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帮刘邦打下天下的战神张良,秘不外传的奇文《素书》,一睹为快了

帮刘邦打下天下的战神张良,秘不外传的奇文《素书》,一睹为快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851 更新时间:2024/2/12 8:19:10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

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7岁随父游黄袍山,黄庭坚造访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有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明清朝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圮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烧”,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据《仙传抬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今河南开封东南)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间封为“凌虚真人”。张良作为闻名世界的杰出军事家,必有其非同寻常的军事谋略。脍炙人口的楚汉相争的军事战例,是张良军事谋略在实践中的典型运用。张良的军事谋略使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为之神往,张良有过军事著作,即《素书》三卷。元代刘埙《隐居通议》第一卷“经史”中记载:“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六篇,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妄传,世所谓素书是也。”盖郏县人著书之最古者。由此得知,张良曾有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军事著作,这是郏县人著书立说的最早记载。《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

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拾取之)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这段记载的内容较详。汉朝兴盛之后,张良和韩信共同整理兵法,在一百八十二家(《咸丰·清河县志》中的“百八十一家”有误)中取舍选择定着三十五家。这些军事著作,都在诸吕用事(吕雉临朝称制时吕氏家族掌权用事)时被盗取去了(其时张良早已从赤松子游,无非是害怕张良的威名和学识对吕氏政权造成不利的影响)。到汉武帝时,军政杨仆搜集拾取纪录整理遗留散失下来的军事著作,还是不能齐全。到汉成帝时,任宏受命论次兵书。任宏不辱使命,广采博收,将所收集整理出来的兵书分为四类。综上所述,张良、韩信论次兵书,定着三十五家,张良肯定是其中份量很重的一大家。其兵书篇数也应有许多。诸吕用事,最忌张良,盗取兵书,意在抹杀张良功绩,张良兵书,应该是损失最重,民间至今还留有吕后派兵追查张良与三千张良墓的传说。杨仆、任宏,先后收集,张良兵书应当是最为难寻。“艺文志”之中虽然未明确张良所著兵书名称,但这是郏县人著书最早的记载,足以证明郏县人具有超人的智慧,可为一喜,可为一赞;然而只知有着,未见其文,历史沧桑,令人感慨,可为一惜,可为一叹!张良死后,过了五百年,时间来到三国之后的晋朝,“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可见张良对自己这部书的慎重,因未遇可传之人,所以只好带进坟墓。晋朝时,留侯墓盗,可谓不幸,但留侯文章却因此得以传世,亦可谓一幸。有人猜测《素书》可能是当年黄石公传给张良的那部兵书,其实史料早已否定了这种说法,黄石公传给张良的是《太公兵法》,即《六韬》《三略》。《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的很清楚“(黄石公)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太公兵法》即姜太公所著兵法,即《六韬》《三略》,皆为《武经七书》之一。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也说的很清楚:“……张良所学,太公《六韬》、《三略》是也。”《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同为《武经七书》之一,被历代兵家视为经典,《素书》的思想价值得到了历代高度肯定,这一论断也为历代学者所认同。

唐朝元稹诗曰“素书三卷留为赠,从向人间说向人”,说的即是张良留下《素书》三卷赠予有缘之人。明末夏完淳诗曰“大仇既报奇功收,拂衣愿从赤松游。英风飒爽满天地,素书三卷在人世”说的亦是此事。

张良《素书》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更多文章

  •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开馆前亮点抢先看——依托文物资源 展现汉魏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陶鼎陶熏炉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外的魏武挥鞭雕塑。本版图片均为河南日报社全媒体 记者 赵阿娜 摄河南日报记者 谢建晓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之甜 赵阿娜曹操高陵自2009年发现以来,备受多方关注。从考古挖掘到学术认定,再到确认公布、立项建设,历经10余年时间。在世人的期盼中,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安丰乡西高

  • 古代名人智慧:诸葛亮层层进逼激周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兵伐吴,水陆并进,大有一举吞并东吴之势。这时,诸葛亮已被刘备请出山来,他正确地分析了天下形势,认为刘备新败,尚无立足之地,不足与曹操抗衡。唯一可与曹操抵抗的只有东吴一家。但是,东吴内部一部分人却被曹操的气势汹汹所吓倒,力主降曹。若一旦东吴降曹,那么曹操马上就会

