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单从战略上看,明朝在“广宁之战”中的失败是否与熊廷弼有关?

单从战略上看,明朝在“广宁之战”中的失败是否与熊廷弼有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537 更新时间:2023/12/14 7:15:11

编者导读:

公元1621(天元)年,早已对辽沈(辽阳和沈阳)二镇觊觎已久的后金势力趁着明朝统治者将熊廷弼罢斥还乡期间正式发动了对辽沈的进攻。新上任的辽东经略袁应泰虽精敏强毅,但在排兵布阵方面确实并非其所擅长之事,这一点相较于熊廷弼来讲,袁应泰可以说是相差甚远。自袁应泰接任辽东经略之后,率先否定了熊廷弼相对保守的战略布局,而是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战略,直接将兵力部署于抚顺、清河一带,深有一股收复辽东之势。但基于当时大明王朝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来看,明朝方面在当时还并没有收复整个辽东的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袁应泰此举实乃一招“险棋”,其目的无非只有一个,那便是尽可能的去迎合当局统治者和朝堂之上文武官员们急于求胜的心理,以此免遭步熊廷弼之后尘。而这一招“险棋”所带来的后果便是将数万明军将士置于死地,与此同时,辽沈二镇在努尔哈赤所率领的八旗劲旅大张挞伐之下也必将逃脱不了沦陷的命运。

努尔哈赤、明朝皇帝漫画

辽沈二镇作为明朝在辽东地区的两大军事重镇,其所代表的意义自然非同一般,辽沈一旦失陷基本上意味着整个辽东地区已经纳入了后金势力的统治范围。因此,相较于之前开铁(开原和铁岭)二镇的失陷,明朝方面此时的震惊程度显得更为夸张,大臣们也纷纷感叹到:若使熊廷弼守辽,如今定不至此。在这种情况下,明熹宗迫于压力不得不将熊廷弼再次起用,但在此之前还将王化贞擢升为了广宁巡抚,使其二人共同抵御后金势力的进攻。

众所周知,虽然此次熊廷弼如期赶赴到了辽东就职,但最终广宁在他的任职期间依旧失陷,且因此还被“传首九边”。那么,单从熊廷弼在广宁一带所布局的战略上来看,明朝在“广宁之战”中的失败是否与熊廷弼有关?换句话说,广宁的失守熊廷弼是否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关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努尔哈赤进攻辽东示意图

本文的研究内容:

首先,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广宁失陷的原委。

自努尔哈赤攻克辽沈二城之后,后金方面也随之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丞待努尔哈赤去解决。与之前对汉人所采取的措施不同,此时的努尔哈赤心里充分的认识到了汉人的作用,利用汉人所带来的利益是无限的,而一时的抢掠和屠杀所带来的资源只能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将这些汉人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也是一件头等大事。另一方面,攻下辽沈之后也注定了努尔哈赤再也回不了赫图阿拉城,而且此时形势的发展也不再允许努尔哈赤返回故地,因为辽沈二城的攻克,导致摆在努尔哈赤面前的资源是他那一块小山丘(赫图阿拉城)难以容纳的了的,如此一来,对于努尔哈赤来说定都辽沈已然是不得不走的一步棋。与此同时,定都辽沈之后也进一步的为后来的八旗劲旅攻进山海关打下了一个坚固的基础。

明代辽东地图(参考)

辽阳城的重要性对于拥有多年征战经验的努尔哈赤来说自然是十分的清楚,据史料《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

若我兵还,辽阳必复固守,凡城堡之民,逃散于上谷者,俱遗之矣!弃所得之疆土而还国,必复烦征讨。且此处乃大明、朝鲜、蒙古三国之中要地也,可居天与之地。

在努尔哈赤迁都辽阳之后,再次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由于辽阳处于明帝国、李氏朝鲜和蒙古势力三者之间,而蒙古势力和李氏朝鲜又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明朝政府,且喀尓咯蒙古势力还屡次扬言要助明朝而灭后金,在后金方面多次招抚与其联盟无果之后,努尔哈赤不得不对这些势力一一驻防,如此一来八旗骑兵便难以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再加上辽南人民的起义需要努尔哈赤派兵镇压。因此,在以上所述的种种因素结合之下,最终导致了努尔哈赤暂时没有机会对广宁一带采取大规模用兵,间接的给予了熊廷弼经营广宁的契机。

努尔哈赤雕塑

熊廷弼一到任之后便提出了全面防御的战略布局,即:以广宁为重心,同时在天津一带设立抚镇,山海关则居中节制。此战略对于正处于军饷不足、军心不振的明王朝来说可谓是一个万全之策,但明朝统治者似乎并不以为然,没有全盘认可。因此,在权力的分配上,朝廷也就过多的偏向于勇于冒进的王化贞。由于王化贞天真的以为只要笼络住蒙古势力,借其兵力合击后金便可守住广宁,进而收复辽东,因此,相较于熊廷弼所提出的相对保守的战略,王化贞所采用的战略则显得尤为胆大自负。

