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末期士风为何骤变:“乌台诗案“苏轼被捕,“正义“斗不过小人

北宋末期士风为何骤变:“乌台诗案“苏轼被捕,“正义“斗不过小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118 更新时间:2023/12/13 13:17:31

北宋时期是一个文化精神发展最巅峰的时代,纵观整个宋朝时期兴起了酒文化,也诞生了很多精美的酒盏,所以在整个宋朝,文人骚客酷爱饮酒作诗,其中特诞生了非常多的大文豪,就例如:范仲淹王安石、宋朝三苏;本文今天的主人公便是三苏之一的苏轼

北宋时期人文士气是最昌盛的时候,但因为变法导致苏轼深陷乌台诗案难以自拔,也是因为乌台诗案一事对北宋后期的文人士气造成了巨大的转变,本文将通过几点来分析乌台诗案造成的影响。

苏轼深陷“乌台诗案”:

(1)乌台诗案的始末:

宋代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当时的文坛政治界发生了一件扭转当时文人政治者的士人风气的大事,便是震动全国上下的“乌台诗案”,该事件的主角是当时宋朝文坛新星人称三苏之一的大文豪苏轼。

乌台诗案发生在当时宋神宗支持以王安石变法改革政策的实行时期,变法改革从公元前1069年也就是熙宁二年开始,当时的苏轼已经身入宦海、进入仕途一展豪情,所以当时的苏轼被神宗委任为杭州通判,所以在早期苏轼的文章词句中能够深刻感知到他对仕途的豪情壮志,大漠孤烟的潇洒,在苏轼任杭州通判的时候,就曾多次的发文以文墨之刀剑讽刺当时变法实行的改革政策,但一直毫无效果。

之后第一次苏轼所写之文被上报是由当时的检正中书沈括所上报神宗,但神宗并未重视此事,所以苏轼也就一直未被此事危害,同年七月苏轼由徐州被调任到湖州任湖州知州后,在所写的《湖州谢上表》中彻底的向皇帝表达了自己内心中对于变法改革政策的不满,也是由此让御史台的百官们合理上奏皇帝弹劾苏轼,神宗也为此大为光火。

所以立即下达批示,在此期间也有人向苏轼秘密告知,所以在同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捕,八月二十八日被送进的御史台监狱,也就是我们后人称之为的乌台,此事也就成为了乌台诗案,乌台诗案的发生震惊了全国上下的文人政治者,从十二月开始审判直至十二月二十九日是本案的审判期。

在元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皇帝发下圣旨,圣旨的下发意味着苏轼在这一场斗争中活了下来,随后皇帝将其贬为“校检尚书水部员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随着苏轼的贬谪,震惊全国上下的乌台诗案也就就此消结。

(2)乌台诗案的恶性深层原因:

乌台诗案是一场影响恶劣的官场政治争斗案他所影响的不仅仅是当事人的官场仕途,还有全国上下众多的读书人以及士人,乌台诗案正如开头所说是一场性质恶劣的官场政治争斗案,许多士人初入仕途,或者说还未入仕途的读书人就已经深刻的了解到了政治官场的险恶人心与危机重重。

苏轼原本在皇室众人的眼中是极为喜爱的才子,但是因为沈括的继贤妒能与心胸狭隘,导致了让两方政治派别有了互相进攻的空隙或者说把柄,这才出现了震惊世人的乌台诗案,在经历过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对官场已经彻底死心,而一些刚入仕途的士人们对于官场的理解就是争名逐利,也就导致了后期宋朝的官场乌烟瘴气,而两大政治派别也是两败俱伤,所以说,乌台诗案的恶性影响非常的长远。

北宋末期士风为何骤变?

(1)北宋前期的社会情况:

我们通过从一些史料中能够了解到,在北宋的政治统治中,皇帝直接控制了兵权、财政,这已经是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由于唐朝的政治失败,宋朝的政治统治者为了防止权力过于分散,所以,把权利集中在统治者的身上,另一方面,从经济状况来看,当时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超越前朝的成就,例如:农业,商业,都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扩大。

虽说宋朝是由陈桥兵变而开国的,但宋朝开国后,全国上下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还是军事,都处于一个欣欣向荣的好的发展方向,在如此好的社会环境下,民族加强了融合,民族的百姓们有了凝聚力,人们心中也有了正义所以宋朝前期的朝政运行处于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也就给国家的政治发展带了积极的一面。

(2)乌台诗案后的士人风气:

