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吐蕃与唐朝战和不断并不断扩张,频繁的战事使其分裂为四部

吐蕃与唐朝战和不断并不断扩张,频繁的战事使其分裂为四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583 更新时间:2024/2/19 16:26:29

早在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上就有人类居住。东汉时,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巂羌(即牦牛部)、发羌、唐旄羌等先后徙入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孟族融合。至隋时,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着苏毗(在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在今藏西北)、女国(在今藏西、葱岭南)、附国(在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区)、牦牛部(在今西藏山南地区)等羌人部落和政权。其中,以牦牛部落建立的吐蕃政权实力最强。约在隋末唐初,吐蕃赞普(即国王)朗日论赞兼并了苏毗。

其子松赞干布(629——650年在位)即位后,又征服了羊同,进而统一了西藏高原,定都逻些城(今拉萨)。贞观八年(634年),遣使与唐通好。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出嫁赞普。自是唐蕃结甥舅之好,“和同为一家”。两百年间,新赞普继位,必得请唐天子“册命”,否则就不是名正言顺的君王。

然而,吐蕃在接受唐朝册封的同时,并未稍减向外扩张的势头,不仅破灭与其接壤的诸羌胡政权,而且入侵唐朝边州和羁縻府州。

吐蕃与大唐的战与和

7世纪30年代,松赞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已是一个统一强盛的王朝,而“天可汗”唐太宗君临的唐朝也正处于威震海内的鼎盛时期。 两大雄主在位时, 唐蕃关系以和好为基础, 并因文成公主的和亲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 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相继逝世后, 从永徽元年(650年)至长庆元年(821年)的170年间,两大帝国却以斗争为主。除了边界摩擦频仍外,其斗争主要集中在吐谷浑、西域之安西四镇、南诏和河陇之地。

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发兵大破吐谷浑,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唐宗女,诺曷钵妻)引残部遁走凉州。咸亨元年(670年),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切吉平原)一战,唐军大败,吐蕃“遂灭吐谷浑”,并进而攻占唐以党项等羌所置羁縻州三十和龟兹拨换城(又称威戎城,即今新疆阿克苏),致使唐“安西四镇并废”。由于不断对外侵伐,吐蕃版图日益壮阔,至永隆元年(680年),“东与凉、松、茂、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安史之乱示意图

“安史之乱”中,朝廷尽征河西、陇右、朔方诸镇兵入靖国难。

因此,乾元以后,吐蕃乘唐西北边防无备,遂攻占唐凤翔以西、邠州以北数十州之地。乃至广德元年(763年)一度攻入长安。建中四年(783年),双方约和, 于清水会盟中正式划界: 泾州以西至弹筝峡西口, 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唐界;兰、渭、原、会四州为吐蕃守镇;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河西南,为吐蕃界。又在黄河以北、故新泉军以北至大碛、以南至贺兰山骆驼岭置“闲田”,作为唐蕃在北段边界和缓冲地。简言之,这条唐、蕃新界,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即北起贺兰山以北,沿贺兰山南行,经六盘山和今甘肃清水、成县,再西南至大渡河,东为大唐,西则吐蕃。

唐、蕃新界划分,表明吐蕃民族的分布,早已超越了其初兴时的青藏高原的局限,不仅拥有唐前期的西域地区,而且扩张到唐帝国的关内道到剑南西川一带。

晚唐时期,吐蕃内讧势衰,唐朝乘机收复了河西陇右的一些“陷蕃百余年”的失地。但其昌盛时北徙东迁的吐蕃居民并没有完全返归故土,如今甘肃天祝县的藏胞自称“蕃蕃”,疑即唐代吐蕃民族之余绪。

吐蕃与吐谷浑

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初年,游牧于今辽宁锦县西北一带。约在西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至太康十年(289年),酋长吐谷浑因与弟慕容廆争牧场结怨,遂愤而率部千余家西走。初徙今内蒙阴山地区,“永嘉之乱”时,“始度陇而西,其后子孙据有西零(今青海西宁)已西甘松之界(即今甘南一带), 极乎白兰数千里(今青海都兰一带)”。