王化贞的战略部署为:以辽河为防线设置六座营寨,画地分守。然而,熊廷弼一上任则立马否定了该战略,而是主张直接将重兵集中于广宁,拧成一个拳头,间接的震慑住努尔哈赤势力。但由于熊廷弼的战略与王化贞的战略相差太大,因此,两人在处理政务相向而行,使得原本就已经很衰弱的明军力量一分为二。

辽东局势

同年五月,王化贞部下毛文龙以不到二百人的明军队伍轻袭镇江,最终在降金明将的策应之下一举收复了包括镇江在内的两千余里的海上岛屿,极大地激发了明军的斗志,使得朝廷也看到了希望。此次此刻,王化贞也十分得意,主张立刻派兵支援毛文龙,并率军大军进攻,同时联络蒙古势力相互配合,企图一鼓作气挫败后金。然而,熊廷弼则坚决不同意王化贞的做法,并认为毛文龙此举实属打破全局,最终毛文龙在等不到援军前来的情况下,不得不退守到皮岛。此战虽说王化贞的想法过于“激烈”,但他所提出的支援毛文龙未尝不是一个正确的建议,倘若熊廷弼不意气用事,采纳王化贞所提出的正确部分,派兵支援毛文龙,先牵制住八旗士兵,再做后来的打算也不迟。此举不说能够重挫金兵,但也能够为明朝方面铺出另一条道路,同时或许还能缓和与王化贞之间的矛盾,为其今后共事提高效率。但很可惜,倔强的熊廷弼最终并没有这么做。

明朝地图

在此之后,王与熊之间的矛盾愈加激化,最终甚至发展成为了整个兵部与经略之间难以共事的地步。而王化贞则诸事直接请命于兵部尚书,概不经过熊廷弼之手,最终将熊廷弼完全架空。当年十月,努尔哈赤率领八旗骑兵大军压境,王化贞在叛将孙得功的诱惑之下放弃城墙坚固的广宁,率领全部明军去援助武堡,最终被善于野战的八旗骑兵一击而散。在逃往的途中,王化贞遇到了前来接应的熊廷弼一行兵马,此时的熊廷弼并没有将心思用到挽救残局上去而是将王化贞里里外外的嘲笑了一番。而王化贞当时提出了坚守宁远的战略也没有被熊廷弼所处采纳,熊廷弼则认为此时已经为时已晚,只有将人马退回山海关内才是最后的策略。

事实上,当时王化贞所提出坚守宁远的战略并不是全无道理可言,自努尔哈赤在攻克了广宁之后未曾继续前进,因为此时的他心里也清楚自己能力有限。因此,倘若明朝方面当时能够收集溃兵集结于宁远未尝不是一招好棋,只是被熊廷弼所赌气而没有采纳。这一战略的正确与否从后来的袁崇焕身上也可映射的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袁崇焕的战略延续了王化贞的正确部分,而后来高第的出现则再次延续了熊廷弼退守山海关的战略。

熊廷弼画像

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广宁的失守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熊廷弼与王化贞的不和而造成的最终结果,作为有过两次驻守辽东经验的熊廷弼来说,并没有表现出来其应有的大度,反而屡屡与王化贞相向而行。虽然王化贞的大部分战略都不是十分的正确,但也确实有其可以采纳的一部分,倘若熊廷弼可以结合王化贞的“冒进”稍微缓冲一下自己的“保守”,未必不是一个上乘的战略,但在整个过程中熊廷弼丝毫没有这么做,或许这就是文人身上所夹带的那份常人难以理解的偏执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宁的失守熊廷弼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拿王化贞来说,此人的种种做法虽然冒进,但其在辽东局势正处于危倾之际勇于上任确实值得敬佩,相较于前任经略薛国用以称病而推卸责任来说还是值得赞扬的,但在广宁失守之后,王化贞又以种种卑鄙手段将责任推卸于熊廷弼一人身上确实令人愤懑不平,好在其最终没能逃脱掉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命运。

感谢观看

参考文献: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明史》卷259,《熊廷弼传》

李庆南:《熊廷弼的冤案始末》

焦艳平:《熊廷弼治辽及治辽思想评述》

更多文章

  • 先憋住别笑,请把笑声留到最后-看宋高宗如何选立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高宗女儿,宋高宗选太子完整视频,宋高宗书法洛神赋大字

    那就让我们来“领略”宋高宗立太子时的“风趣”。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宋高宗立太子路路受阻按照“封建宗法继承制”——有嫡则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不管是皇家,还是士大夫,或者封建官僚等,都是按此继承法传承爵位和官职的。也许你会说,宋高宗就以此原则传承皇位,不就行了?这有什么困