乌台诗案的发生让为官的同僚们心中悚然,因为这样的政治斗争不知道需要牺牲多少个像苏轼这样的士人,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因为政治斗争而牺牲的人是谁?所以乌台诗案后的士人风气日旷愈下,从而致力于党争之后又从党派之争转换到了朋党之争,这是后期毁掉宋朝政治根基的隐藏杀手。

乌台诗案对苏轼和沈括造成的影响:

(1)苏轼:

乌台诗案对于苏轼来说是一场文字狱,乌台诗案的结束是以苏轼被贬黄州而结束的但其中牵连到了保守派党首司马光以及身边亲近之人大约30余人,屋顶的真理的发生导致了苏轼写文题材上的转变以及风格的转变,在苏轼前期的文章中,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苏轼对于视图的信心,对于国家大事的看重。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已经从国家大事转变了题材,诗文主要是寄托个人情感就例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第二风格上的转变前期了苏轼写作的风格是豪迈气势磅礴,大漠孤烟直的潇洒。而激励了吴台诗案之后,苏轼更加向往自然,文章中有了一丝婉约的味道。

这两个方面的转变,体现了苏轼对于试图的是失望与心灰意冷,原本的他作为政治家,他的文章里透露了他希望以自己的力量造福社会奉献社稷的心思,而到了乌台诗案之后他所写作的重心便成为了宽广的人文情怀。

(2)沈括:

乌台诗案对于沈括来说也是一大人生的转折,在乌台诗案前期王安石高居宰相之位,皇帝也支持王安石的变法,所以沈括去巴结、赞美王安石,然后升官但当王安石被罢免之后,又立马转身去向新的宰相示好与王石划清界限。

所以新宰相吴充也非常看不起沈括的为人,所以便把沈括检举王安石的举报信就递给了神宗皇帝,让神宗皇帝明白了,沈括在个人原则上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人,所以开始冷落沈括便将他贬出京城,官位上也就一落千丈。

"乌台诗案"苏轼被捕,"正义"斗不过小人

在我古代的两宋时期,宋朝的士人崇尚喝酒、崇尚风雅、酷爱结交好友形成了宋人好友结伴饮酒作诗的局面,它更像是开了“中国古代的文艺复兴时代”,北宋前期、中期以及后期的士风不单单是文学和艺术,还覆盖了历史、科学、美学等,士风从先秦时期开始被人们绵延传承,它在古代的中国社会扮演着一个社会正义的角色,但到了宋朝才是我国古代社会士风、士气、士人的黄金时代。

而在宋朝的前期和中期士风士气一直保持着正常,神宗之后的宋仁宗是一个继体守文之君的典型兴科举重文教,出现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所以在当时文官群体有崇高的政治地位,这些人锐气十足,正义直言,但经历过苏轼的乌台诗案之后,士风士气开始出现了转变,像乌台诗案这样子官场恶毒斗争深深的教育了当时的士大夫,让他们心灰意冷、循规蹈矩、谨小慎微丧失了不可一世的锐气。

这样子的士人风气,让那些还没有进入仕途宦海的年轻读书人们也开始群起效仿,直到最后他们心中失去了进取心和正义感,他们深刻的觉得读书只是为了走上仕途,仕途的发展是为了得到心中的利益,所以造就了宋朝后期的文风极盛而士风日坏的局面。

宋朝的士风日坏让士人们开始分阵营做一些自私的党朋之争,导致了权力之争不如朋党之争,朋党之兴,起始于君子而终灭于小人,由于乌台诗案这种恶毒的政治官斗案的发生让当时北宋后期的士风士气更加的低落,士人的正义直言和锐利,在经历过乌台诗案之后彻底消失,士人心中的正义彻底失望这便是乌台诗案对于当时的士人风气最大的影响。

结语:

乌台诗案这样子恶性党派之争让世人风气彻底转变这是由于一个人的妒忌和党派的斗争导致的恶俗社会影响,所以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从深刻的历史中明白各中道理,避免这些时间的历史重演。

更多文章

  • 包拯身边的公孙策、展昭、王马张赵,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上有包拯公孙策展昭吗,小蛮和展昭逗公孙策,包拯和公孙策初识

    小时候一直有个疑问,歌词里为什么不写展昭展大侠,哪怕算无遗策的师爷公孙策也比王朝和马汉强啊?并且包大人每次都是先喊张龙赵虎,而不是歌词里的王朝马汉啊!现在长大了才知道其中的原因,这主要就是歌词押韵和传唱的需要,王朝马汉唱起来顺溜好听。如果唱公孙策展昭,或者张龙赵虎在身边总感觉别扭!那么,这六人组合在

