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汉前期的秦朝,为何能够成功统一天下,究竟是什么原因?

西汉前期的秦朝,为何能够成功统一天下,究竟是什么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159 更新时间:2024/2/12 14:02:49

汉前期士人对秦的特殊记忆与书写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以来,秦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秦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并最终一统天下。

《史记·秦本纪》云:“孝公既立,使人请史官曰:‘昔者……孝公以商君之法治秦,……’史官皆曰‘治秦不可与谋’。”这种发展得益于商鞅变法的成功实施,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自秦孝公开始,秦国的历史记忆与书写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秦孝公及商鞅的评价发生了变化;二是对秦的历史记忆与书写更为客观和真实。

秦孝公之后,秦国在政治上开始走下坡路。公元前362年,秦惠文王即位后不久便去世了,其子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却未能继位。公元前312年,秦国发生了“八王之乱”,后来又相继爆发了“五胡乱华”、“五星出东方”等事件。

秦惠文王去世后,其子子楚即位,是为秦武王。子楚在位期间对秦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都有一定的发展和提升。

但是随着子楚势力的壮大和权力的膨胀,他逐渐变得骄奢淫逸、专权用事。公元前309年,秦武王在未发令前便出巡郊祭山川,并在途中死于沙丘宫(今河北临漳县)。秦国失去了最高统治者后,政局开始动荡不安。

秦武王死后不久,秦国便爆发了“沙丘之变”事件。这场事件是秦武王听信了商鞅的谗言所致。

子楚上位后,继续施行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导致秦国政局动荡不安。

《史记·商君列传》云:“孝公既卒公孙鞅复为秦相。孝公既没,子楚为秦惠文王。”在这种背景下,司马迁对秦国的历史记忆与书写发生了变化,他在《史记》中不再以正面形象出现,而是采用了较为消极的态度来记载秦国的历史。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道:“孝公既死,……太子立为君……(子楚)数使大夫来贺。公孙鞅曰:‘商君,法之士也;今君法孝公以治秦,则是法一士而遗君于一国也。’乃入见秦惠文王。

另一种记忆与书写视角:《赵正书》

《赵正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其编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汉武帝“献媚”,以获取更多的封赏。

《赵正书》共二十卷,现存十八卷,其中包括:卷一、《秦本纪》《吕氏春秋》《管子》《史记》;卷二至卷五为“列传”,分别记载了汉初的重要历史人物及事迹;卷六至卷九为“表”,主要记录汉武帝即位以后的历史事件。

由于《赵正书》的编纂者是赵正(公元前198年—公元前107年),所以在他看来,秦的历史记忆是他所要记载的内容之一。“史不能自见”是司马迁所言“史官不能自见”真实写照。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曾提到自己写《史记》时“未尝不慨然叹息”。而在《赵正书》中,司马迁则是通过自己的历史观对秦进行了一种另类的书写。

关于《赵正书》中关于秦的记载,后世学者有不同意见。其中,王逸认为它是司马迁为了迎合汉武帝“欲媚时主”而伪造出来的。

李斯认为它是司马迁“自矜其能”所作;杨宽认为它是司马迁为保存自己的名誉而所作的伪托;李广利则认为它是司马迁为保存自己名声而故意虚构出来的。

赵正(前180—前105年),秦赵嘉之子,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47年)任秦国左庶长,曾出使赵国。在出使赵国期间,赵正“遇秦之贤相李斯”,“受其教”。当时秦国政治黑暗,秦昭襄王对赵正十分器重。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三十八年),秦昭襄王去世后无子即位,在此背景下,赵正以“内史”身份辅助秦王嬴政之子子楚(秦始皇三十七年)。

在《秦本纪》中,赵正记载了秦王嬴政即位的经过。在赵正的记载中,嬴政“十二年,秦王卒,子嘉即位”(《史记·秦始皇本纪》)。

而在《吕氏春秋·察传》中,司马迁则称嬴政是“十一年,赵正卒”(《史记·吕不韦列传》)。公元前249年(周赧王三十九年),子楚即位(《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此以后,子楚与赵正便成为了秦国的两位“太史”。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将秦国的历史记录在了《秦本纪》中。但因秦王朝存在时间太短,而且处于“诸侯并起”的时代,所以《秦本纪》中并没有过多地记载秦的历史事件。

