得到了秦王的头衔,三百万现金来支付他的军队,和皇宫里最美丽的女人,以及授予贵族头衔和任命自己地区的官职的权利。

在淮河和黄河之间是湖南的密集地区,分为十几个小省。到895年,包括洛阳在内的中部省份被边州总督控制,而东部的另外两个省份则被他的军队围攻,并将在897年沦陷。

这位总督朱温出身于教师家庭,但已加入黄巢,到882年成为黄炳在东州统帅,守卫东至长安的通道。当年楚随县叛逃到唐方,大大缓解了李国勇向长安的进军。

这一年,朱温带着他的府投奔了唐朝,大大缓解了李克用向长安进军的困难。此后,楚国被视为王朝的主要保卫者,并获得了边州总督作为他的奖励,使他控制了两个首都的粮食运输和储存。

他的第一个地区对手是秦宗玄,他的基地在蔡州(今河南),是黄巢的最后一个追随者。楚国的存亡一直悬而未决,直到公元888年他灭秦。

在此之后,他的主要敌人是浩东的李克用,朱温曾在884年试图暗杀他。他们的竞争持续了两代人。一些远离都城的总督远离了控制朝廷的斗争,而是专注于区域扩张或生存。

淮南是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一个富裕地区。杨兴密在公元895年征服了这里,但他一直受到北方邻居朱温的威胁。在四川,凤乡以南的秦岭山脉之外,王渐在893年无情地控制了该地区。

这些领土将成为南方九个王国中的两个。东北部的何沛地区自安禄山叛乱以来一直是实际上独立的总督的所在地,到895年,剩下四位。

他们最重要的省份是玉州,以前很繁荣,首都在现在的北京。894年,总督被他的兄弟推翻,一个名叫刘仁恭的驻军指挥官采取了效忠的立场,在何东李国勇的积极军事支持下,将篡位者赶下台。

李的赞助确保了在895年,也就是李克强拯救皇帝免于废黜的那一年,刘仁恭被确认为玉州的新总督。

刘氏没有参与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而是追求一个区域目标,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是契丹人(契丹人),建立相互掠夺的关系豫丑的西南曾经是成特省,现在分为一亭两州和陈丑四州。

他们的统治者(王楚云和王戎)被夹在和东和玉州之间,只关心生存问题河北的最后一个省份是渭坡,由六个以丝绸生产闻名的富庶州组成,向南越过黄河,与朱温的河南相望。

都城在渭州(在北北的东南端),是一支职业军队的基地,在安禄山叛乱后自治,并在888年选举自己的总督而臭名昭著。因此,卫坡总督的权力有限。

军队选择自己领导人的能力突出了同意在这一时期政治的重要性。唐朝后期的主要总督都非常依赖他们的军事力量来维持自己的地位,但这种军事力量包括许多独立的部队,其中大多数自然不是由总督亲自控制的。

省长、将军,甚至是级别相对较低的军官,与他们领导的部队经常接触,可以建立起个人追随者,使他们对事件具有不成比例的影响力,因为有这么多潜在的主人可供选择,即使是一个相对较低的领导人也可以通过改变效忠对象在政治上发挥重要作用。

这样一来,军事优势不仅可能会丧失,而且可能会转而反对原来的拥有者。尽管领导人肯定会尽可能地进行最严格的控制——最好是任命自己的所有下属——但这并不能保证那些被控制的人不会改变立场。

参考文献:

[1] 《安禄山事迹》的成書年代[J]. 陳尚君.中华文史论丛,2008(02)

[2] 隋唐时期河北地区赵郡李氏活动略论[J]. 张葳.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3] 试论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及其民族关系[J]. 崔明德.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03)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浅析:唐代政治概念中的“清议”与“公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前言在唐代,政治概念中的“清议”与“公议”政治思,发展日益成熟,政治概念也不断丰富。其中,“清议”与“公议”是两个重要的政治概念。清议与公议的内涵在唐代,清议与公议是两个常被提到的政治概念。首先,我们来看清议,清议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齐时期,最初的含义是指反对吏治腐败、清除政治上的污浊。到了唐代,清议的