  • 韩信挥师东进,机智灵活,勇猛神速,一举灭亡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韩信抗命攻打齐国,韩信进入齐国哪一集,韩信是如何靠2000人攻打齐国的

    刘邦先派使者诱降齐国,继而发兵向齐急进,把军事与外交巧妙地结合起来,造成了出其不意的有利战机,夺得了破齐的胜利。韩信挥师东进,机智灵活,勇猛神速,非但一举灭亡了齐国,还调动项羽的二十万大军东去,实现了既定战略目的。至此,韩信继破魏、赵之后攻下齐国,占领了楚的东方和北方大部地区,完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

  • 叶立三痛骂陈诚有历史依据:全听王耀武指挥,韩浚和李仙洲能不能跑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这种猜测也并非全无依据,我们查阅史料可知:1947年2月下旬的莱芜战役,共歼灭蒋军一个“绥靖区前进指挥所”、两个军部(四十六、七十三,四十六军整编为四十六师,仍为军级单位)、七个师五万六千余人,跟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李仙洲一起被俘的,还有这个被认为是叶立三历史原型的韩浚。可能有读者会感到奇怪:莱芜

  • 与孔子坐而论道的楚国贤相叶公为什么被黑化成叶公好龙中的主角?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楚相叶公,鲁阳公与叶公的关系,叶公向孔子汇报

    叶公是谁呢?这个人在历史上还真的存在过。叶公名诸梁,字子高,是楚国人。他的封地在叶邑,所以也被称为叶公。叶公最大的功绩是平定了白公胜在楚国制造的叛乱。说到白公胜,必须要从伍子胥说起。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因为受到费无极的谗言,被楚平王杀害,死的还有他的大哥。[var1]因为伍奢是楚国太子建的人,逃跑的时候

  • 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下周六正式开馆 三大精彩看点抢先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4月29日,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将正式开馆 河南日报客户端/图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王晨光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4月19日,安阳市政府在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将于4月29日正式开馆。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都有哪些看点?票价如何?一起来先睹为快吧!

  • 柬埔寨活过80岁的达官贵人有几个?韩桑林和乔森潘谁能拔头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近来洪丞相的哥哥洪能也病故了,年仅72岁,西哈莫尼国王还下令追封洪能为亲王,洪氏家族真的可谓“一门英烈”了,全家族都是达官贵人,满满的荣华富贵。再看看柬埔寨的其它达官贵人,洪丞相的两个亲家(女儿的公公)都没有活过70岁。宋安只活到66岁,霍伦迪才活到50多岁。[var1]西哈努克国王活到90岁,可是

  • 他在战国七雄里最没存在感,八百多年的历史就被人们记住两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战国时期风云激荡,对于此间的历史,很多名人轶事,很多战争吞并,都够现在人品头论足一番,对于喜欢历史的人来说,小小的故事就足以喝一壶,就像现在流行的言语,我有酒你有故事吗,那么战国就可以自豪的说,酒我有,故事你读不完。战国的历史,我们熟知的总是秦国的由弱变强,赵国的实力抗秦,韩国的夹缝生存,楚国的南部

  • 商鞅徒木立信的故事中,那个扛木头的少年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但是,商鞅变法初期,面对的是一个官府已经在民众之中失去威信的现状,那么商鞅是如何恢复官府威信而让民众相信官府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徒木立信这个故事,那么在徒木立信的这个故事里,搬木头的少年后来如何了呢,是不是很少有人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主人翁。[var1]一个国家实行变法,实行新政最为关键的

  • 白起坑杀40万人、曹操80万大军?古代很多著名的战争,都是吹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

    彭城之战,刘邦号称56万大军,按照吹牛传统:“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结局呢,刘邦56万人,被项羽的3万人的楚军打败了,咋可能呢?赤壁之战,曹操十七八万人,就敢号称80万大军。而对阵的周瑜才三万兵;刘备只有两万兵。夷陵之战,刘备“冲冠一怒为红颜”倾全国之力伐吴,才凑齐五六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