《史记》所展现的秦朝历史书写

司马迁以其丰富的史学经验和敏锐的历史观察力,将秦朝的历史书写纳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用大量篇幅记述了秦从诞生到统一中国这段历史。其中,《秦始皇本纪》《五帝本纪》三篇与秦朝相关的史料最为丰富。

秦虽作为一个王朝而存在,但其在历史上却是一个具有独特色彩的朝代。在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前朝历史的记忆和书写。

自西汉建立以来,西汉统治者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继承和发展前朝历史,包括修史、修志、编纂史书等,从而形成了以《史记》为代表的一批史书。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就大量记述了秦的历史。

从《秦始皇本纪》开始,司马迁对秦朝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记载。在《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以其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敏锐的历史观察力,对秦朝各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叙述。

首先,司马迁以时间为序,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记录和描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随后又统一了中原地区和黄河流域一带,将全国划分为36郡,形成了郡县制。

这一历史进程与古代史上“五帝”之“黄帝”治天下之途径较为相似。然而与黄帝不同的是,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便开始修纂史书。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可以看到:“二十六年……始皇既立,乃修史籍……凡九篇……一曰《秦记》十有二卷”。

其中,《秦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史书,《史记》将其作为中国古代“正史”之一,具有很高的地位。

其次,司马迁通过对秦在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对秦朝在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记录。如“天下苦秦久矣……天下之赋,皆归郡县。诸侯更相诛伐……及高帝兴,诸侯更相诛伐……秦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孝惠时,有李斯之言,欲以郡县制治天下:曰:‘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孝武皇帝时,有贾生之谋……今陛下兴义兵以诛暴乱。

结论与反思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西汉前期秦的历史记忆与书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秦的正面评价,二是对秦的负面评价。

西汉前期对秦的正面评价,主要体现在对秦的功绩和功劳上,如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和班固《汉书·贾谊传》都曾将秦称为“功秦者”

在司马迁所记载的史料中,班固对秦人也有一定肯定,如班固《汉书·贾谊传》称“汉之兴也,良由秦得士”;班固在《汉书·贾谊传》中亦称赞秦时“是以山东之人尽从其化”。

不过,班固在记载秦历史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偏见,如班固《汉书·贾谊传》载:“周室既衰,诸侯力政,人不能平。孝文帝始立,诸侯力强,乃除肉刑。孝景时大臣张释之上疏曰:‘法度所不及,罪过所当除。

今民未有度矣;民未有赏矣。’于是晁错上疏曰:‘……臣闻古之善为政者:为政以德。……今主上以私爱信于臣下,大臣不悦而附下也;士有争为君主尽忠者,君必疑之。

陛下必欲信之,请自今以后:上不疑大臣则国泰民安;大臣不悦上则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此所谓四者相为表里也。’”班固在《汉书·贾谊传》中也对秦的功业、功绩进行了肯定:“汉之兴也,良由秦得士。……此非独汉得之士也,周得之土人。”

参考文献

1、贾谊.新书.阎振益,钟夏,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3、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4、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5、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标签:

更多文章

  • 柬埔寨的韩桑林这么硬朗,他已经送走了很多比他年轻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韩桑林1934年出生于柬埔寨波罗勉省,本来他是波尔布特的部下,好像官任师长。在波尔布特搞大清洗时,他和一帮同事逃到越南,后来越南打跑了波尔布特,他们这帮人就被越南扶上领导之位。[var1]其实韩桑林并不是柬埔寨金边政权的第一届统治者,第一届统治者是宾索万,可是宾索万因为维护柬埔寨的利益被越南抓走关押