其孙叶延时, “自谓‘曾祖奕洛韩(即慕容涉归)始封昌黎公,吾为公孙之子,案礼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遂以吐谷浑为氏焉”。自是吐谷浑既为族称,亦为政权称号。叶延六传至阿豺时(417年——426年在位),“兼并羌狄,号为强国”。阿豺又九传至夸吕(535年——591年在位),“始称可汗”,“地兼鄯善、且末”,建都伏俟城。

杨广

大约在夸吕时,以鲜卑和诸羌为主体,综合境内其他民族,基本上形成了吐谷浑民族。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夸吕卒,子世伏、伏允先后继立,并复以慕容为姓。炀帝以吐谷浑阻遏西域通道,遂于大业五年(609年)的西巡中,一举击破吐谷浑,伏允遁走党项,“部落来降者十余万口”,“其故地皆空”。

于是吐谷浑民族分布地“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东南)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今阿尼玛卿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 吐谷浑亡国不久,就值隋末大乱,慕容伏允乘机复国,“悉收故地”。唐建立后,伏允一面贡使不绝,一面连年内寇。

贞观九年(639年),太宗派李靖等大破吐谷浑,伏允遁走中自尽。其子顺降唐后不久,又为臣下所弑。太宗册立顺子诺曷钵为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并以宗女弘化公主妻之。诺曷钵事唐恭谨,同唐建立了极为亲密的依附关系。而强邻吐蕃,因赞普尚文成公主,亦同吐谷浑通好共处。

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卒,其孙以幼年即位,大权旁落大论(宰相)禄东赞之手。禄东赞极力奉行对外扩张政策。显庆元年(656年)出兵击败白兰羌(分布于今柴达木盆地)。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叛逃吐蕃,泄漏吐谷浑虚实。于是,吐蕃发兵大破吐谷浑,诺曷钵偕公主率数千帐弃国走凉州,“请徙居内地”。

吐谷浑既亡,故地尽没于吐蕃。其族除部分内徙,多数则为吐蕃役属。吐蕃为统治该族,立吐谷浑王子为王,并以吐蕃公主嫁之。吐谷浑王及臣民则要向吐蕃履行交纳苛重的贡赋和服兵役的义务。作为吐蕃的附庸,只领有今青海湖西和柴达木盆地的部分荒凉地带。后来,吐谷浑族屡有迁徙,留 下来的或归化于吐蕃族,或同其他民族组合为今天的土族。

吐谷浑‍示意图

内徙的吐谷浑, 分布区域极为宽广,西自河西走廊,中经灵、丰、夏、延、朔、蔚、潞、岚等州,均有吐谷浑人的活动足迹。 晚唐时因吐蕃政权瓦解,分布于柴达木盆地的吐谷浑获得了自立的机会,而侨居河西走廊的吐谷浑由是有迁归故土者。又,党项拓跋(李)氏、折氏于唐末五代兴起于夏、绥、银、府等州,在这些州同党项杂处的吐谷浑人,则融合于当地统治民族——党项之中。

武德五年(622年)至贞观二年(628年)唐与吐谷浑边境战争 :吐谷浑屡被击退。贞观八年(634年)至贞观九年(635年)唐平吐谷浑战争 :吐谷浑被征服,为唐朝所控制。

贞观十二年(638年)唐与吐蕃边境战 :吐蕃被击退,臣服于唐。

龙朔二年至乾封二年(662-667年)唐与吐蕃边境冲突 :吐蕃吞并吐谷浑,成为唐朝最强劲的对手。咸亨元年(670年)至长安二年(702年)唐与吐蕃第一次战争 :唐军先败后胜,保住了安西四镇, 吐蕃臣服于唐。开元二年(714年)至开元十七年(729年)唐与吐蕃第二次战争 :唐军胜利,吐蕃臣服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至大历十四年(779年) 唐与吐蕃第三次战争 :唐军先胜、中败、后胜,河 西陇右之地尽丧,吐蕃曾陷长安,而后吐蕃屡攻屡败,双方言和。贞元二年(786年)至贞元十八年(802年)唐与吐蕃第四次战争 :西域飞地被吐蕃、回纥瓜分,吐蕃军力被唐、回纥、大食严重削弱。元和十三年(818年)至长庆二年(822年)唐与吐蕃第五次战争 :唐军胜利,吐蕃求和。大中元年(847年)至咸通七年(866年)唐与吐蕃第六次战争 :唐朝收复三州七关、河西故地,吐蕃分裂。