  • 北宋末期士风为何骤变:“乌台诗案“苏轼被捕,“正义“斗不过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苏轼被贬黄州心路历程,苏轼的东台诗案,乌台诗案苏轼写了什么诗

    北宋时期是一个文化精神发展最巅峰的时代,纵观整个宋朝时期兴起了酒文化,也诞生了很多精美的酒盏,所以在整个宋朝,文人骚客酷爱饮酒作诗,其中特诞生了非常多的大文豪,就例如:范仲淹、王安石、宋朝三苏;本文今天的主人公便是三苏之一的苏轼。北宋时期人文士气是最昌盛的时候,但因为变法导致苏轼深陷乌台诗案难以自拔

  • 包拯身边的公孙策、展昭、王马张赵,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上有包拯公孙策展昭吗,小蛮和展昭逗公孙策,包拯和公孙策初识

    小时候一直有个疑问,歌词里为什么不写展昭展大侠,哪怕算无遗策的师爷公孙策也比王朝和马汉强啊?并且包大人每次都是先喊张龙赵虎,而不是歌词里的王朝马汉啊!现在长大了才知道其中的原因,这主要就是歌词押韵和传唱的需要,王朝马汉唱起来顺溜好听。如果唱公孙策展昭,或者张龙赵虎在身边总感觉别扭!那么,这六人组合在

  • 106岁的道士写了4个字,保大宋千秋万代国泰民安,宋太宗却看不懂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此人就是陈抟,是道家历史上的有名的得道高人。陈抟,字图南,号希夷先生,亳州人。生于唐朝咸通年间,卒于北宋端拱元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正史《宋史》中专门为他立传,是唐末宋初名震一时的传奇人物。他一生勤修道学,遍访名山,一身历经唐朝、五代、北宋三个历史时期,三朝皇帝都曾召见他,他还给宋太宗赵光义留下了四

  • 明朝最著名的十位文臣,袁崇焕褒贬不一,张居正有明一朝真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十:或忠或奸的蓟辽督师袁崇焕晚明时期的袁崇焕名气实在是太大,关于袁崇焕的功过一直被大众争论不休,挺袁派说其有轰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绝顶功绩,正是因为崇祯杀掉了袁崇焕才最终丢掉江山。倒袁派说正是因为袁崇焕擅自杀掉皮岛总兵毛文龙,才导致皇太极无后顾之忧,后金乃至清朝从而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多次入关劫掠,且他极

  • 宋高宗赵构生母,被掳走后受尽屈辱,归国后为掩盖丑事费尽心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构生母谁带回来的,靖康之耻赵构,赵构吴氏吻戏

    除了朱皇后,在所有妃子中还有这么一位,她的人生经历同样传奇,她就是宋高宗生母韦太后。韦太后本来是宰相苏颂家的侍女,初次侍寝的时候太紧张导致尿床,苏颂认为这是大贵,便把她送入宫中,后来被选入端王赵佶府中。赵佶即位成为宋徽宗之后,韦氏成为宠妃郑氏侍女,后来结拜姐妹乔氏获宠,在她的推荐下韦氏得到皇帝临幸,

  • 李瀚莹:协助两岸《清明上河图》合体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

  • 清平乐:曹皇后独守空房时,是张茂则陪伴左右,赵祯在陪小张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赵祯不喜欢未曾谋面的曹丹姝,在新婚之夜冷落她有两个原因,第一,身不由己的政治婚姻没有幸福可言,第二,曹丹姝丑名在外,听说上一任夫君看到的的容颜,吓得跳窗而逃,赵祯自然也是觉得有些食不下咽的。当天晚上赵祯并没有在忙公务,他只是单纯的不想与皇后同房。在经过后花园时,他看见一个正在为小白兔报仇的小女孩,赵

  • 帮助情人废黜儿子的皇位,这位西夏罗太后的操作,怎么能这么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夏罗太后怎么了,西夏美女照片,西夏张浦

    夏桓宗李纯佑,是西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这位仁兄的父亲,就是西夏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乃至于可以说是西夏历史上最优秀的皇帝,夏仁宗李仁孝。这个李仁孝,那是个好皇帝,勤政有为,关心百姓,大力进行汉化改革,还积极引进科举制度,可以说,这哥们治下的西夏,处于辉煌期和巅峰期。而且,这个李仁孝他在位时间也很长,

  • 历史上的今天,北宋名臣范仲淹去世;其子防西夏,因手下一句谎话保住了城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

    范仲淹是北宋大臣中为人熟知的一位,大家记住他多是因为一篇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特别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端是士大夫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范仲淹诗词文赋也因长年入选中小学教材而至孩童皆知,北宋名臣的形象跃然纸上。实际上不为人熟知的是,除了文臣角色,范仲淹还是北宋一代名将。范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