  • 106岁的道士写了4个字,保大宋千秋万代国泰民安,宋太宗却看不懂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此人就是陈抟,是道家历史上的有名的得道高人。陈抟,字图南,号希夷先生,亳州人。生于唐朝咸通年间,卒于北宋端拱元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正史《宋史》中专门为他立传,是唐末宋初名震一时的传奇人物。他一生勤修道学,遍访名山,一身历经唐朝、五代、北宋三个历史时期,三朝皇帝都曾召见他,他还给宋太宗赵光义留下了四

  • 明朝最著名的十位文臣,袁崇焕褒贬不一,张居正有明一朝真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十:或忠或奸的蓟辽督师袁崇焕晚明时期的袁崇焕名气实在是太大,关于袁崇焕的功过一直被大众争论不休,挺袁派说其有轰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绝顶功绩,正是因为崇祯杀掉了袁崇焕才最终丢掉江山。倒袁派说正是因为袁崇焕擅自杀掉皮岛总兵毛文龙,才导致皇太极无后顾之忧,后金乃至清朝从而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多次入关劫掠,且他极

  • 宋高宗赵构生母,被掳走后受尽屈辱,归国后为掩盖丑事费尽心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构生母谁带回来的,靖康之耻赵构,赵构吴氏吻戏

    除了朱皇后,在所有妃子中还有这么一位,她的人生经历同样传奇,她就是宋高宗生母韦太后。韦太后本来是宰相苏颂家的侍女,初次侍寝的时候太紧张导致尿床,苏颂认为这是大贵,便把她送入宫中,后来被选入端王赵佶府中。赵佶即位成为宋徽宗之后,韦氏成为宠妃郑氏侍女,后来结拜姐妹乔氏获宠,在她的推荐下韦氏得到皇帝临幸,

  • 李瀚莹:协助两岸《清明上河图》合体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

  • 清平乐:曹皇后独守空房时,是张茂则陪伴左右,赵祯在陪小张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赵祯不喜欢未曾谋面的曹丹姝,在新婚之夜冷落她有两个原因,第一,身不由己的政治婚姻没有幸福可言,第二,曹丹姝丑名在外,听说上一任夫君看到的的容颜,吓得跳窗而逃,赵祯自然也是觉得有些食不下咽的。当天晚上赵祯并没有在忙公务,他只是单纯的不想与皇后同房。在经过后花园时,他看见一个正在为小白兔报仇的小女孩,赵

  • 帮助情人废黜儿子的皇位,这位西夏罗太后的操作,怎么能这么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夏罗太后怎么了,西夏美女照片,西夏张浦

    夏桓宗李纯佑,是西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这位仁兄的父亲,就是西夏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乃至于可以说是西夏历史上最优秀的皇帝,夏仁宗李仁孝。这个李仁孝,那是个好皇帝,勤政有为,关心百姓,大力进行汉化改革,还积极引进科举制度,可以说,这哥们治下的西夏,处于辉煌期和巅峰期。而且,这个李仁孝他在位时间也很长,

  • 历史上的今天,北宋名臣范仲淹去世;其子防西夏,因手下一句谎话保住了城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

    范仲淹是北宋大臣中为人熟知的一位,大家记住他多是因为一篇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特别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端是士大夫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范仲淹诗词文赋也因长年入选中小学教材而至孩童皆知,北宋名臣的形象跃然纸上。实际上不为人熟知的是,除了文臣角色,范仲淹还是北宋一代名将。范仲

  • 烛影斧声——影响宋朝国命的一桩悬案,何其巧合又何其公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在距今一千年以前的五代十国末期,一代枭雄赵匡胤,自陈桥兵变起,在后周部将的拥戴下,登基称帝,即宋太祖。兵不血刃篡夺了后周的政权。此后,逐一灭掉了南方的割据势力。结束了天下纷争的局面。 大宋悬案“烛影斧声”的来龙去脉 按照这个步伐,宋朝本应向着大一统王朝的方向发展。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

  • 真假太子之谜:崇祯煤山自缢之后,天下却出现南北两个太子朱慈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崇祯煤山自缢小说,崇祯吊死煤山后怎么了,明太子朱慈烺怎么死的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了北京城。为了避免皇室后妃公主遭受起义军的侮辱,崇祯帝命令后宫嫔妃自杀,并亲自挥刀斩杀自己的两个女儿,自己也决定在煤山上吊自杀。在这最后时刻,崇祯皇帝却没有把自己的血脉杀戮殆尽,而是将自己的三个儿子交给了心腹,将复兴大明的希望寄托在这三个皇子身上。 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