吐蕃衰亡和变迁

吐蕃的衰亡

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唐朝将领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长庆元年(821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隆重的会盟仪式先后在唐都长安和逻些举行,盟文强调要永远和好相处。长庆三年(823年),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8世纪末叶以后,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使吐蕃陷于分裂。吐蕃将领之间又发生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大中二年(848年),沙州(甘肃敦煌)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西、陇右地区归附于唐朝。

朗达玛

朗达玛死后,由于他的两个儿子,即大王妃抱养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欧松之间的争立,大臣们分成两派,从此吐蕃王室分成两支,连年混战。吐蕃在各地的将领也拥兵称雄,彼此争立,过去一些归属吐蕃的部落也相继脱离吐蕃的管辖。紧接着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爆发,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吐蕃王朝在这样的局势下随着佛教的衰落而崩溃了。

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政权的割据局面,其中出现了四个王系:

1、拉萨王系—朗达玛之子云丹的后裔占据拉萨,称为拉萨王系。他的势力多在拉萨、桑耶、朵康等地。

2、阿里王系—哦松之孙尼玛衮退居阿里布让为王,其三子分别统治孟域——拉达克王系,布让、象雄——古格王室,总称为“上部三衮”。古格王室之后拉喇嘛绛曲斡迎请阿底峡大师至西藏。

3、亚泽王系——尼玛衮的第十一代孙据亚泽为王,称亚泽王系。

4、雅隆觉阿王系——哦松之孙扎西邹巴有三个儿子:巴德、斡德、基德,称为“下部三德”。斡德的第三个儿子赤穹,据雅隆秦昂达则城,形成雅隆觉阿王系,而次子赤德的后人在青海定居,成为宗喀王(唃厮啰)。

吐蕃变迁

显德七年(960年),北宋建立。由于宋的统治中心在河南,与远离汉族地区的卫藏等地藏族各部联系交往较少,但与邻近汉族地区的甘,青,川,滇藏族各部则相对密切。大宋开国不久,吐蕃的一个部落首领的后裔唃厮啰在以邈川(今乐都) ,青唐(今西宁)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权,这是当时以吐蕃、羌为主体的一个地方封建政权。唃厮啰多次遣使向宋朝皇帝纳贡,并乞官职。

赵祯

明道元年(1032年) ,宋仁宗封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 ,并给以优厚的俸禄。康定二年(1041年) ,大宋皇又封唃厮啰为“检校太保充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此后,唃厮啰的子孙继承人董毡、阿里骨、瞎征、陇等,世代均由大宋封官任职。唃厮啰部统治地区,隶属于北宋全国二十六路中的秦凤路。到政和六年(1116年) ,唃厮啰部地区全部改为宋朝的郡县。此外,宋真宗皇帝还于咸平四年(1001年)加封凉州(武威)藏族六谷部首领潘罗支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的官职。

从11世纪开始,大宋向河西走廊等地的藏族部落拨发弓箭及其它武器,并招募藏族弓箭手,在藏人中建立类似大宋民兵的军事体制,以共同防御西夏人的入犯及袭扰。宋将王韶在今甘肃临夏,临洮一带大量开拓土地,招纳30多万藏人从事垦种。著名的茶马互市也在今四川雅安、甘肃临夏以及陕西一些地区的大宋专设市场上进行,开始了尔后数百年藏区马匹与汉区茶叶的经常固定交易。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与唐朝征战不断,最终分裂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

  • 南诏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士兵选拔有严格标准,冶金水平也不下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作为中国古代的盛世之朝,在对外战争上从不手软。打突厥,打吐谷浑,打高丽,打吐蕃......周边的国家几乎被大唐打了个遍。那么为何一个小小的南诏国,就让唐军折戟马下了呢?下面就来看一下南诏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军事制度均田制,据《蛮书》记载:每家每户按“双”(即为唐