  • 李世民的儿子为什么要造反?原因无非父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不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大唐王朝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那就是玄武门的惨案。不过,李世民时代的大唐也被后世称为“盛世”,后世的李世民被誉为“明君”。他不仅是“贞观之治”的创始人,也是大唐盛世的缔造者。然而,唐太宗在治国上表现得很好,在家务活上并不算“出色”。他之所以能够登上帝位,就是

  • 「历史知识」周朝历任君王及在位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创建,定都成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崩,周民东亡。 西周1、周文王姬昌(约公元前1152年―约公元前1056年) 其子武王姬发有天下后

  • 帝舜传位之谜:考古发现反常现象,难怪古书说“禹逼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舜历史简介,尧传位舜,尧舜禹最早出现的记载

    与儒家主张的禅让制不同,法家《韩非子》认为大禹发动政变,主动抢班夺权,所谓“舜逼尧,禹逼舜”。韩非子的记载,符合了自私的人性,却变得不那么美好。问题在于:帝舜传位大禹,到底禅让,还是“禹逼舜”抢班夺权呢?山西陶寺遗址考古发现反常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谜团。 陶寺遗址:帝舜之都 1978年,在山西临

  • 微史记 | 悬案:《清明》不是杜牧写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天和日暖,清明将至。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想起这首诗。但,它是谁写的?杏花村又在何处?一直是桩悬案。都说读诗如破案,不少学者试图破解这桩800多年前留下来的疑案。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原院长罗漫教授近两年爬梳唐宋文献,连写3篇文章加以论证,再次在学界掀起考证该诗的热潮。他最

  • 他是唐朝名臣,孤军守城牵制敌军十月余,终因城破不愿投降被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历史上的抗倭名将,唐朝薛仁贵大破天门阵,唐朝著名守边将领

    尹子琦正指挥作战,突然一士兵冲上前,狂喜道:“将军快看,睢阳守军没箭了,竟拿木棍当箭使!”尹子琦大喜,正准备下令发动总攻,谁知还没开口,就被一支利箭射中左眼。不是说守军没箭了吗?殊不知,这正是他们擒主帅的“障眼法”……尹子琦,是安史之乱中安庆绪的部将。755年,唐朝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

  • 非遗传承人邓启英:执着的龙母文化守护者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邓氏资讯】国庆重阳节期间活动汇总【邓氏敬老】邓氏百岁祠重阳节敬老活【盛典】邓氏文化广场落成庆典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外沙龙母庙会”传承人“龙母文化所弘扬传承的博爱无私、孝老爱亲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所应崇尚和坚持的正能量。”近日,在北海外沙岛上,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外沙龙母庙会

  • 钟馗是如何成为镇宅真君的?都是因为唐玄宗做了一个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钟馗是怎么成为了镇宅真君呢?这个故事得从钟馗还是人的时候说起。钟馗是陕西人,据说长得相貌十分丑陋,甚至到了任何人看了都要躲着他的地步。为此,钟馗自己也感到有点悲观。但是呢,他学习非常勤奋努力,想要通过科举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公元七世纪,唐明皇执政期间,科举考试制度已经相当完善,所以年轻气盛的钟馗就

  • 长沙天童美语:国际航海日 扬帆启航向未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国际航海日的由来国际航海日又为“世界海事日”,这个纪念日最早出现在1978年,因正值《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生效二十周年,故1977年11月国际海事组织第十届大会将日期定为3月17日。而后国际海事组织第十一届大会对此决议作出修改,决定具体日期由各国政府自行确立。在我国,航海日的日期定在了郑和下西洋首航的

  • 一统三国后的晋朝,实则是可悲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以后,魏、蜀、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西晋则是曹魏之后建立的。西晋建立后,先灭蜀汉,后灭东吴,结束了三足鼎立,统一了华夏。但是,西晋并没有存在很长时间。西晋灭亡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东汉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因政策原因开始向中原迁移。对西晋来说,许多的游牧移民成为一个主要特征。原为少数民族的游牧民族,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