  • 八年时间,从安喜县尉升到平原县令,刘备成名前到底有多少波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三国时期的刘备是发迹最晚的,年过半百的刘备还在颠沛流离。在魏蜀吴三国中,刘备的起点是最低的,与曹操和孙权相比,刘备在朝中几乎是没有什么根基的。曹操的祖上是宦官,因此在朝中有一点的人脉,相比来说,孙权的身世就更好了。孙权的家族在江东地区更是非常厉害,当时的江东地区对孙权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早年时

  • 韩桑林向西哈莫尼国王行礼,西哈莫尼国王竟然比韩桑林更谦恭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但是韩桑林还是一直活跃在柬埔寨政坛,他经历了几个时代,他从波尔布特的部下(师长)到投奔越南人,到被越南人扶植成为柬埔寨的管理人,后来又无声无息的降了职,管理柬埔寨的老大又变成洪某人。不过韩桑林还是柬埔寨的达官贵人,享受荣华富贵。[var1]近年来,韩桑林经常跟着西哈莫尼国王出席一些公开活动,不得不佩

  • 官渡之战时刘备一直审时度势寻找机会,战后刘备投奔刘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那么当曹操和袁绍相持于官渡并鏖战的时候,刘备到底在忙些什么呢?我们来一起看看刘备在这段时间的轨迹。刘备在曹操的日子刘备归顺曹操的时间不是特别短,前后有三年多的时间,但是整个时间和官渡相持而重合的时间大概有6个月。建安元年(196年)10月,刘备被吕布击败之后逃往许都投奔曹操,曹操对于刘备的投奔非常高

  • 鸿门宴时项羽未杀刘邦并非简单的妇人之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项羽入关曹无伤告发刘邦,刘邦道歉项羽设宴款待汉元年(前207年)十月,在项羽与章邯仍在巨鹿大战之际,刘邦却已经攻破武关进入关中,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遂出城投降,秦朝灭亡。刘邦短暂进入咸阳后,在张良劝说下又退出咸阳,驻军于霸上,并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与此同时,项羽在击败王离、劝降章邯后,也统帅着四

  • 胡亥被拥立时即感到自己无法为帝,秦朝的制度也是其灭亡之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秦国到了第六代君主赢开时期因保卫周王室有功,在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秦国的国号。秦国开始几经起伏,有秦国第14位君主秦穆公之时称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的辉煌时期,也有秦穆公之后长达百年的衰落期,直到秦国第31位君主秦献公时期因改革使得秦国重新有了起色,为儿子秦孝公重

  • 史上最牛太监:影响堪比孔子,贡献远超秦皇汉武任何一位千古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var1]他就是蔡伦,出生于东汉初年的一个铁匠世家,少年的蔡伦聪颖好学,满腹经纶,而且对身边的冶炼、铸造、种麻、养蚕等生产生活很感兴趣。汉章帝刘炟即位后,常到各郡县挑选幼童入宫。于是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太监,当时他约15岁。在宫中就做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安排就座等事。[var1]当时的正宫

  •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三气周瑜,也许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很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一气周瑜,赤壁之战后:“周瑜和诸葛亮约定,由周瑜先攻取南郡,如果周瑜攻取失败,再由诸葛亮去取,而周瑜第一次攻取的时候受伤失利,但正好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趁周瑜跟曹操两方交战的时候,不费吹灰之力趁机夺取了南郡等地,而且还没有违背互相的约定,让周瑜给自己做了嫁衣裳。”这一次气得周瑜箭伤复发

  • 秦始皇为何要修长城,如果换算成现在的货币,花了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修长城从来不是原罪,“逐胡人,修长城”在当时一直是值得赞扬的,而大多数掌权者也都会鼓励去修长城,但为什么唯独到秦朝,就让人难以接受甚至仇恨呢?原因很复杂,在当时秦刚统一六国结束了战乱的年代,百姓们还没来得及和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得被拉去充当壮丁做苦力,不仅长城要修,北逐匈奴、南征北越、修秦宫、废王道、

  •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将于4月29日开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今天,记者了解到,备受世人瞩目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将于4月29日开馆。馆藏的500余件(套)文物将为世人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安丰乡西高穴村。这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教育等为一体的遗址类专题博物馆。博物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保护展示主体工程和环境控制项目配套