  • 中国最牛的6个姓氏 如果你的姓氏在里面 你可能和唐太宗是亲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我国最牛的八大姓氏,中国历史上最旺的七大姓氏,古代最厉害的八大姓氏

    在古代这五个姓是人数最多的姓,分别是王(6.7%)张(5.97%)李(5.5%)陈(4.55%)刘(4.35%)这里面出了张姓以外,其他的姓氏在古代都当过最尊贵的国姓。5:陈姓,陈姓是古代至今从未衰败的姓氏,历史上的陈姓政权不少,而且占据汉族人口达到4.53%,在现代的台、广两省陈姓约占了本省的十分

  • 唐朝外交是出于什么目的展开的,对当时社会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外交表现在哪方面内容,描写唐朝外交盛景的诗句,唐朝的外交出现怎样的空前盛况

    前言#历史开讲#唐朝是我们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它的政治、文化、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唐朝外交的成功不仅提高了地方的地位和国际声誉,同时也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新的的贡献。本文将探讨唐朝外交的目的、方式和成就,以及其对唐朝社会的影响。外交的目的唐朝的外交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地方的安全

  • 武则天真的很残暴吗?相比较秦始皇,其实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武则天的政治背景。唐朝时期,官僚集团已经壮大,朝政愈发腐败,导致朝政不稳定。此时,武则天也不过是一名小官,但她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识。后来,唐高宗驾崩,她嫁给了唐中宗,成为了皇后。之后,唐中宗被杀,她被封为皇太后,但她并不满足于此,最终发动了政变,成为了唐朝的女

  • 唐朝除了贵妃诃子裙还有帏帽仕女,半遮半掩的娇羞谁看了都心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每当我们说到关于唐朝的汉服之时,从前人们可能只会想到襦裙或衫裙,但是对着人们对于唐朝服装的不断开发,有关于唐朝的汉服也在不断与同袍们见面。其实,除了襦裙或衫裙之外,唐制汉服当中的诃子裙更是收获了一种同袍的芳心,但是除了诃子裙之外,唐制汉服当中的帏帽也是别有一番风情,那股子半遮半掩的娇羞,无论是谁看到

  • 撞见姐姐从李治房间出来,身怀六甲的武则天笑称:你活不了几天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武则天怀孕时对姐姐说了哪六个字,武则天秘史武则天与李治吻戏视频,范冰冰武则天与李治高清图片

    武则天是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贞观11年,唐太宗听说武氏很有才貌,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那时她才14岁。但武则天陪伴唐太宗12年,并未得到李世民过多的宠爱。贞观33年,唐太宗去世了,没有孩子的妃子,都得去寺庙里面出家,武则天也不例外。武则天在削发为尼的日子里偷偷和太子李治在一起。

  • 诗仙李白竟是矿老板?一手采矿,一手写诗,钱才两不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古代,一个人想要拥有多重职业身份却并非容易的事情。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民占据着人口的大多数,农民与地主之间的斗争一直都存在着,一个农民如果想摆脱地主尚且需要不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甚至为此付诸一生,更别提转业去做别的事情。我们今天要讲的诗仙李白,大家可能都被他过人的才华所迷倒,麻木了双眼。

  • 「西北胜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凉州大臣源贺,为什么非常受人敬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武威大马文化传媒 NO.0067 - 西北胜族 凉州有六部鲜卑:慕容鲜卑、宇文鲜卑、拓跋鲜卑、秃发鲜卑、段部鲜卑(武威六脉段氏之一)、乞伏鲜卑。其中,拓跋鲜卑与秃发鲜卑同源,这两部鲜卑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清代学者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晋书五》记载:“案秃发之先,与元魏同出,‘秃发’即‘拓跋’之转,无二

  • 大唐狄仁杰宰相祖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大唐梁国公狄仁杰祖地,番奴伏狮形。下胸堂穴,以后应前朝取扦,主大富大贵。其一人扦正乳穴,三代出小官,后不复振。大唐狄仁杰宰相祖地手绘图历史简述唐梁国公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时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后又封为梁国公。在武则天当政时,以不畏权贵著称,后人称之为“唐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